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白银黄金

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非常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金”其实是所有金属的统称,古人按颜色将金属分为“五金”,即: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而其中的黄金和白银则因为其品性和稀缺性而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高贵地位。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黄金、白银

受影视剧影响,现今的很多人普遍以为,白银是中国古代天然的的通用货币。然而实际上,白银被铸造成银币尝试用于社会流通是在汉代武帝时期,但仅一年便被废止。直到唐朝,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白银在交广(岭南)一带开始通用,但此时尚未成为全国的通行货币。随着元宋两朝的采掘冶炼技术的提升以及明朝出现的海上贸易大发展,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的白银源源不断,导致社会上白银的保有量显著增加,到了明代中后期,白银才渐渐成为了普及面极广的流通货币。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白银元宝

本文将从白银的觉醒历程入手,结合史料多角度分析其成为流通货币前后的条件和致因,尽可能客观和严谨的为大家呈现白银在我国古代的演变发展历史。

白银的觉醒历程

如引言所述,白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开始就是普遍流通货币,而是随着国内外客观条件的不断变迁而逐渐演变而成的。

  • 白银的起源

我国考古学者在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上就发现了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错”。所谓“金银错”,指的就是一种用金丝、银丝镶嵌的图案。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至少两三千年前便已开始使用金、银作为装饰。

“山之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山之上有铅者,其下有注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柱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管子·地数》

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当中,就有了对白银的记载。

白银虽然在中国的起源较早,但在隋唐以前,基本不具备流通货币的属性,而只是作为一种象征身份地位的小众奢侈品用于仪仗、装饰等器物。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统一全国的货币制度,明确规定不能将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到了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采纳了酷吏张汤铸造白金币的建议,使用银锡合金铸造而成一批白金币,史称“白金三品”。在《史记·平淮书》、《汉书·食货志》均有关于“白金三品”的记载:“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可见所谓的白金三品指的是三种分别印有龙纹

马纹龟纹的白金币。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白金三品之龟币

然而,因为白金币币值过高,虽然武帝下令“盗铸诸金钱罪皆死”,但社会上盗铸现象泛滥“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

”。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便被废除。由此观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尝试宣告失败。

  • 白银真正成为货币始于唐代

随着汉代的改币尝试的失败,其后数百年间,中国的流通货币主要以铜币占据绝对的统领地位。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晚唐时期,白银才因为一些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而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局部流通的一种货币。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唐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出现了万邦来朝的盛况,周边国家对于唐朝极为丰富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的需求渐增,随之而来的便是丝绸之路的日益繁荣。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古代铜币

然而,当时唐朝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铜币,而西方诸国则通用金、银币。这样一来便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障碍,铜币不受这些国家商人的欢迎,且兑换的比例难以界定。在早期时期只是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着,随着贸易量的增大,这一原始模式便难以为继,急需一种双方互认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而银币则成了大家默认的均可接受的一种交易通货。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晚唐时期地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安西、陇西一带防御减弱,使得西南方向的吐蕃势力迅速向北扩张,导致大唐与西域诸国的陆路丝绸通道被吐蕃封锁隔绝。随着陆上的贸易出现困难,商人们便开始转变思路另辟蹊径诉诸海上。这样的背景之下,东南扬州、杭州、泉州、交州、广州等沿海城市的海上贸易则出现了迅速增长。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唐朝中晚期的海外贸易路线

“唐置市舶司于广州,以招来海中蕃舶。”——《资治通鉴补》

“这些外国商人看到了市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着大量的香料、药物和珠宝来到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印度见闻录》

海上贸易的日益兴盛,使得唐朝的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银币开始随着唐朝商船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的沿海城市。

“交广之域则全以金银为货,而唐韩愈奏状亦言,五岭买卖一以银。元稹奏状言,自岭已南,以金银为货币。”——《日知录》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交广之地

《日知录》记载,当时的交广之地岭南)已经盛行以金银作为流通货币。为了顺应当时的发展形势,同时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廷财政空虚也急需贸易所带来的金银输入,于是放开了沿海一带特别是岭南之地的货币流通管制。

至此,白银作为货币开始流通的形式开始呈现雏形。

  • 白银作为货币在明代中后期得以普及

唐代以后,虽然经历朝代更迭,但沿海一带的海外贸易经济却并未因此而衰亡,反而呈现日益频密的态势,到了明朝中叶,白银其通货价值在中国已经被广泛认可,社会上对于白银的需求量明显增大。

因此,一边是国内对白银的需求显著增加,一边是海外贸易的大发展,且贸易顺差明显,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此时的社会上,白银早已不仅仅是交广之地在使用,而逐渐扩散到明朝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明朝廷终于确立了银、钱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至此,白银正式成为明朝的法定货币,得以在全国范围普及开来。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大明元宝

这一点,我们从明代时期的白银与黄金比价可以证明。明代初期,政府规定白银和黄金的比价4∶1,到了15世纪初,白银和黄金的平均比价则为6∶1,而到了16世纪上半叶,比价则为

7∶1。说明了白银其实一直在逐渐贬值当中,究其原因,就是当时社会上白银的数量已经大大增多。

(注:明代时期白银大量流入的具体原因,请见下文第三节叙述。)

明代中期以前,白银为何不能成为常规货币?

了解了白银作为货币的衍化史,想必大家还是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除了贸易原因之外,在明代中期以前,还有什么具体的因素导致白银没有成为古代的常规货币呢?

笔者总结起来,大抵有如下四个原因

  • 其一,银矿少、品位低

要想获得白银等金属,首先得发现矿藏才行。据《管子·地数》记载所言“山之上有铅者,其下有注银。”以及

《山海经》中记载“臬涂之山,多黄银。”可以看出,古人的探矿技术是比较落后的,一般能够发现的多是共生矿,也就是说,白银矿的发现首先得益于其他金属矿的发现

此外,根据现在探矿技术探明的银矿资源分布来看,中国境内的银矿资源远不如美洲和澳洲,且多为共生矿,品味较低。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银矿石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让我们的古人能够发现足够的银矿来开采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

  • 其二,采掘和提炼技术原始

古代先民的探测技术和装备极为落后,从发现到开采,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期间所耗人力物力巨大,所历经的艰辛、困苦更是难以计数。即便发现了银矿,以古代的技术手段,要采掘和提炼出纯度较高的白银也是异常复杂而艰难。

“矿石不拘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极细,是谓矿末。 铅性畏灰, 故用灰以捕铅, 铅既入灰, 唯银独存, 自辰至午, 方见尽银。”——陆容《菽园杂记》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古代采矿示意图

明代之前对于古人如何提纯白银的工艺记载极少,我们暂且以明代史料所记载的内容作为参考来一窥究竟。从明代学者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来看,明朝时期的制银需要粗选、精选、熔铅、提纯、冶银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其过程尚且如此复杂,更不用说之前的历朝历代了。

因此,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要想大批量的制作白银,犹如天方夜谭。

  • 其三,社会保有量极少,造价极高,不具备通货条件

正是源于上述两点因素的限制,白银在中国古代成为了极为稀有的一种贵金属。这样一种社会保有量极少且造价极高的小众奢侈品,根本不具备作为通货的条件。汉武帝时期的铸造白金币的尝试便是最好的证据。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白金三品之龙币

  • 其四,当时社会上将白银定义为奢侈品的主流思想,也造成其很难成为通货

白银自出现以后,光泽诱人,一直被作为宝藏或用于装饰,没有被当成货币的先例,因此在古人的潜意识观念中只是将其看成如黄金、珠宝一样的高贵之物,并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将其作为货币来使用。这样的主流思想之下,而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也客观上造成了白银很难成为流通货币。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银制碗

由此可见,从上述四点因素综合来看,明代中叶以前,白银很难成为社会通用货币。

明代时期发生了什么,又让白银作为货币得以大范围普及?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得以在全国范围普及应用是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那么,有些朋友可能要问,明朝中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件,才会让白银得以成为通用货币呢?是因为采掘和提炼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进吗?还是仅仅是海上贸易的逐渐频密使然呢?如若不是,那还有哪些具体的原因共同促成了这一结果?

针对这些疑问,笔者从需求供应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解答。

  • 一方面,海上贸易的大发展,白银需求缺口极大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明史.郑和传》

明朝以后,随着郑和率领宝船队远航西太平洋印度洋的七次下西洋,中国人对于外界的认知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如《明史》记载,船队沿途先后到访了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对于此后益发兴盛起来的海上贸易活动埋下了极强的伏笔。在此之后,中国的商队与南洋、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呈现出大爆发的趋势。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15世纪到17世纪期间,来自欧洲的船队也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展贸易和殖民活动。16世纪初,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荷兰人都相继先来到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等东南亚之地开展殖民活动。在当时,欧洲人虽然通过简单粗暴的武力征服方式来打开当地的贸易方式,但对于明朝这个庞大帝国还是心存畏惧的,因此,他们还是以相对客气的方式与明朝商人开展着海上贸易活动。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贸易商船

虽然明朝官方对这种海上贸易并不太感兴趣,可活跃在东南亚地区的明朝商人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商机。他们将欧洲人急需的各种明朝商品从福建运至马尼拉换取白银再运回国内。货物完成交易后,明朝商人无需将白银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或商品,因为随着白银作为通货在国内的逐渐流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的转变,白银在明朝成了最具价值的硬通货

因此,在这样的内外条件推动之下,贸易所需的白银数量愈发庞大,也客观上造成了国内对于白银有着近乎无限量的需求。

  • 另一方面,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白银供应源源不断

随着持续的贸易往来,欧洲人对于明帝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慢慢发现白银作为交易等价物非常受中国商人的欢迎,中国人对于白银的渴求在对外贸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恰巧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商人却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西班牙人之所以能够大量满足这一需求,主要源于15-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借此西班牙人将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之地,

其中就包括银矿资源非常丰富的波托西(今属玻利维亚)和墨西哥。通过十五世纪的数十年开采,西班牙人拥有了数量惊人的白银储备,这为其加入东南亚——南海贸易网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西班牙大型帆船

西班牙人在进入马尼拉等地后,开始将白银从波托西和墨西哥运至

阿卡普尔科(今墨西哥的一个港口城市),最终装载到每年冬末横渡太平洋的大型帆船上,而这些大型帆船的目的地便是东南亚的马尼拉。随着西班牙国内对于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日益增多的奢侈追求,西班牙人便用这些来自美洲的白银制成的银元(当时的银元主要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独立后的鹰洋日本的龙洋三种)用来与中国商人做交易,由于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内,致使明朝国内社会上的白银货币的保有量急剧增多。据载,整个16世纪80年代,每年马尼拉帆船往返太平洋运送的白银约3吨左右。到了17世纪20年代,年均货运量已增至20吨。可见当时的贸易量有多大,如此巨大数额的白银绝大部分均流入了中国国内。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从阿卡普尔科至马尼拉的运输路线

因此,综上两个方面的因素,有需求又有供应,致使大量的白银作为等价交换通货被庞大的商人带回了国内,在明代中叶以后极大推动了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全国范围普及开来。

九州君评

“汉币用黄金,杂以泉货。唐纯用钱,开元天宝间,天下钱铸九十九炉,岁入百万。”——《榖山笔麓》

白银作为一种稀缺之物,一直以来都是在皇庭贵族间辗转收藏。受限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且对外贸易不多等条件,中晚唐之前,中国历代均未将白银定义为一种流通货币。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始于唐代岭南,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全面普及

九州配图:当时流入数量最多的本洋

直到唐代中期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因为内外客观条件的变迁,海上贸易日渐兴盛,交广一代逐渐开始以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及至明朝中叶,随着海上商贸的蓬勃发展,白银成为商贸支付的硬通货,由于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致使西方国家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白银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中国境内,客观上促成了白银成为明清两朝最为普遍也是最受欢迎的流通货币。

1.《管子·地数》

2.《汉书·食货志》

3.《明史·郑和传》

4.《日知录》

5.《中国印度见闻录》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