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十世百年不是夢,再回頭黃土分隔。

我是千河

最近一直在看一些關於明朝的史料,關於明朝一些皇帝的記載,分為倆部分。明英宗朱祁鎮前面都是皇帝當家做主,但從明憲宗朱見深開始就是與內閣共治天下。雖然到明世宗明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已經收回部分權利,但到光宗熹宗思宗黨派之爭更是猖狂。漸漸地,皇帝們已經快壓不出大臣了。

今天要說的晚明三大疑案,就和明末的"黨派之爭"有很大關聯。



“明末三大案”

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是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


一、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李鑑,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於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係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陝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係。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皇帝快速了結,加之神宗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朱常洛影視劇照

這件事情也是萬曆時期發生的"國本之爭"的延續事件。

明神宗萬曆帝在位期間,由於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年長子為太子,皇長子朱常洛,萬曆十年出生,是神宗宮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萬曆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之子,神宗希望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但朝臣堅持立朱常洛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最初神宗不斷拖延,弄至皇長子十歲時,因為儲位未定,不能就學讀書。神宗雖然處分一些支持皇長子的大臣,但東林黨也支持皇長子,使支持皇長子為太子的聲勢更大。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二十歲,神宗在無法拖延下終於冊立常洛為皇太子,常洵為福王,封地為洛陽。

國本之爭,演變成皇帝與士紳大臣的勢力之爭。眾說紛紜,結果,鄭貴妃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鄭貴妃影視劇照

而後續,接二連三。

紅丸案

萬曆皇帝在位共四十八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繼位的太子朱常洛,等萬曆去世,朱常洛登上皇帝寶座時,已經快四十歲了。當上皇帝本來就遲,還只幹一個月,就走了,刷新了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爬上最高位,呆一年就撒手人寰,沒想到朱常洛竟然僅僅月餘。


朱常洛身體本就很差,由於常時間被邊緣化,精神空虛,成天花天酒地,縱慾無度,掏空身子,也在所不惜。朱常洛的正妃郭氏,病逝較早,但朱常洛身邊還有四位品級低的妃子,稱作選侍。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泰昌帝影視劇照

崔文升本是鄭貴妃宮中的親信太監,朱常洛即位以後,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朱常洛患病後,鄭貴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藥房太監的身份向皇帝進"通利藥",即大黃。大黃相當於瀉藥。所以,接下來的一晝夜,朱常洛連瀉三四十次,身體極度虛弱,處於衰竭狀態。一位叫李可灼的大臣,手裡拿一顆紅丸,進獻皇帝,自稱是祖傳秘方,百病都能治好。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泰昌帝影視劇照

朱常洛看了這紅豔豔的藥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吞了下去。也別說,第二天,朱常洛果然精神煥發,紅光滿面,像換了個人。朱常洛十分高興,把李可灼大大表揚一番,叫李可灼再進獻一顆。但這第二顆卻不友好,當夜吃了,立時就疼痛難忍,拼命掙扎,御醫們全束手無策,時間不長,朱常洛就一命嗚呼了。所有人都搞不清,皇帝為啥就這麼暴斃,由此,這神秘的紅丸案,就成一個千古之謎。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泰昌帝影視劇照

李可灼,萬曆皇帝時,任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紅丸,內閣首輔方從哲曾經推薦。方從哲(?-1628年),字中涵,萬曆十一年進士,曾任國子監祭酒、吏部左侍郎。萬曆末年,出任內閣首輔。要說這紅丸案有啥陰謀?得簡單說下前面的梃擊案,這一案的核心就是皇位,也就是太子接班人選誰?

朱常洛是長子,但萬曆中意的是,寵妃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也就是後來在洛陽,被李自成殺掉的福王。

就紅丸案涉及的直接人物,李可灼、方從哲來看,應該是帶累的、無辜的,主要應是朱常洛太虛,紅丸本身含有汞、鉛等重金屬,朱常洛經不起這麼折騰,一下子就暴斃了。所以,“紅丸案”要說內幕,肯定與皇位繼承有關。

原本朱常洛可能是明末最有作為的皇帝,即位的前十幾天,朱常洛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發內帑犒勞邊關將士,雖則杯水車薪,也是萬曆朝很難見到的。他罷了萬曆朝的礦稅,這種稅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亂迭起。他撥亂反正,將由於進諫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來,恢復了官職。面對萬曆中後期官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他重振綱紀,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補足了缺額,使國家能夠正常運轉。

這後來發生的的移宮案也和光宗有點關聯。

移宮案

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

泰昌帝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幹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

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萬歲,並保護朱由校離開幹清宮,

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1620年九月初六)舉行登基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

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過目,然後再交朱由校,朝臣們強烈反對。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幹清宮,遷居噦鸞宮,遭李選侍拒絕。李選侍又要求先封自己為皇太后,然後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們的拒絕,矛盾日漸激化。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天啟帝影視劇照


朱由校御幹清宮登基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並傳聞還要繼續延期移出幹清宮。內閣諸大臣站在幹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幹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幹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

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1621)為天啟元年,史稱天啟帝。至此,李選侍爭當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圖終成畫餅。

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爭並未結束。“移宮”數日,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反對移宮的官員散發謠言: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至此,“移宮”風波才算暫告結束。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天啟帝由於其父泰昌帝不得萬曆皇帝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直到萬曆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雖位尊於李選侍之上,但因李選侍受寵,她備受李選侍凌辱而致死,臨終前遺言:“我與西李(即李選侍)有仇,負恨難伸”。而朱由校從小亦受李選侍的“侮慢凌虐”,終日涕泣,形成了懼怕李選侍的軟弱性格。

移宮案”東林黨大獲全勝,為何魏忠賢卻成最終贏家?

終萬曆一朝,東林黨人大部分時間都沒能掌握朝政,直到“移宮案”之後,憑藉著“從龍之功”,東林黨人這才開始受到重用。葉向高成為了內閣首輔,趙南星則以左都御史身份參與主持京察,並迅速將齊黨亓詩教、楚黨官應震等人排擠罷黜,從而迅速控制朝政。

天啟三年(1623年)以前的朱由校基本選擇了“和光同塵”,朝政大權基本由東林黨掌握,然而這種現象卻在天啟三年(1623年)發生了劇烈的改變,天啟帝竟然迅速拋棄了擁立自己的東林黨,轉而開始重用魏忠賢,並對東林黨進行嚴厲打擊,這又是為什麼呢?

東林黨把持朝政之後,迅速迫使天啟帝廢除了各項工商雜稅,然而當時天啟朝可謂內憂外患,遼東戰事越來越吃緊,小冰河期帶來的天災也是頻繁爆發,導致國庫越來越空虛。為了滿足朝廷開支,東林黨人便提出對北方各省加徵遼稅,幸好朱由校比朱由檢要理智一些,他最終拒絕了這個提議,否則明朝等不到崇禎朝恐怕就要滅亡了。就在天啟朝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東林黨人卻依然在黨爭不斷,每天上朝除了吵架還是吵架,這自然令皇帝惱怒不已,《明熹宗實錄》中便對此多有記載,天啟二年(1622年),當時遼東正在打仗,可東林黨卻依舊為了一些小事吵作一團,天啟帝曾怒斥道,“不恤國家之急,臣誼何在?爾部院便傳與大小各官,以後務要虛心,協力共圖宗社大計。將當行事,務著實整理,毋事空言。再有仍前亂言,溷淆是非的,決不姑息”。然而即使面對指責,東林黨大臣完全不在意,繼續吵作一團,結果幾個月過去什麼事也沒做成,氣得天啟帝罵道,“新進後輩,遽司耳目,全無秉公,專行報復。逞意妄言,淆亂國政,本當杖褫。姑從輕薄懲,已後科道各官俱要虛心盡職,共襄國事。再有結黨排誣的,朕遵祖制憲章決不姑息”。

或許正是由於天啟帝對東林黨的失望,導致他最終開始重用雖然心狠手辣,但卻辦事效率極高的魏忠賢。魏忠賢上臺之後倒也的確不失所望,不僅迅速發展勢力對東林黨進行打壓,並立即恢復了對南方工商階層的稅收,使得財政壓力大減。與此同時,東林黨受到壓制之後,朝政的運轉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明末:晚明三大疑案衰敗開始間接導致明亡

魏忠賢影視劇照

雖然“移宮案”中東林黨短暫獲勝,但卻由於東林黨“自私自利”的行事作風,最終導致天啟帝轉而開始信任宦官,反而使得魏忠賢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好了,篇幅有限,今天就到這。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也請大家多多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