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对匈奴作战之战术思想初探

秦末汉初,乘中原混乱之际,匈奴奴隶主以强悍的骑兵和迅速的袭击,常常突入北部边疆大肆劫掠,刘邦亲征,被冒顿单于围于平城白登山,困饿七日,行贿单于阏氏才得以逃脱,被迫采用“和亲”政策,送公主、赠钱粮,开互市,吕后、文帝、景帝一直延续此屈辱策略,先后和亲八次,才换来了西汉北方边境的和平安宁,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期,西汉已是社会稳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战马充足,粮草完备,将士勇敢,年轻有为的汉武帝一改和亲政策,主动出击,决心一雪前耻,彻底解决困扰西汉多年的匈奴问题。

汉武帝对匈奴由屈辱退让的“和亲”政策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时刻,需要杰出的将军进行战术上的支持,就在此时,霍去病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汉武帝时期,参与对匈奴作战的将军比比皆是,有老将李广、公孙贺、公孙敖、程不识、李息等人,更有霍去病的舅舅、青年将领卫青,但真正像霍去病这样一生没有败绩,且“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少年才俊,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霍去病对匈奴作战之战术思想初探

长安少年原是私生子

和舅舅卫青一样,霍去病也是出生卑微的私生子。据《汉书·霍光金日磾碑传》载:“霍光字子孟 ,票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 ,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 ,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这段话真实记载了霍去病的卑微身世。平阳县小吏霍仲孺和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霍仲孺当差期满回老家,抛弃了卫少儿,所以霍去病一直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他的舅舅卫青、姨妈卫子夫都是平阳公主的奴隶,汉武帝到姐姐平阳侯府赴宴,相中了卫子夫,后被立为皇后,有歌谣为证“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家从此翻身,尊崇无比,而霍仲孺回家后又生了一个儿子霍光,霍去病和霍光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受卫青影响,霍去病自小练就一身好武艺,骑术高明,箭术出众,司马迁这样评价霍去病“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意思是霍去病人狠话不多,敢于承担责任,从小就立志成为舅舅卫青那样统帅三军的大将军,他的性格和志向非常投汉武帝的脾胃,17岁就被选入宫中担任侍卫。

五战五捷,绝非“天幸之”

司马迁把霍去病取得胜利的缘故归结为“天幸之”,固然,霍去病能17岁当宫廷侍卫,18岁以“剽姚校尉”身份带兵首战大捷,被封为“冠军侯”,得益于汉武帝和卫青的大力支持,普通人家的子弟一辈子也没有这样的机遇,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运气是小概率的事件,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垂青于一个无能平庸之辈,司马迁多次指出,霍去病的部队装备精良,之所以取得胜利是汉武帝青眼有加,卫青刻意关照的结果,但无论多么精良的装备,在茫茫大草原里都像草一样,容易迷失,其他将军基本上都迷过路,但霍去病从没有犯过这样的错。霍去病数战数捷的成功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将领,是一个军事天才,在战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战术思想。

下图是霍去病对匈奴多次征战的基本情况。

霍去病对匈奴作战之战术思想初探

1.首战告捷,锋芒初露

匈奴进攻代郡,杀死都尉,劫掠百姓千余人,汉武帝发动大规模反击,史称漠南战役。元朔六年二月,大将军卫青率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嫖姚校尉”霍去病被汉武帝特意派到卫青麾下,一番战役下来,赵信、苏建被夹击,苏建一部伤亡惨重,只身逃回,赵信兵败投降匈奴,卫青歼敌一万九千人,在战事不利之时,首次出征,只有18岁的霍去病率800骑深入大漠,勇猛异常,一句斩获匈奴相国、当户、单于叔父等人,勇冠全军,封冠军侯,霍去病的战果最终挽救了这次战役,汉武帝没有嘉奖卫青,显然对战役结果不满。自此,霍去病如同开挂一般,

2.河西一战,奠定基础

漠南一役,匈奴主力远遁漠北,漠南仅剩左贤王、浑邪王、休屠王,经张骞建议,汉武帝目光投向水草丰美的河西,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这是霍去病第一次担任主帅,他大胆穿插,一路狂飙,势如破竹,深入匈奴腹地千里,穿插迂回,六天之内向五个部落发起进攻,浑邪王、休屠王败退,在皋兰山遭遇折兰王、卢胡王,霍去病身先士卒,奋力砍杀,取二王首级,俘虏浑邪王儿子和相国、都尉多人,并得到休屠王祭天金人像,杀敌八千九百人,此战,霍去病指挥能力提高,熟悉了河西地形,打击了匈奴势力。

3.河西二战,断匈奴臂膀

河西一战,作为试探性进攻,霍去病熟悉了河西一带情况,为下一步战斗打下了基础,元狩二年夏,汉武帝趁热打铁,发动河西二战,霍去病迂回包抄,合骑侯公孙敖正面引敌,李广、张骞侧面掩护,霍去病“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直捣心脏,公孙敖迷路,没能和霍去病会合,就连老马识途的张骞也迷路了,没能和李广会合,导致李广差一点全军覆没。

虽然公孙敖没能按计划到达,霍去病依然沉着应战,主动进攻,一举击溃匈奴主力,捕获酋涂王和2500名属下,抓住单于阏氏、王子等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斩匈奴兵三万余人。这一战,收回河西走廊、祁连山, 匈奴人做《匈奴歌》感叹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这一战,匈奴人彻底记住了霍去病的名字,内部开始分化,浑邪王、休屠王向西汉投降,霍去病前去受降,匈奴兵突然哗变,霍去病当机立断,带兵杀入敌营,处死八千叛乱者,降服四万余人,顺利完成受降仪式,河西二战,彻底改变了西汉和匈奴的力量对比,匈奴从此走向衰落。

3.漠北之战,幕南无王庭

为报复河西二战之耻,匈奴发动报复进攻,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大军进入大漠,卫青用武刚车结成堡垒,五千铁骑在外征战,而霍去病则继续千里奔袭,寻找匈奴主力,一举击溃左贤王,打到狼居胥山(外蒙古乌兰巴托东),左贤王全军覆没,屯头王、韩王和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六人俘虏,斩匈奴兵七万四百四十三人。

为纪念此役,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在狼居胥山主峰举行祭天仪式,在姑衍山举行祭地仪式,祭奠阵亡将士。这一战下来,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发动有规模的进攻了,从此之后“幕南无王庭”,向西北大漠远遁而去,汉朝基本解决了北方威胁。

霍去病对匈奴作战之战术思想初探

霍去病不拘泥于常规的战术是他不断胜利的主要原因

霍去病的军事生涯虽然只有短短四年,却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祁连山因他而闻名,焉支山因他而失色。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霍去病18岁第一次出征就立下奇功,此后的四次战斗都是担任主帅,亲率万人铁骑,每战必胜,他的兵法到底从哪里来呢?司马迁写道“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却说这些都是过时的东西,由此可见,霍去病没有去学习古人的兵法战术,所以也就不被古人的战术理论所困扰,他的兵法战术完全来自于实践,就是说,边打仗边学习,边打仗边总结,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纵观霍去病四年的军事生涯,我们发现霍去病的战术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骑兵为王,奇袭为主,功成则止

西汉出现,沿袭秦时战法,以战车为主,骑兵只是一少部分,只是负责侦察、警戒,而战车在机动性方面远不如骑兵,所以,在与匈奴的对阵中,直接被匈奴骑兵碾压,汉朝逐渐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但是经过楚汉战争,马匹数量剧减,刘邦想要凑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都非常困难,大臣都是用牛车代步,一匹马价值百金,发展骑兵更是痴心妄想。

白登山之围让汉朝彻底见识了骑兵的重要性,在甘肃、内蒙、山西和辽宁一带建立了庞大的养马体系,并引进乌孙、康居等西域优秀马种,汉武帝为获得汗血宝马前后出兵十万耗时四年出征大宛国,不惜血本引进优质马种,与此同时,西汉加强了对骑兵的培养,兵员上主要征召北方骑士,设立的八校尉,一多半都是骑兵,其中胡骑校尉中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二。

经过多年的经营,当霍去病成长起来的时候,西汉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所以,霍去病每次出征才能带走上万铁骑,从此,匈奴的骑兵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兵法讲究“出奇制胜”,这也是以往匈奴骑兵的优势之一,他们往往飘忽不定,“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聚;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而霍去病更是将骑兵的这一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往往以闪电奇袭为主,他的士兵很多一人配备两匹马,轮流骑乘,常常日行数百里,有时就在马上吃干粮,在茫茫大漠中突然出现在千里之外,匈奴人根本跟不上他的速度,更找不到他的踪迹,他的速度之快超乎匈奴人的想象,这种连续作战的战法,打破了匈奴人的常规战法,比如河西二战中,霍去病为了迂回包抄,急行军二千余里,避开正面,突然出现了后方,切断匈奴后路,大获全胜。

霍去病在战斗中绝不恋战,一旦取胜,迅速转移战场,将重要人物带走,“服而舍之,功成则止也”“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他不贪恋财物,不取敌人的军事物资,不杀无辜百姓,对臣服的人一律赦免,以免俘虏影响部队机动,他弑杀的作风,也吸引了很多匈奴人的臣服,愿意跟随他作战。

2.精选士兵,善用降将,身先士卒

霍去病创造战争神话,除了自身的领导能力外,还在于他选用的将士都是能征善战之人,这主要得益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在汉武帝的眼里,霍去病不但是外甥,更是自己的影子,所以,霍去病在手下将士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权,“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诸宿将所将士马兵皆不如骠骑,骠骑所将亦常选”,所以,只有年轻力壮,作战勇猛的士兵才能进入霍去病的队伍,一旦成为霍去病的属下,因为霍去病每战必胜,汉武帝赏赐特别厚重,“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很多人跟着霍去病升官发财,所以,他的凝聚力非常大,吸引了很多优秀将领。

善用匈奴人是霍去病取胜的一大法宝,他的阵营中有一半人都是匈奴人,其中就有赵破奴、伊即轩、赵安稽、复陆支等著名将领,利用战俘就像一个双刃剑,用好了能发挥奇效,用不好就会引火烧人,风险非常大,卫青就曾遭遇过匈奴将领叛逃的事情,而霍去病驾驭匈奴人的能力几乎无人能及,他的秘诀就是赏罚分明,霍去病治军很严,做事一板一眼,每个士兵杀敌多少,俘获物资多少,都一一登记在册,如实上报汉武帝,论功行赏,赵破奴等人跟随霍去病最终都封侯拜相,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很多匈奴人都愿意跟着他拼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且这些匈奴人也不想留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也想通过军功获得安定的生活,因此,霍去病抓住了这些匈奴人的人性软肋,极少有造反者,毕竟,谁愿意和升官发财过不去呢?

霍去病勇猛异常,一遇战事往往不顾危险,经常冲到最前面和大家一起杀敌,他身先士卒,将士们自然全力以赴。司马迁曾说霍去病不爱惜士兵,汉武帝给他了几十车美食,没有吃完坏掉了,有的士兵还饿肚子,战争期间,由于缺粮,士兵们无精打采,霍去病还兴致勃勃踢蹴鞠。太史公认为霍去病从小福贵,不懂得体恤别人,其实,霍去病这样做自有自己的道理,几十车美食对于几万士兵来说,连塞牙缝也不够,分给谁部分给谁都是问题,与其发生“二桃杀三士”那样的悲剧,还不如不分。对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来说,踢蹴鞠这个爱好也无伤大雅,作为一个统帅,霍去病无法照顾到所有人,但是得胜归来,“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爱”。

霍去病对匈奴作战之战术思想初探

3.主动进攻,长途奔袭,精准打击

以往的汉匈作战中,由于匈奴人作为东道主,地形熟悉,实力雄厚,往往占领战役主动权,汉军则被动应付,吃亏很大,霍去病改守为攻,主动出击,时常到达匈奴人想不到的地方去,例如,两次河西战役,以前汉军从没有进入过这些区域,而霍去病则突然出现在匈奴人的腹地,大出匈奴人意料之外,造成极大的恐慌,主动权完全丧失,被霍去病牵着鼻子走,短短六天时间里,击败了五个部落,漠北战役,霍去病更是将主动作战发挥到极致,深入漠北、越山、渡河,一直杀到林翰海才回来。

长途奔袭是霍去病的一个致胜法宝,他为每名士兵配备了二到三匹战马,轮番骑乘,节省了体力,这样才能在茫茫大漠里进行长途作战,在两次河西战役中,他动辄行军数千里,纵横匈奴后方,直捣腹地,往往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汉军客场作战,要想准确找到匈奴主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迷路是常有的事儿,汉军的大将几乎都迷过路,就连出使西域的张骞也迷过路,李广更是因为迷路,贻误战机而愧疚自杀,反观霍去病,纵横数千里,几乎从来就没有迷过路,每次出征都是直捣黄龙,满载而归,这与他的知人善任有密切关系,张骞久居西域,对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宜冠侯高不识、辉渠侯仆多、壮侯复陆支这些在霍去病麾下效力的匈奴降将,非常熟悉匈奴人的生活特点,往往能根据踪迹找到匈奴主力,进行精准打击。

霍去病就是为战争而生,他善于学习,精于总结,在战争中不断学人所长,他年轻有为、积极进取,立下盖世奇功,他胸怀大志、不图享受,所以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

将星陨落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载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 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日景桓侯。”

元狩六年,匈奴单于拒绝称臣,汉武帝决心再次讨伐,准备过程中,骠骑将军霍去病突然去世,年仅23岁,汉武帝极度伤悲,十分痛心,特意将霍去病的坟墓安置在自己的茂陵旁边,坟墓修成祁连山形状,纪念他的赫赫战功,墓前立着巨大石碑,上刻“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16个大字,墓前立有“马踏匈奴”石像,汉武帝命令为安置投降匈奴人所设立的边疆五个郡县的匈奴军队身穿黑色铠甲为霍去病送葬,队伍从长安一直排到茂陵。

霍去病如同流星一般划破天空,耀眼夺目,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金圣叹评《史记》之“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