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大咖云集,美国科学院举办“宇宙尺度”辩论会

这场辩论的结果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在天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20年4月26日,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台长乔治•海尔(Hale,George Ellery,1868—1938)的发起下,华盛顿美国国家科学院史密森尼学会的自然史博物馆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宇宙尺度”辩论会。

在这场辩论会上,两位具有影响力的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Harlow Shapley,1885—1972)和希伯·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1872—1942)就螺旋星云的本质和宇宙的尺度进行了辩论。辩论中的基本问题,是当时所谓的螺旋星云是在银河系内的小天体,还是在银河系外的巨大且独立的星系。

沙普利作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议题的代表,认为仙女座星云和螺旋星云都是小天体,并且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阿德里安·范·马纳恩(Adriaan van Maanen)也为沙普利的证据提供了参数。


1920年大咖云集,美国科学院举办“宇宙尺度”辩论会

而站在另一边的柯蒂斯则认为,仙女座星云和其它这一类的星云都是独立的星系或岛宇宙。他表示,如果范·马纳恩对风车星系自转的观测是正确的,他自己本身对宇宙的尺度和银河系的认识就是全盘错误的。不久之后,范·马纳恩的观测被证实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有生之年不可能观察到风车星系的转动现象。

事实上,这次辩论的双方都掌握了部分真理,虽然沙普利所主张的银河系尺度偏大,但他认为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的观点完全正确;而柯蒂斯所认为的螺旋星云本质是在银河系以外的庞大恒星集团的这个观点,也被后来更多的观测所证实。

这场辩论的结果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天文学历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