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知识是什么?人要学知识吗?这个问题还用问?

没有一个人会拒绝知识,也没有一个人会讨厌知识,因为整个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就是与知识的不断累积有关。如果你不学,那你肯定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

但有没有人想过知识的坏处呢?

知识有什么坏处呢?

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我们来看一段故事,这一段故事在《庄子》、《淮南子》中都有记载。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个精湛的技艺匠人问齐桓公你在读什么?

齐桓公一脸骄傲地说,我在读圣人之书。

这个工匠说圣人还在吗?

齐桓公说圣人已经不在了。

工匠说你读的肯定是圣人留下的糟粕。

齐桓公一下子火了,居然有人这么说圣贤之书。

工匠说了这么一番话,他就哑口无言了。

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 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外篇·天道》

大意就是我的手艺这么精妙,我对轮子制作达到巅峰状态,我现在70了,本来应该传给我儿子,但是我却说不出其中的精妙之处而无法将真正的本事传给他。

所以圣人的精华之处肯定随着圣人而去了,留下的自然是糟粕。

这个故事一看就知道是编的,因为齐桓公读书的地方怎么会出现一个工匠呢?

但这里却说明了一个问题: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懂了,真的会了。

赵括熟读兵法,连父亲赵奢都不是对手,赵奢可是正面击败秦军的人物。马谡对这方面也很有喜好和天份,连诸葛亮都佩服的很,结果呢?一上场就是兵败身灭。诸葛亮的儿子也很厉害,记性好,工于书画,诸葛亮也认为他很聪明当然也担忧他过于聪明难成大器,结果呢?不幸言中,死于邓艾之战中。

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赵括和马谡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很懂的,所以觉得就是这样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精妙之处怎么可以言语呢?

所以《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说的就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很多人都沉迷于这句话该怎么理解,然后市面流传着很多解读,知常容对此不作解读,相对我下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作了深度的解读,写在《觉得生活越活越累,读道德经这一章,明白一种关系,能找到解决之法》这篇文章之中。

我不是考据派,对版本没有考据过,但是我想后人将“道可道”这一章排在第一章第一句显然就是一种警告,如同工匠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醒你不要认为你会读,会背,会解读了你就一定懂《道德经》了。因为圣人之精妙早就离圣人而去。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什么经典呢?既然留下的都是糟粕。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知识有用吗?当然有用,你看知识生产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现在一分钟生产出的知识,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掌握透。

于是有人马上举反例,比如谁呢?

苏秦。

苏秦的经历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成语“悬梁刺股”中的刺股说的就是他。当时他在苦读什么呢?

於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

他后来为什么能够六国拜相,主要的原因是读了《阴符》一书,相传此书是姜子牙所著。

所以怎么能说知识没有用呢?苏秦就是最好例子。

同时肯定还有人会说,你看《阴符》太厉害了,只要读懂就可以像苏秦一样厉害。

这让我想到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事情,那就是教人写文章赚钱,教人做生意赚钱,教人创业赚钱,教人...........

只想问一句,效果怎么样?

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很多人盯着苏秦成功的秘诀就是这本《阴符》,却没有看到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那才是精华

苏秦师从鬼谷子,觉得学有所成,然后开始游说诸侯,最后钱财都花光了,不得不回到老家。

换句话说他是根据他失败的经验最终选择了《阴符》这本书,而你选择读这一本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因为苏秦的成功?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会告诉你他是通过努力才成功的,但从不告诉你,他有他的机遇,也就是俗称的运气。

正如正规的书本只告诉你努力才能成功,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但是神奇的是非主流的书却会告诉你运气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武侠小说,主人公受到迫害,最后掉下悬崖,结果没死,反而得到一本武功秘籍,最后反败为胜。这大概就是这类小说的套路了。

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所以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因素,苏秦具备的所有条件,你具备吗?

如果具备,那你的确可以复制他的成功,如果不具备呢?那你的成功不是复制而是走出一条新路。

所以为什么人口亿万万,能进入史书的却只有这么点人的原因,能被我们记住还可以当作榜样的,五千年的历史,你能数得出五千个古人的榜样吗?

当然还有一种行业除外,那就是学者。他们就是研究知识的,他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实践。

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学者,那你走学者的路,是不是有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很清楚,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从微末的变化开始,从小树开始,从累土开始,从跨出第一步开始,成功自然也是从微末变化开始。

有人说为什么我懂了却用不出来,关键的时候没用,因为那不叫懂。

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有弟子问王阳明,为什么孝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懂,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不孝子呢?

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所以《道德经》中又有一句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为什么出弥远,知弥少呢?你明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