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废掉儿子,欲立情夫之子为帝,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

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正月,高丽国爆发了“康肇之乱”。当时,高丽穆宗王诵的母亲千秋太后与姘头金致阳暗中策划,企图废掉王诵,将自己与金致阳的私生子推上皇位。

太后废掉儿子,欲立情夫之子为帝,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


王诵自即位起,权利就一直掌握在母亲手里,面对母亲的发难,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学起了何进“召边将入京”的招数。他命令驻守西京(今朝鲜平壤)的西北面都巡检使康肇入京护卫,以防备母亲和金致阳对自己不利。同时,派出使者赴杨州(今韩国首尔)迎接自己的堂弟兼表弟大院良君王询进京,若自己不测则传位王询,以免祖宗基业落入金致阳手中。

康肇进京后迅速控制了京城的局势,他处死金致阳父子,废掉千秋太后和穆宗王诵,将他们迁往忠州。康肇拥立大院良君王询即位,王询就是高丽显宗。

太后废掉儿子,欲立情夫之子为帝,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


之后,为了永绝后患,康肇派人杀死了王诵,康肇完全控制了高丽的朝政大权。消息传到了高丽的宗主国辽国,辽圣宗颇为高兴:终于可以发兵高丽了!

辽圣宗以“戡乱”为名,亲自率军征讨高丽,很快将康肇击败。在处死康肇后,辽军继续南进,攻陷开京,高丽显宗王询被迫仓皇出逃。

十一月,大军渡鸭渌江,康肇拒战于铜州,败之。肇复出,右皮室详稳耶律敌鲁擒肇等,追奔数十里,获所弃粮饷、铠仗,铜、霍、贵、宁等州皆降。询上表请朝,许之,禁军士俘掠。以政事舍人马保祐为开京留守,安州团练使王八为副留守。太子太师乙凛将骑兵一千,送保祐等赴京。守将卓思正杀我使者韩喜孙等十人,领兵出拒,保祐等复还。乙凛领兵击之,思正遂奔西京。围之五日,不克,驻跸于城西佛寺。高丽礼部郎中渤海陀失来降。遣排押、盆奴攻开京,遇敌于京西,败之。询弃城遁走,遂焚开京,至清江而还。

王询是高丽穆宗指定的继承人,是合法的高丽君主,作为宗主国的辽国为何在处死罪魁祸首康肇后,继续攻打高丽国的合法国君呢?这要从辽国和高丽的关系史说起了。

太后废掉儿子,欲立情夫之子为帝,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


自高丽立国后,高丽开国君主王建就制定了联合中原政权,共同对抗契丹人的政策。后晋时期,王建派使者面见石敬瑭,结成了同盟,相约共抗辽国。之后,高丽逐渐往北扩张,侵占女真旧地(也就是唐代时期渤海国的南部)。

辽太宗耶律德光一心经营中原,无瑕顾忌高丽。于是他将女真故地的子民北迁,彻底放去了这块地盘,王建乘机往北疯狂扩张,控制范围往北到了清川江畔,高丽国往北扩张的野心逐步显现。

王建去世时,嘱咐他的继承人道:“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尊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乃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意思就是说,我们高丽国一直仰慕汉文化,一定要结好中原王朝,不能和辽国这样的蛮夷之邦为伍,辽国的衣冠制度,我们更是应该抵制。

王建的临终遗言确立了高丽国的基本国策,就是交好中原政权,对抗契丹。北宋建立后,高丽遣使称臣,奉北宋为宗主国,公开与辽国绝交。辽圣宗时期,高丽借助辽国与北宋频频战争,无瑕顾及自己,遣使面见萧太后,趁火打劫,以自己奉辽国为宗主国为条件,迫使辽国正式承认了高丽对渤海国故地的合法统治,高丽的领土扩张到了鸭绿江边。

太后废掉儿子,欲立情夫之子为帝,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


萧太后去世后,雄心勃勃的辽圣宗即位,开始对付高丽这个麻烦的邻居。恰好高肇弑君废立,辽圣宗于是以“平叛”为借口,出兵高丽,在攻破开京后班师回朝。

从此,辽与高丽开始了连年的战争,从辽圣宗开泰三年到开泰八年(公元1014年-公元1019年),辽圣宗先后派出耶律世良、萧合卓、萧排押等人为主帅,三次讨伐高丽,结果耶律世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病死军中,萧合卓久战无功被迫班师,萧排押则在与高丽名将姜邯赞的交锋中一败涂地,辽圣宗讨伐高丽的军事行动可以说是久战无功了。

七年,诏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萧虚烈为副统,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都监,复伐高丽。十二月,萧排押与战于茶、陀二河之间,我军不利,天云、右皮室二军没溺者众,天云军详稳海里、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等皆没于阵。

但是,高丽毕竟国小民敝,经过长期的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也已经坚持不住了。开泰八年,高丽穆宗王询遣使入辽求和,辽圣宗见久战无功,也只能顺水推舟接受了高丽的求和。双方以高丽向辽国称臣,辽国重新承认高丽对渤海故地的统治权为条件,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可以说,辽圣宗对高丽的战争除了损兵折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而高丽国虽然痛击萧排押,却也是国力受损严重。双方大打出手后,双方都元气大伤,又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太后废掉儿子,欲立情夫之子为帝,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一下辽国和高丽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丽国闷头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辽国的前两任君主辽太祖、辽太宗一心谋划攻取中原,无意与高丽纠缠,高丽国趁机往北扩张,吞并了女真故地,对辽国的东南部边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辽国对此的应对策略,则是妥协,辽太宗迁走渤海故地的居民,在东京辽阳府设立安抚使防备高丽。这个时期双方虽然关系不睦,但至少还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第二个阶段:高丽国公开与辽国决裂的时期。这个时期,高丽国以新建立的北宋政权为宗主国,借宋辽战争的机会趁火打劫,迫使辽国承认了自己对女真旧地的统治权,而高丽国实际控制的国土也迅速北扩,完全占据了原来渤海国的故地,领土推进到鸭绿江边,犹如插入辽国后方的一把匕首,对辽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第三个阶段:高丽国正式奉辽国为正朔,双方重新保持表面和平的时期。这个时期,辽圣宗不满于高丽国的步步紧逼,策划收复渤海国故地,结果却在高丽北部重镇兴化城连连受挫,双方的第三次战争,萧排押率领的辽军更是被高丽军队打的几近全军覆没,可以说丢尽了颜面。无可奈何之下,辽圣宗被迫接受了高丽的求和,双方重新走向表面和平的时期。

虽然辽圣宗对高丽的战争并不顺利,但这场战争却消耗了高丽的国力。高丽国土狭小,物资频发,是经不起与辽国长期的战争的,认识到这一点后,高丽国再无向北扩张,双方从此一直保持了和平关系,这对双方的百姓来说,实为一件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