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雪月中的行文筆者

海巖,本名侶海巖,1954年出生於北京。

他的祖父呂鵬早年投身革命,祖母廖苓頑更是從事地下工作多年,因為害怕被報復,海巖的父親才改姓為“侶”,名侶朋。

侶鵬自16歲起就奔赴延安工作,在延安期間創作了大量的紅色歌劇和話劇,甚至受到過毛爺爺的接見。

新中國成立後,侶朋曾在中央歌舞劇院和文化部等文藝部門任職,不是一把手就是二把手,挺牛的。

海巖的家庭背景可以追溯到祖父母一輩兒,比馬未都、王朔等人的要更強。

馬未都和王朔家都是到他父親那一輩才投身革命,隨後才留在北京成為大院兒中的一員。

這幫大院兒子弟在當年的北京城是很特殊的存在,既能貧嘴耍流氓,關鍵時刻也能明辨大是大非,守住自身的江湖道義。

海巖也如馬未都等人一樣,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只念到四年級就再也沒有上過學,一直在江湖上混。

說實話,這幫人夠牛X的,學歷都不高,卻能寫得了書、鑑得了寶、侃得了大山、拍得了磚,皇城根兒下長大的孩子,你不服都不行。

當時,作為警察的他,一邊忙於工作,一邊創作小說,《警察本色》就誕生在這種環境裡面、隨後《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逐步面世,無一例外,都是紅透半邊天的作品,海巖也到了他的創作巔峰。

那時候,大家揭破了頭想去演海巖劇,只是海巖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所有的演員都需要他親自過目,只有他點頭了才行。

2007年之後,海巖劇逐漸沒落,海巖也就逐漸封筆。

有人曾說他已“江郎才盡”,也有人說他早就賺夠了錢,所以才在影視劇的鼎盛時期全身而退。

隨後海巖也在馬未都的引路下,專心搞起了收藏。

當時海巖看著馬未都整天捯飭古董那個興奮勁兒,羨慕的不行,古物件兒就像給馬未都的生命注入了靈魂,讓他活的精神煥發。



海巖收藏的第一件藏品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正是裝修熱,馬未都鼓動並資助海巖在潘家園市場買了第一件藏品,一件明式平頭案。

當時的一件黃花梨傢俱雖然不像今天上百萬那樣驚天動地,但依舊屬於高端商品,一般人根本收藏不起,而當時的海巖已經憑藉影視創作大獲成功,事業上的成功才讓海巖有資本和精力可以做收藏。


海巖收藏黃花梨傢俱,並沒有想著在現在傢俱增值後在變賣出去,而是覺得他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找到一個情感寄託。現如今社會發展速度過快,導致人們生活節奏變快,就算是文學藝術都已經成為商業化、生產線般的產品。


有人曾說,馬未都和海巖都是作家中難得的聰明人,也保持著難得的清醒。他們始終保持住了初心,找到了靈魂之所依,是真正的大智慧之人。

其實說白了,還是因為他們手上當時有閒錢,影視行業早已被他們玩兒透了,尋找新的玩兒法就成了他們的首要目標。

不料,玩兒著玩兒著,他們就玩兒出了門道,愛得不要不要的。

馬爺在收藏上主要針對瓷器,收藏的都是小物件。而海巖則專門針對大物件,專收藏黃花梨和紫檀類的傢俱。


自90年代中期到2014年,海巖先後收藏了800多件藏品。

術業有專攻,20年的浸潤,海巖漸漸成了這方面的行家,還出版了一本《姚黃魏紫俱零凋——紅木傢俱古今談》的書,專門講解收藏和投資。


後來,海巖遵從著名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心願,不再讓明清傢俱單獨展出,個人出資、出收藏品,在多位收藏家的指點下,建了一座私人古典黃花梨傢俱藝術館,叫“櫚園”。

第一次原汁原味的還原了古人的生活場景來展示明清傢俱,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情趣和品味。

王剛和馬未都都曾數次參觀過海巖的收藏,對他收藏地傢俱更是愛到不行。

王剛說:“看到之後直接想住到那兒。”

馬未都說:“看到他的收藏,能體會到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既能感知到達官貴人的生活狀態,也能讓農民的生活在眼前變得具體而清晰,這是任何行業所無法取代的。”


幾年前,已在文化界、影視界嶄露鋒芒的海巖,在朋友的慫恿下走入了古典傢俱的世界。幾年後,已成功跨界收藏的海巖,不僅擁有了上百件精美的黃花梨傢俱,更已然將黃花梨的氣質、文化,渾然於身,而且因為時常幫朋友掌眼的他,儼然已變身為收藏界的又一位大家。

而他亦深以為許,在作家、商人、藏家身份轉換間,獨愛此味。



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愛好,有人認為收藏是一門學問,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消遣,還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投資,而通過價值讓藏品從側面證明自己獨到的眼光,就是一種自我認同般的享受。



我是老黃,關注我,瞭解更多收藏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