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二戰時軍種間的不和,不止日本有,它的對手美國也有

二戰中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已經是眾所周知的情況了,他們有各自的兵工廠,有各自節制的空軍,陸軍撥出經費去造屬於自己的航母,海軍大量的擴充陸戰隊規模都是日本軍界習以為常的迷惑行為。

甚至於戰爭中最重要的硬通貨——石油,日軍也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根據誰佔領誰支配的叢林法則來處理,這就導致了在佔地盤上有優勢的陸軍擁有了絕大部分東印度群島上的石油資源,而那些對黑金需求量更大的海軍鐵甲巨獸,卻因為油箱裡的燃料有限,硬生生活成了鐵甲病獸。君不見,萊特灣之戰的遲到者,本土出發的增援艦隊就是因為燃料問題,只能在西太平洋上做怠速航行。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萊特灣海戰

但其實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陸海軍的矛盾並不只是出現在了日本,因為美國的羅斯福也面臨著如何端平一碗水的難題。雖然美國陸海軍的矛盾不像日本源遠流長,但在後期戰局大優的時候,太平洋舞臺到底是上陸軍當主角還是海軍站C位也成了影響戰略決定的關鍵點。而這一幕好戲的背景濃縮在了一場會議上。

1944年7月,在太平洋的中心,所有的名角都已經就位,他們即將陳述自己將如何爭取最後的勝利,雖然在美軍佔絕對軍事優勢,國內工業機器還在全速運轉的時候,這情景就像星際爭霸中N礦的神族4VS(星際門)下餃子,不對,是造航母,而對手人族沒既有科技球,也沒有大和艦,只能靠機槍兵守單礦,無論怎麼A都是贏。

那麼當勝利註定的時候,誰吹響了勝利號角就很重要了,所以這個會議上的明爭暗鬥一點也不比勝負膠著的時候少。似乎是為了銘記兩年半前那記響亮的耳光,會議主辦方在選址上還是用了不少心思。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偷襲珍珠港

兩年半前,日軍在珍珠港送給了美國人一個黑色的開局

而現在,美國人打算在珍珠港決定怎麼送出屬於日軍的黑色結局。

麥克阿瑟塑造人設背後的陸海軍矛盾

雖然1942年夏天的瓦胡島會議上存在著陸海軍的矛盾,但相比於日軍軍種的派系之爭,美軍內部的爭執更多是由個人引起的。而這一切的都源自於一句話:“我會回來的。”事實證明無論是I shall return ,還是I am back,無論是在被迫出逃前說的,還是在跨界失敗後說的,都同樣好使。

但就像喬丹說我回來了的時候,公牛、整個聯盟甚至美國上下都在期待飛人迴歸,麥克阿瑟說I shall return的時候,可沒有這個待遇,別說美國,就是美軍內部都沒有和他一條心,最多可能也就是菲律賓期待著,而在瓦胡島的會議上,麥克阿瑟想要做的就是在羅斯福面前爭取支持,扭轉這種不利局面。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要知道這樣一位和華盛頓的參謀長進行電臺連線都會不耐煩的陸軍上將,對飛上幾千公里面見一個敵對政黨的圈外政客的要求會有怎麼大的不滿(羅斯福屬於民主黨,而麥克阿瑟是共和黨的一員),在美國總統,武裝力量總司令面前傲嬌的遲到,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但即使如此,麥克阿瑟也不會放過在全國或者說全國媒體面前表現自己爭取支持的機會。

他代表的陸軍和海軍主要分歧就在於下一步美軍戰鬥地點。在瓜島之戰後,美軍參謀部制定了陸海軍各領一路的作戰計劃,陸軍主要進攻更靠近澳大利亞的巴布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等西南太平洋上的叢林島嶼,而海軍上將尼米茲的艦隊進攻則從更北面的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展開。經過了史上最殘酷的海戰交鋒和兩棲登陸,陸軍和海軍都基本上完成了既定任務。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太平洋戰爭美軍的進攻路線

在這一系列軍事成就中由麥克阿瑟以及海軍上將哈爾西等人一同發明的跳島戰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日軍在1945年以前少有成建制的投降,抵抗激烈,所以美軍選擇跳過防守頑強的島嶼,在拿下週邊島嶼後,再通過海空軍的優勢進行封鎖,使這些據點的軍事機能癱瘓,或者說使這些據點裡的日軍無可奈何的死於糧食不足。跳島戰術不僅提高了美軍的推進速度,也降低了美軍的傷亡,因為這些好處,跳島戰術以及他的改進版也就成了後來美軍的常規戰術。

但問題是跳島戰術要打的好,跳哪裡是關鍵,落地成盒畢竟誰也不想,所以分歧就產生了。麥克阿瑟堅持下一步的進攻選擇為菲律賓,理由很簡單這位陸軍上將就是被日本人從菲律賓趕出來的,加之當時尼米茲手下的太平洋艦隊和海軍陸戰隊正在奪取馬里亞納群島,並在會議前一仗擊落了近500架日軍戰機,這幾乎是日本海軍航空兵最後的力量,馬島的失守意味著美軍在離日本本土僅僅2200公里的東南島鏈上獲得了一個立足之地,從這裡出發美軍的轟炸機編隊可以直接造訪東京,從而1945年8月裝有“小男孩”的B-29轟炸機就是從這裡起飛的。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馬里亞納群島的位置

出於個人雪恥的私心以及為陸軍扭轉被海軍壓制的情況,麥克阿瑟堅持在菲律賓這個面積更大更適合陸軍發揮的舞臺進行下一步作戰。

但是在當時的美國軍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與其逐步推進依靠陸軍在日本本土進行有可能引起巨大損耗的登陸作戰,倒不如用海空軍優勢,進行封鎖和轟炸,逼迫日本投降。而美海軍在瓦胡島會議時取得巨大突破,最終在1944年末完全佔領的馬里亞納群島就已經足夠完成為封鎖轟炸日本的美國海空軍提供跑道和中轉站的任務。

而且就算要繼續執行跳島戰術尋求離日本更近的登陸集結點那麼沖繩更合適,相比於菲律賓沖繩是一個更小的目標,而且沖繩距離日本也比菲律賓更近,參謀長聯席會議中的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就是這一意見堅定支持者。

羅斯福需要麥克阿瑟的人設

在這一情況下,那麼麥克阿瑟要實現自己的意圖,羅斯福的意見就舉足輕重了。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羅斯福

我們前面說了麥克阿瑟對於千里迢迢飛到夏威夷來博得羅斯福的認同並不情願,而且作為一個保守主義分子,麥克阿瑟不僅在1932年用大炮坦克鎮壓過一戰老兵向華盛頓進軍的請願活動,而且他不滿羅斯福的自由主義立場,更不認同羅斯福丘吉爾這樣的政客制定大戰略,干預戰爭的行為。麥克阿瑟甚至考慮在1944年作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參與總統競選,雖然最後因為希望渺茫而放棄,但已經清楚表現出了他和羅斯福之間的政治裂痕。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美軍最後還是選擇了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的方案,那他又是怎麼在政見不同的前提下贏得了羅斯福的支持呢。

答案是靠人設,要說二戰美軍中最擅長打仗的高級將領可能不是麥克阿瑟,畢竟這位前陸軍參謀長主要的功勞還是在參謀長任期內推動了美軍機械化的轉變,協調了多軍種的後勤採購以及作戰配合等軍政上的貢獻,以及後來在跳島戰術上的創新,臨陣指揮能力在他之前的還有很多選擇。但是如果要算最能塑造人設,進行公關的高級將領那就非麥克阿瑟莫屬了。

他在國內有報業巨頭們的支持,層出不窮的新聞稿件將他塑造成了美國陸軍在亞太僅存的將星,而美國人的盟友英國人在這一戰區的不給力,丘吉爾對這一戰區的不重視又使得麥克阿瑟替自己做的輿論宣傳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當1942年美軍漸漸從開戰初的茫然中回過神來時,麥克阿瑟已經成了美國人心中可以被託付帶領美國陸軍在亞太戰場進行反擊重任的唯一候選人了。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當然羅斯福也樂於迎合這個趨勢,雖然政見不同,但羅斯福剛當總統時,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還是麥克阿瑟,他們作為同事還是有足夠了解的。而且在菲律賓經營多年的麥克阿瑟在能力人脈上也確實是美國陸軍在亞太最好的選擇了。

並且麥克阿瑟自己凹的人設更簡化了美國塑造戰爭英雄的流程,光是二戰期間,麥克阿瑟的個人傳記就有兩位數之多,也正是因為這種影響力以至於即使麥克阿瑟在菲律賓政府任職期間有不清不楚的財政問題,羅斯福對此也視而不見,並動用國家權威強制命令其在日軍進攻時進行撤離。

而在瓦胡島的會議期間,麥克阿瑟也充分發揮了自己長袖善舞的公關能力,效果卓越,因為他碰到了一個配合他表演的對手。這時需要人設的不只是麥克阿瑟,面臨人生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總統競選的羅斯福此時也要塑造自己作為美國武裝力量統帥參與終結戰爭的重大軍事決策的形象,兩年前是他堅持要求在北非開闢第二戰場,而如今他也要以對日作戰最終方向的決定者形象出現在媒體頭版,這將為他的競選積攢巨大的政治資本。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羅斯福

那麼問題來了,支持陸軍還是支持海軍,哪個更有利呢?

首先不用考慮失敗的可能,以美日當時的國力差距和戰場條件,無論選擇哪條路線甚至於同時進行兩條路線的嘗試,從它之前兵分兩路的經驗來看,全面運轉的美國完全經得起這種有限度的內耗浪費。

其次麥克阿瑟已經建立的戰爭英雄形象更為高大,他背後的輿論工具是尼米茲等海軍領導人難以媲美的。而麥克阿瑟從菲律賓被迫撤退後歷經萬難最終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成為菲律賓的解放者,這種傳奇故事無疑更容易被群眾輿論傳播。

因為容易對捲入他國紛爭產生困擾的美國人,迫切需要各種各樣的機會提升鬥志。

1941年,日本人在珍珠港的偷襲,令美國人同仇敵愾。

1944年,羅斯福打算用一篇重回菲律賓的英雄史詩,刺激美國人走完贏得戰爭的最後一段路。

美國人有多喜歡這種戰爭英雄,我們可以一張六個美軍士兵在硫磺島立起了美國星條旗的照片裡看出來。雖然其中3人在後來死於硫磺島的慘烈交火中,但活下來的另外3人因為這張硫磺島的照片作為戰鬥英雄被總統召回國內參與軍券的銷售活動並獲得了巨大成功。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更何況給到麥克阿瑟的支持最終也會一定程度上減少其支持者對羅斯福競選造成的阻力,可以說支持麥克阿瑟對羅斯福來說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全部還是一部分,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在進攻菲律賓上面的分歧

而麥克阿瑟能夠獲得支持還要感謝參與瓦胡島會議的另一個巨頭,同時也是競爭對手的尼米茲的大局觀。在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作為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影響雙方優劣勢變化的是美軍太平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的一次次交鋒,海軍其實是這個戰場當仁不讓的主角。而作為戰區陸軍指揮官,麥克阿瑟手下的人拿到歐洲戰場可能也就意大利戰區駐軍的數量,遠遠比不上曾經的下屬艾森豪威爾率領的部隊。可偏偏在太平洋戰場上代表陸軍的麥克阿瑟卻總能在關鍵節點佔據上峰,在陸軍實力不如海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雙線作戰,在有戰略上其他選擇的時候,堅持登陸菲律賓,甚至作為美軍受降代表第一個簽字的也是他。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尼米茲

這當然不是因為海軍的戰場指揮官尼米茲人善被人欺,而是因為相比於個人得失,尼米茲更在意海軍乃至對日作戰的長期利益,不同於海軍作戰部長傾向於進攻菲律賓北面的沖繩。在前線指揮的尼米茲認為如果要進攻位於菲律賓北面的沖繩,美軍可能要等到1945年才能完成作戰準備,而假如是菲律賓的話,他的艦隊在1944年秋天就可以出發,更快的推進戰爭進度無疑更符合海軍的利益。所以當時尼米茲並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的意見,他倆的主要分歧在於麥克阿瑟要兌現承諾,做全菲律賓(尤其是菲律賓北部)的解放者;而尼米茲則只是想在菲律賓獲得一個進攻日本的前哨站,他建議只要奪取離美軍現有陣地比較近的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但尼米茲也同麥克阿瑟一樣認為羅斯福此行主要是為了贏得競選積攢政治資本,並不是真的要敲定作戰方向,這和麥克阿瑟的主動出擊加在一起讓他放棄了在瓦胡島的會議進行辯論的想法。不過尼米茲還是低估了麥克阿瑟的社交能力,他準確擊中了羅斯福爭取連任的心理,不僅把自己塑造成了戰爭英雄,更利用菲律賓作為曾經的美國附屬國如今遭遇了日本強權統治,描繪了一幅處於水生火熱中的菲律賓人亟需美國人民施以援手的畫卷,已經贏過三次選舉的羅斯福自然明白這類事對於贏得支持率的重要性。

因此在總統的支持下,後來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最終通過了進攻菲律賓的意見。即使如此,美國的海陸軍分歧也沒有最終消除,海軍繼續沿著馬島-硫磺島一線在中太平洋向日本本土推進,而麥克阿瑟則在菲律賓率領陸軍兌現了自己被迫出逃時所做出的承諾。這種雙線並進可能就是把航母當做餃子下的美國人的實力和任性,更可怕的是此時美國陸軍的主力還在歐洲進攻德國。

三巨頭齊聚珍珠港,羅斯福和尼米茲為何不反對麥克阿瑟進攻菲律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