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此心》:不想做英雄的英雄


《人同此心》:不想做英雄的英雄


“在為民族生存而決鬥的時候,若是壓制情緒,知識便成了專為自私自利的工具;若只保護自己,便沒了羞恥;若站在鬥爭的外面,便失去了民族的同情與共感。”這是老舍的短篇小說《人同此心》中的一段話。老舍的語言精闢犀利,不管是在買個戰火紛飛國破家亡的時代,還是現在都是振聾發聵,直擊每一個人的靈魂。

《人同此心》講述了王文義、範明力和吳聰三個學生,被困在日本侵佔的亡城裡,他們不想做英雄,也不想做漢奸。在做英雄和漢奸之間有一條縫隙,那就是他們可以什麼都不做,把忠和姦放在一邊,低頭做行屍走肉,照常吃喝,照常睡覺,這很省事,而且明哲保身。但他們的年歲、知識、理想不許他們隨便跪在任何人面前。

就這麼三個平日裡手不能拿肩不能抗的文弱學生,因為不肯做亡國奴,不肯低下頭,用那一雙握筆的手,拿起了代表武器,為民族的獨立與自由奮起反抗。他們願意為民族的生存而決鬥,而犧牲。

他們不為千古留名,也不為做英雄,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裡認為:在民族危難之際,去奉獻、去決鬥、去犧牲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承擔的責任,這不是什麼特別的光榮。

在敵人遠遠強大於他們時,他們的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他們不僅僅是為了求死,而是為了把這一點不死的精神傳延下去。

這三個文弱的大學生願意為國家民族而死,為民族永遠獨立自由而犧牲,他們願這種精神與正義和平永在人間。

這種精神根植於每一個有骨血的中國人的心裡,就如書中替窮人縫縫補補的好媽媽、拉車的王二、賣肉的夥計、倒髒土的李五等等,那些飽受苦難,不曾被貧窮擊垮的中國人,他們的心都一樣,他們的血是一樣的熱,經管他們都不曉得國家大事,甚至說不出民族與國土這樣的名詞。但他們都憤恨,沒有理由,沒有解釋的憤恨,恨那些佔我土地,殺我同胞的侵略者。

這些底層的不曉得國家大事的窮苦老百姓,儘管苦難的生活磨平了昔日的稜角,但是血性依然根植於他們的骨子裡。

在王文義、範明力和吳聰組織的刺殺人本人的行動力,他們雖不能拿槍親自上陣,但依然為他們打掩護,給他們開後門,告訴他們路線等等,做著他們能做到的反抗。

在最後好媽媽問少年:“你姓什麼?”

少年答:“暫時沒有姓名,也許永遠都沒有姓名。”

他們三人不想做英雄,但他們已經成了英雄,他們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的英雄形象已經深深的刻在了人們的心裡。

可以想想,不止在那個戰火紛飛,民族危難的時代,在現代,在我們身邊,有多少的無名英雄不顧自己安危,守護著他人的平安。如軍人、警察、醫生乃至那些基層工作者,在水災泥石流面前,在山崩地裂的地震面前,在可怕的病毒面前,那些不顧自身安慰,衝在第一線的英雄,他們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只認為自己盡了應盡的責任。也許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高大的身影刻進了每一個人的靈魂。

《人同此心》:不想做英雄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