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諸侯聯合起來打董卓,曹操所帶的部隊損失最為慘重,為何最後他的實力卻是最強的?

大侃歷史


正如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一回所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的動盪給了一些人舞臺,剝奪了一些人的權勢,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軍事、政治奇蹟。曹操在討伐董卓失敗後的迅速崛起,就是這麼一出時代的好戲。

中平六年(189)八月二十五日,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打算替天行道,清除朝中宦官。為此,何進暗中安排董卓帶兵到京,並讓董卓上書請求討伐專權宦官。

但計劃沒趕上變化,董卓還未到達都城,何進就被宦官殺害。皇都內一片混亂,中常侍段珪等劫持皇帝逃往北邙山。半路才搞清楚情況的董卓便又急急忙忙趕去北邙山救駕。

而帶著大軍護駕回京的董卓,卻在京城耍起了脾氣。他仗著手握重兵和天子,大罵群臣:“諸位公卿身為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國家動盪,天子流落在外,你們哪有讓我退兵的理由!”趁機在朝廷紮根,開始把持朝政。

當時救下劉辯時,這位一朝天子嚇得語無倫次,反倒是年紀輕輕的劉協把事情看得清楚。當董卓得知劉協由董太后撫養長大,且封號“董侯”時,就瞬間產生了一種見到“親人”的感覺。董卓自以為和董太后同族,便希望把劉協扶上皇位。當然,他後來也確實這麼幹了。

董卓為人殘暴,仗著自己手握大權而在朝中胡作非為,惹得怨聲連天。原大將軍府幕僚鮑信看不慣董卓的所作所為,不肯歸附董卓,還向袁紹提出將董卓引誘殺害的計劃。只是一開始袁紹還不敢和風頭正盛的董卓鬧衝突。鮑信眼看反董無望,便棄官逃亡。後來,反董勢力實在是對董卓忍無可忍,便結成聯軍,兵分十八路,向董卓殺去。

而曹操此時就在十八路軍之中。曹操和鮑信等人帶領關東的酸棗聯軍,試圖佔領成皋縣。董卓派徐榮率軍迎戰,在滎陽汴水旁大敗聯軍。

而後董卓在孫堅手下吃了一場敗仗,於初平二年(191)四月,進入長安。董卓最後沒有死在聯軍手下,而是被義子呂布血刃。而在這些混亂之中,曹操繼續在下著他自己的那盤棋。

當初曹操手下編入酸棗聯軍的士兵,是他從洛陽逃到陳留以後“散家財,合義兵”而召集起來的。當時袁紹任聯軍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但曹操並未能在盟軍反董大業中建立功績,反倒差點丟了性命。

可大概是天無絕人之路,初平三年(192),黃巾軍大舉發展,成為禍害。曹操面對這支來勢洶洶,看起來無人能擋的起義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曹操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面對這批“空投”,曹操果斷下手,收編起義軍中的精銳,改組成“青州兵”。

就這樣,曹操從反董的失敗中走出來。他之後幫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第二年又大敗袁術、黑山軍和南匈奴,攻克徐州十多座城池。曹操這這幾場大戰,為自己積累下了物資、名氣,使得他和反董十八路軍中的鮑信等人徹底拉開距離。

天下大事,分分合合。這其中的諸多因素,遇上了,抓住了,便可能成為傲世天下的勝利者。正是東漢的動盪,讓曹操在慘敗之後又能抓住其他的機會。而這混亂的東漢末年,也在一代梟雄手下最終走向安定。


鄧海春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這就話明誇劉備,實際上是自己在表揚自己。在曹操眼中,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好謀無斷,劉表虛名無實,孫策子承父業,劉璋如看家狗,張繡,張魯,韓遂之輩都是碌碌為為的小人。看得上眼的只有劉備,個人覺得曹操這句話只是客氣了一下。

曹操確有雄才大略,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名義討呂布,滅袁術。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曹操取代了袁紹的地位,成為北方霸主。遠征烏桓,滅袁氏勢力。統一北方

在經濟上,擴大屯田,修水利使中原地區社會逐步穩定。

曹操唯才是舉使人心歸附。曾三次下求賢令,打破了門閥制度,是有才能之人有了上升的階梯。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 司馬懿 毛階 ,武將有:張遼,徐晃,典韋,許褚,于禁,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文臣武將各盡其才。


抱影無眠夜歸人


他最有責任感,所以老天最後將大任降給了他


賈甄矜


古代出師需要出師有名,董卓敗壞朝綱人人得以誅之,曹操發檄文得天下共響。只因聯盟人心不齊,曹操獨自追繳,雖敗猶榮。有了名聲自然有人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