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寫歷史人物志的人


當這些古代牛人們的人生走到盡頭時,皇帝們或許會給他們這樣一項特殊榮譽——“配享太廟”。

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配享之典,國家所以報功而勸忠也。”(《五禮通考·功臣配享》)

帝王們通過這種方式,用以表彰有功於國的忠臣烈士。

太廟是古代王朝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勞甚大,有時皇帝也會恩准其配享太廟,那麼古代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何意義,後代又會有什麼好處嗎?先說第二個問題,實際上,配享太廟的大臣後代並沒有所謂“特權”,比如滿清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其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都是舉科舉入仕途,並沒有受到什麼優待,所以這些大臣的後代們其實好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個姓名,博得存在感罷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好處。

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廟就是到皇家陵園裡佔個位置,並有個神祖牌到太廟裡供奉起來。然後以後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時候就會一起拜拜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夠反過來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榮。爵位不會降。在古代爵位雖然是可以世襲傳子,但是這種爵位傳襲每過一代就會降低一個級別,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過後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夠混一個配享太廟的話,那麼這種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襲不降的。

配享太廟,是古代褒獎功臣的一種制度,歷朝歷代均沿襲下來。除了感念這些勞苦功高的功臣以外,這項活動更多的是為了達成這樣一些現實目標:比如,引導官員、民眾忠君愛國,向功臣們學習;再比如,唐代配享功臣,文臣多於武將,這也是一種價值導向,意在引導民眾多習文而不學武。畢竟,文臣本事再大,相對武將來說還是安全的。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時候配享太妙,是作為臣子的最高榮譽,能夠得到這個榮譽,對於這個家族來說都是相當了不得的。而在滿清一朝能夠得到配享待遇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劉統勳,曾國藩等人都沒有得到這個待遇。

張廷玉的待遇據說是雍正皇帝在遺詔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不怎麼喜歡他,張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給他做保證,不能掉了這個待遇。因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這個東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夠配享太廟,自然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張廷玉如此看重這個東西,其他的東西都能少,唯獨這個東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配享太廟並不是什麼太了不得的東西,還不如來點實際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還是非常虛榮的,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虛榮,就如很多女人省吃儉用,花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的包一樣。不懂的人覺得那個包有什麼用,值這麼多錢,能多裝多少東西呢,但是喜歡的女人可不會這麼想。

配享太廟對古人來說確實算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只要皇朝不倒,那麼配享的大臣可以永遠享受皇家的香火,因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廟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夠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麼榮耀。這也就是說大臣死了,在陰間能夠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夠在陰間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夠配享太廟,自然就享不了那麼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今天的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個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當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項無上的光榮的獎勵,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的人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廟中共接受供奉,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耀,這些有功的大臣和歷代皇帝一樣享受它們後世子孫的祭拜,配享太廟的資格相當的難得,整個明朝只有37個人獲得這個榮譽,大部分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將近300年的時間,卻只有26個人獲得這個榮譽,

漢族僅有張廷玉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太廟是皇帝的私人宮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是沒有資格進入的,因此配享太廟的必須是皇帝親近的有功於社稷的大臣,這些大臣們不光功勞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寵愛,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才能進入太廟享受待遇。

當然配享太廟只是一種榮譽,並沒有實際的福利,甚至後世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將這個人的牌位移出。但是獲得配享太廟資格對於後世子孫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這些獲得這項資格的人自然早已經位極人臣之人,本來位高權重又獲得了,又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只要沒有經歷改朝換代,那麼後世子孫都可以享受祖上的廕庇,榮華富貴過一生,在各種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夠獲得加分,從而更快的提拔升遷。


如是我聞人


這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哦,人死了以後,經過幾年、幾十年,後代帝王想起來,把他的牌位或者弄個塑像,擺放到太廟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

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許多人心存疑慮。

如果豹眼跟你說能吃到,你可能會不信,在這裡也不方便討論這個問題。建議一點,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至於說有多少實際的好處,他自己已經吃到了別人吃不到的東西,這自然就是好處。

對於後世子孫,究竟有啥好處,這個還真沒有明確的規制。歷朝歷代都基本如此,但潛在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龍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詔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這裡有幾個看點,這幾個人為何在曹丕時期沒有配享太廟呢?為何其他人沒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廟,其他人的功勞就不夠嗎?

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奐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難道郭嘉的功勞就比他們差這麼多嗎?

因此,功臣配享太廟這個事,還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風向標的作用。

對於配享太廟的人,本身就是死後莫大的榮耀,對其子孫沒有具體、明確的好處。但是肯定的一點是,能夠被新帝王立為配享太廟,就確定了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孫後代的地位、待遇只會得到提升,而不會絲毫受到影響。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廟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過去;配享太廟這一騷操作,就是後代帝王對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會對其子孫格外的隆遇。

儘管是在提倡一種理念,讓在朝大臣活著的時候為死後考慮,不要太過任性。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制,但福廕子孫,潛在的好處還是大大的。

就像領導的飯局,總是點明讓某某人參加。你說吃這頓飯有啥好處吧,沒有。還不如自己在家裡吃點鹹菜,喝碗稀飯。但大部分人還是屁顛屁顛地去趕場,話不敢說真的,酒不敢喝盡興。說吃這頓飯實際的好處吧,還真沒有。

但其潛在的好處就難說了,沒有哪個老闆或領導叫你去參加一個飯局,事先承諾,之後會給你多少好處。

但經常參加領導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闆信任的人,將來的利益是可以預期的。

配享太廟這事,跟老闆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孫可能會得到好處。

因此,豹眼認為,配享太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必定會給子孫後世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雖然歷朝歷代沒有具體的規制,但絕對少不了的。

吃吃喝喝絕不是小事,活著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樣如此。沒有實際的意義,也就失去了這樣做得必要。


豹眼看歷史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三朝元老張廷玉在朝中兢兢業業的幹了47年,死後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殊榮,同時也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但是配享太廟對於自己的後代其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幫助,但是自己老子的牌位要被當朝的皇帝跪拜,這項榮譽在封建時代可是不得了的。

並且張廷玉的兒子必定會獲得皇帝的賞識,皇帝一定認為張廷玉這麼厲害的人他的兒子肯定也差不了,在眾人面前也有面子,想當年我父親可是...所以要說配享太廟的唯一好處就是這個了。

配享太廟的人,對自己的家族也是一項莫大的榮譽,因為大臣如果配享太廟之後他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也就是說他的兒子孫子一直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每個月還能領取朝廷的俸祿,這可是沒有期限的,一直可以領到大清朝倒閉為止,所以單看這一項就夠誘惑人的人,所以這也是整個清朝只有27個人配享太廟的原因,要是人數太多了這也是一項巨大的財政開支,清朝也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轍。

配享太廟其實也是一種帝王之術,用這種無上的榮譽來激勵一批又一批的大臣為朝廷效命,就算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夠鞏固。配享太廟並沒有實際獲得的東西,但是後代在無形當中就能夠高人一等,對於後代來說這也是寶貴的人脈資源。


七七談歷史


這玩意兒該怎麼說了?打個比方吧,找兩塊布自己縫個袋子也能裝東西,為啥還有那麼多女生不惜網貸甚至出賣肉體也要去買個驢牌的包包?2塊錢一個電子版表也能看時間,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男士要花幾十萬去買個勞力士?

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為了裝飾自己的面子罷了!說得高大上一點,那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配享太廟也無非如此罷了!

要論實際的好處,賞賜良田萬頃還能給子孫後代留下鉅額資產;抑或是給後人留下幾個爵位那也是很美妙的。但如果有選擇的話,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們大半會選擇配享太廟!

為何?

古語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翻譯過來就是:對於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與打仗。

打仗我們容易理解,打仗可以開疆拓土,可以抵禦外敵。那麼祭祀憑什麼這麼重要?遠古時代,因為知識水平所限,人們對自然敬畏,於是便有了神明的存在,人們通過祈禱神明,乞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統治者們更是宣揚君權神授,而祭祀則是溝通神明的儀式。因此,不論是普通人還是統治者,都把祭祀看的異常重要。

而祭祀通過演變,不單單隻祭祀神明,也祭祀先祖,本質上還是沒有變化,不過是把先祖神明化了而已。

祭祀很重要,帝王家族的祭祀更是如此。對於帝王們來說,最重要的祭祀有兩種,一種就是祭天(神明),另外就是祭祀先帝。而士大夫們作為皇帝的附庸,能參與帝王家族的祭祀,都是無上的榮耀,而剝奪臣下們參與祭祀的資格,也是封建帝王們用來懲罰大臣的手段之一。

這份榮耀,究竟有多大,下面通過一個例子說明。

太史公司馬遷的老爹因為生病不能跟隨漢武帝參與泰山封禪的祭祀典禮,以至於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

由此可見,士大夫們對於能參與皇家祭祀典禮是多麼的看重。

而配享太廟,則是士大夫能參與皇帝祭祀最高級別的方式之一了。

太廟,即是皇帝家族的家廟,裡面祭祀的都是歷代先帝。配享太廟,則是指皇后、士大夫或者其他皇室宗親在皇帝的允許下,排位可以放進太廟享受祭祀。

這可以說是無上的榮譽。

試想一下,當皇帝率領群臣在祭祀列祖列宗的時候,順便把配享太廟的士大夫也祭祀了,那面子上多有光。

所以,一代名臣張廷玉就是因為雍正口頭上答應他死後配享太廟而激動到不行,害怕雍正的兒子乾隆不執行而一次又一次的找乾隆去說這個事情。


小鎮月明


太廟指的是明清兩代皇帝用來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廟,在這座廟裡面供奉了清朝的歷代皇帝的牌位,一般來說除非這位大臣在生前對於朝廷,對於國家有著非常高的貢獻,才能夠有機會獲得配享太廟的無上殊榮,這在古代社會對於,皇帝以下的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具備吸引力的事情,也是算得上人生最高等級的榮譽。那麼大臣配享太廟,究竟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呢?

我們就以康熙時期的三朝元老張廷玉為例,他在清朝政府中兢兢業業幹了47年,死後才獲得了皇帝的首肯,得到了配享太廟的這個榮譽,同時它也是整個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得到了配享太廟機會的漢人大臣。其實從我們現在人來看,配享太廟,對於這個人的後代,其實並沒有產生太多實際意義上的幫助,只不過對於他的兒子輩孫子輩來說,可能好處要大得多,畢竟自己的父親或者是自己的爺爺能夠被當朝的皇帝跪拜祭祀,這種榮譽在封建時期算得上是相當牛逼的。

就這麼說,張廷玉能夠獲得皇帝的賞識,配享太廟,那麼張廷玉兒子肯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畢竟,有這麼一句話叫做父親英雄兒好漢,那麼皇帝肯定也會比較賞識張廷玉的兒子,而且張傑明兒子本人在眾人面前也能夠有比較高的地位,畢竟他自己的父親可以配享太廟,其他人的父親是達不到這種高度的。

當然配享太廟的人,對於自己的家族發展其實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正常大臣如果在配享太廟之後,他生前的絕味能夠做到世襲網替,也就意味著他接下去的孫子孫孫子,都能夠一直不變的繼承自己的穴位,哪怕是不工作都能按期按時的領取,到朝廷發放的憤怒,只要這個朝代存在,就沒有任何上限。就單純幹這一點就非常吸引人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整個清朝歷史上僅僅只有27個人,也就是27位大臣能夠獲得配享太廟的機會。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人數少,才證明這項榮譽有多麼的尊重。

總的來說,配享太廟,僅僅似乎只是一種名義上的好處,但是認真來看,他也算得上是一種帝王權術的施展,正是利用這種無上榮譽來激勵手底下的臣子們拼命地為朝廷效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獲得更好的穩固。


小芊芊愛歷史


配享太廟是古代大臣死後享受的最高榮譽,代表了帝王們對人臣的肯定,這可不是虛名,是古代大臣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陪享太廟的由來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對大臣來說死後能夠陪享太廟是最高的榮譽,沒有比這更能體現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曆史,那麼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廟的不過27人,正因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對他父親指定張廷玉配享太廟非常不滿,認為張廷玉根本不夠這個資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們尤其是那些有功業的優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厲害的功臣,可以說陪享陣容非常豪華。

配享太宗李世民廟庭的功臣

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趙國公,長孫無忌;

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後因其子房遺愛謀反,被取消);

檢校侍中、吏部尚書、總管東宮兵馬、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國公,高士廉;
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行軍總管、門下平章政事、衛國公,李靖 ;

工部尚書、檢校行臺僕射、洛州都督、左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蔣國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趙匡胤廟庭
太師、尚書令、真定王、韓王,趙普;

樞密使、贈中書令、濟陽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廟庭

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榮國公姚廣孝(後被嘉靖皇帝取消);誠意伯劉基;營國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東殿供14人: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通達郡王雅爾噶齊;禮烈親王代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睿忠親王多爾袞;豫通親王多鐸;肅武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怡賢親王胤祥;超勇襄親王策凌;科爾沁博多勒噶臺忠親王僧格林沁;恭忠親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誠公、贈武勳王爵,揚古利;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內大臣、二等果毅公、諡忠義,圖爾格;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勳公,圖賴;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諡文襄,圖海;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罷配享,乾隆二十年張廷玉死後,乾隆遵雍正遺詔,恢復張廷玉配饗太廟資格。;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諡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諡文忠,傅恆;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諡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諡文襄,福康安;總督、贈一等宣勇公,和琳,嘉慶元年,清高宗命配饗太廟,嘉慶四年,和珅誅,清仁宗命撤出太廟。

太廟是至高榮譽,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廟是無上的榮譽,代表著你是這個朝代最被皇室們認可的功臣,這些配享太廟的功臣和先帝一樣,可以受後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頭,享受到大型的祭祀,這是古代一個逝去大臣的最高榮譽,因為皇帝死後也不過是如此。

陪享太廟是臣子們的最高夢想,但是這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勞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廟,以清朝為例子,27個陪享太廟的人中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功勞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卻沒有曾國藩。

陪享太廟不是虛名,那些被陪享的人會被其他王公大臣羨慕嫉妒恨的。


我家的貓叫皮蛋


死後住在什麼地方,按現在的話說可以福澤下代。實際好處?古代人麼祖先是哪裡出來的或者被賜予什麼榮譽,後代可以吹吹牛逼,比如說我們祖上被賜予入住太廟了,比如我家被賜上方寶劍這種。要說實際點的麼!這我還得查查歷史上入太廟的歷史人物。



清朝太廟

清朝太廟供奉了十三個大臣分別是: 舒穆祿·揚古利、費英東、鈕祜祿·額亦都、圖爾格、圖賴。 圖海、鄂爾泰、張廷玉、烏雅·兆惠、富察·傅恆、章佳·阿桂、福康安。

揚古利

跟隨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將女兒許配給他。主要功勳是在努爾哈赤討伐輝發部的時候記下戰功。後期也跟隨皇太極,率正黃旗的兵馬攻打明軍以少勝多受到皇太極的讚揚。崇德二年正月,皇太極命豫親王多鐸和揚古利前去阻擊,當時正值下雪,在偷襲朝鮮時,朝鮮的伏兵突發鳥槍,揚古利不幸中槍,因傷重而死,時年六十六歲。

多鐸將揚古利的屍首帶回了營中。皇太極親臨為之祭奠,賜御用冠服。回京之後命陪葬福陵(努爾哈赤所葬陵墓)。 同年十一月,追封揚古利為武勳王。順治年間,清世祖順治帝命將其配享太廟。

從這裡我們看到揚古利也算皇親國戚了入太廟理所當然,且戰績赫赫。

費英東

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滿族,瓜爾佳氏。努爾哈赤將皇長子褚英的女兒嫁給了他,使他成為額駙。而且他父親歸順努爾哈赤時帶了五百戶,他也被封為一等公協助努爾哈赤處理政務。他死的時候太廟剛修建好,就入住了!

圖賴是正黃旗人,費英東扎爾固齊第七子也。



鈕祜祿·額亦都

這個姓想必愛看清宮劇的小夥伴非常熟悉吧,鈕祜祿·額亦都,滿洲鑲黃旗。為後金開國五大臣之首(其餘四人分別為何和禮、費英東、安費揚古和扈爾漢)。

人家不用入贅就是大戶,其後人基本都和皇家有血緣關係,他是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的父親,孝昭仁皇后的祖父,孝和睿皇后是他的八世孫;孝穆成皇后為第六代後人;據杜家驥慈安太后也是他的後人。所以吧這個姓出皇后和太后。是個望族!

圖爾格也是鈕祜祿氏的, 清滿洲鑲白旗人,鈕祜祿氏。額亦都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太宗即位,他佐鑲白旗,為八大臣之一。




圖海

這個人比較特殊,沒有娶愛心覺羅家的女人,也不是開國元勳,還是壽終正寢並不是打仗受傷而死,他入住太廟比較晚的,到雍正時期才入住太廟。

歷經三代帝王,起起沉沉,所以說吧,他為什麼會有資格入住呢?而且是到雍正了才配享太廟,他可是沒一點皇室背景的。原來他是順治當太子時的太傅,這個職位最親近皇帝,但是後來在刑部當職的時候被順治革職,伴君如伴虎這句話說的沒錯,圖海在順治時期大起大落,到了康熙時期又被重用。可以說他入住太廟是順治的賞識,有運氣也是有實力在的,不然也不會死後在雍正時期配享太廟。

鄂爾泰

滿洲鑲藍旗人,西林覺羅氏,字毅庵,康熙舉人。任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併為雍親王(即世宗)的心腹。這個人是真的實力派,雖然祖上也是稍有頭臉的人物但是那已經是老黃曆了還是他自己一步步經營的榮譽。他和圖海一樣是因為功勳才配享太廟的。

張廷玉

太廟裡唯一的漢人,其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他的功績主要是編纂清史和修補明史。

烏雅·兆惠

乾隆時將領,滿洲正黃旗人。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族孫,都統佛標兒子。

章佳·阿桂

章佳氏,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朝政治家,軍事家,著名將領。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定伊犁、討緬甸、平定大小金川,戰功赫赫,封誠謀英勇公。同時,阿桂還編有《軍需則例》15卷。

剩下的富察·傅恆、福康安。看過延禧攻略的都知道這倆人和皇帝是親戚就不用說了。

因此配享太廟是有功勳的皇親貴戚才能入住的,當然也有少數得到皇帝賞識,當然自己也有實力被封一等公。這完全是靠自己實力,即使後代多少沾一點光,如若是草包雜魚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還會笑話丟了祖宗的臉!


尼采廣寒宮中坐


何為太廟?

太廟就是古代皇室專門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這是皇帝的家廟,其他人想都別想,包括皇室宗親。

太廟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當時稱為世室。商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起才稱為太廟。

何為配享太廟?

起初太廟是皇帝專享。後來皇后、宗親、功臣在皇帝的特批下,也可以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太廟一般分為大殿,在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當然大殿還是皇帝專享,配享太廟的人只能進配殿。東配殿供奉有功的皇族,西配殿供奉異姓的有功之臣。


大臣配享太廟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本身太廟供奉的都是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這些神仙級的人物,當朝皇帝每年都要舉辦大型的祭祀典禮,要行跪拜禮的。想想大臣再功勞卓著,活著的時候不也是跪拜皇帝嗎?現在和神仙級的人物待在一起,受當朝皇帝的跪拜,這在古代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何等榮耀?用多少物質也換不來的。太廟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他的高貴,其他賞賜皇帝可以大筆一揮就給了,而配享太廟的畢竟是鳳毛麟角。

以明清兩代為例。明朝配享太廟的只有37人,清朝配享太廟的僅有26人,其中漢人大臣只有張廷玉一人。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元老,他的父親是文華殿大學士,也是雍正皇帝的授業恩師。張廷玉在九子奪嫡中支持了雍正,有擁立之功。

雍正上臺後,很多的諭旨都是張廷玉應命承辦,他出事小心,很少出錯。後來成立軍機處,所有制度都是張廷玉製定的。他也從吏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所有重要的部門一把手幹了個遍。


雍正臨終前,讓他和鄂爾泰為顧命大臣,並配享太廟。

那麼扯了這麼半天閒篇兒,大臣配享太廟到底有什麼實際好處呢?

我查閱了半天資料,除了至高榮譽外,真沒看出什麼實際好處。

因為配享太廟並不是爵位,比如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但是配享太廟並不能繼承。也不會給他的子孫後代有任何物質上的賞賜。

但這是個榮譽問題,他的子孫會覺得非常有面子。可這面子也不是鐵板釘釘的,如果子孫犯錯或是皇帝不高興了,把你的牌位從太廟移出也是分分鐘的事。

比如嘉靖皇帝差點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從太廟移出去 ,在眾大臣的竭力反對下,最後把皇帝資歷最淺的朱高熾給移出去了。但人家是皇帝,更別說配享太廟的大臣了。

雖然是臉上有光,但對後代來說不頂吃不頂穿算不上實際好處。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帝王術,以此激勵其他大臣,兢兢業業為朝廷奉獻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