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二战时军种间的不和,不止日本有,它的对手美国也有

二战中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情况了,他们有各自的兵工厂,有各自节制的空军,陆军拨出经费去造属于自己的航母,海军大量的扩充陆战队规模都是日本军界习以为常的迷惑行为。

甚至于战争中最重要的硬通货——石油,日军也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根据谁占领谁支配的丛林法则来处理,这就导致了在占地盘上有优势的陆军拥有了绝大部分东印度群岛上的石油资源,而那些对黑金需求量更大的海军铁甲巨兽,却因为油箱里的燃料有限,硬生生活成了铁甲病兽。君不见,莱特湾之战的迟到者,本土出发的增援舰队就是因为燃料问题,只能在西太平洋上做怠速航行。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莱特湾海战

但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陆海军的矛盾并不只是出现在了日本,因为美国的罗斯福也面临着如何端平一碗水的难题。虽然美国陆海军的矛盾不像日本源远流长,但在后期战局大优的时候,太平洋舞台到底是上陆军当主角还是海军站C位也成了影响战略决定的关键点。而这一幕好戏的背景浓缩在了一场会议上。

1944年7月,在太平洋的中心,所有的名角都已经就位,他们即将陈述自己将如何争取最后的胜利,虽然在美军占绝对军事优势,国内工业机器还在全速运转的时候,这情景就像星际争霸中N矿的神族4VS(星际门)下饺子,不对,是造航母,而对手人族没既有科技球,也没有大和舰,只能靠机枪兵守单矿,无论怎么A都是赢。

那么当胜利注定的时候,谁吹响了胜利号角就很重要了,所以这个会议上的明争暗斗一点也不比胜负胶着的时候少。似乎是为了铭记两年半前那记响亮的耳光,会议主办方在选址上还是用了不少心思。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偷袭珍珠港

两年半前,日军在珍珠港送给了美国人一个黑色的开局

而现在,美国人打算在珍珠港决定怎么送出属于日军的黑色结局。

麦克阿瑟塑造人设背后的陆海军矛盾

虽然1942年夏天的瓦胡岛会议上存在着陆海军的矛盾,但相比于日军军种的派系之争,美军内部的争执更多是由个人引起的。而这一切的都源自于一句话:“我会回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I shall return ,还是I am back,无论是在被迫出逃前说的,还是在跨界失败后说的,都同样好使。

但就像乔丹说我回来了的时候,公牛、整个联盟甚至美国上下都在期待飞人回归,麦克阿瑟说I shall return的时候,可没有这个待遇,别说美国,就是美军内部都没有和他一条心,最多可能也就是菲律宾期待着,而在瓦胡岛的会议上,麦克阿瑟想要做的就是在罗斯福面前争取支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要知道这样一位和华盛顿的参谋长进行电台连线都会不耐烦的陆军上将,对飞上几千公里面见一个敌对政党的圈外政客的要求会有怎么大的不满(罗斯福属于民主党,而麦克阿瑟是共和党的一员),在美国总统,武装力量总司令面前傲娇的迟到,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但即使如此,麦克阿瑟也不会放过在全国或者说全国媒体面前表现自己争取支持的机会。

他代表的陆军和海军主要分歧就在于下一步美军战斗地点。在瓜岛之战后,美军参谋部制定了陆海军各领一路的作战计划,陆军主要进攻更靠近澳大利亚的巴布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等西南太平洋上的丛林岛屿,而海军上将尼米兹的舰队进攻则从更北面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展开。经过了史上最残酷的海战交锋和两栖登陆,陆军和海军都基本上完成了既定任务。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太平洋战争美军的进攻路线

在这一系列军事成就中由麦克阿瑟以及海军上将哈尔西等人一同发明的跳岛战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日军在1945年以前少有成建制的投降,抵抗激烈,所以美军选择跳过防守顽强的岛屿,在拿下周边岛屿后,再通过海空军的优势进行封锁,使这些据点的军事机能瘫痪,或者说使这些据点里的日军无可奈何的死于粮食不足。跳岛战术不仅提高了美军的推进速度,也降低了美军的伤亡,因为这些好处,跳岛战术以及他的改进版也就成了后来美军的常规战术。

但问题是跳岛战术要打的好,跳哪里是关键,落地成盒毕竟谁也不想,所以分歧就产生了。麦克阿瑟坚持下一步的进攻选择为菲律宾,理由很简单这位陆军上将就是被日本人从菲律宾赶出来的,加之当时尼米兹手下的太平洋舰队和海军陆战队正在夺取马里亚纳群岛,并在会议前一仗击落了近500架日军战机,这几乎是日本海军航空兵最后的力量,马岛的失守意味着美军在离日本本土仅仅2200公里的东南岛链上获得了一个立足之地,从这里出发美军的轰炸机编队可以直接造访东京,从而1945年8月装有“小男孩”的B-29轰炸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马里亚纳群岛的位置

出于个人雪耻的私心以及为陆军扭转被海军压制的情况,麦克阿瑟坚持在菲律宾这个面积更大更适合陆军发挥的舞台进行下一步作战。

但是在当时的美国军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其逐步推进依靠陆军在日本本土进行有可能引起巨大损耗的登陆作战,倒不如用海空军优势,进行封锁和轰炸,逼迫日本投降。而美海军在瓦胡岛会议时取得巨大突破,最终在1944年末完全占领的马里亚纳群岛就已经足够完成为封锁轰炸日本的美国海空军提供跑道和中转站的任务。

而且就算要继续执行跳岛战术寻求离日本更近的登陆集结点那么冲绳更合适,相比于菲律宾冲绳是一个更小的目标,而且冲绳距离日本也比菲律宾更近,参谋长联席会议中的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就是这一意见坚定支持者。

罗斯福需要麦克阿瑟的人设

在这一情况下,那么麦克阿瑟要实现自己的意图,罗斯福的意见就举足轻重了。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罗斯福

我们前面说了麦克阿瑟对于千里迢迢飞到夏威夷来博得罗斯福的认同并不情愿,而且作为一个保守主义分子,麦克阿瑟不仅在1932年用大炮坦克镇压过一战老兵向华盛顿进军的请愿活动,而且他不满罗斯福的自由主义立场,更不认同罗斯福丘吉尔这样的政客制定大战略,干预战争的行为。麦克阿瑟甚至考虑在1944年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参与总统竞选,虽然最后因为希望渺茫而放弃,但已经清楚表现出了他和罗斯福之间的政治裂痕。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美军最后还是选择了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的方案,那他又是怎么在政见不同的前提下赢得了罗斯福的支持呢。

答案是靠人设,要说二战美军中最擅长打仗的高级将领可能不是麦克阿瑟,毕竟这位前陆军参谋长主要的功劳还是在参谋长任期内推动了美军机械化的转变,协调了多军种的后勤采购以及作战配合等军政上的贡献,以及后来在跳岛战术上的创新,临阵指挥能力在他之前的还有很多选择。但是如果要算最能塑造人设,进行公关的高级将领那就非麦克阿瑟莫属了。

他在国内有报业巨头们的支持,层出不穷的新闻稿件将他塑造成了美国陆军在亚太仅存的将星,而美国人的盟友英国人在这一战区的不给力,丘吉尔对这一战区的不重视又使得麦克阿瑟替自己做的舆论宣传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1942年美军渐渐从开战初的茫然中回过神来时,麦克阿瑟已经成了美国人心中可以被托付带领美国陆军在亚太战场进行反击重任的唯一候选人了。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当然罗斯福也乐于迎合这个趋势,虽然政见不同,但罗斯福刚当总统时,时任陆军参谋长的还是麦克阿瑟,他们作为同事还是有足够了解的。而且在菲律宾经营多年的麦克阿瑟在能力人脉上也确实是美国陆军在亚太最好的选择了。

并且麦克阿瑟自己凹的人设更简化了美国塑造战争英雄的流程,光是二战期间,麦克阿瑟的个人传记就有两位数之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影响力以至于即使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政府任职期间有不清不楚的财政问题,罗斯福对此也视而不见,并动用国家权威强制命令其在日军进攻时进行撤离。

而在瓦胡岛的会议期间,麦克阿瑟也充分发挥了自己长袖善舞的公关能力,效果卓越,因为他碰到了一个配合他表演的对手。这时需要人设的不只是麦克阿瑟,面临人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总统竞选的罗斯福此时也要塑造自己作为美国武装力量统帅参与终结战争的重大军事决策的形象,两年前是他坚持要求在北非开辟第二战场,而如今他也要以对日作战最终方向的决定者形象出现在媒体头版,这将为他的竞选积攒巨大的政治资本。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罗斯福

那么问题来了,支持陆军还是支持海军,哪个更有利呢?

首先不用考虑失败的可能,以美日当时的国力差距和战场条件,无论选择哪条路线甚至于同时进行两条路线的尝试,从它之前兵分两路的经验来看,全面运转的美国完全经得起这种有限度的内耗浪费。

其次麦克阿瑟已经建立的战争英雄形象更为高大,他背后的舆论工具是尼米兹等海军领导人难以媲美的。而麦克阿瑟从菲律宾被迫撤退后历经万难最终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成为菲律宾的解放者,这种传奇故事无疑更容易被群众舆论传播。

因为容易对卷入他国纷争产生困扰的美国人,迫切需要各种各样的机会提升斗志。

1941年,日本人在珍珠港的偷袭,令美国人同仇敌忾。

1944年,罗斯福打算用一篇重回菲律宾的英雄史诗,刺激美国人走完赢得战争的最后一段路。

美国人有多喜欢这种战争英雄,我们可以一张六个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立起了美国星条旗的照片里看出来。虽然其中3人在后来死于硫磺岛的惨烈交火中,但活下来的另外3人因为这张硫磺岛的照片作为战斗英雄被总统召回国内参与军券的销售活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更何况给到麦克阿瑟的支持最终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其支持者对罗斯福竞选造成的阻力,可以说支持麦克阿瑟对罗斯福来说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全部还是一部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在进攻菲律宾上面的分歧

而麦克阿瑟能够获得支持还要感谢参与瓦胡岛会议的另一个巨头,同时也是竞争对手的尼米兹的大局观。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影响双方优劣势变化的是美军太平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一次次交锋,海军其实是这个战场当仁不让的主角。而作为战区陆军指挥官,麦克阿瑟手下的人拿到欧洲战场可能也就意大利战区驻军的数量,远远比不上曾经的下属艾森豪威尔率领的部队。可偏偏在太平洋战场上代表陆军的麦克阿瑟却总能在关键节点占据上峰,在陆军实力不如海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双线作战,在有战略上其他选择的时候,坚持登陆菲律宾,甚至作为美军受降代表第一个签字的也是他。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尼米兹

这当然不是因为海军的战场指挥官尼米兹人善被人欺,而是因为相比于个人得失,尼米兹更在意海军乃至对日作战的长期利益,不同于海军作战部长倾向于进攻菲律宾北面的冲绳。在前线指挥的尼米兹认为如果要进攻位于菲律宾北面的冲绳,美军可能要等到1945年才能完成作战准备,而假如是菲律宾的话,他的舰队在1944年秋天就可以出发,更快的推进战争进度无疑更符合海军的利益。所以当时尼米兹并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的意见,他俩的主要分歧在于麦克阿瑟要兑现承诺,做全菲律宾(尤其是菲律宾北部)的解放者;而尼米兹则只是想在菲律宾获得一个进攻日本的前哨站,他建议只要夺取离美军现有阵地比较近的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但尼米兹也同麦克阿瑟一样认为罗斯福此行主要是为了赢得竞选积攒政治资本,并不是真的要敲定作战方向,这和麦克阿瑟的主动出击加在一起让他放弃了在瓦胡岛的会议进行辩论的想法。不过尼米兹还是低估了麦克阿瑟的社交能力,他准确击中了罗斯福争取连任的心理,不仅把自己塑造成了战争英雄,更利用菲律宾作为曾经的美国附属国如今遭遇了日本强权统治,描绘了一幅处于水生火热中的菲律宾人亟需美国人民施以援手的画卷,已经赢过三次选举的罗斯福自然明白这类事对于赢得支持率的重要性。

因此在总统的支持下,后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最终通过了进攻菲律宾的意见。即使如此,美国的海陆军分歧也没有最终消除,海军继续沿着马岛-硫磺岛一线在中太平洋向日本本土推进,而麦克阿瑟则在菲律宾率领陆军兑现了自己被迫出逃时所做出的承诺。这种双线并进可能就是把航母当做饺子下的美国人的实力和任性,更可怕的是此时美国陆军的主力还在欧洲进攻德国。

三巨头齐聚珍珠港,罗斯福和尼米兹为何不反对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