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奶奶说话,却被孩子捂住嘴?孩子的面子也需要被尊重

赵玲和丈夫白天都要上班,通常假期就把孩子带到公公婆婆家,由老人照料,到晚上才会把孩子接回自己家。

本来劳累一天,回家就想抱抱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顿饭,想来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可是每次接孩子,赵玲都非常“难受”。

就像这一天,赵玲刚一跨进们,婆婆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开始像例行公式一样的进行“日常总结”:“这孩子今天太闹腾,大呼小叫的,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们特担心他磕着!一会儿又把什么东西都翻出来了,皮得不行。”

听到这里赵玲心里一下像被人塞进了一团棉花,又闷又堵。

自己也开始数落起孩子来,“是啊,他就那样的,昨天不也是.....”

话还没有说完,孩子就伸出小手想要捂在妈妈嘴上,脸上虽然挂着耍赖般的笑,但眼神里都是祈求,像在暗示妈妈,“快别说了!”

赵玲一下愣住了,是啊,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呀。

其实赵玲也知道,公公婆婆家的房间虽然是一套二的户型,但是每间房的面积都不大,除去“宽、大”的中式家具,所剩的活动空间真的不多,加上老小区的院落也很小(出家门没走两步就到了院落门口),老人又总是比较保护孩子,所以孩子在校园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玩伴,即使老人带孩子出去,也只是在周围或是菜市场走上一圈,孩子在家里自然“坐不住”。

可知道归知道,但不知怎么的,一听见婆婆开始念叨,赵玲就忍不住成了“帮腔”的人。可一看到孩子“求饶”的眼神,赵玲又非常自责。

妈妈和奶奶说话,却被孩子捂住嘴?孩子的面子也需要被尊重

01

“困境”是怎么产生的?

赵玲出现这样的困扰,正是因为把婆婆的“诉苦”当做了自己的参考,无意识中受到了这些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了当下的场景之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是指一扇窗户被打破,若没有得到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婆婆的话就是打破窗户的那块石头,如果作为妈妈的赵玲没有及时全面去思考这些话用来评判孩子的行为是否够准确,自己也会成为继续“破窗”的人,让孩子的心理产生被伤害的感觉。


妈妈和奶奶说话,却被孩子捂住嘴?孩子的面子也需要被尊重

02

那么,要怎么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

1. 试着跳出情境看问题。

父母做出让自己产生自责、内疚的行为时,就需要转变自己“当局者”的角色,让自己“置身事外”,只有有意识的跳出当下所处的情境,去审视所接收的内容,换个角度去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客观的看待孩子,而不受信息本身和自己情绪的干扰。

2.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觉。

我们大人都不喜欢别人当面或背地里议论自己,孩子也一样,他们也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及时察觉到孩子的感受,能让我们尽快调整当下的状态,明白现在的行为可能正在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时候孩子没有对大人说的话做出反应,却在悄悄地“侧耳倾听”。

有时大人可能只是通过对孩子行为进行“诉苦”、或者谈论孩子的“趣事”,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这时,孩子都会把收集到的信息当做对自己的“嘲笑”、“批评”、“贬低”,长期如此,也会把“我就是这样不好”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妈妈和奶奶说话,却被孩子捂住嘴?孩子的面子也需要被尊重

3.通过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当我们这样做时,会发现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常和我们最开始下的结论不太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和困扰,如果得到的不是帮助而是取笑和指责的话,只会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其中的负面情绪也得不到排解。

4.和孩子讨论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有时孩子变本加厉、破罐破摔的“挑战式”表现,不过是在逃避和遮掩,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与其当着众人的面让孩子难堪,不如私下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为什么会给别人带来这种感受,别人做出这样的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能让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很快找到出口,产生建设性的想法,知道这并不等于全面否定了自己,自己只需要把一些行为做出调整,就不会再得到这样的评价。

这也能有助于孩子正视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因为觉得“耻辱”而逃避改变。

总之,所谓好的教育,不是一知晓孩子出现了问题就进行责骂,而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