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師如師在,心燈永相續——南懷瑾先生誕辰102週年紀念

以下文章來源於南懷瑾東方講堂 ,作者南懷瑾東方講堂

事師如師在,心燈永相續——南懷瑾先生誕辰102週年紀念

南懷瑾東方講堂

東方出版社南懷瑾項目組官方公眾號。南懷瑾及其法定繼承人獨家授權出版南師著述。第一時間發佈南師新書、有聲書消息。每日持續更新南師文章,我們陪你一起問道南師365日。

夏曆二月初六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2週年紀念日。


南懷瑾先生是一個點燈的人,他來到這個世上,是希望點亮更多人的心燈。我們把自己這盞燈點亮了,自然會照亮周圍。或許,這是對先生精神的最好懷念與傳承。


事師如師在,心燈永相續——南懷瑾先生誕辰102週年紀念


01

南懷瑾先生回憶兒時“功過格”的教育


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平常日用之間,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前面講過儒家等於是佛教的律宗,都講戒律的。


我們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你們年輕人沒見過,我們小時候讀書,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叫做功過格,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一個月一張。


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為,有不好的,就拿黑筆在圈圈裡點一點,有好的,就拿紅筆在圈圈裡點一點,然後定期檢查,到底是黑點多還是紅點多。


我小時候家裡請了位前清的秀才先生,按那時的說法,我家是東家,他是西席。他留過洋,可是從不說洋文,每天除了教我們讀書就自己讀《金剛經》。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齋食。


我常常覺得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覺得奇怪,就問我母親,她說一定是先生的牙齒鬆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縫裡我才聞著香。我後來上課時仔細觀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這是一笑。


但是他很誠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過年,他在自己房間裡讀過經之後,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薩,拿出功過格,很緊張地看著,就跪著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罵該死!該死!我看是黑點比紅點多的緣故。我那時好奇,是從門縫偷看先生才看到的,這是確確實實的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國民道德教育,它有自己的一套。


現在學校裡有什麼訓導處,越訓越盜,訓得了嗎?《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我現在都還保存著。像這樣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動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剛要對人好一點,善事做了一點,忽然另一種刺激環境來了,就什麼都不管了,恨起來比不行善的時候還要恨,這是善根沒有成就,所以修道不會有成果的...行善要種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東方出版社)


02

南懷瑾先生: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是教我們做一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

所以社會除了政治、財富力量以外,還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人心的中流砥柱。


不像現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專門為了職業,為了賺錢,基本人格養成教育都沒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講什麼民主、科學、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權,乃至信用、環保、團結、和諧,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沒辦法做到,因為事情是人做的。(《南懷瑾講演錄》東方出版社)


曾子受孔子的教導,著了一本書叫《大學》,你們都讀過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成人之學,就是講身心修養,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基本。我常說我們這一百年來,教育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究竟想把我們的孩子教成什麼樣子?沒有一個方向、沒有一個目標,方法也有問題,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像《大學》這一篇,就確定了中國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什麼是教育的的?就是教做人。做人從什麼開始?從心性修養開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東方出版社)


萬事都從做人開始,一個人生,無論做什麼事業——做官、經商、做學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業的升沉成敗,各有變化不同。但無論如何,總要做人。《鄉黨》一篇,記載孔子如何做人。後世的人們,敬重他的成就便尊稱他所謂“聖人”。人人都可成聖,只看自己如何做到聖地的成就。(《論語別裁》 東方出版社)


青年同學注意!我一聽到你們年輕人學佛,我頭就大了,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麼?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金剛經說什麼》 東方出版社)


03

馬宏達先生:先從自覺改變習氣入手,否則不要談傳承


回憶過去他的身教言傳,反省自己,去改變自己的習氣,是向老師學習的最起碼著眼點。


譬如老師最重要的著作,是他自己所寫的《禪海蠡測》,那是他智慧的結晶,可是他為什麼強調《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這些呢?


《論語別裁》側重在做人做事上,做人做事本身就是習氣轉變的過程,也是習氣暴露的過程。


理論講得再好、地位再高、財富再多、名氣再大也沒有用,重點是你做人做事時的反應,才是最關鍵的。教育的核心在這裡,教育的瓶頸也在這裡。


教知識和技術是容易的,但傳授知識與技術不過是教育的外圍而已。轉變習氣、開發本有的智慧,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標,但往往也是教育最無能為力的地方。


即便遇到再偉大的老師,這個積習的轉變與智慧的覺醒,根本上也還要靠自覺。自己不自覺改變,一百個釋迦牟尼和孔子在身邊也沒用。


南師用自己的身教言傳去啟發大家,但是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每人的自覺,自己的反省。不論釋迦牟尼佛,還是孔孟、老莊、耶穌,他們親自教化而有心得的人不過是少數,不肖弟子和糟糕學生也不乏其人,提婆達多害釋迦牟尼佛,猶大害耶穌,這些故事的背後,是人性習氣的剛強難調。倘若糟糕習氣再疊加了利益關係和慾望,那就更加糟糕了。


所以說聖人不能改變所有的人。實話說,沒有誰改變了誰,只能是影響而已。教育就是影響、薰陶,但影響、薰陶也只能是外部作用。外部土壤再好,內在種子如果有問題,也不會結出好果子。


所以,真正的改變,要靠自覺,只有自覺才能真正改變自己。所以要談傳承,先從自覺改變習氣入手,否則不要談傳承。


天下的人為什麼那麼感念老師呢?這些天來有多少沒有見過面的人,為他而流淚,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牽動了億萬人的心,這靠的是什麼?靠所謂的學術嗎?或者靠新聞媒體的宣傳嗎?都不是。


那是他的教化,打動了人們的心,不同程度的啟發了人們,帶動了人們內心與生活的轉變,乃至於家庭的轉變,人們發自內心真誠的感念他。


看了這些留言,這些文章,我有這樣的體會,老師真正的影響了時代與歷史,未來因為他的啟發而改變的人,會越來越多,認識到中國文化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那麼,老師三教百家融會貫通,推動東西方精華文化融合,這是前無古人的。(《點燈的人》東方出版社)


附: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踐行“功過格”教育(武漢市中小學首創)


南老師教育思想未成年人

養成教育的實踐報告(節選)

蕭永瑞

(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董事長)


我們按照南老師的要求,要孩子們實踐“日行一善”,這太重要了。今天做了什麼好事?我們要求孩子們每天寫功過格。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同學說“我從勉強自己去行善,到變成從心底自然地去行善。”這確實是孩子的改變,行為模式會改變,我們大人其實也是一樣的。


那麼,孩子還說“我們學校要求日行一恕,寬恕包容,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都討厭做的事,為什麼卻要叫別人做。”“在寬恕的過程中,常常讓我看到自己,看到事實的真相。”“人們遇到問題,首先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不是自己的錯,你有包容之心,冷靜一想,發現其實自己也有錯。”這是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寫的。


南老師經常講善是陽惡是陰,經常行善後,孩子的心性會轉,相貌會轉,氣質會改變...


南老師多次講過《功過格》,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實現在道家、佛家也還有人在做,歷代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袁了凡的《功過格》,記錄得非常嚴格。


對於《功過格》,我們做了一些調整,經過多次升級以後變成現在的版本,我們要求孩子每日的功課就是日行一善和日行一恕,通過這些功課,培養孩子三省吾身,推己及人,包容寬恕。


有的小朋友寫我今天幫同學刷飯卡了,他沒帶飯卡,讓我買飯。結果明天他又是幫人家刷飯卡,後天還是,刷了好久以後,慢慢他就開始反省了。


當很多孩子真正用心寫功過格的時候,我們看到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不僅體現在小朋友之間的相處,學習也進步了,所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對於我們的工作成效,武漢市市委常委、市教育局工委書記在我們學校開過一個全市現場會,號召全市學習美加經驗。同時到各校去抽查文化教育的落實情況,這在全國應該是少有的...


我們到今天邁出的這一小步,完完全全是按照南老師的教育精神和思想的指導,同時,我們學校也是使用武漢市教育局的教學大綱,也就是說,美加能做到,其他學校也完全可以做到。在武漢市有很多走讀學校,也按這種模式在實行,確實有效果。


這些,足以證明南老師教育思想的踐行之路,我們確實看到小朋友有改變,家庭有改變,這條路不僅走得通,而且非常有效果,可以繼續推廣,大力推廣,讓更多的孩子受益。(《恆南書院講演錄(第一輯)》東方出版社)


國學潤童心(節選)

美加學校小學部 高 雄


學生的個體自省的方式,書寫《功過格》,這是我們蕭董事長在武漢市中小學校的首創,並且在全市進行了推廣。


我們小學部學生每晚用十分鐘書寫《功過格》,對照每日的動心起念、言行舉止,圍繞著“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進行自我反省,踐行經典所教。


我們小學部有低年段和中高年段兩種形式的《功過格》版本,我們起初設計的版式,低年段採用畫笑臉的形式來記錄,如“日行一善”這一項,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畫一個笑臉,不好不壞畫平臉,做了一件壞事就畫一個哭臉,在實行一段時間後,發現低年段學生在畫笑臉時受到了限制,有孩子說老師,笑臉的位置不夠畫。


我們又將低年段改成了現在的樣式。《功過格》的推行,老師的批閱尤為重要,我們美加的正副班主任每日都要批閱學生的《功過格》,及時瞭解孩子的行規養成、思想動態,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深入學生內心。


在批閱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關注,及時引導。就“日行一善”這一項而言,一開始孩子們不知道怎麼寫,後來還出現為了寫而寫,他們不知道怎麼樣去發現身邊的善。


老師在批閱過程中發現後,我們提出了“心行一善、口行一善、身行一善”,心中有一個善的念頭是善,給同學一句鼓勵的話是善,幫助同學解決一道難題也是善,讓學生體會到行善就是做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把“善”細小化、生活化。


中央文明網來我校採訪時,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關於書寫《功過格》有這樣一段感想:


“我們都知道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兩個詞,這兩個詞呢,告訴我每天都要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日積月累下來,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收穫。所以寫《功過格》這件事情雖然很小,動動筆頭就可以了,但是呢,如果我們把它堅持下來就是一種習慣,每天學會去做一件善事,寬恕別人、反省自己,這都是很好的一種習慣,好習慣都會伴隨你一生。所以我覺得這個意義非常大。”


其實,國學經典對孩子的影響力真的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幾個故事可以講完的,當孩子們不再任性、不再焦躁,當孩子們學會了友善、學會了孝順,為他人著想,我們不得不驚歎於國學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種子撒下去,總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芽……


腹有詩書氣自華,國學經典孕育的魅力不會隨著時光消逝而褪色,只會日增月漲。教孩子一天,想孩子一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將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和發揚下去,傳承經典,我們仍在路上……(《恆南書院講演錄(第一輯)》東方出版社)


事師如師在,心燈永相續——南懷瑾先生誕辰102週年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