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為何設立國中國——中山國?

西漢初年,為了穩定政治局勢、褒獎創建國家的有功人員,漢高祖劉邦不得已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

於是,西漢王朝就出現了郡縣和諸侯國並置的一種過渡性制度。

不料,手握重兵、佔據一方的異姓諸侯王們,並不滿足於割據一方,於是在劉邦即皇帝位僅僅數月,就有燕王藏荼、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等先後起兵叛亂,這使漢高祖劉邦不得不使用極大的精力進行平叛,以穩固立國不久的西漢政權。


漢景帝為何設立國中國——中山國?


鑑於此,西漢統治者們時刻都想著要更改這種體制,特別是漢高祖劉邦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非劉氏不王” ,希望由劉姓宗族人員共同維護他的家天下。但是,事不如意者常八九,雖然這種政治體制一直延續到漢朝末年,然而由於同姓相爭所引起的反叛和動亂也經常發生。

例如,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春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諸侯王,為了抵制中央削減地方諸侯國勢力政策的實施,以“清君側,誅晁錯” 為由共同起兵反叛。後來,雖然叛軍被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率領的朝廷大軍所鎮壓,但消耗的國力則十分巨大。

既然如此,漢景帝劉啟在平定“七國之亂” 後,為什麼還要分封更多的諸侯王、設立更多的諸侯國呢?

原來,漢景帝劉啟在平定“七國之亂” 後,鑑於各地諸侯王勢力依然強大,對中央朝廷仍構成巨大威脅的狀況下,聽取了大臣鄧公的建議,派遣朝廷官員到各諸侯國任職,名為輔助各諸侯王處理政務,實則起著一種監督的作用。

同時,漢景帝劉啟還採取了一種“推恩”的措施,繼續執行削減各諸侯王勢力的中央既定政策。所謂“推恩” ,實際就是各諸侯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給子孫,從而在各諸侯國內形成眾多的小列侯國,使其封地和勢力逐漸減小。而對於各諸侯國和各小列侯國,仍然由朝廷任命各國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從而起到了加強監督的作用。

正是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漢景帝劉啟僅在今天河北省境內就先後分封了常山、廣陽、廣平、趙、河間、信都和中山等多個諸侯國。

而這些諸侯國地域廣者所轄17個縣,少的僅有4縣,勢力已非昔日“千乘之國”所可比。於是,漢景帝劉啟於公元前154年改中山郡為中山國,封皇子劉勝為第一代中山國王。

自此,中山國作為封建統一國家中的封國,再次出現在歷史的版圖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