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

楂楂红


欲擒故纵

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会心甘终老山林?

女孩漂亮,其美貌越传越神,到后来,居然超凡脱俗,成为传说

男孩家族背景显赫,品学兼优,众所公认的潜力股,转眼间,男孩大了,到了成家的年纪,众多优秀女孩被推荐上来,男孩拿不准,总觉差点,男孩肩上担着家族复兴的重担,婚姻是大事,需慎之又慎。这时,女孩进入了男孩的听力范围。开始,男孩未在意,怎奈传闻力度不断加码,终于有一天男孩心动了,这么好的女孩看看又有何妨。

女孩对男孩倾慕已久,甚至有倒追的冲动,真实的自我被理性强压着,等待着,需要一个锲机,把自己溶入男孩的世界。

女孩尽其所能把自身的优秀不断放大,委婉的通过第三方把信息输送给男孩,吊足男孩胃口,引男孩主动进入为其设计好的轨道,过程要化简为繁,尺度要若即若离拿捏得当。

剧本反复推敲后,终于定下了,接下来,一切尽在掌控中。

请君入瓮


用户5375450889非雪


《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


这一句话得放到整个段落中来理解。

诸葛亮在进行了大段的劝诫,并且对国内事务作出了人员安排之后,开始了对自己跟随刘备至今进行回忆,其目的是为了解释为何要出师北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当年不过是个苟活于乱世的泥巴腿子,是先帝不嫌弃我,屈身三顾茅庐,问我天下之事,让我甚为感激并追随。后来在生死关头,独当一面,算下来二十一年了。

所以他“躬耕于南阳”是自愿的吗?很明显不是。话说得漂亮而已,刘皇叔给足了他面子,再三延请,让他确定自己在刘备集团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自然就出山了。

他没有想法,就不会出山,刘备不给他充分权力,他也不会出山。皇叔用三顾茅庐的行动证明了对他的看重,他就出山了。这说明诸葛亮实质上并非一个隐士,他只是卧龙于隆中,躬身待伯乐。

那他为什么开始不出仕呢?按他的家族、姻亲各种关系,谋个一官半职何其容易?为何宁可“躬耕于南阳”?他这么大的名气,那些军阀集团就没有一个对他有兴趣?

很显然并非如此,而是那些人能给他的都不是他要的。

诸葛亮的梦想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想法,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要的是一统天下。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完成,但是孔明从始至终没有改变过他的梦想。他从来就没有出来当个官,混个好待遇、好名声的想法,他要的是有血统、有名声、有野心、有素质、肯放权的领导人,成为他抒发天下之志的跳板,而刘备全都合格。至于最后是谁坐上了天子的位置,孔明倒是没有那种僭越之心。

他受的教育,走到顶,就是为汉室一统六合,成为标榜青史的名臣。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虽然天下没有归汉,但诸葛亮是接近了自己人臣目标的。

这是一种价值观。学有所用,学有大用,为天子用,为天下用,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那天下有没有不想出仕的人呢?

当然有,只不过整个东汉是在刘秀政教合一的纲领下延续,这个教,是儒教。东汉皇帝本身就是大儒,为天下文人从头至尾灌输的就是儒家之家天下的思想。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原,道教于东汉成型,这两家思想无形中对经学的没落起了作用。思想不统一,天下就乱了。而佛、道两家也是讲究消极避世的根源。

隐士隐逸,也是从东汉末年开始,魏晋南北朝开始风行,这和政治动荡有关,也和思想动荡有关。要不然玄学如何能够兴起?

而诸葛亮是在东汉末年没有被其他思潮干扰的一个正宗儒家知识分子。他的言行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目标就是一个大儒的最好归宿——匡扶汉室,平定天下。

在那个乱世,隐士思想还没有普遍形成。文人士子大都以“为国所用、为君所用、为人所用”为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说实话,我们最爱看《三国演义》中那些老一辈的英雄事迹,当老英雄一个个陨落,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就彻底崩塌。人心散了,没有谁再谈仁义,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几百年的乱世。虽然是乱世,可是再无英雄豪杰。小说里到了五丈原诸葛亮的灯一黑,后面也就草草了事,可能连罗贯中都觉得没意思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不出仕的思想才逐渐成为高级文人的主流。

其后才有陶渊明的放弃仕途,成就隐士之宗。再其后才有陶弘景的“山中宰相”,坚决不出仕。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好,死活不去当宰相。陶弘景回了一首著名的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才是真正的隐士心态,隐士的价值观。陶弘景学道修佛,从一开始就觉没想过当官。陶渊明是当了一会官,觉得实在是黑暗,无法展现自身才学和抱负,愤而归隐,最终爱上了归隐。而诸葛亮比陶渊明幸运,遇到了适合自己的平台,然后通过三顾茅庐确定了自己的地位,立刻就出山了,并且真正施展了自己的本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诸葛亮、陶渊明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他们和陶弘景不一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像陶弘景这种认为自由自在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诸葛亮、陶渊明都是认同匡扶天子、为百姓做事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只不过陶渊明的运气比诸葛亮差,所以孔明成为一代名相,而五柳先生以诗文传扬后世。

出仕和归隐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而这种选择是东汉末年经学没落之后思想的分化,政权动乱造就的。

诸葛亮选择了出仕,他的早期蛰伏,是为了等待时机,而绝不是甘心隐居。

但是说到“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没毛病。就算他三分天下,到了后来魏吴政权都只认诸葛亮,不认刘禅,他同样不在乎是否“闻达于诸侯”。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做他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至于是否闻达,在他眼中,真的不过是浮名罢了。

他写《出师表》的时候,心中的目标和在隆中“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这么写,只是为了用先帝的特殊礼遇和知遇来浅白解释自己的北伐动机。


梧桐树边羽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不求闻达于诸侯”,我觉得并不是表示他不愿意出世,如果不愿意出世,那就没有必要自比管仲,乐毅也没有必要广交文人墨客,直接就隐居当个农民就好了。

如果“求闻达于诸侯”的话,又和“三顾茅庐”的故事前后矛盾,你既然都想出世,为什么还要拿着架子。别人都是主动投奔明主,偏偏你诸葛亮多长了个脑袋,非要人去请几次才出来?那样的话无疑会引起刘禅的不满。

所以我觉得“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引申含义主要是诸葛亮想让刘禅明白,江山姓刘又不姓诸葛,我是个外姓人,我之所以能帮你,是你爹非得让我出山,我对他匡扶汉室的精神感到敬佩,我这么鞠躬尽瘁的帮你,你别自己心里没有数,拿我跟你说的话当耳旁风。你要是以后还是亲小人,远贤臣,那我也没办法了,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易生君子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粗浅回答一二,请大方之家指教!

诸葛亮的故事广被后人传颂,无论史书还是文学作品,都不惜浓墨重笔来记述他。

三国志如此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的是中肯的评价。

而三国演义以及后代传说把他推向了顶峰,成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间智慧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兵马刀戈,岂是谁能偏安一隅,独享山林?

地理上,南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一些有才有识之士云集,坐观大势,以待时机。

人际关系上,诸葛亮常与崔州平、石广元、徐元直等好友一起纵论天下大事。这些人都是精英,互相举荐,他们秀才不出门,便可知晓天下。

事实上,诸葛亮虽身居茅庐,但是作为名士,他集儒、法、道诸家学问于一身,又研习军事、政治、兵法,名声在外,岂是想寂寞一生、闲云野鹤?

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给足了诸葛亮出仕的理由,而且此时,他年方27岁,青春年华,血气方刚,大号才华,正是一展宏图的好年纪。

因此上,大好年华的他没有经历仕途的失意,也没有经历命运坎坷,一个文武韬略的人才,就此苟活,不求闻达,应该只是谦词。

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息。一个再有才干的人也要等待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所建树,群雄征兵,刀光四起,乱世出英雄的时候、没有走出茅庐的诸葛亮在等待一个人,也可以说在等一个机会。此时的他,的的确确是布衣之身,确实是躬耕于南阳,求与不求都是相对的,因为有的时候,机遇求是求不来的,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纵观诸葛亮一生,谨慎笃行,事必躬亲,头脑清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虽然经常以乡野村夫自嘲、但也绝非避世之人。而且,自谦是儒家传统中庸文化的一种智慧,也是他谦逊的人格写照。

综上所述,通过历史、地理、时事、心里诸多方面分析,诸葛先生确实应是谦词。


维摩居主人


诸葛亮出师表说不求闻达于诸侯,当然不是不想出仕。古语云,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诸葛亮虽然躬耕南阳,却好做梁父吟,自比管仲,志存高远,岂是不愿意入仕?只是苦于找不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平台罢了。曹操虽为雄主,但是手下谋臣如云,曹操本尊也是军事政治大师,诸葛亮投奔曹操也能出人头地,但这种锦上添花跟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曹操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诸葛亮不去投奔,更不会投奔孙权了,东吴周瑜张昭鲁肃也非易与之辈。刘表自保之流,刘璋张鲁都是废物,更不值一提。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继续静观其变等待时机。事实上,也只有当时的刘备真正渴求大才,因为刘备手底下的谋士都是三流角色,就好像秦孝公渴求商鞅一样,普通的人才是不够看的,因为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实力强大,留给刘备的时间窗口已经很小了,所以刘备对能扭转乾坤的人才是万分迫切的。只有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筹码,实现自己的理想。

诸葛亮出师表说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更多的是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感谢刘备给予施展胸中抱负的平台。


博士祭酒张大帅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话是典型的装孙子的话,不可信呢。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封为武乡侯,辅助后主刘禅,为了复兴蜀室,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在出征前他给后主写《出师表》说自己是南阳一平民,不求闻达,是先帝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自己深受感动,所以为了蜀室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一家,长兄诸葛恪任东吴大将军,老二诸葛亮做蜀汉丞相,老三诸葛均也在蜀汉任职,同族的诸葛诞在曹魏镇守在两淮。

  一家子没一个等闲之辈,他诸葛亮才最高、德最厚、名声最广,他甘愿苟全性命于乱世,甘愿凑合活一辈子得了?

  诸葛隐居隆中,是为了出,不是甘心隐居,只是暂时躲避战祸,置身事外看待天下纷争,从中选择自己可以追随的势力。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人的一生, 究竟在追求什么?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回答。 但我们应该知道成功有很多种定义, 有些人终生都在追逐名利, 他们生活得很快乐, 有些人毕生都在灯红酒绿, 他们生活得也很幸福; 还有更多的人在平淡充实, 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度过平凡的一生,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或许,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个, 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 去度过人生。

  因人而异。因为有各种各样追求的人,才有这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果你是前期的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这么说也是可以的,如陶渊明般清清静静,平平淡淡小隐隐于野。因为平凡所以安于平凡。

  如果你是后期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那么,你就必须有所作为,超越自己,杀伐决断,创造人生翻盘的奇迹,成为平凡中的不平凡。

  鹤立鸡群,而不是碌碌无为,行尸走肉。

  吾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

当然,最后,命运归于何种,选择权只在你手上。

对文化领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

  


大漠还魂草


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刘表、刘璋二袁等碌碌之辈。虽割疆裂土,胸无大志,图怀盛名,无能大才广廓天下英雄择贤能以用之。内不能抚民治政,外不能结交义师以盟诸候而卫天子。维苟营诸郡守土宁志而待收编耳。群雄并起真主不出。诸葛卧龙蜇隐以待明主而。曹操势雄北方将如云,谋如列柏,有兼并天下席卷宇内之概。往投之必不重用,将负亮平生所学,不能为也!孙权羽翼己丰,即弱于曹强于表却非正主。乏道义之帜操挥师击之,势不能守剪灭依如二袁,佐之几不能保并非良主。况公瑾任军事,鲁肃亮兄等智谋之人用文章。泯然其间无出头之日,不若守时待命。天恰成之于三顾之机。备具正统之明,倡兴汉之帜,力寡而义胜,将微而精绝,谋少而渴求,势孤而可乘,屡挫而振,虽败不堕。然投之必见轻,往谒无见其诚,难就重位以失信于天下。故三烦其访以自重,隆贤名而播四海,借刘而起势,依才名而待沽,自鱟功名耳!隆中对答,鱼水之欢各得其所,三分谋以定,待风而扬帆。曹之南征固刘备灾却,亦其乘势而起之契机。一切尽在诸葛计中,步步惊心,而成三分形势。孔明大才不让伊汤,生不逢时终隅一方。乃天意非人力所及。惜唯苦天下黎庶七十余载,抒士志而裂山河,成己名而争天下,诸君罪也!


用户渤海潮生


开个玩笑,子牙大伯八十岁钓鱼,摆了个愿者上钩的亮相,玩谁呢? 于是就有了“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个鱼饵,孔明侄子在这点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于是被“青梅煮酒”谈论过的那条鱼,就是想跃龙门的刘备刘玄德一口吞了下去,感觉味道刚刚好。

不过作为丞相形象的诸葛亮,他的光辉事迹在华夏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没有人不翘大拇指的。《出师表》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写给后主刘禅的思想汇报。他当时说“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已经不是出仕不出仕的问题了,只是表明态度而已。我这么大费周章地集合钱粮物力去北伐,完全是为了蜀汉王朝,完全是为了陛下您,完全没有什么私心杂念,您一定要理解,不用防着我,我对不起谁也不能对不起您爹啊!可忠心且智慧的诸葛亮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会被后主刘禅抄家,据说因为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没有留下足够的软妹币供刘禅挥霍,这纨绔竟气得要翻桌子!

诸葛亮的压力太大了,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却因为实在无力杀鬼子,才50岁出头就郁郁而终,真是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手心我心bxl版


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第一层的意思当然是自谦的套话,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诸葛亮不是不想出仕,而是要择机择人才能出仕。

诸葛亮恰逢乱世,虽有才学,却十分的孤傲,自比管仲、乐毅,若是他能早点主动去投奔曹操、刘备、孙权中的任意一位,就肯定没其他两位什么事了。诸葛亮一方面四面游走,结交名士,显露才学,一方面又隐居山林,傲娇的躺在家里,等待各路枭雄登门拜访。这反映了诸葛亮是想建功立业的,但他不是为了成就地方霸主的江山社稷伟业,而是为了了却自己的鸿鹄之志。他与要效忠的对象不是简单君臣关系,另有一层利益交叉的合作关系。所以诸葛亮出仕就不能随随便便的找个一方豪强,对方一定要容得下他的傲娇,而且要有他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资本,他才会出山,否则就无法达成他的初衷,那他情愿做一辈子山中隐士。

刘备找到诸葛亮时,曹操已经一统北方,孙权在东吴也已历经三代,而刘备却还寄人篱下,身边也没多少人马,他的条件对诸葛亮来说不是最中意的,所以一开始诸葛亮是真心不想出山帮刘备,后面是有感于刘备的真诚才决心辅佐他。正如水镜先生所说“刘备虽得卧龙,但不得其时”。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绝话绝不是表明自己不想出仕,更不是不该出仕,而是对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激,进而向后主刘禅表忠心,自己一定会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从而忠心辅助汉室,即能完成先主刘备的嘱托,也能成全自己的人生理想。


足下三尺


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说的,当然是客气话。自比管仲、乐毅,其实非常狂妄,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帮助燕昭王几乎打垮齐国,建立盖世功业。另外,管仲与乐毅,一文一武,诸葛亮暗示自己也能文能武,可以出将,也可以入相。执掌蜀汉政权后,一方面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又亲自提兵伐魏。

除了自比管仲、乐毅,还有几个方面都能看出诸葛亮高卧隆中的志向:

一是抱膝长啸、好为“梁甫吟”。“梁甫吟”是一首慷慨的曲子,演唱者一般胸怀大志、心系苍生。抱膝长啸是名士们的标志动作,凸显自己卓尔不凡的气质,估计也是自己表达情感的做法。

二是自视甚高。古人读书就为做官,这并不丢人。与诸葛亮一起读书的徐庶、崔州平、石韬等人,都认为诸葛亮有才。诸葛亮经常对他们说:“你们做官,将来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这个级别。”他们问诸葛亮能做多大官,诸葛亮笑而不答。

三是读书学习的习惯。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从不死读书、寻章摘句,不是做学问的料,这是战略家、政治家才有的习惯。

诸葛亮的结交,都是荆州俊杰。他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庞氏家族的庞山民(庞德公之子),自己娶了黄承彦之女,刘表是他二姐夫、蔡瑁是他舅舅。他跟荆州四大家族、刘表家族都成了亲戚。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想要做官很容易,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人都能做官。

即便如此,刘表等人没拿诸葛亮当回事,史载“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应该是很失望的。

诸葛亮期望像管仲、乐毅那样,也是择主标准,齐桓公、燕昭王都给了他们充分的权力和空间,君臣和睦,诸葛亮所等待的,就是那样的主公。他选择弱小的刘备,是眼光、更是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