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記憶”:民國時期公務員的工資收入

民國時期,尤其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戰前、戰時和戰後公務員的待遇有很大的區別。

從國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這段時間公務員的收入比較穩定,其生活水平高於一般民眾。據當時的《文官俸給表》記載,國民政府中最高級的特任官(民國高等文官的第一等,由大總統或國民政府主席特令任用)平均稅後月工資為754.4銀元,這些錢能購買大米10561.6市斤;最低級的三級委任官稅後月薪為59.8銀元,購買大米837.2市斤。當時普通民眾每人每年消費糧食350市斤左右,每月大約30市斤。可見,一個高級官員的收入可以養活300多個老百姓,一個普通公務員也能養活30人。

“南京記憶”:民國時期公務員的工資收入

民國時期的存摺(工資卡)

20世紀30年代前後,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一般是十幾個銀元,大學生的月薪起點為80銀元,大學教授月收入大都在300-400銀元之間。據商務印書館的薪酬表記錄,此間商務編譯所校對的月薪為50銀元,抄錄員月薪30銀元;編輯以學歷高低確定薪酬的多少。一般最高者為歐美留學生,月薪200-250銀元,第二等為日本留學生,月薪150-200銀元。從這些職業收入來分析,民國公務員的工資在當時屬於中等偏上水平,高於國內大部分老百姓的收入。

“南京記憶”:民國時期公務員的工資收入

民國時期工資表

抗戰初期物價還算穩定,政府公職人員的生活水平還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隨著戰火的蔓延,一般公務員的收入已不足以應付生活的需要。根據當時的一些統計資料分析,戰時公務員收入和實際購買能力較戰前已下降90%左右。

20世紀40年代後期,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崩潰,政府公務員收入每況愈下,菲薄的待遇使公務員群體由中產階層轉為貧窮階層。根據南京第二檔案館館藏的1946年-1947年的不同階層公務員薪俸檔案記載,此時的中央高級公務員薪酬摺合大米758.16市斤,縣級公務員319.8市斤,與戰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