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記者信賀寧:防護服生產線上的“女戰士”

長城記者信賀寧:防護服生產線上的“女戰士”

我是長城記者信賀寧,在疫情防控期間,主要負責防疫物資生產一線和企業復工復產的採訪報道。在今天這個特殊的節日,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在際華3502醫用防護服生產車間採訪時,遇見的女工群體。

先說說我進到車間的第一感受吧:機器產生的噪音比較大,眼前一片“雪白”,一摞摞成品、半成品的防護服堆在工人卡位一邊,要仔細看才能看到埋頭操作縫紉機和粘條機的工人……整個車間給人的感覺就是繃緊了弦兒,停不下來。

长城记者信贺宁:防护服生产线上的“女战士”

際華3502醫用防護服生產車間。 記者 胥文燕 攝

實際上,在這個絕大多數是女工的防護服生產隊伍裡,確實沒人喊停,也沒人會停,就連採訪,都是在她們的工位上發生的。我問著,她們答著,手上和腳上的動作始終沒停,又因為車間裡噪音太大,彼此又戴著口罩,所以整個採訪過程全靠喊的。

二分廠的宋永麗給我印象很深,她是一名“90後”,孩子剛滿3週歲。一開始,組長趙美芳考慮到她的孩子太小,需要媽媽照顧,想安排她參與工作強度不太大的合片縫紉工作,可她卻找到組長辦公室,主動提交申請,要上工藝複雜,工作強度大的重點工序——熱封膠條。

說起來容易,常年在襯衣生產線上幹活的宋永麗從沒摸過粘條機,要從零學起。但她腦子靈活,手腳利索,僅用半天時間就掌握了工序要領,很快熟練操作。接著她又一次提交申請,要求做褲子前後襠位置的熱封工作,原因是這個部位比較難操作。一次次申請,都是在解決小組生產線上的難題,幫助防護服生產提速。

长城记者信贺宁:防护服生产线上的“女战士”

熟練操作熱封機的宋永麗。 記者 胥文燕 攝

趙美芳跟我說,整個組裡,宋永麗的學習能力最強,產量最高,還經常在完成本職工作量之餘,主動幫助其他工序的同事完成工作,特別能幹!

我後來問宋永麗,天天加班到深夜,幹勁兒這麼足,真的什麼顧慮都沒有嗎?她是這麼回答的,她說:“家裡有人照顧孩子,確實沒啥後顧之憂,就是每天早出晚歸的,連續好多天沒和孩子說上一句話了。”

我們聊天期間,她一直很平靜,就是我們想象中的骨幹員工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認真模樣。可是說到孩子的時候,她突然有點不好意思的笑了,這個骨幹員工、這個年輕媽媽,應該很少在工作期間說自己的孩子,很少向別人展示內心柔軟的那一部分。

還有薛靜麗、薛靜榮姐妹倆,她們都曾是3502的員工,後來離開,做起了小買賣。聽說3502要承擔醫用防護服生產任務,妹妹薛靜榮第一時間給廠領導打電話,希望能過來幫忙,尤其強調說,給不給工錢都無所謂。2月2號,她正式上崗第一天,就一口氣幹到晚上11點多。

长城记者信贺宁:防护服生产线上的“女战士”

在三分廠備補組幫忙的薛靜榮忙著合片縫紉。 記者 胥文燕 攝

第二天,姐姐薛靜麗也跟著過來了。問到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薛靜麗說:“想著別人都捐款捐物地支援一線,咱以前也是幹服裝的,有這機會可不得趕緊過來幫忙,為前線醫護人員盡點心意。”

還有很多很多,像單親媽媽張雲嬌一直都是抽空回家給獨自在家的孩子做頓飯,沒有請過一天假,她說,“在這關鍵的時候,我不能掉鏈子。”宣傳崗位的焦惠莉眼睛舊疾復發,不停地掉眼淚,還帶領我們在各分廠轉來轉去採訪,她說,“老毛病了,不礙事兒,接下來要不要再去看看其他分廠”……

全廠27條生產線,2900餘人的生產隊伍,其中,女工人數佔到90%左右,她們可能是女兒、是妻子、是媽媽,可在白色海洋一般的生產車間裡,她們是骨幹、是戰士,是保證防護服保質保量生產的中流砥柱!

在她們的共同努力下,際華3502在15天內就實現了日產防護服2萬件的目標。

长城记者信贺宁:防护服生产线上的“女战士”

工廠員工的請戰書。 記者 胥文燕 攝

採訪結束,我掌握到了一些必要的採訪信息,也寫成了新聞稿件,完成了工作任務,但遺憾的是,如果再次見面我卻沒信心認出脫下工作服、摘下口罩的她們。我記得宋永麗的眼睛裡有光,她應該有個神采奕奕的瓜子臉;薛靜麗、薛靜榮姐妹倆眉眼長得特別像,就是妹妹戴了眼鏡,姐姐沒戴;張雲嬌頭髮烏黑,雙眼皮,說話的聲音很溫柔,我想她肯定特別漂亮……

此時此刻,她們應該還埋頭在醫用防護服生產一線,在這裡,我想為她們、為奮戰在防疫物資生產一線的女工們,送去節日的祝福,希望她們幸福開心,今晚好好休息、做個甜甜的好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