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東江“風光無兩”的“紅星201”有什麼歷史?

大洋網


惠州近日開展東江、西枝江整治行動,要求嚴管段600多艘船隻限期駛離。在那個以長途客輪作為人們出遠門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紅星201”曾風光無兩。

紅星201建成於1984年,總長37米、寬6.4米、深1.65米,總噸位206噸。船分三層,艙位分頭等艙、二等艙和三等艙,共有200多個鋪位,船上還配有廚房和廁所。頭等艙是單床套間,二等艙是雙人套間,底層的三等客艙中間是走道,兩邊是雙層客鋪,每個客鋪其實只有六七十釐米寬、2米長,人躺其上只能直挺挺睡著或勉強可以屈腿而臥。但它已經算得上當年的大船了。紅星201曾無數次往返於惠州與廣州,最遠甚至開到肇慶和梧州。

除了紅星201以外,惠城港務管理局在鼎盛時期曾擁有13艘客輪、580多名在職員工,闢有“惠州—廣州”“惠州—東莞石龍”“惠州—河源”“惠州—橫瀝”“惠州—博羅”等6條航路,最高年客運收入曾達到234萬元。這個數據現在不怎麼樣,但當年船票一張一兩塊錢,就算得上高消費了,有時還要通過關係才弄到早班船票。

船內裝修相當豪華

2006年以前,惠州的東江上還時不時可以看到紅星201號客運船行駛在寬闊的江面上,這一定是它又接到了出遊訂單,正奔往廣州呢。

然而,公路、鐵路的飛速發展,將長途水上客運遠遠拋在身後。2006年惠州東江劍潭樞紐截流成湖後,紅星201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大多數時候只能靜靜地停在東江河段上。

曾經的船主、原惠城港務局局長鍾偉導告訴記者,紅星201閒置後,老船工們希望當年還在規劃的東江夜遊能用上這艘船。但是,最終紅星201沒有等到這個機會。

2009年,兩位惠州市民以18.4萬元價格買下了紅星201,打算將它改造成博物館,讓它載著內河客運的歷史,在時間長河中繼續緩緩前行。不過,這個想法至今仍未見實現的具體計劃。

2011年4月,紅星201重返東江水面。重新裝修的紅星201號船體上,原有的“紅星號”三字不復存在,“惠州—廣州”字樣也不見蹤影。內部按照休閒會所的樣式裝修,給人豪華的感覺。船主想將它打造成水上藝術舫,成為書畫藝術家的研討陣地、藝術愛好者交流的平臺。

然而,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固定停泊地,供水供電問題無法解決,只能臨時停靠,向岸邊借電借水。幾年間,紅星201只能在東江上“打打游擊”,基本沒有真正營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