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变强,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统一对吗?

澜清LIU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有些太绝对了,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确实是奠定之后的大秦帝国,但历史是没有绝对的事情的,不能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一统天下了,

商鞅变法对秦始皇后来一统天下,的确有很大功劳,但后期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如李悝魏国变法,申不害韩国变法),而秦国是变法最为彻底的,但除了变法,其他方面也很很有功劳。

历代君王的努力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这段话综合起来说“到了秦始皇的时候,靠着历代君王留下的余威,才得以掌控天下。”

所以说除了变法,历代君王的努力也是秦朝能统治天下的重要原因,如秦穆公时期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惠文王用张仪,公孙衍等人实施连横之策,秦昭襄王用范雎实施远交近攻之策。说明历代君王的努力对秦始皇能够顺利一统天下也有贡献。

六国君主的衰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苏洵

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六国君主的衰微,没有一个可以明白局势的人,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一点的小利益,不想着一起对抗秦国,反而拿土地贿赂起秦国来,

这些原因暴露了六国早晚有一天会被秦国所灭,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可以阅读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系列。


嘴痕


怎么可能呢?没有商鞅还有张秧,没有张屠户,也不可能让你吃带毛猪吧!

商鞅变法的内容、条款,基本上各国都差不多,公开的东西,并不是他一个人懂。他也是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基础上改编的, 这点可以看看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秦国需要的并不是多么高明的变法者,也不需要什么开创性的东西,而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人,敢于向贵族开刀,像主父偃这样不怕死,要么五鼎食、要么五鼎烹,

秦孝公不自己主持变法,只是因为君主的基本盘就是贵族,现在需要拿贵族开刀,自己挖自己墙角,如果贵族们联合起来,自己就很被动了,他需要一个人来执行他的计划,作为他的打手,替他得罪人。

王莽自己主持变法,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雍正自己主持变法,结果雍正成了篡位的人,名声一直不好,

当商鞅完成了变法,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下一代秦王集团把他丢给贵族,来平息贵族的怒火,给人一种皇帝永远是对的,最坏的是臣子感觉。

所以,即使没有商鞅,也有另外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使命,替孝公变法的。


南朝居士


当然不对!没有春秋五霸,何来战国七雄。没有秦穆公和百里奚,秦国就不能跻身春秋五霸。倘若秦国在春秋时期被灭,就没有后来之人和后来之事。

秦国歼灭六国有个前提,那就是秦国自己没有被灭。而坐镇雍城(秦国第一国都)的春秋西霸秦穆公,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秦始皇之所以前往秦国故都雍城登基(加冕),就是向秦国图霸先祖秦穆公致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不敢忘记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雍城祭祖”。

不止于此,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新朝开国皇帝王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这几位皇帝都曾亲赴雍城祭天。

所以说,没有秦穆公,秦国会在春秋时代被灭国,根本活不到战国时代。秦孝公曾把秦穆公时期的秦国称为“甚光美”时代,他为有个秦穆公这样的祖宗感到自豪。




遖唻苝暀


题主好

我认为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依旧会变强,秦始皇依旧统一中国,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首先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让秦国变强,但是商鞅变法的前期秦国难道不强吗,商鞅变法只不过是加快了整个秦国变强的速度,整体来说就是秦国成长的催化剂,在秦始皇前面的几代君主,虽然谈不上像秦始皇这样的伟大,勇猛,但是也算是励精图治,一代又一代的将秦国逐渐发起来。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还有一点就是,顺应了历史规律,整个秦国的发展完全是顺应了历史规律的剧本,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无论有没有商鞅变法,或者其他的变法秦始皇依旧会统一中国


小历史课堂


这个说的太绝对,但是商鞅变法为秦以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商鞅变法前秦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里面垫底的存在,连魏国都可以欺负他;但在其变法后,秦国战力猛然翻了好几倍,那时的秦国完全解开封印,将其与几国按在地上磨檫。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在商鞅打下基础后,秦国后面的几位君主和丞相对秦国后面的统一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张仪。历史上著名的“连横”就是他提出来的,可以说帮助秦国缓解了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的威胁,并且,他一直都在游走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就凭借着一张嘴,给秦国化解了多少的外敌,又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其他诸侯国俯首称臣。

2、魏冉。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

3、范雎。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就是他提出来的。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4、吕不韦。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5、李斯。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 ,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 ,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 ,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 。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 ;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锅盔饼子


这个说法不正确

1、以农耕为主、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变法举措导致整个民族的民主意识弱化;2、“编民为什伍”和“连坐”法,使人民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从而使全体人民时刻处在互相猜疑的恐怖之中。

但是不得不说商鞅变法是有意义的,他确实有许多富国强兵的地方。

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只是重要作用,他并没有决定秦始皇统一中国,而是一种促进作用。




青春穿越人海


商鞅,战国初期著名的变法家,只要谈到秦国的崛起历史,就不得不谈到商鞅。商鞅对于秦国之后的一统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未必能够一统天下。

关于秦国的崛起历史,人们常用六个字来形容“奋六世之余烈”。从这六个字中,可以知道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似乎只是君主明辨是非,雄才大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国的六世君主固然雄才大略,要不然秦国也不会一统六国。但君主的雄才大略,也需要国力的支持。要不然怎么扩大疆土,加强对附近弱小国家的控制。而国力则建立在制度上。没有足够稳固的制度,秦国未必能够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富国强兵”,用爵位来鼓励人民生产,鼓励人民上战场,是商鞅变法的一大特色。商鞅所建立的制度,对于秦国往后的一统天下不可或缺。但如果只有商鞅所建立的制度,没有秦国六世君主的雄才大略,秦国也不可能一统天下。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由魏国掀开变法的热潮,各国都知道了变法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是咸鱼翻身的唯一途径。之后列国先后变法(燕国除外),都尝到了变法的甜头,那为什么变法能够富国强兵,到了战国后期,单单秦国一家独大了呢?关键点在于君主。

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张仪,秦武王重用甘茂,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秦王嬴政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能臣。六世秦王,除了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外,其余的五世秦王都重用能臣,有能臣相伴,这一点也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重点。

总结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大致分为三点:制度、明君、能臣。其中制度排第一,因为没有稳固的制度富国强民,任由君主多么的能干,没兵没粮怎么打仗?秦国的六代明君,除了短命的秦孝文王外,代代都有能臣相伴,就算没有商鞅变法,看似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果秦始皇嬴政的后代,昏庸无能,先王的努力将会前功尽弃。胡亥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很大的可能发生。所以商鞅变法,在秦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未必能够一统天下。


纳谏如流


感谢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又称卫鞅、公孙鞅。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对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法的思想家,他的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这次变法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变法也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正因为有了商鞅的变法才使秦朝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的。





缘史言今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大诸侯国吞并小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比较大的诸侯国就剩下了七个,也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还是属于东周。但是周天子实际控制能力和范围和西周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互相打阀杀戮吞并,周天子也没有能力去制止。已经成了光杆司令。

没有了周天子的庇护和管理,诸侯国想生存自保必然就得学会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壮大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各诸侯国为了发展壮大也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国用商鞅实行变法,吴国也任用吴起进行变法等。事实证明,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不仅保全了自己没有被吞并,还壮大了自己,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统一还真是一个未知。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应该是可以这么说,从秦孝公接手之前的秦国来说,有一种说法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孝公以前最强盛的时期,可是秦穆公死后殉葬人数177人,包括子车氏三个儿子,有首诗《黄鸟》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从此秦国走向衰落,又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内部争斗不止,然后秦献公时期连年征战已经累如危卵了,秦国已经丢了河西丢了函谷关。

秦孝公接手以后重用商鞅变法,严刑酷法,民只知耕战,剥夺了贵族的权益,又给了老百姓一个爵位的大饼,看看《商君书》驭民之术无出其右者,商鞅对人性的掌握真是太夸张了, 只要理解了商君书,文盲也能当皇帝,后世秦王也是按照国力发展逐步推进,没有犯太大的错误,到了秦王政时代六国元气耗尽就摧枯拉朽一统天下了,后遗症也就出现了,前面人少有国君强力支撑军队足以控制百姓,天下又有那么多的征战,士兵还是有希望的,一旦统一,战斗获得爵位的途径突然就没有了,又是第一次大一统没有足够的经验,当时的帝国生产力不足以支撑那么庞大的疆域,阶级固化是最可怕的,特别是有很大一批本来是士子王族富商养尊处优惯了,让他们都去种田生活没有任何出路肯定是不甘心的,秦始皇活着可以震慑,死了之后又碰上胡亥这种政治上的低能儿加上赵高乱政再加上李斯软弱这是天要亡秦。

后来的刘邦就吸取了教训,先分封然后等中央政权攒够了实力慢慢收拾你,收拾完再加上神奇的推恩令,要是李斯也能献上推恩令这种奇谋大秦或许能多延续一段时期。

当然我不是推崇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对秦国统治者来说确实是丰功伟业,但对秦人不是,这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压榨,随便找个《商君书》片段,商君认为天下人都不需要读书识字,他只需要种田机器和打仗杀人的机器,不需要老百姓有思考能力,也不允许他们议论国政,哪怕他们说好也不行,不需要赞成只需要你服从执行或者死。借用《史记》的评价:其天资刻薄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