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国君下令:不打伤员,不打老人,等敌人渡过河列好队再打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读史者喜欢把历史上的帝王进行分类,比如贬义的“暴君”和“昏君”,以及褒义的“明君”和“贤君”,除此之外,还有备受推崇的“仁君”。


纵观历史,凡是能登上九五之尊宝座的帝王,大多都是心狠手辣之人。所以,帝王身上表现出的“仁”因罕见而珍贵。比如宋仁宗赵祯就因为仁政宽容而受到千古颂扬。


但若论“仁”,宋仁宗之“仁”远不及宋襄公之“仁”。此“宋”非彼“宋”,宋襄公与赵宋王朝无关,他来自遥远的春秋时代。


同样是以“仁”著称,与宋仁宗的一片赞誉之声不同,宋襄公却是毁誉参半,他的贵族精神甚至还被称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大学》有言:“为人君,止于仁。”既然“仁”是评价君主的最高标准,宋襄公又为什么会因“仁”而被嘲笑了两千多年呢?


两国交战国君下令:不打伤员,不打老人,等敌人渡过河列好队再打

(宋襄公)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宋襄公其人。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的第二十任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笔者注:春秋五霸有两个版本,《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宋襄公之所以名震古今,倒也不是因为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后世最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雄图大业,而是他“愚蠢的仁义”。


诚然,宋襄公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一个“仁”字,还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宋襄之仁


宋襄之仁其一:让国之美


宋国的第十九任国君是宋桓公,他的长子叫目夷,是侍妾所生的庶子,他的次子是兹甫(宋襄公),是正室所生的嫡子。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 ),宋桓公病重,按照古代遵奉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理所当然成为继承人。但是,兹甫却恳求父亲,决意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并说:“目夷比我年长,又我仁义,他才应该成为国君。”


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告诉了目夷,目夷坚辞不受,说:“兹甫能把国君的位置让给我,这才是最大的仁啊!我比不上弟弟。况且废嫡立庶不合礼法。”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甚至逃到了卫国,兹甫这才勉为其难成为新一任宋国君主。宋襄公继位后,拜兄长目夷为相,兄弟共同治国。


两国交战国君下令:不打伤员,不打老人,等敌人渡过河列好队再打

(宋襄公剧照)


宋襄之仁其二:拥立齐君


宋襄公因仁义而美名远扬,连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都对他十分赏识。齐桓公晚年,齐国五公子各率党羽夺嫡争储。齐桓公未雨绸缪,嘱托宋襄公助太子昭一臂之力,确保他日后顺利继位。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被奸臣竖刁和易牙控制,活活饿死,五公子为夺储位相互攻打,齐国陷入混乱。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齐国称霸天下,宋国只是小国,但宋襄公因为答应过齐桓公会照顾太子昭,于是不顾群臣反对,坚决要帮助太子昭回国登基。


宋襄公号召各国诸侯一同护送太子昭回齐国即位,但大国纷纷坐山观虎斗,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响应。明知形势相当不乐观,宋襄公还是亲率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


幸运的是,齐国贵族不清楚来军的实力,再加上同情太子昭,于是杀了竖刁,赶走了易牙,主动迎回太子昭。太子昭就这样顺利登基,是为齐孝公。宋襄公又一次因仁义之举名声大振。

两国交战国君下令:不打伤员,不打老人,等敌人渡过河列好队再打

(春秋形势图)


宋襄之仁其三:守信被俘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企图顶替其霸主地位,便以盟主自居,会合天下诸侯。目夷劝宋襄公说,宋国是小国,不顾实力争当霸主会招致祸患,宋襄公听后仍一意孤行,目夷又劝他会盟时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宋襄公却说:“是我提出来不带军队,怎么能不守信用呢?”结果,正如目夷所料,会盟当日宋襄公因与楚成王争当霸主发生争议,被事先埋伏好军队的楚成王抓走,囚禁了起来。直到这年冬天,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回国。


宋襄之仁其四:泓水之战


前面的仁义之举只是抛砖引玉,最著名的宋襄之仁发生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此成为千古笑柄。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率军攻打郑国,郑国请来楚国当援兵。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目夷建议趁楚军渡河之际将其一举歼灭,宋襄公却以仁义之师自居,坚守战争礼仪,非要等到楚军渡河后再打。等到楚军渡河完成,目夷催促趁乱攻打,宋襄公却又要等楚军列好阵。结果,宋军寡不敌众惨败,宋襄公身受重伤。


泓水之战后,宋襄公生命垂危,宋国也陷入险境,但宋襄公仍“初心不改”,说道:“古人作战,不靠关塞险阻取胜,不攻打受伤的敌人,不攻打头发花白的老人,作为有仁德的君子,这些战争礼仪必须遵守,即便是宋国就要灭亡了,寡人也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不久后,宋襄公因伤痛发作不治身亡,宋国从此走向衰微。


两国交战国君下令:不打伤员,不打老人,等敌人渡过河列好队再打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笔者言:


回看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有人称赞他的君子之风,但更多人嘲笑他的机械和愚蠢,更有甚者认为他是假仁假义、沽名钓誉。


笔者认为,宋襄之仁或许的确有些机械和愚蠢,但是,他并非假仁假义、沽名钓誉。要理解宋襄公的仁义,还要从他的贵族身份说起。


宋国是周天子根据“兴灭继绝”传统封的三恪之国,第一任宋国国君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也就是说,宋襄公是血统纯正的前朝贵胄,对他来说,保持贵族精神,维护贵族尊严比生命和权力更重要。


我们常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里那个注重礼节的古代指的就是春秋早期。那时候,即便是两国开战,也讲究“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宋襄公的仁义,不是他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遵循古礼,这是他作为一个贵族的自我修养。但问题是,与宋襄公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已经丧失了这种修养,这才是他成为千古笑柄的原因。


岂不知,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惨败标志着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义之兵退出历史舞台,以“诡诈奇谋”为主的作战方式取而代之。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沦丧。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