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士兵的標準配備


羅馬士兵的標準配備

羅馬軍團(Roman Legions)是職業化的作戰部隊,以其高效的作戰能力著稱,擁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機動性,羅馬帝國先後征服了歐亞非,這裡詳細講解一下羅馬軍團的裝備配置。

徵召兵

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羅馬士兵是以徵召平民為主,需要自己佩戴裝具服義務兵役,這個時候的羅馬士兵裝備參差不齊,一部分士兵只有頭盔,另一部分士兵只有胸甲,甚至什麼防具都沒有的士兵,只佩戴一把短劍,徵召兵裝備相當簡陋。但是羅馬平民並不反感義務參軍,對他們而言一種代表榮譽的高貴權利,羅馬人都特別崇尚武力。

根據平民擁有的財富,會分配到不同的兵種服役。

沒有錢購買裝備的人,往往分配到輕步兵,稱為“維利特斯”。國家會適當性補助一些頭盔和盾牌,用劍作為進攻武器,展開於戰線的最前方。

有錢購買裝備的人,則分配到青年軍,稱為“哈斯塔提”。組成重裝步兵為主的方陣,裝備完全相同,穿戴全副武裝(頭盔、胸甲、短劍、大盾、標槍),富裕的市民還能分配到騎兵團,主要用於偵察和牽制敵人。

馬略改革

公元前2世紀,隨著羅馬共和國連年戰事,大量的平民長期服役征戰,導致農民土地被兼併。破產成為流民,變成了無土地者。同時,購買武器裝備對平民而言是巨大的負擔,公民兵制的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羅馬共和國出現了徵兵困難。

羅馬徵召兵制度已經破產了,在南征北戰中將軍們和貴族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而平民大量破產成為流民。軍制改革已勢在必行,隨之而來的便是馬略改革,馬略大將軍的想法則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備裝具的有產市民,轉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給無產市民,並以合約的方式保障他們在退役後能夠得到一定的土地。”此舉大大促進了羅馬軍隊的職業化,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羅馬軍團。

國家開始發放武器、防具、工資,以及退役後分配一定的土地。羅馬軍團的步兵標準配備,大方盾(寬80釐米/長120釐米)和短劍(長50/75釐米),攜帶標槍(近戰可用作短矛),全身鎖甲重約9千克,穿戴羅馬式的頭盔。武器除了短劍以外,羅馬士兵還有戰斧和戰錘。一個基本戰術支隊在160人-240人,一個軍團在6000人-10000人,羅馬隊列通常由三線列組成。

職業化的羅馬軍團優勢:士兵紀律嚴明、作戰士氣高昂、格鬥技巧精熟。擁有全套鎧甲和武器,作戰能力遠遠強於徵召兵,指揮系統更加靈活,一個營就能作為戰術單位執行任務。由於裝具不再取決於私有財產,因此所有士兵們的裝備與訓練得以統一標準化。

職業化的羅馬軍團缺點:只服從於少數人(將軍、皇帝、軍閥),參軍不再是為國家,並且軍隊數量縮減了一小半,只保留職業化的精銳部隊,連同輔助軍團共計約30萬人,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無法像坎尼會戰,立即動員平民參軍(坎尼會戰:羅馬損失10萬人,立即動員平民組建25個軍團),羅馬帝國的大多數平民已經不再進行軍事訓練,自然不具備動員參戰的能力。

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開始四處擴張,北至萊茵河,東至波斯,羅馬軍團經常以少勝多,以營組建獨立的戰術單位,擁有高度機動性和自由度。並且穿戴鎖甲,重裝步兵有能力對抗任何敵人。隨時可以以營為單位作為分遣隊,排布理想的作戰陣型,在以步兵為主力的歐洲戰場上無往不利,羅馬軍團先後征服了(西班牙、不列顛、高盧、意大利、希臘、北非、小亞細亞、敘利亞......)。

但是權力逐漸集中在皇帝和將軍手中,使得羅馬內戰頻繁爆發,類似於中原王朝,特別是唐朝。早期也是以平民組建的徵召兵為主,隨著對外戰爭日積月累,土地逐漸被巧取豪奪,集中到貴族手中,大量唐朝平民破產,不得不轉型職業化唐軍(藩鎮邊軍),結果權力集中在皇帝和將軍手中,引發了帝國全面內戰。羅馬帝國也是這種情況,其中不少羅馬皇帝都是來自於邊境省的大將軍,手握重兵在邊境省自立為王。

徵召兵雖然作戰能力差,裝備參差不齊,但是對國家的忠心度極高,大多數人是為了榮譽和高貴權利。而職業兵只服從於少數人,皇帝和將軍給他們發工資,對軍隊的依賴度極高,所以更容易擁兵自立。

軍團蠻化

與其說羅馬軍團蠻化,但不如說羅馬軍團正常化,早期的羅馬士兵穿著涼鞋和裙子打仗,在地中海亞熱帶季風氣候,這種簡易穿裝還行,畢竟環境比較溫熱。但隨著羅馬帝國征戰的地區越來越多,士兵往往需要前往北方的黑森林,穿裙子打仗涼颼颼的,大腿冷得發抖,腳趾還會被凍僵。像蠻族一樣穿戴長褲和筒鞋才是正常化,畢竟北方黑森林的地形以泥地和小道組成,需要跋山涉水的地區一大堆,都是特別不好走的山路,穿戴長褲和筒鞋是非常有必要的,蠻化其實就是正常化。

招募蠻族弓兵服役於輔助軍團也非常合理的,弓箭的技術含量不高,低廉的價格就能僱傭蠻族弓兵,何必從本地招募弓兵了,並且羅馬弓兵還需要支付高昂的工資,以及退休分配土地,對於羅馬帝國而言是一筆不划算的成本。再加上蠻族弓兵的忠心度很高,這一小筆工資對蠻族而言都是鉅款了,源源不斷的蠻族搶著入伍輔助軍團。

所謂的羅馬軍團蠻化,只是把裙子和涼鞋淘汰了,換成了更適合戰鬥的長褲和筒鞋。同時,招募更加便宜的蠻族臨時工入伍,其實就是羅馬軍團的正常化。

君士坦丁

公元3世紀,外部不斷受到蠻族入侵,內部爆發的社會經濟矛盾日漸激化,羅馬人迎來了“3世紀的危機”。內憂外患已經嚴重威脅到羅馬帝國存亡,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時,羅馬軍團再次大規模改革軍制,放棄了精兵政策(30萬羅馬軍團),大量擴招平民組建的國境守備隊,類似於徵召兵,裝具大大簡化,換成簡便而廉價的鎖甲,盾牌,雙刃劍,但國民兵與徵召兵是有明顯區別,國民兵裝備由政府發放。輔助軍團改為輕裝部隊,所有蠻族和平民都已獲得同等權力,全部收編為正式羅馬軍團。君士坦丁大帝麾下兵力達到100萬,是帝國初期的3倍以上,這種半職業半徵召的國民兵成為帝國主力。

君士坦丁大帝麾下有獨立的騎兵旅,作為機動性野戰軍,仿製波斯人的裝備與戰術,建立的重裝騎兵,作為戰略快速反應部隊,統治著歐洲戰場。3世紀羅馬帝國的戰術和裝備,已經淘汰了傳統的羅馬軍團,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巨大的諷刺是保衛帝國的軍隊反倒成了帝國沉重的包袱。

總結:羅馬軍團從最初的裝備不齊,到改革後:延長服役年限,明確軍餉報酬,以營組成戰術單位,統一武器裝備,職業化大大加強了羅馬帝國的作戰能力,使得羅馬人稱霸歐亞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