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正常開診後“三聯症”明顯增多,看看專家怎麼支招?

門診正常開診後,因宅在家裡“沒事幹”,進而出現消化不良伴有失眠、胸悶等“三聯症”

的患者明顯增多,慢性胃病明顯加重的病人也明顯增多。

專家指出,這是“疫情應激綜合徵”的心身表現,屬於消化系統心身疾病,是“憋、悶、恐懼出來的毛病”,要及時認清,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做好生活調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門診正常開診後“三聯症”明顯增多,看看專家怎麼支招?

連日來,江蘇省中醫院嚴格按照國家疫情防控相關要求,門診正常開診,病人就診井然有序。該院消化科是醫院“中醫大咖”較集中的科室之一,因此,“追星”的患者也一直較多。

門診正常開診後“三聯症”明顯增多,看看專家怎麼支招?

今天上午,記者在消化科看到,與以往候診區域病人較集中相比,大多數病人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自助機等預約掛號後,根據預約時間踩著點來醫院,避免了集中候診。

“大多數病人疫情防控意識較強。但是從近期門診觀察,不少病人由於前段時間宅在家裡,長時間‘沒事幹’,再加上疫情防控期間擔心恐懼,出現了多種心身不適,尤其以消化系統為主,大多與原有疾病關係不大。這種社會應激反應要及時開展宣傳,化解減少恐慌”消化科主任徐陸周說。

門診正常開診後“三聯症”明顯增多,看看專家怎麼支招?

為了疫情防控需要,不少人宅在家裡,每天刷屏看手機瞭解疫情信息,加上防控要求,一般不敢出門,總是擔心恐懼焦慮,有的整天無所事事,身體有點不舒服,就過度地放大症狀,時間久了,引發一系列“問題”。

案例1:過度擔心,30多歲女高管整夜睡不著

30多歲的張女士,前陣子因受涼引起腹瀉,自己吃了止瀉藥後腹瀉好轉了,然而卻一直感到腹脹、胸悶心慌,氣喘,臉上發麻,整夜睡不著覺,因為疫情不敢到醫院看病,擔心被感染,總覺得自己有“問題”,實在憋不住只能在開診後來醫院諮詢,檢查結果心臟、肺部都沒有大的問題。

分析:

外受風寒,脾胃失調,畏懼焦慮,肝氣不調。

心理輔導,中藥疏肝理氣和胃,建議用金桔玫瑰花泡茶飲。

案例2:老胃病發了,硬在家“憋”了一個月

今年42歲的王先生有萎縮性胃炎病史,一直在省中醫院中藥調理,胃脹胃痛明顯改善,春節前由於疫情不敢到醫院複診就暫時停藥。逐漸又感覺胃脹明顯,噯氣不斷,但又怕到醫院看病,整整在家“憋”了一個月,到了噯氣難以入睡的地步,煩躁至極,才來到醫院找消化科徐陸周主任。

分析:

脾胃虛弱是基礎,宅在家中飲食多運動少消化不良,心理負擔大,加重了原先的胃病反應。

心理輔導,中藥理氣疏肝安神。建議加強運動,喝點陳皮大麥茶。

案例3:懷疑自己是“不治之症”,見到醫生痛哭

35歲的趙女士,因宅在家裡沒事幹,一次孩子站在她肚子上跳,可能跳的重了些,之後一直感到上腹部刺痛,自己上網查,覺得自己很像胰腺癌的症狀,又因看病不便,未能及時就診,總感覺病情延誤了,來院做過檢查沒有異常發現卻又懷疑醫生診斷不出來,精神幾乎崩潰,擔心恐懼整天以淚洗面,整夜睡不著,一家人也因她難以安神。恐懼中,今天上午在家人陪伴下,找到徐陸周主任,沒說幾句就痛哭流涕,說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被耽誤了。

分析:

緊張氛圍下的焦慮狀態,誘發恐癌心理。

徐陸周分析,中醫非常重視脾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被稱為後天之本,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賴於肝氣的疏洩正常,肝與脾胃的關係特別密切。

中醫把消化系統疾病稱為“脾胃病”,疾病的發生特別是脾胃病和情緒失調有密切的關係,情緒的失調引起肝氣不舒,脾胃功能失常,導致消化吸收障礙。

門診正常開診後“三聯症”明顯增多,看看專家怎麼支招?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消化功能對情緒變化十分敏感,在積極愉快的情緒下胃粘膜會供血良好,胃腸蠕動強,消化腺分泌旺盛。當處於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狀態時,胃腸功能減弱,不利於消化吸收。

這幾天的門診中有幾十位這樣的患者,以中年在職人員和退休女性居多,主要表現有消化不良、失眠、胸悶心慌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的三聯症狀

徐陸周分析,原因在於一是隨著疫情的出現和防控要求,部分人員長期憋在家中無所事事,吃吃喝喝一樣不少,鍛鍊活動大大減低,溝通交流全靠上網。壓力、緊張、擔憂、恐懼引起胃腸系統的不適,形成了疫情背景下的“社會應激綜合徵”。

中年人家庭負擔較重,工作需求高,喜歡集體工作環境,一下子工作量銳減、網上辦公不見面,經濟負擔變重。退休女性朋友活躍社交也由廣場舞串門聊天變成做飯為主,溝通交流一下子銳減,導致發病人數驟增。這些病人共同特點是擔心焦慮,過度放大自己的症狀,大多數病人有睡眠障礙,甚至出現胸悶心慌等症狀。這類疾患屬於

消化系統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會因素起著重要致病作用的軀體器官病變或功能障礙,屬於心身醫學範疇。WHO提出人的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況”,醫學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全面系統地診斷病人個體。

心身疾病的發病包括心理應激和心身反應兩個主要環節。

重大災難性事件如戰爭和恐怖襲擊、地震、大範圍嚴重疫情等是重要的心理應激源,影響人群範圍廣,刺激強度大,造成精神心理創傷大,影響人體植物性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

心身反應中強度與人格差異相關,性格是是否造成心理應激創傷的重要基礎。一般來說,被動、順從、過度關注自己的性格特徵容易產生消化系統心身疾病。在中醫都屬於氣鬱體質,容易形成肝氣失調、心膽虛怯的病機。

一要是消除社會刺激因素影響,使患者得以在相對平和溫馨的生活環境中恢復正常心態,以減弱致病的外在刺激;

二要去除心理病因,即幫助患者改變對社會刺激事件的認知模式,培養正常心態;

疫情狀態下,中醫在治病消化系統心身疾病的時候一方面疏肝理氣,另一方面要舒緩情緒,加強交流溝通,細心發現問題,耐心傾聽訴說,開展暖心心理疏導干預,讓患者正確認識情況。語言交談可以臨時舒緩的情緒,徐陸周主任建議,要長久舒緩則要靠一定的行為方式,中醫屬於“以情勝情”的治療方法。“一定要讓自己認真的幹一樁事情,讓自己充實起來、有事做,並從中獲得樂趣,屬於‘喜則氣緩’。配合八段錦等傳統中醫鍛鍊方式,調整情緒、調整呼吸、放平心態,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三方面就是原有慢性疾病也要堅持診療,去除誘發原因。不硬“憋”硬“熬”,防止加重病情。

徐主任建議目前仍然宅在家裡的人們,要讓自己行動起來,放鬆心情,可以互相曬一曬自己的廚藝,居家進行一些八段錦、太極拳、健身操等鍛鍊,增加一些個人興趣愛好如插花、做手工、書法、練樂器等,以適應疫情形勢下生活環境,共同攜手戰勝疾病、預防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