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怎樣理解?

55e4680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老子在告訴我們,一個人擁有大德,並非是要這個人去做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這個人只需要跟隨著道行事就可以了。細細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其實告訴了我們兩個道理:

  • 1、“道”屬於“全德”的存在。這裡的“德”可以作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世俗倫理上的“道德”,那麼“全德”則更多傾向於道家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這裡的“德”,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成就萬物的能力,道因為有成就萬物的“德”,而讓萬物獲得萬物各自的“特性”,有時候這個“特性”我們也可以稱其為“德”,繼而萬物在萬物各自與天具來的“德性”下自由生長,延綿不絕。
  • 2、擁有大德的人,不會過多去作為。因為“道”屬於自然而為的存在,所以大德之人,往往也屬順其自然而為。或者換種說法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個人思想境界比較高的,按照老子的說法,一般屬於看起來比較“閒適”的存在,這個高境界的人展現的“閒”,大抵表現為不做、不管多餘的事情,只做、只管該做的事情。於是,與啥事都管、性格比較急躁的人比起來,就顯得比較“閒適”。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理解難點:對“孔”的理解

可能看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許多人馬上條件反射想到孔子,畢竟孔子在“德”一事上,還確實比較有名,但是,這裡的“孔”,與孔子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個“正正經經”的“形容詞”。對於“孔”的解讀,是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話的重點與難點。

關於“孔”的解釋,“王弼”曾經註釋道:“孔,空也”。也就是說,王弼認為,這個“孔”是形容一種空曠的狀態。

隱士“河上公”對“孔”的註釋,和王弼相近,但略有不同,河上公指出:“孔,大也”。也就是說,河上公認為“孔”是形容大的狀態。

其實,空曠裡面,也包含這“大”這個隱性概念,二者對於“孔”的理解,看似不同,其實都在承認“孔”有“大”的意思。只不過王弼“以空表大”罷了。

在《毛傳》中,有關於“空”的註釋,即“空,大也。”所以,我們可以姑且將這裡的“孔”理解為“大”。

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兩層含義

那麼“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字面意思就是,大德之人的行為舉止,是順從“道”的。那麼,老子說這句話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結合對“道”之特色的理解,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層含義。

(1)“道”屬於“全德”的存在

首先,按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把它捋通順點,就是指一個有大德的人,在為人處事上必定是符合“道”的。

也就是說,“道”屬於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大德”的標準。那麼什麼樣的存在,才可以作為它物是否有“大德”的衡量物,當然是自身本就屬於“大德”的存在——“道”了。也就是說,“道”屬於“全德”的存在,這裡的“大”,也有“全”的意思。

而理解全德,從人類社會的倫理秩序上理解的話,全德的人,往往是包容一切的。所謂的全德,便是無偏私之包容,表現在人身上,就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也就是把握了“道”的聖人,屬於全德的人。

同時,從自然層面來理解“全德”,可以將“全德”理解為“道”成就萬物的“能力”,而因為受到道之“德”的恩惠,萬物才得以保有各自的特色,繁衍生息,繼而展現各自的“特性”,這個特性,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德性”。

雖然“德”可以從不同層面作出解讀,但是也不妨礙“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暗示了道屬於各個層面中“全德”的存在。

(2)擁有大德的人,不會過多作為

第二層含義就比較好理解了。首先,我們理解“道家”的“道”,“道”成就萬物的秘訣就在於無偏私且順其自然的狀態下,做應該做且最適合做的事情。那麼一個順從“道”之全德的人,也當屬與那種以“自然而然”的態度去做該做和最適合做的事情。

因此,比起因私慾而胡亂插手各種事物之心浮氣躁的人來說,因為全德的人心中無私,就沒有和他人因為“是非”而糾纏的威脅,所以,與那些在是非中沉沉浮浮忙得不可開交的人比起來,全德的人總是顯得有一些“閒適”。這種“閒適”並不是說全德的人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多餘的事情。

三、總結

最後,來一個小小的總結,“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話,對於“孔”的理解,屬於理解這句話的難點,王弼雖然更多將“孔”註釋為“空”,但“空”有“大”意。所以這裡的“孔”我們理解為“大”比較好。

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則是表明一個有大德的人,是順從“道”的存在,這句話暗含著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兩個道理。首先,“道”屬於“全德”的存在,不管是倫理層面,還是自然層面;其次,一個有全德的之順從“道”的人,一定是順其自然,自然而為的人,與忙於私利的人比起來,全德之人會看上去比較“閒適”。



顏小二述哲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道德經》(最早叫《德道經》)第21章中的小標題。我們慢慢地先來解析“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字義,解釋通了,也就理解了。

老子(網絡圖片)

先來分析“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中的“孔”字是形容詞。在這裡不是孔穴或小的意思,而是孔碩,碩大的意思,孔德是大德。“德”是動詞也是名詞。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是動詞,升也,感激等;“德”又是名詞,指人的品行,德行。“孔德”,就是大德之意。

佛家稱“大德”為“孔德。”據說,後因有孔子姓孔,才將“孔德”改為“大德。”

“容”在這裡是動詞。本意是容納,後來延伸字義指包含,容忍,寬容。“容”能納垢濁,內聚厚德,能裝天地萬物,天下萬事,無所不容。

在這裡“孔德之容”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大德之人能心若太虛,自處謙卑,厚德載物,容納百川。

我們再來分析“惟道是從。”

“惟道是從”中的“唯”字是副詞。只是,只有,唯一的意思。“道”是名詞,指道路,道理,道德,道義,志同道合等。在這裡的“唯道”指的就是唯一的道理,道義和道德之道。 “從”是動詞,服從,聽從。“惟道是從”,就是說人在“二六”時,隨時隨地,每分每秒,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合於“道”的原則,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能絲毫違犯“道”業。

有道之人,“澹兮其若海。”他永遠包容一切,容納千涓萬流,匯歸於一,沒有離譜地出軌現象,這是做人的大原則。只有這樣的大德品行,才能不隨世俗所左右,心底誠一,遵道而行。“道”是“德”的載體,“德”為“道”所用,兩者相輔相成,“德”不獨立而存,行之必從於“道”而立,這也是為什麼《道德經》最早叫《德道經》的因由吧?有“德”(實踐)才有“道”,反過來“道”又指導了“德”,道與德難捨難分了。

總之,我們通過對“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學習與理解,要養成修心煉性,以抑制後天私慾膨脹。要積功累德,徹悟人生,也許,這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真正含義。


言者青青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道德經》·老子


釋義

孔:大、很、甚。《詩經》:“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孔嘉的意思為“很好或甚好”。

德:“道”的顯現和作用為“德”,道德。

容:指行為、容貌。

  • 孔德之容,即大德的行為、容貌。

  • 惟道是從:唯,獨。獨從於道。

  • 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對於萬物來說,“道”恍恍惚惚無所定。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在恍惚不定中,存在著模糊的影像。象,影像。

  • 窈兮冥兮:窈冥,深遠不可見。

  • 其中有精:存在著精華和靈氣。精,精氣。

  • 其精甚真:這種極微小的精氣在世界上真實存在著。

  • 其中有信:這是可信的。信,可信、可靠。

  • 以閱眾甫:用它來觀察世間萬物。眾甫,指世間萬物。

  •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怎樣才能知道這世間萬物的本原的呢?

  • 以此:憑藉這個大道。以,靠、憑藉。此,道。因為“道”而知道萬物的起源。

全文意思

甚高的德行的形態,在於遵循“道”的法則。“道”這種東西,看似飄渺不定讓人無法捉摸。在恍惚不定中,存在著模糊的影像;在依稀隱約中,存在著具體的物質;在深遠幽暗中,存在著精華和靈氣。這精氣真切地存在著,這一點是可信的。古往今來,它的名字永恆地存在著,並被用來觀察世間萬物。我怎樣才能知道這世間萬物的本原的呢?完全依靠遵循“道”啊。


⒈老子在開篇第一章就講了“道”是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能說來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能表達出來的概念,不是永恆的概念。不能稱呼的,是天地的開始;能稱呼的,是萬物的根源。

老子第一個提出了“道”,它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同時也是中國文化思想的基礎。

⒉在第四章中,老子再次講了“道”。他認為運用心法拋棄萬物,就能找到這種無中點的狀態,再從中產生萬物。這裡所說的“心法”就是意念,用心控制身體乃至大腦,再達到空空如也的境界。

⒊在第十四章中,老子從說“道”、講“道”,變為強調反覆“道”不是一般事物,是無形可見的東西。這一章很容易讓人看不懂,為什麼呢?

老子的“道”似乎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混沌之道,而是無形、無聲、無色、無味、不可觸摸,但可感知。“老子變道”

⒋在第二十一章即本章,老子進一步強調“道”是存在的,是極微小的精華或者氣體。本章出現了唯物主義的話語,可老子真真切切是個唯心主義。無論怎樣的“道”,宇宙萬物的本原是“道”,這一點老子沒有變過。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我的理解是:老子對自己提出的“道”,又有了新的悟到;本章他繼續強調,同時稍微透露了點新感覺,在往後面看便能知道的。

老子的思想在古代很“前衛”的,他沒有神鬼說卻有天地論,有幾個在當時能與老子相比?他的思想影響很廣,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偶像,現在追隨之人也樂此不疲,《道德經》隨時捧在手。

我以為,古代名人的首席非老子莫屬。


果笑


孔,嘉也,美也。孔德,嘉美之德,孔德之容,如道體一樣的虛空能容。容,容止,形態。唯,獨,只。從,順也,惟道是從,就是不隨世俗不隨眾,獨從於道。

大意是說,最好的德就是“貴食母”之德。所謂“貴食母”之德,即道為天地萬物之母,萬物為道之子,背離大道而追逐名利,就像棄母求食的嬰兒那樣,早晚得餓死。所以,好的德象,一定是順道而行的人。

這樣解釋“孔德之容”,估計能接受的沒幾個,從河上公、王弼,到王夫之、唐玄宗、蘇轍、魏源等等,無不將“孔”解釋為“大”,將孔德解釋為“大德”。

如果那樣理解,根本就不通順:大德的容量,或者大德的形狀,如何能與“惟道是從”聯繫到一起?“孔”字,古字義就是一個嬰兒吃奶的形象。

而且,在本章之前,老子說“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本章又說“孔德之容”,應該是上文的順延。何況,在《道德經》裡,老子經常說到嬰兒、赤子,也說到不同的“德”,比如玄德、常德,如果孔德就是大德,為何不直接說“大德之容”?

許慎《說文解字》就說“孔”有嘉美之意。且古人名字有叫"嘉" 的,字就取"子孔",比如孔子六世祖,姓子,名嘉,字孔父,前涼名士祈嘉,字孔賓等等。這說明,在古代,“孔”字有嘉美之意。

因此,孔德之容,不是大德的形態或容止之意,而是美德的形態或容止的意思。


問道黃老


《道德經》第21章教材//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望惟惚。惚兮望兮,其中有象。望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天地賦予萬物一副各異的面孔,其歸宿卻是同一個結局,興衰起伏此消彼長,而每一副面孔皆有其存在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相較互補。

第二個理由,相互制約。

第三個理由,相刑消耗。

相刑消耗在於惠及與危及,生態存在各不相欠。歷來出現的生態利與弊皆有目共睹,已成一幅生動的認知教材。任誰都可以從眾生相某一副面孔痕跡領悟其中的實用致理,能否借鑑運用得當在於有心與無心罷了。

(薦品)


55e4680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第二十一章)

注 釋

① 孔德之容:意為慈祥的母用乳頭之孔喂育嬰兒的大德。②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為道之為物,是恍恍惚惚的,虛而無體的道之本之物象,即沒有質量的物象(物體,是有質量的物體)。③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意為道之本是恍惚之中有物之象,而且是無限而幽昧的精。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為物之象之精是非常真實的,並且是非常可信的。

老子說:像初始的母一樣的大德在乳育著天地之生(即孔德之容),而天地之生,始終遵從道的運作規律。道之本之物,是恍恍惚惚的,虛而無體的,既不可視又不可摸。但是,在這恍惚之中,它有道之象。在這恍惚之中,它又有物的存在,它那麼深遠而幽昧中卻含有物的本原之精,這精是非常真實的,並且是非常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失,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始。我憑什麼知道萬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據“孔德之容”的思辨。

老子建立“道”的學說,是指向無限無體的“無宇宙”的終極關懷,是指向有限有體的“有宇宙”任何實有存在的本原。老子所說的虛而無體的,既不可視又不可摸的“精”包含著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一”生化有限有體的“陰陽者”之“多”的宇宙萬物,存在最原始的、無體的“精”,也就是老子稱謂的“道生一”的“一”。因此,“精”的稱謂,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的“元稱”(古人針對萬物本原的稱謂),或是無限無體的物質基因(當下在科學範疇我對物質本體終極的稱謂)。

中國古哲人認為的“精”內在的有“陰氣與陽氣”,也稱之為“陰陽二氣”或“元氣”。由“精”內在的“陰氣與陽氣”的陰陽雙方構成無限無體(無質量)的“無宇宙”。老子稱之為“一生二”,是說無限無體的“精”之“一”內在的有“陰氣與陽氣”的“二”。

老子的“一生二”,這句話如何理解呢?我用一個家庭概念來比喻:這就像,一個正常的“家庭”之“精”內在的有“夫妻”的陰陽雙方之“二”,而且“夫妻的陰陽雙方”共同存在,否則正常的“家庭”之“精”就不存在。

第二層意思:“精”內在的“陰氣與陽氣”的陰陽雙方,在“無宇宙”中進行交感,陰陽雙方之間就會產生共制的陰陽之氣,簡稱為“氣”。所以,中國古哲人將“精”內在的陰陽雙方,與陰陽雙方之間產生的“氣”,共同表象為“精氣”。因此,“精氣”的稱謂,也就是“無宇宙”的“象稱”。

這句話如何理解呢?我還用一個家庭概念來比喻:這就像,一個家庭的“精”內在的存在陰陽夫妻雙方,陰陽夫妻雙方進行交感就會產生共制的家庭之風氣,“精”內在的陰陽夫妻雙方是家庭之風氣的本體,家庭之風氣依存在陰陽夫妻雙方之“精”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家庭的“精”(陰陽夫妻雙方)屬於物質性,風氣(陰陽夫妻之間產生的氣)屬於精神性,那麼,家庭的“精”的物質性與風氣的精神性”共同存在的象稱,即為“家庭風氣”或“精氣”。


古之善


理解什麼時代的文章,就要認識當時的文字,以當時的字義去理解。

“孔”字在甲骨文裡是一個孩子用嘴吮吸母親的乳房。我打不出來,大家可以去查。好奇怪,什麼意思呢?裡面有一個空間,外面沒有明顯出口,但可以相通的,叫做孔。

這就明白了。老子在說“德之容”用“孔”來形容,意思是,德本身沒有一個具象的樣子,只要跟隨著“道”,就是“德”了。


何處是家鄉


孔德之容(德畜之),惟道是從(道生之),道衝(從)而用之(物形之無中生有盈),勢成之有中化無不盈),或不盈曰虛無(虛無者,常無以觀其妙),亦或盈曰實有(實有者,常有以觀其徼),惟道是從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惟道)入於(從衝)無間(孔德),孔德之容者大國者(道大國其大無外曰玄同)下流(從衝),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孔德小國其小無內曰玄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國以下小國(道生之),則取小國(德畜之),小國以下大國(物形之),則取大國(勢成之),大國者道之尊(生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惟道是從),小國者德之貴(畜之),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孔德之容),


養生男人699


孔德之容:有大德表現的人。

孔:大;容:面貌,引申為舉止,行動。

惟道是從:即‘惟從道’,只遵從大道。

本章開頭闡明瞭‘道’與‘德’的關係,老子認為道是核心,德是派生的,德是由道決定的。‘道’在恍惚幽冥中產生天地萬物,‘道’所呈現於物的特性稱為‘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