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门遗址

凉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门遗址

恩施土司城 来自网络

凉山土司概况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名符其实的多民族地区。先秦两晋时期主要有“邛”、“笮”、 “叟”、“摩沙夷”、和“僚”、“濮”、“牦牛夷”、“昆明”等;唐宋时期主要有乌蛮、白蛮、磨些、吐蕃、施蛮、顺蛮、栗粟蛮等;元明清时期主要有罗罗、吐蕃、白人(白族)、西番、摩梭、俐苏(傈僳)、蒙古、回回、摆夷(傣族)等民族。

凉山为地处僻远的多民族地区,不仅民族成份复杂,而且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且非常落后,与汉区更存在着天壤之别。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对凉山地区的统治,是通过少数民族酋领来实现,即中央王朝封授少数民族贵族职官封号,不过问内部事务,仍由少数民族的酋领领其地,掌其民,即所谓的羁糜制度,亦谓后来所称的“以夷制夷”政策。

从元代开始,朝廷开始在西南和西北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制度,就是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地方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俱有品级的土官。土司之间的势力和统治范围差别很大,中央王朝也根据其势力的强弱、控制范围的大小、统治人口的多寡,以及与他们中央王朝的亲疏,任命他们担任不同等级、不同职衔、不同名称的土官职衔。民间对这类人等通称为土司,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正式职衔的名称。

土司制度从元代开始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展与完善。民国时期,虽然不再实行土司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废除,故凉山许多土司的统治仍然在其辖地得以保留。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凉山的土司制度才最后彻底消亡。

由于土司制度推行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因此土司的职官名称也存在时代上的变化,有参照当时正式朝廷官职设置的,也有沿袭上代官职名称的,其中还有土武职和土文职之分,种类十分繁杂。

元代的土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宣抚司宣抚使、安抚司安抚使、招讨司招讨使、诸蛮夷长官司长官、副长官。另外,还在民族地区或接近内地的地区设路、府、州、县,同样设置各级土司,路为总管府总管、府为知府、州为知州、县为知县。

明代的土官职官分为文职和武职。设置武职土官系统,将元代置于边境的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和长官司等职衔,变更成授予土官的武职职衔。文职土官系统,则将唐宋以来封授少数民族首领充当州县土官的做法变为定制,形成“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土司职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卫所,还参用土人,形成卫所土司的职衔,即卫指挥使司设土指挥使,千户所设土正、副千户,千户所下设土百户。

清代的土司职官较之明代要复杂。除营、卫土武职之指挥使、千户、副千户、百户、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长官(副长官)等沿袭明代外(品级略有差别),又参照绿营兵制增置了诸如土游击、土都司、土守备、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千总、土外委把总、土外委额外、土屯守备、土屯千总、土屯把总等屯土武职。清代文职土司职衔与明代相同,只是品级略有差别。

凉山土司的主要职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卫指挥司指挥使、宣抚司宣抚使、安抚司安抚使、抚夷司长官、长官司长官(副长官)、土副将、土都司、土千户(土副千户)、土百户等,又有土游击、土都司、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等,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土司。

土司为朝廷命官,职衔较高的土司均设有办事衙门。所谓土司衙门,就是土司们居住并行使其权力的地方,但这些数量众多、民族成分不同、职衔高低不一的土司并不是都有衙门,许多小土司并没有“衙门”,只有级别较高的土司才有衙门。


凉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门遗址

凉山四大土司之一,阿卓土司末代女土司杨代蒂盛装像 来自网络


凉山的土司衙门遗址

凉山地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元,兴盛于明,衰落于清,灭亡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历时达七百多年,中央王朝封授的大小土司190余家。土司的驻地一般被称为土司衙门,但不是所有的土司都有衙门,只有级别较高的土司才拥有衙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凉山现存土司衙门遗址还有十余处,以下择要介绍。

河东长官司衙门遗址

河东长官司衙门遗址位于西昌市河东街下土司巷24号,北距东河200米,周围为民房,现为一丁姓人家居住[1]。

该衙门始建于明代,现建筑应为清代所建。

河东长官司衙门遗址原由大门、二门、厢房、正厅等构成,总占地面积约三至四亩左右。后因各种原因,至建国前后,大门、二门和厢房已毁,时至今日已面目全非,仅正厅尚存。正厅座北向南,为悬山穿斗式木结构土坯墙建筑,小青瓦覆面。面阔三间13.5米、进深四间7.5米,占地面积91.5平方米。据老住户丁家财回忆:此房原是他家祖辈从岭土司那里租来的[2]。刚搬来时他只有八九岁,大厅外长满了青草。一直租到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时,政府才正式分给了他。需要强调的是该衙门为河东长官司早期的衙门,清嘉庆年间,河东长官司长官安玉枝移住位于安宁场族茂堡的另一土司衙门,其位置即今西昌市月华乡新星村四组。


河西抚夷司衙门碉楼遗址

河西抚夷司衙门碉楼遗址位于西昌市裕隆乡长村村三组,安宁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北距裕隆乡政府1800米,南为三牧奶牛场,周围均为民房[3]。

河西抚夷司衙门大部垮塌,但其结构尚较清楚。整个建筑坐东向西,主要有正堂、厢房和碉楼等组成。目前,仅存一不太完整的碉楼。碉楼位于正房的北部,仅存一层。碉楼坐北向南,呈正方形,土木结构,其内层堆砌石条,边长5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


河东长官司及河西抚夷司的沿革: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明代土职安泰宁,奉命缴销宣慰司印信,授以河西抚夷司及土千总职,驻牧河西长村,即今西昌裕隆乡长村。至于土司衙门的建造时间,应在安泰宁授职前后,即清代早期。考虑到西昌道光三十年(1850年)地震的破坏,故该土司衙门及碉楼的时代,应为清代中期以后。河西抚夷司与河东长官司,名为两家土司,实则是一家。

河东长官司及河西抚夷司,顺治十六年(1659年),明代土职安泰宁,奉命缴销宣慰司印信,授以河西抚夷司及土千总职。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泰宁子安承爵承袭。三十九年(1700年)承爵殁,其妇瞿氏护理,始颁印信、号纸。雍正五年(1727年),瞿氏缘事参革,印信号纸呈缴。明年,河东夷匪猖獗,调河西已革土职进剿,瞿氏老,命女安凤英率兵征剿平息,即以凤英袭河西抚夷司职。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廷追叙平夷功,又授凤英河东长官司。凤英无子,抚安嗣兴为子,娶岭安泰女。后安岭氏仍仅一女,赘岭瑞茂,更(名)为安瑞茂承袭。嘉庆四年(1799年),瑞茂老,子安武岭承袭河西抚夷司,住河西长村(今裕隆乡长村),以安玉枝(安武岭之妻)承继河东长官司,住西昌东街,后移安宁场族茂堡。瑞茂四世孙安平康子绍徽[4],于同治初年相继逝世,经建昌镇总兵定焕之介绍,以岭承恩兼袭河东长官司、河西抚夷司等职。承恩殁,翰平承袭。翰平殁,岭彭氏承袭。岭彭氏殁,岭镇荣承袭。民国七年(1918年),镇荣遭黑夷反抗,迁土署于旄牛峻岭,诸叛夷谋拥戴镇荣长媳袭职。驻军乘隙勒令镇荣卖田剿办叛夷,叛未剿而镇荣殁于法教堂。驻军换防后,边防军司令羊清全,诛其叛媳,镇荣子邦正,于民国十五年西昌知县王燧任内,具文呈册请转省府,备案袭职”[5]。土司辖地:东至阿吽啰三百七十里交阿都长官司界,南至鱼水河一百三十里交阿都副长官司界,西至沙坪站八十里交盐源县属瓜别土司界,北至温都脚夷二百里交河西土千总界,四至共七百八十里;所管土百户三员[6],倮罗部落六千九百六十二户[7]。


河东长官司长官及河西抚夷司长官可考世系如下:


安泰宁→安承爵→瞿氏→安凤英→安嗣兴→安瑞茂→安武岭→安玉枝→安平康→岭承恩→岭翰平→岭彭氏→岭镇荣→岭邦正。


阿日土司衙门遗址

阿日土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甘洛县前进乡前进村三组,西距田坝中学1000米,南距甘田公路1500米,北距挖断山300米,东距甘家河沟(勒麻阿切山)500米,周围为民房[8]。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大部被毁,仅存主楼。主楼坐北向南,为悬山木构架土石墙结构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小青瓦履面。其由正堂、客厅、客房和卧室组成。面阔四间21米,进深两间15.3米,总占地面积321.3平方米。

关于阿日土司的授职及承袭情况,史料阙如。但据《甘洛县志》说:“今前进乡原住有阿日土司,衙门设前进乡阿日阿嘎(彝语,意思是阿日人住的地方)。清代阿日土司绝嗣后,由邛部宣抚使后裔牛牛毕色承袭。


邛部宣抚司衙门遗址


邛部宣抚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越西县新民镇大寨村八组[9]。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为木构架土坯墙建筑。长110米,宽75米,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毁于1953年的一场火灾,布局不详,现残存一段内围墙。围墙用夯土和卵石筑成,残存部分长300米,最高处2米,厚1米。


邛部宣抚司沿革:


邛部宣抚司,凉山彝族称为斯兹兹莫。其先祖为唐代“东蛮三部落”之一的勿邓部落。宋代邛部酋岁贡名马土物,被封为忠顺王,故称邛部县为邛部川。元宪宗时归附。元中统五年(1265年),以倮酋岭氏为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1273年)属罗罗斯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为邛部州,邛部州土官马伯助征云南有功,授邛部州土知州。至顺元年(1330年)又改邛部州为招讨使,以土官马伯为招讨使。明“洪武中,岭真伯以招讨使来归,因改为邛部军民州。……二十六年(1356年)置越嶲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越嶲卫邛部长官司长官岭阿寿遣把事普仔等入朝贡马及方物。万历中,土官岭柏死,孽子(岭)应升负印去,柏妾沙氏争之不得。土目阿堆等拥沙氏,焚利济站庐舍,拥兵临城。总兵刘显率兵往抚之,沙氏悔祸,杀阿堆等自赎,显遂以印授之。后沙氏淫于族人阿祭,印复为升所夺。祭死,其子岭风起嗾他番刺杀应升。镇守官因平蛮之师,诱风起执之,收其印。而诛从风起为乱者百余人,印无所归,缄于库。部众无统”[10]。至清代,邛部宣抚司岭峻翠,其先岭安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投诚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在邛部[11](今越西县大瑞乡柏香坪,雍正末移至新民大寨)。雍正十一年(1733年),岭安盘嫡长子岭天长袭职[12]。岭天长于乾隆十六(1751年)殁,嫡长子岭峻翠袭职。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石达开部过大渡河,土司岭承恩助清军擒石达开,因功赏二品衔。清末,岭镇荣袭职。传至解放前,为岭邦正承袭。嘉庆时土司管地:东至三百五十里交雷波厅属脚密边夷界,南至小相岭九十里交冕宁县界,西至杨糯雪山七十里交冕宁县界,北至一百里交宁越营白沙沟界,四至共六百一十里。所管夷民户口,共二千一百九十六户。[13]。


邛部宣抚司宣抚使可考世系如下:


马伯→岭真伯→岭阿寿→岭柏→沙氏→岭应升→岭风起→岭安盘→岭天长→岭峻翠→岭如龙→岭风至→岭承麟→岭承恩→岭镇荣→岭邦正。


凉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门遗址

田坝土司遗址


暖带密土千户衙门遗址


暖带密土千户衙门遗址位于四川甘洛县前进乡鸡打鼓村,西距前进乡政府2550米,东距赤普矿山公路85米,周围为民房[14]。

该土司衙门始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坐东向西,由房屋及碉楼组成,总占地面积112.72平方米。房屋为悬山穿斗式土坯墙建筑,小青瓦履面。

鸡打鼓土司衙门遗址,曾为暖带密土千户岭氏土署,但目前建筑非清初授职时的建筑,不知何故,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建于此。


暖带密土千户沿革:


暖带密土千户岭阿姑,其先岭安泰,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投诚授职,颁给印信号纸。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过大渡河,土千户岭承恩协助清军生擒石达开,因功封授土游击世职,赏二品衔。其世袭:“始祖岭乔新。始叔祖岭乔松子岭安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授邛部宣抚司职。乔新子岭安泰,四十九年(1710年)授暖带密土千户。乾隆五年(1740年)安泰殁,子岭瑞祥袭。二十年(1755年)瑞祥殁,遗子神保幼,以祥瑞妻吽氏护理。吽氏故,二十九年(1764年)神保承袭,改名岭竣鼎。三十七年(1772年)竣鼎殁,以从弟岭峻秀承袭。五十三年(1788年)俊秀故,以嫡长子岭金玉袭。嘉庆十一年(1806年)金玉故,二子幼,以胞弟岭金贵护理。十三年(1808年)查办夷务不力斥革,以金玉妻阿姑护理。道光七年(1827年)阿姑故,金玉长子呼曲承袭,更名岭华封。十三年(1833年)华封故,以妻吁吽护理。三十年(1850年)嫡子岭承恩承袭”[15]。其后嫡孙岭镇荣承袭。岭镇荣殁,子岭邦正袭职。土司住暖带密。嘉庆时土司管地:其地东至五十里交瓜惹野夷界,南至九十里交敲脚户野夷界,八十里交厅属白沙沟界,北至五十里交越嶲厅属陡坡顶界,四至共二百七十里,所管夷民户口共一千二百五十户。[16]。


暖带密土千户可考世系如下:


岭安泰→岭瑞祥→岭吽氏→岭竣鼎→岭峻秀→岭金玉→岭金贵→岭阿姑→岭华封→岭吁吽→岭承恩→岭镇荣→岭邦正。


沙马宣抚司衙门遗址


沙马宣抚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昭觉县支尔莫乡莫卓村一平地上,现为农田,周围均系农田。西距苏八姑乡人民政府驻地2000米,北距青莫乡政府驻地3000米,青莫乡至支尔莫乡政府的公路从遗址北缘通过[17]。

该衙门始建于清代早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被当地农民改土破坏。目前在南北长79米,东西宽54米的范围内青瓦随处可见,刻有纹饰的石柱、建筑石条和建材石刻构件被垒砌在地埂上,遗址占地面积约4266平方米。


沙马宣抚司沿革:


沙马家属曲涅系。沙马土司祖先为唐代沙马部后裔。宋朝也称沙马家为沙马部。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内附,以酋长属地设中州(今金阳)。至元二十年(1286年)降为中县,隶建昌路。明初,沙马土长被封为建昌卫军民指挥使所属四十八马站火头之一。明末,沙马土长传至日博拉日时绝嗣,招贵州水西土司安岗之子阿之立阿日(汉名安合吉)入赘,承袭沙马土司职,安氏改姓沙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土司安韦威投诚授职,被封为宣抚宣抚使司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沙马。沙马土司强盛时,统治着美姑、金阳、昭觉的部分和雷波一带的大片地方,衙门设在沙马马拖(今美姑县子威乡境内)。雍正年间,沙马土司残暴不仁,属民反抗,沙马土司迁离沙马马拖,徙至拉木阿觉(今昭觉县支尔莫乡莫卓村)。在此期间,管辖番民一万九千八百七十三户,三年认纳贡马四匹[18]。嘉庆时土司辖地:东至金沙江六十里交云南永善县界,南至洛布九十里交阿都副长官司界,北至乌中罗木二百里交雷波厅属布租界,四至共五百七十里。管夷民一千四百六十二户。[19]。清末,沙马土司又遭属下黑彝家支阿陆和马家的进攻,退到今四川金阳和雷波一带。


安合吉传六代后,沙马家发展为四大支系:


⑴沙马呷都支,分布于金阳安柯、龙窝等地,夷民一千六百余户,主要头人有安树德、安学成等。安树德任土司期间,阿都土司绝嗣,由安树德承袭。后安树德被杀,安学成承袭。

⑵沙马口支,分布于金阳下乌初等地,夷民七百余户,主要头人为安登根。

⑶沙马乌苦支,分布于金阳龙窝一带,后牛棚子等地被黑夷沙马典土占去,主要头人有乌苦作格等。

⑷沙马桑林支,分布于瓦岗、咪姑、大坪子、锅巴寨等地,掌印土司,夷民一千五百户,主要头人安登文、安登俊。清乾隆年间,美姑阿陆家和马家两家联合攻打沙马土司。土司被迫退至勒史峨苦、格多觉马。清代末年,阿陆和马家又联合攻打沙马土司,沙马土司战败,退到金阳县向岭乡和雷波县瓦岗的未姑。其时,瓦岗地区的沙马、马家、布息等支不服沙马土司管辖,还强占土司的土地和百姓。直到安登文从云南蒲学官土司处搬来人马,打败了沙马和马家,重振雄风。辖地为:东至金沙江左岸,南至金阳一带,西北至美姑、昭觉边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安登文被杀,由安登俊承袭。解放后,安登俊疑虑大,躲藏于瓦岗白坡岩洞中,1955年自杀身亡。


沙马宣抚司宣抚使可考世系如下:


安韦威→乌乌阳阳→昍昍阿木杰→阿木杰昍昍→昍昍日呷→日呷阿达→阿达戈戈→安树海→安登文→安登俊。


利利土司分衙门遗址


利利土司分衙门遗址位于四川昭觉县大坝乡科且村的山间盆地内,四面环山,周围均系农田。北距科且村民房200米,南距大坝乡政府驻地300米,东南距昭(觉)--布(拖)公路30米[20]。

该衙门始建于明代早期,被毁时间约在明末。遗址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

残存的石柱立于地面,柱身有四个榫眼。石柱青砂石质,共四根,呈长方形排列,占地面积5平方米。石柱方形,高1.52米,边宽0.4米。柱身素面,顶端浮雕有狮子等动物图案。石狮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具有典型的彝族文化特点。另,还出土了石条、瓦片等大量建筑材料。

利利土司是凉山最大的土司,一般认为系元之罗罗斯宣慰使,明之建昌卫土指挥使安氏。元初,元王朝在今凉山一带地区设罗罗斯宣慰司,土官宣慰使由利利兹莫担任,取汉姓安,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为罗罗斯地区最大的土司。由于辖区过广,在美姑利美甲谷设一分衙门。明初,故元罗罗斯宣慰使安配率众归附,安氏世袭建昌卫土指挥使,治所今西昌市河东街,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司之一。明初,为了便于统治,建昌卫土指挥使安氏将美姑利美甲谷的分衙门,迁至了地势开阔、人口集中的昭觉蒿姑坝(今昭觉县大坝乡科且村一带)。明中叶以后,安土司遭到属下黑彝家支的联合进攻,土司战败,衙门被烧毁,土地、财产、奴隶被瓜分,衙门遗址的四根石柱,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木牌坊石夹柱仍保存至今。


建昌罗罗斯宣慰司沿革:


建昌罗罗斯宣慰司,至元十一年(1274年),野獠生番占据建昌,世祖命征讨。大理土职安普扑,随同镇国上将军征剿平定,留守于此。嗣后设罗罗斯宣慰司,即以普扑后裔安定世其职[21]。另据西昌礼州《安世荣墓碑》记:“其先盖滇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一世祖普卜(与普扑同一人,只是写法不同)公于云南行省平章帖木耳行辕投诚,沐风栉雨,作开国之勋于彝鼎,披荆辟草,奠不毛之地于金汤,身经百战之劳,遂作南方之镇,特授建昌世袭镇国上将军宣慰使司宣慰使。”《元史·地理志》载其辖地范围:北至大渡河,南到金沙江,东抵乌蒙,西迄盐井的广大地区。


罗罗斯宣慰司宣慰使可考世系如下:


安普扑→安定→不详→不详→安配(元亡投明,于洪武年间授建昌卫指挥使)。


建昌卫指挥使司沿革:


建昌卫指挥使安配,配以元代建昌土官,洪武五年(1372年),罗罗斯宣慰安定(应为安配)来朝。“十六年(1383年),建昌土官安配朝贡京师。二十年(1387年),遣子僧保等四十二人入监读书。二十五年(1392年)贡马,先后均厚赐之。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反,乱平后,以安配世袭指挥使。所属昌州长官司、威龙州长官司、普济州长官司。配六世孙安忠无后,妻凤氏管指挥使事。凤氏死,族人安登继袭,复无子,妻瞿氏管事,以族人世隆嗣。世隆复无子,继妻禄氏管事。禄死,以族侄安崇业嗣。崇业与禄氏不相能,因养那固为假子。其奴禄祈怂恿构难,镇巡官谳之,杀那固而戍禄祈,事遂平”。[22]安氏明亡投清,仍授世职。详见《河东长官司河西抚夷司安氏》条。土司管地:北至大渡,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西讫盐井,延袤千余里。


建昌卫指挥使司指挥使可考世系如下:


安配→安忠→安凤氏→安登→安瞿氏→安世隆→安禄氏→安崇业→安禄祈。


凉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门遗址

泸沽湖末代左所土司汉族夫人肖淑明的居所 来自网络

中所土千户衙门遗址


中所土千户衙门遗址位于四川盐源县黄草镇叉秋村五组,周围为民房[23]。

该土司衙门始建于清代,现主体建筑已毁,但建筑基础及外围墙部分尚存。主体建筑基础北部部分长40米,高5米,东部部分残长13米,高5米,均用青石砌成。外围墙长110米,平均高3米,用夯土筑成,遗址总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


中所土千户沿革:


中所土千户姓喇,远祖原本处土人,归附征剿有功(平息月鲁帖木儿叛乱),升以副千户职衔,子孙世袭。先年亦与各所同进良马,后奉旨改留协济驿递。其地与云南蒗蕖州相连,节遭侵凌。原管地方狭窄,部下夷部不满百人,势孤力弱,日以事强免害为谋。今土舍喇述祖,以子继父,例当承袭[24]。至清康熙四十九(1710年)前,中所土司世系无考。

中所土千户喇瑞麟,么些夷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投诚,颁给印信号纸,住牧中所土寨[25](今盐源黄草镇叉秋村)。麟嫡长子喇君荣,乾隆十五年(1750年)袭。荣嫡长子喇用中,乾隆二十年(1755年)袭。中嫡长子喇廷相,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京贡献方物,赏四品顶戴。相嫡长子喇英翰,嘉庆九年(1804年)袭。道光元年(1821年)调征滇夷事竣,赏给四品顶戴。翰长子喇文清,清道光三年(1823年)袭。咸丰四年(1855年)滇匪张大脚聚众滋扰,带练追剿杀贼,赏戴花翎。清嫡长子喇邦佐,同治元年(1862年)袭。同治六年(1868年)滇匪(大理回民起义军杜文秀)围攻县城,带练防剿,赏加副将衔。佐侄喇淑统,过继承袭(时间不详)[26]。喇成杰(末代土司,袭职时间不详),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黑彝小张支所杀,后无嗣人。其盐边属地为左所毕苴芦土目葛世槐所占[27]。光绪时土司管地:东至阿果河十五里交白盐井界,南至糯弄四百里交云南大姚县界,西至格纳思山一百里交云南蒗蕖州界,北至大河边六十里交右所界,周围共五百七十里。所管夷民五十四村[28]。


中所土千户可考世系如下:


喇述祖→喇瑞麟→喇君荣→喇用中→喇廷相→喇英翰→喇文清→喇邦佐→喇淑统→喇成杰。


者保土百户衙门遗址


者保土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会东县马龙乡者堡村一组的坡地上,西北距301省道1000米,周围为民房[29]。

者保土司衙门遗址座南向北,始建于清代,毁于民国。现衙门仅存基址、踏道和照壁。基址呈长方形,南北长24.5米、东西宽24米,面积588平方米。踏道呈长方形,用石条砌成,共十四级。照壁基座呈方形,四面砌有八块浮雕石板,内容有团花、如意、麒麟、双马、四骏、双狮绣球等。


者保土百户沿革:


者保土百户禄恩锡,其先禄阿格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投诚,住牧者保(今会东县马龙乡者保村)。雍正八年(1730年)因乌东夷叛,其子禄日升出师有功,乾隆四年(1739年)请留土司呈报开收等事议叙案内,准给土百户衔职,颁给钤记号纸。历传:禄景曜、禄国辅[30]。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禄绍武殁(注:禄绍武兼理披砂土千户及苦竹坝土百户职),其妻禄实琼兼理,乃于宣统二年(1910年)改土归流。但民国政府出自统治的需要,仍准由禄安佑承袭(注:禄安佑曾兼理会理村土千户及苦竹坝土百户职)。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二十四军命令驻防会理的驻军,对者保土司禄安佑进行围剿,杀其妻、儿,将禄活剐于西昌西较场。嘉庆时土司管地:东至七十里交洼多界,南至八十里交滥坝界,西至五十里交腰岩子界,北至八十里交木处着界,四至共二百八十里。所管村落四十一村,夷民八百九十九户[31]。


者保土百户可考世系如下:


禄阿格→禄景曜→禄国辅→禄恩锡→禄绍武→禄实琼→禄安佑。


阿都副长官司衙门遗址


阿都副长官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布拖县特木里镇光明村一组,吉巴老布果则山顶,周围是农田。北距光明村约100米,东距先锋村2000米[32]。 该衙门遗址始建于清代,目前主体建筑已毁,仅余基础和残碉楼及一段围墙尚存。主体建筑基础用石块筑成,长方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碉楼为土木结构,长方形,长4.4米、宽2.3米、高0.85米-1.1米、厚0.5米,面积10.12平方米。围墙由泥和石头筑成,残长2.2米、残高2.6米、厚0.85米。


阿都副长官司沿革:


阿都副长官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女土职赊哵(注:阿都长官司长官聚姑之妻)剿抚凉山夷众投诚有功,始授此职。赊哵无子,抚内侄女安玉桂为女,袭替母职。玉桂无子,土舍头目请以安绪宁承袭,绪宁不能供职,以嫡子都显贵承袭(注:传至嘉庆时,阿都正、副长官司相继绝嗣,由沙马土司家的安土目阿足阿家入赘都家,取名都显贵,先承袭阿都长官司,后又兼袭阿都副长官司)由是正、副(长官)俱以都氏世袭。住牧阿都普格边地[33](今布拖县特里木镇光明村一组)。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都龙光承袭,以耿底乡鱼水街青杠村衙门为大本营,辖区达今普格、布拖和金阳一部分。民国九年(1920年),龙光殁,子定臣继,民国廿六年(1937)为四十七军诛杀,并宣布废除土司制度。其后,都家所属各支头人自行推定沙马土司家安树德上门承继土司职位。不久,安树德被杀,则由其侄安学成承袭,直到解放。嘉庆时土司管地:东至金沙江业都五百五十里交云南界,南至阿波啰西溪河五百六十里交正长官司界,西至河西一百二十里交鼓手房汉境界,北至竹黑三百六十里交沙马宣抚司界,四至共一千五百九十里。所管苗夷一万五千户。[34]。


阿都副长官司副长官可考世系如下:


赊哵→安玉桂→安绪宁→都显贵→都安氏位加→都天锡→都安氏→都镇国→都镇疆→都保东→都龙光→都定臣→安树德→安学成。


右所土千户衙门遗址


右所土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盐源县右所乡花果村八组的坡地上,北距右所乡政府驻地约2000米,周围为民房[35]。

右所土司衙门始建于清代,毁于民国。现仅存正堂、天井、左右厢房,总占地面积475平方米。该土司衙门坐西北朝东南,为悬山穿斗、抬梁相结合的土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布局,小青瓦覆面。正堂面阔四间16.9米,进深二间28米。天井为长方形,用石条砌成,长10.5米、宽14.2米。左右厢房为悬山顶穿斗式土胚墙结构,面阔二间6.5米,进深三间8米。


右所土千户沿革:


右所土千户姓八,远祖原系本处土人,归附征剿有功,畀以副千户职衔,子孙世袭,原管土地村落,照旧管理。先年与各所共进良马,后奉诏,改留协济驿递。其地方与云南丽江府相连,屡被侵凌,兵马单弱,居无险地。今土舍八继宗以子继父,例当承袭[36]。至清康熙四十九(1710年)前,右所土司世系无考。

至清代,右所土千户八玺,么些夷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投诚,颁给印信号纸,住牧右所喜德寨[37](今盐源县右所乡花果村)。玺嫡长孙八仕昌,乾隆十六年(1751年)袭。玺次子八靖帮,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袭。帮嫡长子八仕魁,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袭。魁嫡长孙八鸣瑞,嘉庆七年(1802年)袭。八音和(不知与八鸣瑞何关系)子八鸣熙,道光元年(1821年)袭。道光十一年(1831年),杖毙汉民,褫革,乏嗣。八仕昌曾孙八兴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袭。咸丰四年(1254年)从征滇匪张大脚板,力战阵亡,赏给云骑尉世职。宗嫡长子八寿椿,咸丰六年(1856年)袭。宗次子八宝成,同治三年(1864年)袭。成亲支八仁祥,同治四年(1865年)袭。同治六年(1867年)滇匪围城,带练防剿,赏换三品顶戴[38]。后祥嫡子八昌爵袭(承袭时间不详)。爵嫡子八全忠,民国十一年(1922年)前袭。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滇军军长胡若愚由会理退到盐源,想取道西昌到成都。八全忠自不量力,率土练数百阻击,胡若愚部移师右所土署,乘其不备,纵火焚署,经数代惨淡经营之衙署被付之一炬。忠嫡子八承基(末代土司),承袭时间不详。盐源解放后,八承基曾担任县政府工商科科长,后因杀人罪于1954年劳改期中死去[39]。光绪时土司管地:东至打冲河一百二十里交西昌县界,南至会理州交云南大姚县界,西至阿所拉二百九十里交中所界,北至(平川)杭州一百二十里交县属界,四至一千九百里。所管夷民五十九村[40]。


右所土千户可考世系如下:


八继宗→八玺→八仕昌→八靖帮→八仕魁→八鸣瑞→八鸣熙→八兴宗→八寿椿→八宝成→八仁祥→八昌爵→八全忠→八承基。


左所土千户衙门遗址


左所土司衙门位于四川盐源县泸沽湖镇上村三组,东距温泉河100米,西南距上村800米,周围为民房[41]。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主体结构上部早已垮塌,现仅存基础及其东、南两面的墙壁。基础呈长方形,用石块、石灰筑砌成,残高1.5米。内部地面为三合土,南北长22.8米,东西宽12米,占地面积273.6平方米。


左所土千户沿革:


左所土千户,土千户姓喇,远祖喇他(永宁土司妇女亲属与左所土著摩梭开亲,称喇他),原系本处土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月鲁帖木儿、贾哈喇谋叛征平,喇他归附大军,开设盐井卫,节次剿贼有功,抚安百姓。二世祖喇马非朝觐,进贡马匹,保送赴京,升授盐井卫左所世袭土官副千户。永乐十一年(1413年)钦升世袭正千户,子孙承袭不绝。其地方接壤云南蒗蕖州,兵马颇壮。今被邻境丽江府土官木旺夺占,永宁府越境侵并,土地夷民约去其半。土舍喇马高,幼孤单弱,不能调度。今已长成,颇有才勇,见今保勘承袭[42]。至清代,左所土千户喇世英,么些夷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投诚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左所多舍寨(今盐源县泸沽湖镇上村)。英嫡长子喇南仲,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袭。康熙六十年(1721年)从征(黑盐塘)喇汝窝番夷,擒获贼首丫马儿车,赏给四品顶戴,恤赏银一百五十两。雍正三年(1725年)从征云南永宁夷匪,生擒首从三十七人。雍正十年(1732年),赏给三品顶戴,朝帽一顶、朝服一件、花马一匹。仲嫡长子喇光远,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袭。远嫡长孙喇国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袭。后喇□宗袭(承袭时间不详)。宗嫡长子喇邦德,咸丰八年(1858年)袭。同治六年(1867年),滇匪围城,带练防剿,赏加二品顶戴。德嫡长子喇祯祥,同治九年(1870年)袭[43]。光绪时,祥嫡长子喇宝臣(又名喇鸿翥,末代土司)袭[44]。光绪时土司管地:东至沙打凹塔耳山四百里交县境界,南至巴坵一百二十里交云南浪蕖州界,西至三十里交会盐营属前所土百户界,北一百二十里交瓜别界,四至共六百七十里。所管各村寨番民一千零一户[45]。


左所土千户可考世系如下:


喇他→喇马非→喇马高→喇世英→喇南仲→喇光远→喇国玉→喇□宗→喇邦德→喇祯祥→喇宝臣。


木里安抚司衙门遗址


解放前,木里地区是盐源属九个土司区域之一。木里土司亦即大喇嘛是境内最高的政教首领,形成了一套“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土司及其随身辅佐的高级官员诸如门公、大苏班、大仗依等组成土司衙门。土司分别在木里大寺、康乌大寺和瓦尔寨大寺设有三座衙署。按上述顺序,每年轮住一寺执政,三年一返,周而复始,总管全境。这三座寺院实际上也就是三座土司衙门[46]。


木里大寺


木里大寺位于四川木里县桃巴镇桃巴村你易店组,无量河中游西岸达尼亚布山东侧的台地上。

木里大寺是木里最大的寺院,也是康藏地区规模较大的黄教寺院之一,是“木里王国”的政经、宗教和文化中心。该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大喇嘛桑登绒布仿哲蚌寺的格局主持修建,历时3年,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具规模。康熙八年(1669年)再次扩建,次年完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第三次扩建,修葺大经堂。上世纪六十年代颓圮,一九八二年重建曲拉殿、一九八九年重建伏魔殿、年降殿,一九九一年落成。

整个建筑群由白色高墙围护,俨然如一座巨大的城堡。其坐北向南,由大经堂、年降殿、观音殿、大喇嘛衙门、弥勒殿、僧舍、曲拉寺、印经楼、土司衙署等组成。长1632米、宽519米,总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建筑群的中心是大经堂及土司衙门,大经堂也是面积最大的建筑。为重檐歇山项穿斗式土木结构的藏式建筑,黄色琉璃瓦覆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通高9米。正中的8根木质大柱和周边108根小柱是整个大堂的承重骨架。大堂正中立有铜质镀金宗喀巴像,两侧为甲撒旦杰和克珠杰尊者塑像,四壁绘各种佛、菩萨像,顶层为大喇嘛的住处。大经堂的南、西两侧是木里土司衙署,四合院布局,为四楼一底的藏式建筑。衙署底层置法鼓和土司的印信,底层地下室就是囚禁人犯的牢房。土司衙门的职官在二三层办公、审案、居住等。顶层是土司的起居室。大经堂和土司衙署前面的小平坝,专供宗教首脑和土司出入举行仪式的场所。


凉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门遗址

康坞大寺 摄影 蒋志聪


康坞大寺


康坞大寺位于四川木里县乔瓦镇康坞村康坞山顶上,两侧各有一小溪。

康坞大寺是木里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喇嘛勒登次称绒布主持修建。后于清康熙初年陆续扩建,已颇具规模。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大火焚毁,由温布勒喜嘉措主持重建,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部告竣。

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由大经堂、小经堂、说法堂、土司衙门和吉祥塔等组成,由西向东“一”字形排列,期间杂以约600幢僧舍,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群的正南端是土司衙署,自成院落,气势雄伟,系四楼一底的高大藏式建筑,其宏伟居木里三衙署之冠。大经堂、小经堂、说法堂是三楼一底的建筑,而大经堂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的藏式建筑,黄色琉璃瓦覆面。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三层通高9米,面积1604平方米,正中和周边80根柱子是整个大经堂的承重骨架。大堂正中有一尊铜质镀金的释迦牟尼像,另外还有未来佛强巴、观音、文殊、金刚等塑像,墙壁上绘有续部本尊金刚大煨德、密集、胜乐、时轮等画像。


瓦尔寨大寺


瓦尔寨大寺位于四川木里县沙湾乡麻窝村八一组,木里河东岸杜基山半坡台地上。 瓦尔寨大寺是木里县三大寺院中修建时间最早的一座。它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由曲吉桑吉嘉措主持修建,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木里的第一座寺院。经明清两代,历时300年的扩建、维修而成。整个建筑为坐西向东的四合院,由新殿觉悟康殿和老殿措钦督康、僧舍、土司衙署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7992平方米。建筑群西部的新殿和老殿“一”字向东排列。结构相同,均为悬山穿斗式土木结构建筑,小青瓦覆面。藏式房和佛教密宗坛城融为一体是其最独特之处。大殿门前有六根八楞柱,作为前檐顶柱,供奉释迦牟尼像、白伞、十六罗汉等药泥塑像。大殿内供奉宗喀巴三师徒、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无量寿、药师佛等佛像。建筑群正北的四合院是自成一体的土司衙署,也是四楼一底的高大藏式建筑。底层为马厩和地牢,二层是公堂,三四层系土司的起居室等。


木里安抚司沿革:


木里土司亦即大喇嘛是境内最高的政教首领,形成一套“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土司分别在木里寺、康乌寺和瓦尔寨寺设有三座衙署。按上述顺序,每年轮住一寺执政,三年一返,周而复始,总管全境。这三座寺院实际上也就是三座土司衙门。木里安抚使六藏涂都,雍正七年(1729年)投诚,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木里。世以喇嘛和尚承袭,故称大喇嘛,并不娶妻生子,病故以胞弟袭,无胞弟以胞侄袭。其亲支住八尔村,娶妻生子,俗呼人种村。六藏涂都胞侄,格藏郎章里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袭职。格藏郎章里胞侄格藏林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袭职。格藏林钦胞弟项拈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袭职。项拈查胞侄项克珠,嘉庆五年(1800年)袭职。项克珠胞弟项琼玖,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袭职。项琼玖胞弟项扎什(巴登嘉措),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袭职。同治六年(1867年),因滇战阵亡于俄公堡,丢失印信。项扎什胞侄项松郎扎什,同治七年(1868年)袭职。同年,因“滇战有功”,加封宣慰司衔,同治十二年(1873年)颁发清篆新印一颗。项松郎扎什胞侄项嫡立,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项嫡立胞侄项隆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职。项隆普胞弟项比称(米吉活佛),民国五年(1916年)袭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被国民党军阀杀害。项比称胞侄项扎巴松典袭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卸任,在职九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任滇西边区守备司令,领中将衔,1953年任木里县政协副主席,1964年病故。项扎巴松典表弟项松典春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袭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卸任,在职五年。1953年任木里县副县长,1960年病故。项松典春品表弟项培初扎巴,1950年1月袭职。1951年任盐源县政府副县长,1953年木里建县后,历任县政府副县长、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凉山州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47]。光绪时土司管地:东至立浅儿山八百里交打箭炉界,南至咱那山顶四百里交古柏树界,西至卜儿地五百里交云南中甸界,北至布那呷儿卜六百里交里圹界,周围共计五千一百里。所管夷民一百九十一村。所管大小经堂九座,念经僧人三千三百一十八名。[48]。该土司所属夷人六种:喇嘛、呷迷、约古、虚迷、么些、西番。


木里安抚司安抚使可考世系如下:


六藏涂都→格藏郎章里→格藏林钦→项拈查→项克珠→项琼玖→项扎什→项松郎扎什→项嫡立→项隆普→项比称→项扎巴松典→项松典春品→项培初扎巴。


岭土司土署照壁


岭土司衙门照壁位于西昌市月华乡新星村四组(此处老地名为安宁场族茂堡),安宁河东岸的一级台地上。西距安宁河2千米,东距成昆铁路约2千米,北距月华乡中吊桥约100米,现为新星村小学的南围墙[49]。

该照壁为砖石土坯混筑,正南北向,条状分布。由三部分(三段)组成,中间部分高于两侧,中间部分长10.3米,厚1.13米,高6.4米;北侧部分长10.1米、厚1米、高4.4米;南侧部分长9.8米、厚1米、高4.4米。其建造方法比较简单,以方形条石为基座,基座之上用土坯堆砌,两侧用青砖以“两顺一丁”方式累砌。土坯之上抹了两层材料,内层为草拌泥,外层用石灰,石灰之上有彩绘痕迹,但风化严重,内容已不可辨。照壁顶部有脊,用石灰塑成,但多不存在。至于照壁的始建年代,原应与主体建筑同时,考虑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昌曾发生一次强震,可能当时的衙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邛部宣抚使岭承恩协助官军生擒石达开有功,受到朝廷褒扬,赏二品衔和桓勇巴图鲁名号,又兼袭河东和河西两家土司,势力快速扩张,也有实力扩充土司衙门,故该照壁时代应为清末。

岭承恩,凉山彝族著名土司,彝族名夫曲依日。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死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其曾祖牛牛必色为“邛部宣抚司”土司,其后祖父必色呷呷又继承绝嗣的阿日土司“暖带密土千户”之职。岭承恩最先承袭了“邛部宣抚司”之职,后又因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和多次参与朝廷对凉山的用兵,受清廷青睐,被授予二品顶戴,建威将军、土游击等职衔,并给予紫光阁绘像和桓勇巴图鲁的荣誉,同治时又继承了“河东长官司”和“河西抚彝司”之职。其辖地东起昭觉,西至冕宁,南达金沙江,北止峨边、大渡河,是凉山最大的土司。因岭承恩曾兼任多位土司职衔,俗有“五印三司”的说法。所谓“五印”,即“河东长官司印”、“河西抚彝土千总之钤记”、“暖带密土游击官防”、“暖带密土游击北营关防”;“三司”则指“河东长官司”、“河西抚彝司”、“邛部宣抚司”,成为当时凉山势力最大的土司。

岭承恩兼袭河东长官司长官和河西抚夷司长官后,位于安宁场族茂堡之河东长官司衙门当然归岭氏所有,故当地百姓称其为岭土司衙门。据当地老人讲,原岭土司衙门规模较大,占地约十一至十三亩。整个建筑由大门、二门、正堂、厢房、七个天井、花园及监狱等组成。建筑细部也格外讲究,即使道路也是用小块石拼砌而成。因种种原因,于一九七九年除了照壁外其余建筑均被拆除。

上述土司衙门,是中央王朝在凉山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通过对其研究,能够揭示凉山地区土司兴衰消亡的全过程,也由此折射出土司制度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章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注释:

[1] “河东长官司”是元代以来凉山地区势力最大的土司。元名“罗罗斯宣慰司”,明曰“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清称“河东长官司”;民国因之。在这六百多年间,由于其土职主要由安氏世袭,故民间又称其为“安土司衙门”。

[2] 同治初年,安氏绝嗣,其职由邛部宣抚使岭承恩兼袭河东长官司及河西抚夷司长官之职,故有此说法。

[3] 见西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4] 安平康为安瑞荗四世孙,据《安平康墓碑》碑文记:安平康曾世袭河东长官司兼摄河西抚夷司。另同碑文记:安平康“曾祖讳武岭,祖讳正隆,考讳世荣”。(正隆、世荣是否承袭,史无记载)。

[5] 民国《西昌县志》卷八《武备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6] 民国《西昌县志·土司》载:“河东长官司清初授职时,原辖土目十六名,但除大石头土百户哵车、长村土百户余车、继事田土百户沈旺,三名世袭外,利扼土目余他哟撒、上芍果土目别耶、阿史土目乌贵、纽故土目恩咀、上沈渣土目纽牛、下芍果土目觉慕、上热水土目阿底、小凉山慕西土目郭歌八名,同于康熙四十九年投诚授职,又利扼土目攘拉哵、又阿史土目哵追莺哥末吽三名,者加土目噜过,同于雍正六年投诚授职,凡十三名均未袭替。” [7]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8] 见甘洛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9] 见越西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10] 《明史》卷三百十一《四川土司列传一》,中华书局,1974年。

[11]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12] 《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本,2008年。

[13]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14] 见甘洛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15] 光绪《越嶲厅全志·土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16]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17] 见昭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18] 雍正《四川通志·土司志》,雍正十一年刻本。

[19]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20] 见昭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21] 民国《西昌县志》卷八《武备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22] 民国《西昌县志》卷八《武备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23] 见盐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24] 谭希思:《四川土夷考·盐井卫图说》,齐鲁书社影印本,1997年。

[25]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26] 光绪《盐源县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27]《盐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源县志》第二十三篇《土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

[28] 光绪《盐源县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29] 见会东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30] 同治《会理州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31]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32] 见布拖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33] 民国《西昌县志》卷八《武备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34]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35] 见盐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36] 谭希思:《四川土夷考·盐井卫图说》,齐鲁书社影印本,1997年。

[37] 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武备·土司》,巴蜀书社影印本,1984年

[38] 光绪《盐源县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39] 《盐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源县志》第二十三篇《土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

[40] 光绪《盐源县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41] 见盐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42]谭希思:《四川土夷考·盐井卫图说》,齐鲁书社影印本,1997年。

[43] 光绪《盐源县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44]《盐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源县志》第二十三篇《土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

[45] 光绪《盐源县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46] 见木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47]木里县志编撰委员会:《木里藏族自治县志》十六篇《政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48] 光绪《盐源县志·土司》,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49] 见西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相关条目,未刊本。


凉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门遗址

嘎哈土司衙门


注:原出《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作者不祥,360文档上由网友四川木牛流马分享



声明:《彝族人家》弘扬彝族文化,展现彝乡美丽风光与人文摄影图片,呈现彝民族诗的天赋,关注彝乡最新资讯和民生动态。《彝族人家》用稿没有稿费,版权归原作者。用稿一般都有个人简历和个人图片,投稿时一并发来。个别作者只署笔名,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者另外。稿件以彝学稿件优先发稿,由于吉乃没有能力编辑彝文稿件,目前暂时只收汉语稿件。少部分转发内容如有版权要求,请来信告知,吉乃定在最短时间内删除。


今日头条:《彝族人家吉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