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后再无如此率真可爱的大师

民国时期,注定了是中华民族永远会铭记的一段时期,尽管这个时期国家贫弱,备受欺凌,但中国人却越加的顽强,涌现出了一大批顶尖的大师,难怪有人说民国是大师的时代。在这群人中,陈寅恪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星。不是因为他是“清华四大导师”,不是因为他是享誉中外的学者,不是因为他是史学界的巨头,而是他身上的那种率真与可爱,对理想的执着,让人敬佩。

陈寅恪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就接受了严苛的传统教育,因此对传统文化十分了解。待他年龄稍长后,以优异的成绩公费留学,精通多国语言,多种外国古代文字,这使得陈寅恪名扬中外,牛津大学都曾聘请过他为教授,并授予他皇家研究院职称,给予他很高的荣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我最欣赏陈寅恪先生的最重要的原因,陈寅恪的文人风骨比之赫赫成就更令人惊叹。

何为风骨?我以为陈寅恪先生的风骨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香港先生用一生都在践行这十个字。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先生辗转来到昆明西南联大,但因眼疾,欲从香港出发前往英国治疗并顺带去出任牛津大学教授,但因日本人突然占领香港而被迫暂居香港,日本人听说他在香港,立马找到他,给他四十万让他开办学院,先生断然拒绝,随后日本人又邀请他前往日占区上海讲课,陈寅恪先生再次拒绝。为了以防不测,之后陈寅恪出走香港回到大陆。

陈寅恪后再无如此率真可爱的大师

解放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陈寅恪一路南下来到广州教书,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的前夕,当局派出政要和学界大佬轮番劝说陈寅恪,并专门派飞机来接他去台湾,先生还是拒绝。其实先生未必没有预感,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对他而言未必是一个好时代,所以他才辗转来到了广州,试图远离了风暴的中心。

陈寅恪后再无如此率真可爱的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领导人对于陈寅恪先生都是高度重视,多次派人劝说其来北京甚至为其准备了极为重要的职位,但老人依旧是拒绝。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很微妙,虽然尚未文革,但整改已经开始了,马列主义开始冲击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二十多年前喊着“自由,独立”口号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一夜之间就成了旧派人物,许多学习能力极强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起了马列主义,比如说郭沫若,凭借着对马列主义在史学上的应用,一跃成为了与陈寅恪先生齐名的史学界泰斗,当时还有“北郭南陈”的说法,后来又演变成郭沫若是新时代史学的领袖人物。而陈寅恪先生却始终在坚持自己以前的研究方法,甚至提出了两个在现在看来都很可爱的条件,1953年,陈寅恪的学生南下广州来劝自己的老师前往北京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职,但陈寅恪提了两个条件,一,允许所内不信仰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 二,请毛公或者刘公手写一张保证,以作挡箭牌。

陈寅恪后再无如此率真可爱的大师

这是两个很可爱的条件,即便放在现在。但这其实也正是陈寅恪先生一生坚持“独立精神,自由灵魂”的体现,真是位可爱的大师。但可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后来陈寅恪虽然没有遭受什么身体上的虐待,但心灵上却是备受煎熬,他在这时间写成的大量著作迟迟难以出版,许多资料都无法查阅,到了后面写《柳如是传》的时候,几乎都是凭仗记忆。1969年,这位可爱的老人在广州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