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会站出来反对?其背后的原因尤为现实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北魏孝文帝上台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会站出来反对?其背后的原因尤为现实

孝文帝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改变了过去中原边远的局面,有利于全国的控制和政策的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的束缚和干涉。迁都本身不属于体制改革,而是孝文帝改革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孝文帝“迁都”决议表决时,几乎所有皇室成员都举手赞成。而太子元恂甚至公开“挑战”父亲。所以,这是为什么呢?在对这件事的解释中,传统的观点认为,太子不了解迁都和汉化的重大意义,于是公开表示反对,甚至升级为激烈的“造反”。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会站出来反对?其背后的原因尤为现实

北魏时期各国疆域图

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才能找到答案。父亲积极推动都城的搬迁,儿子强烈反对,这是什么意思?很显然,这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在政治斗争中,最难调和的是“路线斗争”,涉及无数人的私利。因此,它也决定了政治的大方向。当然,元恂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的行为是对皇权的挑战。说些不愉快的话,就是在挖他父亲的权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主要原因是在北魏上层社会中,反对“迁都”、“汉化”的声音仍然是主流。

当时,政权的主要权力不在王室成员手中。皇室以外的鲜卑贵族控制了朝政。他们会以各种方式阻挡自己被“汉化”的命运,甚至希望这种局面能够得到扭转。这些反对派武装一般会以两种方式进行阻挠:一是适度,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思想认识证明是错误的。第二种是激进的方式,公开表达反对,甚至使用暴力。孝文帝对待这种“反抗”,当然也有两种方式:他会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明智的,不会危及国家利益。至于那些公开反对的人,他是毫不留情的,“以暴制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立一方的力量必然会形成一个集团,向君主展示他们的“反对势头”有多强大。太子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被说服了。那么最终谁会赢呢?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会站出来反对?其背后的原因尤为现实

北魏汉化

事实上,当时,没有人知道。大家所做的是保护自己的利益。每个人对结果的判断都不一样。按照常理,父子应该同心。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比较一致,但他们之间存在矛盾,这使得这一选择有点“困难”。当然,对立的一方不会放过太子这样的重要人物,他将被各种声音包围。例如:你父亲决定迁都汉化,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决定。当然,如果你想支持你的父亲,下一个国君将是你。但此举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结果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等等。

最后,太子还是选择站在他父亲的对立面。只有一个解释:他准备夺取政权。当时很明显,如果反对的声音占上风,他父亲最好的结局就是提前下台,他很可能会死。如果支持的声音是主流,王子肯定必死。但此时,只有孝文帝知道权力会偏向哪一方。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会站出来反对?其背后的原因尤为现实

鲜卑人服饰

当时,汉族利用人口优势,使汉文化优势进一步普及,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北魏虽然是以鲜卑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但文化的渗透却是“看不见”的。就连上流社会的鲜卑族也不可避免地被汉文化“同化”。

然而,迁都代表了整个汉族的利益。同时,为了巩固皇权,孝文帝必然会“限制”其他鲜卑贵族的权力,因此迁都也代表了皇室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鲜卑贵族的影响。因此,迁都作为一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结果,太子被废除,那些挑起叛乱的鲜卑贵族被成功镇压。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会站出来反对?其背后的原因尤为现实

北魏士兵

迁都的成功,证明当时如果反对派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强大,那么,在太子和穆、陆代表的联合下,“反迁都叛乱”就不会这样被消灭,所以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政治军事较量。

当时,孝文帝只是想镇压一下这些鲜卑贵族的权力,而不是从根本上夺走他们的权力。这从他在法律层面上对“门第制度”的保护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普通的鲜卑贵族,在经历了这种失败之后,只能追随这种潮流。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会站出来反对?其背后的原因尤为现实

冯太后

然而,在孝文帝去世30多年后,这个曾经繁荣的帝国崩溃了。后人对其功过褒贬不一,“改革”思想没有错。但必须符合国情和民族条件,否则只会损害自身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