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卻給大明朝留下3個隱患,是否科學?

歷來認為朱瞻基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君開創了“仁宣之治”,但同時給大明留下了三個重大隱患。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卻給大明朝留下3個隱患,是否科學?

但是內涵邏輯是,“仁宣之治”的優秀在於“三楊”內閣的輔佐;三個決策錯誤才是朱瞻基自己的決定。

“讓太監讀書”首當其衝,光這一項就被認為是給大明後來黨爭的埋下了伏筆。但是炒米認為這麼評價並不客觀。

知道朱瞻基為什麼要讓太監讀書,大家就不會覺得這事情是件愚蠢的事情了。

明朝開國以及靖難,培養出了一大批武將勳貴。雖然前期朱元璋將淮西勳貴連根拔起,但是很快靖難又產生了新的靖難勳貴。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卻給大明朝留下3個隱患,是否科學?

武將勳貴在明初50年,一直都是強勢存在。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和叔叔朱高煦之間奪嫡的紛爭,本身就是明初剛登上歷史舞臺的文官集團和武將勳貴之間的鬥爭。

歷朝歷代都是靠武將打天下,靠文官坐天下。所以歷史實際上是無法阻止文官集團的成長的,這是必然趨勢。

所以最終毫無意外地文官集團贏了,贏了的結果就是朱高熾即位,翻案、禁止大型工程、改組內閣,讓內閣大學士進入大明決策機構。

因為朱高熾死得早,改組內閣被記在了朱瞻基頭上,但實際上他即位的時候,已經時事實了。當然他默認了這個事實。因為文官集團的強大,有利於制約武將勳貴。

“三楊內閣”對朝局的把控,把朱瞻基變成了一個“促織天子”。這個朱棣的“好聖孫”是那種甘於平庸受制於人的君王嗎?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卻給大明朝留下3個隱患,是否科學?

顯然不是,在宣德一朝,鄭和開啟了第七次下西洋,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下西洋。要知道“仁宣之治”的本質就是“全面收縮,休養生息”。鄭和在宣德朝下西洋,是和主題相違背的。

所以讓太監讀書,目的就是為了制約文官集團。因為朱瞻基明白天下太平以後,大明朝不會再有馬上天子了,只會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天子。如何保障大明朝的權柄不落入他人之手,只有通過制度來實現。

正是因為這一套“票擬、批紅”制度,使得後來明朝什麼樣的“不合格”的皇帝在位,都沒影響到大明的實際運作。也正是這一套制度,嘉靖才成為逆襲的皇帝,否則嘉靖就算權謀再厲害,也回天乏術。

當然崇禎在受到文官集團洗腦後,清洗了天啟朝的宦官集團。結果又如何?文官集團拯救了大明,還是加劇了大明的消亡呢?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卻給大明朝留下3個隱患,是否科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考慮問題更多基於自身身處的實際情況去決策而已。就像所謂朱瞻基埋下的第二個隱患。

放棄遼東和越南的實際控制,全面收縮。這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本身也被當作“仁宣之治”的政績來宣傳的。畢竟國力已竭,收縮是大方針。

而那些邊遠之地,向來是以農耕文明鞭長莫及的無用之地。這是當時的主流認知,文官集團對這種認知甚至更甚。這個責任不能歸結給朱瞻基。如果要歸結給朱瞻基,試問文官集團是反對收縮,還是力挺收縮的呢?

還有一個選嫡失誤,竟然也歸結到了朱瞻基頭上。這簡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的確朱祁鎮是一個讓人遺憾的皇帝,因為輕信死太監王振,“土木堡”之變差點變成了“靖康之變”。使得大明精銳盡失,國威盡喪。連朝鮮都不給大明後宮進貢女人了。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卻給大明朝留下3個隱患,是否科學?

但是別忘記了朱瞻基就兩個兒子,朱祁鎮和朱祁鈺,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這也是文官集團公認的皇儲。

難道要朱瞻基選擇“廢長立幼”才是正確?君不見萬曆想廢長立幼,文官集團是怎麼洗死相拼的?“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又是誰的名言?

所以這三個責任究竟是誰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