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遷都,太子為什麼會站出來反對?其背後的原因尤為現實

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北魏孝文帝上臺親政,繼續進行漢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遷都,太子為什麼會站出來反對?其背後的原因尤為現實

孝文帝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時候,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往洛陽,改變了過去中原邊遠的局面,有利於全國的控制和政策的進行,也擺脫了一百多年來鮮卑貴族保守勢力在平城的束縛和干涉。遷都本身不屬於體制改革,而是孝文帝改革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魏孝文帝“遷都”決議表決時,幾乎所有皇室成員都舉手贊成。而太子元恂甚至公開“挑戰”父親。所以,這是為什麼呢?在對這件事的解釋中,傳統的觀點認為,太子不瞭解遷都和漢化的重大意義,於是公開表示反對,甚至升級為激烈的“造反”。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兩者之間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遷都,太子為什麼會站出來反對?其背後的原因尤為現實

北魏時期各國疆域圖

我們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才能找到答案。父親積極推動都城的搬遷,兒子強烈反對,這是什麼意思?很顯然,這是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的“路線鬥爭”。在政治鬥爭中,最難調和的是“路線鬥爭”,涉及無數人的私利。因此,它也決定了政治的大方向。當然,元恂知道他在做什麼。他的行為是對皇權的挑戰。說些不愉快的話,就是在挖他父親的權威。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主要原因是在北魏上層社會中,反對“遷都”、“漢化”的聲音仍然是主流。

當時,政權的主要權力不在王室成員手中。皇室以外的鮮卑貴族控制了朝政。他們會以各種方式阻擋自己被“漢化”的命運,甚至希望這種局面能夠得到扭轉。這些反對派武裝一般會以兩種方式進行阻撓:一是適度,通過合理的方式和思想認識證明是錯誤的。第二種是激進的方式,公開表達反對,甚至使用暴力。孝文帝對待這種“反抗”,當然也有兩種方式:他會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決策是明智的,不會危及國家利益。至於那些公開反對的人,他是毫不留情的,“以暴制暴”。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立一方的力量必然會形成一個集團,向君主展示他們的“反對勢頭”有多強大。太子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是被說服了。那麼最終誰會贏呢?

北魏孝文帝遷都,太子為什麼會站出來反對?其背後的原因尤為現實

北魏漢化

事實上,當時,沒有人知道。大家所做的是保護自己的利益。每個人對結果的判斷都不一樣。按照常理,父子應該同心。畢竟,他們的共同利益比較一致,但他們之間存在矛盾,這使得這一選擇有點“困難”。當然,對立的一方不會放過太子這樣的重要人物,他將被各種聲音包圍。例如:你父親決定遷都漢化,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決定。當然,如果你想支持你的父親,下一個國君將是你。但此舉與歷史潮流背道而馳,結果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等等。

最後,太子還是選擇站在他父親的對立面。只有一個解釋:他準備奪取政權。當時很明顯,如果反對的聲音佔上風,他父親最好的結局就是提前下臺,他很可能會死。如果支持的聲音是主流,王子肯定必死。但此時,只有孝文帝知道權力會偏向哪一方。

北魏孝文帝遷都,太子為什麼會站出來反對?其背後的原因尤為現實

鮮卑人服飾

當時,漢族利用人口優勢,使漢文化優勢進一步普及,影響範圍越來越大。北魏雖然是以鮮卑族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但文化的滲透卻是“看不見”的。就連上流社會的鮮卑族也不可避免地被漢文化“同化”。

然而,遷都代表了整個漢族的利益。同時,為了鞏固皇權,孝文帝必然會“限制”其他鮮卑貴族的權力,因此遷都也代表了皇室的利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消除鮮卑貴族的影響。因此,遷都作為一種“潮流”是不可阻擋的。結果,太子被廢除,那些挑起叛亂的鮮卑貴族被成功鎮壓。

北魏孝文帝遷都,太子為什麼會站出來反對?其背後的原因尤為現實

北魏士兵

遷都的成功,證明當時如果反對派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強大,那麼,在太子和穆、陸代表的聯合下,“反遷都叛亂”就不會這樣被消滅,所以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政治軍事較量。

當時,孝文帝只是想鎮壓一下這些鮮卑貴族的權力,而不是從根本上奪走他們的權力。這從他在法律層面上對“門第制度”的保護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普通的鮮卑貴族,在經歷了這種失敗之後,只能追隨這種潮流。

北魏孝文帝遷都,太子為什麼會站出來反對?其背後的原因尤為現實

馮太后

然而,在孝文帝去世30多年後,這個曾經繁榮的帝國崩潰了。後人對其功過褒貶不一,“改革”思想沒有錯。但必須符合國情和民族條件,否則只會損害自身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