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大咖雲集,美國科學院舉辦“宇宙尺度”辯論會

這場辯論的結果深刻影響了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在天文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920年4月26日,在威爾遜山天文臺臺長喬治•海爾(Hale,George Ellery,1868—1938)的發起下,華盛頓美國國家科學院史密森尼學會的自然史博物館舉行了一場著名的“宇宙尺度”辯論會。

在這場辯論會上,兩位具有影響力的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Harlow Shapley,1885—1972)和希伯·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1872—1942)就螺旋星雲的本質和宇宙的尺度進行了辯論。辯論中的基本問題,是當時所謂的螺旋星雲是在銀河系內的小天體,還是在銀河系外的巨大且獨立的星系。

沙普利作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議題的代表,認為仙女座星雲和螺旋星雲都是小天體,並且只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阿德里安·範·馬納恩(Adriaan van Maanen)也為沙普利的證據提供了參數。


1920年大咖雲集,美國科學院舉辦“宇宙尺度”辯論會

而站在另一邊的柯蒂斯則認為,仙女座星雲和其它這一類的星雲都是獨立的星系或島宇宙。他表示,如果範·馬納恩對風車星系自轉的觀測是正確的,他自己本身對宇宙的尺度和銀河系的認識就是全盤錯誤的。不久之後,範·馬納恩的觀測被證實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有生之年不可能觀察到風車星系的轉動現象。

事實上,這次辯論的雙方都掌握了部分真理,雖然沙普利所主張的銀河系尺度偏大,但他認為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的觀點完全正確;而柯蒂斯所認為的螺旋星雲本質是在銀河系以外的龐大恆星集團的這個觀點,也被後來更多的觀測所證實。

這場辯論的結果深刻影響了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也在天文學歷史上佔有著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