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大氣磅礴,道盡梁山好漢們的豪氣萬千;

“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頭”,樸實野性,充滿西北漢子的荷爾蒙氣味;

“咿——呀,一劍飄飄,一聲笑傲”,快意恩仇,揮灑出一個俠骨柔情的武俠世界。

你知道這些經典影視劇配樂,都是誰寫出來的嗎?

還有陳凱歌《霸王別姬》的蕩氣迴腸,周星馳《大話西遊》的愁怨蒼涼,張藝謀《活著》的悲憫眾生。以上所有的配樂,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趙季平。全國14億人,我相信至少有10億人聽過他的作品,但知道他名字的人卻寥寥無幾。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趙季平1945年8月出生於甘肅平涼,父親趙望雲是著名的長安畫派創始人,家裡藝術氛圍濃厚。從小生活在西安的他,是聽著秦腔,吃著羊肉泡饃,看著碑林博物館裡歷代名家的墨跡,爬著西安的古城牆長大的。1964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深入學習民樂和西洋樂。畢業後分配到戲曲研究院裡,一待就是二十一年。在這期間他跑遍了關中、陝南和陝北,鑽研秦腔、碗碗腔、眉戶、銅川梆子各種劇種,各種樂器。也正是這段時間的深入學習,讓他對民族文化充滿了自信心,他深深愛上了中國本土的民族音樂,學會了從高厚和博大的黃土地中汲取創作靈感。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趙季平與父母親的合影



與電影結緣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文化的革新開始,趙季平就帶著自己獨具一格的民族音樂,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他先後與幾十位影視導演合作,為數百部影視劇創作出無數帶有民族情節和時代精神的經典音樂作品。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張藝謀、趙季平、陳凱歌

與電影的結緣是從1983年的《黃土地》開始的。一天的下午,張藝謀帶著陳凱歌敲開了趙季平的房門。他們想找一個年紀相仿,藝術追求一致的人為電影《黃土地》作曲配樂。也就是從這時侯,他們開始了持久的藝術合作之路。

趙季平在《黃土地》中大量使用陝北民歌信天游的元素,來傳遞表達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走向。在苦難面前,人們往往無言,而信天游或許是那對命運不公的嘶吼和宣洩。

《黃土地》中的音樂和歌曲之多,在當時也實屬罕見,完全不同於以前的電影,甚至還被人看做是一部西部音樂片。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1987年,張藝謀拿著《紅高粱》的劇本又來找趙季平。這次趙季平以榆林採風時聽到的充滿泥土風味的打夯歌為基礎,寫出了《妹妹大膽往前走》這一土匪情歌,直白粗獷。

“高粱地”的經典場景音樂還首次使用超常規的做法,大膽啟用了36支嗩吶模擬人生吶喊,4支笙排列成音團,與電影畫面結合之後,那種強烈的衝擊力和野性,讓人震撼發抖。

還有影片中野蠻熱烈的《顛轎曲》和奔放灑脫的《酒神曲》把生命的慾望和原始,人熱烈狂野的性格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部張藝謀的處女作品一出,就拿下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此後他與張藝謀的合作更是日出不窮:

  • 《菊豆》中的音樂以空洞悠長的壎音,營造出染坊恐怖陰森的氣氛,表達了人物在倫理和情慾中掙扎的微妙情緒,與人性的壓抑。
  • 使用京胡孤苦淒涼的音調,女聲的哼鳴,京劇的“過門”等元素,塑造出一種陰森幽怨氣氛,刻畫出《大紅燈籠高高掛》裡女人們的無奈命運與悲涼歸宿。
  • 《秋菊打官司》中,趙季平更是大膽,劇中幾乎沒有太多唱詞和配樂,寥寥幾聲陝西碗碗腔的節奏和幾次老人的呼喊與月琴彈奏穿插劇中。配合著秋菊一次次的上告,老人的呼喊聲就像是落後的鄉村文明對現代法治社會的一次次虛弱的抗衡。
  • 《活著》裡悲愴的板胡和高亢的秦腔交叉出現,把苦難之中小人物富貴起起落落的一生推進下去,把時代的混沌和普通中國人的隱忍演繹的入木三分。


1993年,趙季平與陳凱歌完成了《霸王別姬》這一華語電影史上的奇蹟。大家都知道李宗盛為電影寫的《當愛已成往事》,但劇中程蝶衣和段小樓的大量京劇唱段以及四十多段配樂,這些都是出自趙季平之手。

為了深度的描繪人物性格,他曾兩易其稿,配樂中像潮水一樣起伏的交響樂,和用來人物內心刻畫的京胡的不同調性,表現出人物思想和時代之間的碰撞。《霸王別姬》中豐富的精神內核、高超的藝術技巧加上這一系列絕妙的聲畫組合,更是讓這部電影成為巔峰之作。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說到為《大話西遊》的創作很有趣。初次看到劇本,趙季平差點崩潰,覺得故事過於離奇,到片場後更加令人崩潰:

“去的時間正在拍在牛魔王體內鬥毆的那段戲,片場到處掛著五臟六腑,腸子,非常噁心。”

直到創作結束之後他還是覺得這電影莫名其妙,所以沒有讓人署名。不過陰錯陽差,趙季平的音樂還是成就了《大話西遊》。

他在盧冠廷《一生所愛》的基礎上,加入陶壎,二胡,蕭等民族器樂,給《大話西遊》增添了一絲古典的味道,讓影片跳脫出紅塵俗世的愛戀本身,帶有一種更廣袤的空間感和格局。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電視劇作品

說到他的電視劇作品,最被人熟知的應該就是央視版《水滸傳》裡的那首《好漢歌》了。加上劇中大氣莊嚴的《公道在人間》、婉約柔情的《漁家傲》、奢靡華麗的《宮廷舞彩》、悲涼憤懣的《林沖夜奔》等眾多插曲,完整的呈現出了舊時綠林好漢的別樣風采。

粗狂豪放的《好漢歌》是趙季平去冀、豫東、魯西南採風,將山東地方小調《鋸大缸》結合河南民間音樂加以改造成就出來的。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繼《好漢歌》之後,趙季平又創作了《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白鹿原》、《大宅門》、《喬家大院》等電視劇主題曲。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流淌著民族的血液,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新聞聯播》在 2015年報道了趙季平,專題名字叫《趙季平:我的音符生長於泥土之中》。在節目裡,他給大家普及了中國古代歷史悠久的文字譜,他說,他有21年的時間,是和民間藝人泡在一起的,生命中,血液中,流的就是對民族音樂的敬畏和喜歡。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用音樂成就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位大師連《新聞聯播》都來點贊


我寫這篇文章,除了想讓趙老師被更多人知道,我還想說,現在總有那麼一大堆偽中國風歌曲,辭藻堆砌起來,幾句古詩詞硬拗,曲風雷同,幾個簡單和絃翻來覆去,絲毫沒有精神內核。

其實,中國風不是各種矯揉造作,不是文藝範,它是有魂的,中華民族的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