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兩個人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這很直白。但問題是,結婚後,新的家庭“根據地”在哪裡?不外乎三種可能:1兩個人單過2跟男方父母在一起3跟女方父母在一起。三種形式雖然都有存在,但比例不同。曾經有一份調查顯示:

中國空巢家庭已超13%,全國有75.2%的已婚成年子女不與父母同住。已婚成年子女中從夫居(即住在婆家)的比例為21.1%,是同妻居(即住在孃家)的5倍還多。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全國有75%的已婚子女不與父母同住,這一點我認為很有現實意義。這個數據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現代人的家庭觀念,也體現出了一些社會關係的變化,背後也有很多的心理因素在內,值得我們思考。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我國社會對於婚姻的傳統觀念是男婚女嫁。即男人把女人娶進門,女人嫁過去。如果是在封建時代,女性嫁到男方家裡以後就會改為夫姓,算是男方家裡的人了。不僅活著算是男方家裡的人,死後也會葬在男方家的墳地裡。常聽說一句話叫“活著是你家的人,死了是你家的鬼”就是這個意思。過去有些家族有獨特的本領技巧,也要講究“傳男不傳女”,意思就是說女兒遲早是別人家的人,不能讓她們把自己家族的本事外傳,類似的本領技巧倒是可以教給兒媳婦,因為這已經是自己家的人了。這種觀念看似是封建時代對女性的不尊重,實則一直持續至今。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中國的婦女自解放以後地位大大提升,也沒有了婚後改夫姓的要求,但是很多外國女性仍然如此,這些外國既包括日本這樣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地區,也包括標榜自由的美國——這麼一看,反倒是中國女性更平等更獨立一些呢——而具體到婚後的生活方式,我們國家中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封建時代自不必說,連女人自己都是夫家的了,當然要住在夫家。而且不是那麼輕易就可以回孃家的,甚至在婚禮上孃家人都是不出面的。就算是到了解放後,這個習慣也保留了下來。女方嫁到男方家裡,就是要和男方的家人同住。不過,後來這一局面已經開始有所變化。我國社會中也逐漸出現了男住女家以及分家另過的現象,而且這樣的比例還在增加,因此才有了調查報告中給出的那個結論。事實上,男住女家是比例最小的形式,而絕大多數都是分家另過,這個比例已經到了75%,這就是我國現在的形勢。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據我分析,出現這個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既然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方面,如果男方家裡有多個子女而女方家裡只有一個獨生女,那麼男到女家就變得十分可能,這也類似於過去所謂的“養老女婿”,這屬於非常可觀的原因。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到女家也成為了一種新的風尚,這似乎也和男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有所關聯,畢竟在婚戀行為中,女方對男方提的要求會更多一些。此外,比如計劃生育政策也帶給我國社會不小的影響。由於有了計劃生育,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那麼將來這個孩子和另一個獨生子女結婚以後住在哪裡?如果住在婆家,似乎對孃家就有點虧欠,反之亦然。所以,兩個孩子乾脆不和任何一方父母居住,反倒顯得合適。再有就是現實因素了,比如雙方或一方父母在老家,不和小夫妻在同一個城市;或是房子太小,只能單買新房等等。而剩下的就是主觀原因了,主觀原因也可以分為主觀客觀兩個層面,客觀層面主要是和某一方父母居住在一起多有不便,生活上容易有些障礙。而主觀層面,則是現在的夫妻都要求獨立生活,不願意受到某一方父母的控制。並且,很多現在的女性對婆媳關係問題十分頭疼,所以才想著用單獨生活的方式來逃避婆媳問題,這樣算是儘量減少鬧矛盾的機會吧。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拋開那些客觀現實因素不說,我認為主觀上要求獨立自主,或是想逃避婆媳關係問題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這既是一個心理現象,也是一個心理問題容易產生的根源。小夫妻要求獨立自主,這可以理解。畢竟要求獨立自主是任何一個人自青春期開始以來都會有的合理要求。而且既然已經成年,那麼就應該在很多方面有所體現。假如總是和某一方父母住在一起的話,難免有老人當家做主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肯定難以接受這種“管制”。再者,

年齡勢必容易導致代溝,也會有很多生活習慣的不同。比如我在現實中就遇到過一個案例,女性來訪者說公婆來家裡要暫時居住幾個月,自己實在沒法適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早上起床的時間。老人醒得都早,很早就去晨練了,回來後都做好了早飯可是小兩口還沒起。不起來不吃早飯又不合適,再者說,老人在廚房總會弄出響聲,這位來訪者就覺得很受干擾。原本他們都是起床後就去上班,在路上買點東西吃的。等到了晚上,老人又要早睡,而小兩口還沒玩夠呢。類似於這樣的現實矛盾,的確是不好解決,除非分開過。因此,獨立自主生活,在這個層面也算是合理的要求,而且是一種規避矛盾產生的方法。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可是,如果是為了逃避和老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那就不大好了,這裡尤其是指女性為了逃避婆媳關係問題。眾所周知,婆媳關係是家庭關係中最難的一個點,婆媳關係問題也是家庭問題中最常見的。可以說婆媳關係問題是千百年來一直都存在的,至今我們的社會也沒能完全做到很好的解決和相處,這也算是一個先天因素吧。不過,隨著現在的新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居多,婆媳關係問題似乎就更突出了。理由很簡單,那些女性當初在家裡連父母都可能是很嬌慣的,都不會輕易支使指揮,更別提批評了。這樣的女性要是和婆婆遇上,怎麼能不出問題呢?自己的媽沒準都嫌煩,何況是別人的媽。有了這個想法,婆媳關係對於很多女性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如果住在一起,吵架拌嘴在所難免,生活習慣更是格格不入,如果再把丈夫裹進去——好了,這家裡算是永無寧日。類似的現象,在影視作品中我們也總能看到。這一方面說明現在這個時代婆媳關係問題的確很突出,另一方面也讓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性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婆媳關係已經產生了畏難情緒。所以,不少女性在擇偶時都恨不能要求男方“有車有房,沒爹沒孃”,就算做不到這樣,起碼也必須單獨買房婚後單過——這絕不僅僅是為了居住方便這麼簡單。就連很多丈母孃也要求準女婿一定要買房,為了就是怕女兒過去受委屈。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不過,我認為這樣的逃避實在是不大好,因為這樣的逃避既逃避不開,而且也會導致婆媳關係更加不好。逃避真的就能逃避的開嗎?還別說小夫妻終究要“常回家看看”,就算是將來有了孩子,也很難避免婆婆來照顧孩子。平時單過有了孩子以後婆婆住進來,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何況還有其他很多原因造成必須“冤家路窄”的時候。所以,逃避未必真的能逃避得開,尤其是居住在同一個城市裡的時候。再者,

你越是逃避,實際上就越容易出問題。因為逃避會導致雙方的交流缺失,當然就會造成矛盾的出現。平時越是不見面,見面就越容易出問題,這是很多人都有的體會。尤其是那種婆婆來伺候月子伺候孩子的情況,很多女性這才發現婆婆的習慣和想法和自己太不一樣了,自己適應和改造對方都很難。何況還加上孩子的問題急需解決,於是很多兒媳婦痛苦不堪。就算是平時見面也一樣,尤其是過年過節,那種平時見面少的,總覺得過年過節就是過關就是忍耐,這能有好的結果嗎?所以,逃避不是辦法,反而容易出問題。你要是居心就為了逃避婆媳關係,那就是誤區了。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在我看來,75%的已婚者不與父母同住這也是一個社會現象,也可以看做是社會的必然。這件事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這個結果的背後人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應該有什麼樣的具體做法。我想,小夫妻最好還是不要以逃避可能和長輩之間的相處困難為目的。就算暫時不同住,但是也要有心去和長輩交流,儘量儘快瞭解和掌握對方的生活習慣以及思維習慣,這樣才能避免問題發生的可能。再者,如果平時能夠利用這個距離感加強與長輩之間的關係,那麼到了需要相處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尷尬和不愉快。如果平時能搞好關係,那麼關鍵時刻才不會鬧出大問題來。

結婚後,是應該單過呢,還是應該和老人同住?

婚後,該不該和老人同住,這不是問題,只要別隻想著逃避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