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武新旺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诸葛瞻年仅8岁。开个玩笑,诸葛瞻这个年纪也就刚上小学三年级,刚会玩王者荣耀或者“吃鸡”。

对此诸葛亮是有些担忧的,在去世前不久,诸葛亮曾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瞻儿虽然聪慧,但我担心他过早成熟,将来没有什么大作为。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但这并不是诸葛亮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是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事事躬亲,又常年领兵在外。他肩扛着整个国家,总不能成天把不到10岁的诸葛瞻带在身边吧。

诸葛亮心里想等诸葛瞻再长大一点,起码15岁左右,就可以随他征战历练了。因为诸葛亮让他的的养子诸葛乔(诸葛瑾的儿子,因诸葛亮40岁还没有儿子,所以过继给诸葛亮为子)一直随军征战,负责督运粮草的差事。可惜的是诸葛乔于228年卒于任上,年仅25岁。

所以不能说诸葛亮不想去培养诸葛瞻,只是诸葛瞻年纪实在是太小了。

而诸葛瞻8岁丧父,这对诸葛瞻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为他这个年纪,可能还认识不到父亲去世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接受父亲完备系统的教育,但却一下子成了蜀汉最大的“官二代”,这对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按诸葛亮培养诸葛乔的例子来看,他肯定要把诸葛瞻放在基层、艰苦的岗位锻炼成长,这对他发展是有好处的。但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顶着父亲如此巨大的光环,刘禅自然不能把他放在基层,显得自己亏待了丞相后人,还必须重用诸葛瞻。

所以诸葛瞻虽然8岁丧父,但之后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可谓平步青云。17岁的时候迎娶了公主,后来进入御林军系统,到34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平尚书事、代理都护、卫将军,跻身蜀汉核心领导班子。

虽然诸葛瞻升官很顺利,但他才能的成长速度却相对滞后。一来是缺少基层历练,他作为卫将军、代理都护却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这直接导致他在绵竹的惨败。二来是顶着父亲的光环。据《三国志》记载,只要蜀汉出台好的政策,不管是不是诸葛瞻建议的,百姓都会认为是诸葛瞻的功劳,所以诸葛瞻难免有些飘飘然。

虽然诸葛瞻的才能和职位不匹配,但他的忠心可鉴。绵竹之战时,诸葛瞻虽然坐失战机,但却带着儿子诸葛尚以身殉国,以死捍卫了诸葛一门的名节,报答了蜀汉对他的厚恩。

所以说诸葛瞻是草包就太过分了。

下面说说司马懿父子。

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两岁,算是同龄人。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却要比诸葛瞻年长19岁,大了快两轮。次子司马昭也比诸葛瞻年长16岁。

虽然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8岁丧父的诸葛瞻显然是推不过司马兄弟的。而司马懿要比诸葛亮多活了17年,司马师和司马昭接受的教育指导要远远强过诸葛瞻。当诸葛瞻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司马师和司马昭早已随父亲司马懿在军中历练多年了,这致命的差距,是造成诸葛瞻不如司马兄弟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才能上来看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不过在忠君爱国上,诸葛瞻却完爆司马兄弟。

司马兄弟紧随父亲,架空了曹魏政权,大肆排除异己,大权独揽,最终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了曹魏政权,不仅西晋得国最为不正,还成为最弱的“大一统王朝”,很快陷入南北分裂、五胡乱华的局面,其罪行罄竹难书。

所以后人说起他们来,都是嗤之以鼻的,甚至连东晋皇帝都有些羞愧难当。而诸葛瞻虽然握有大权,却一直没有想过推翻蜀汉自立为帝,并最终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为后世所敬仰。

从这点来看,倒是司马懿的后代更像是“草包”。


石头说历史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善于伪装,又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还极端厌恶他的正妻,为此和儿子们闹得很不愉快。可以说,司马懿的家风,是相当不正的。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家风非常正。他严格按照儒家的那一套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做一个忠臣孝子。他的《诫子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优秀的家风家教成果之一。

(司马懿剧照)

我们知道,如果有一个好的家风,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很优秀的。如果家风不好,教育出来的孩子,品质肯定会很恶劣。

然而,我们看看司马懿的孩子和诸葛亮的孩子,情况似乎完全不同。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成了坐镇一方的诸侯。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曹魏的江山,顺利平稳地落入司马家族的手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精悍的御林军,却打不过邓艾的两万疲弱之师,自己也战死在绵竹。死前,诸葛瞻自己还哀叹,说自己“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总之,他的一番话,以及他战死在绵竹这件事,说明他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失败的。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呢?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由此认为,古代儒家所讲的那一套“温良恭俭让”是虚假的,古人实际上尊奉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权谋机巧和丛林法则。统治者所倡导的道德信条,不过是骗人的罢了。

我认为,这种说法,显然是很偏颇的。关于司马懿儿子和诸葛亮儿子的情况,还得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司马师剧照)

最为关键的是,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功的意义。

诚然,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了一方诸侯,掌控了魏国的政坛,最后在司马炎的时候,把魏国的政权,变成了司马家族的政权。这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司马家族并没有往后延续多久,就从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裂,“八王之乱”由此爆发。而内部的这一次巨大的动弹,也造成外族入侵。刚统一不久的司马政权,最终也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爆发了“五胡乱华”的恶性事件。这个恶性事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司马家族不但自己不昌盛,还遭到了后世的唾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

而司马家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悲剧,与他们有一个恶劣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司马懿为了夺取政权,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把曹爽一家老小给杀光了,还夷其三族。曹爽的同党,也遭到了清算。后来,司马懿又把整个曹魏的皇室软禁在邺城。接着,又杀掉并打击了反对的王陵等人。

司马师和司马昭上台后,也跟着司马懿学,多次发动政变,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甚至随意废黜皇帝曹芳,杀掉皇帝曹髦。他们所做的这些事,给后世做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以至于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内部为了权力,也互相厮杀,血流成河。也就是说,司马家族后人干的这些恶事,都是跟着老祖宗学的。

(诸葛亮剧照)

司马懿恶劣的家风,不但害了国家和老百姓,也害了自己的后代子孙。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只能算失败。

反观诸葛亮。不错,蜀国灭亡了,诸葛亮的儿子孙子都战死了,诸葛亮算得上绝后了。但那并不算是诸葛亮家教的失败,那是时势的原因造成的。蜀国在那时候,实力不济,时运不济,就该灭亡。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就算水平再高,也救不了蜀汉。

反而是,诸葛亮父子的故事,在后世流传了下来。后世为他们修庙,把他们的塑像供奉起来,给他们建立丰碑。同时,体现诸葛亮家风的《诫子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代代往下流传,为后世反复学习景仰。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父子不是失败了,反而是成功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恰好可以说明两人的品格。

司马懿志在天下,把儿子当做接班人来培养,好的、不好的,什么都传给司马师兄弟。所以,司马师兄弟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而诸葛亮志在辅佐刘家,只是教会诸葛瞻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诸葛亮则全力培养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政治上的接班人则是蒋琬。从这方面,可以看出诸葛亮大公无私,绝不以权谋私,毫无保留的辅佐刘备父子。

没错,司马师司马昭的能力确实是比诸葛瞻强,但从人品上说,诸葛瞻又完胜司马师兄弟。作为臣子,诸葛瞻为蜀汉死节,从儒家的角度看,名节重如山,诸葛瞻九泉之下是可以昂首去见诸葛亮的。

可以说,从司马懿的角度看,他培养的儿子是成功的。从诸葛亮的角度看,诸葛亮培养的儿子也是成功的,价值观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不过司马炎之后 ,司马家族给汉民族带来五胡乱华的灾难,这恐怕无论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不愿意看到的。

漁樵公想,如果让诸葛亮作出选择,他宁愿儿孙碌碌无为,也不愿意儿孙祸害百姓吧!至于司马懿如何想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漁樵戏春秋


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诸葛亮的儿孙怎么都很平常,而司马懿的儿孙都各个龙虎?

首先要讲的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存在缺陷,可以说无论古代和现代遗传基因,家庭教育,由家长做镜,子女都受一定的影响,例如边远山区的孩子与大都市的同龄孩子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绝对,只能说占有比例要大得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见识多肯定知识面要宽一些。

诸葛亮有多大本事且不去评论,因为从演义上了解的诸葛差不多除了借寿不成,几乎没有他办不了的事,神了。诸葛的儿孙平常也不奇怪,应该说很正常。如关羽,张飞的儿子正史就很平常。

司马懿何许人也,司马师,司马昭一直由司马懿调教出来,跟随冲锋陷阵打天下的主,能不优秀这反到奇怪了,实践出真知这是不可否认的道理。

现无说服力去评论历史,按现代来比方,不是讲谁能力大会经商,要看业绩,能进世界五百强的领头人这叫牛,空话说多了有什么用!



9紫气東来


诸葛亮,想必早已经家喻户晓了,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令后世惊叹。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孔明的儿子却并无大用,一生仅得“忠孝”二字。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为丞相,同他的儿子相比,孔明之子便显得有些草包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由此看来,他与诸葛亮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二人也经常作为敌对势力在战场上相遇。司马懿育有九子,分别是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琅邪武王司马伷,清惠亭侯司马京,扶风武王司马骏,梁孝王司马肜以及赵王司马伦。

这可见,司马懿的儿子可以说是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尤其是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是侧面写出了司马昭的不凡。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儿子就显然不够看了。传闻诸葛亮育有三子一女,由于其中有一个是义子,还有两个正史中并无记载,在此便不进行讨论。

单说袭爵了武乡侯的诸葛瞻。延熙七年(244),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因为父亲诸葛亮的原因,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也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后绵竹御敌,诸葛瞻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徒留一句“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其实,造成这样的局面也不能怪诸葛亮。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其46岁时才得一子也就是诸葛瞻,但是诸葛亮却忙于社稷,根本没有时间抚养教育这个儿子。更让人遗憾的是,在诸葛瞻八岁时,其父便积劳成疾逝世了,只留下了一封《诫子书》作为最后的礼物。

那么《诫子书》讲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但是,文中仅仅是教导了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在蜀汉如此危难之际,单单成为一个君子显然无用,对于没有父亲教导的诸葛瞻,我们又如何去希望他成大器呢?因此相比总是将儿子带在身边教养的司马懿,诸葛亮的儿子差一大截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怎么聪颖的孩子,无人悉心教导,又如何成事呢?假使,诸葛亮没有因为过度劳累等等原因而早早去世,那诸葛瞻的人生会不会改变,蜀国的命运会不会发生改变呢?欢迎读者朋友们留言交流。


邓海春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很多老师家的孩子学习并不一定都很好。当然也不是必然的结论,只是相对普遍的现象。原因很简单,一是精力有限,二是下不去手管教。那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和司马懿遇到的是什么情况。

第一,二人出仕的时间不同。

司马懿装了大半辈子孙子,四十多岁才逐渐开始掌权,之前有大把时间在家带孩子。诸葛亮26就出山,一把屎一把尿把蜀汉集团拉扯大,很少有时间教导孩子。

第二,二人的出身不同。

司马家族是名门望族,有很深的底蕴和文脉。诸葛亮的家族虽然不是三代贫农,但是充其量是普通人家,二十多岁都没有举孝廉就可见一斑。

第三,二人的境遇不同,目的不同。

一位一出山就是股肱之臣,一位多年媳妇熬成婆。这就使两人的目标和理想不同。

诸葛亮为的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让蜀汉统一天下,于是他要做的就是自己鞠躬尽瘁,至于子孙,如果不是奇才,也没必要教导成大才,而且他还教了很多徒弟,培养了一系列接班人保蜀汉平安。司马懿也不同,受尽了曹家气,像他们这种精英家族,是懂得隐忍的,司马懿在时完成了权利的争夺,到了子孙,自然是要保富贵的,所以怎能任由他们庸庸碌碌呢。

所以,司马懿的后代之所以强过诸葛亮,首先是有强大的基因,其次是有足够的培养时间,最后培养方向也完全不同。

不过强求的未必就美好。诸葛武侯万世流芳,司马家族祸乱中华。

历史教导我们,看似胜利的不一定是真的成功,泰然一世,方能万古留青。就有如当今社会,钱财地位不过过眼云烟,内心平静,方能坦荡一生。


尹禾


司马懿一生都生活在,曹操彪悍,霸道,猜忌,与强权之中,后来的曹睿对司马懿也是,欲杀之,而不得法。

操劳一辈子的司马懿到70多岁去世。经历曹魏四朝君主。家族一生都在曹魏的阴影下隐忍偷生。

司马懿以及整个家族都生活在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的环境中,所以司马懿的儿子们,在外看起来是名门望族富贵豪门之子,其实内在行为处事都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差池,以免连累家族。

在这样复杂压抑的生活环境中,自然也锻炼了司马懿儿子们的隐忍,睿智,干练的心性,而且都是文武双全。

司马懿一生都在隐忍中度过,自己的心性早已处于爆发期,不再想整个家族继续寄人篱下,迟早自立为王。

诸葛亮祖上本就是宦官之家,亲戚朋友也多是名门望族,都是书香门第的名人之士。诸葛家的生活环境自然更人性和谐,都是以仁义丰富学识对待环境中人。

诸葛亮的儿子们,生活在富贵殷实之家,亲戚朋友上下都是有学识的名士之辈。所以,诸葛亮的儿子们在成长中没有得到逆境的锻炼,他们都平稳富足过完一生。

这也就是司马懿的儿子能在逆境中成长,成年后都学到了如何在复杂环境立势,完成自己与家族的心愿。一统山河。

诸葛亮的儿子们在顺境中成长起来,成年后由于之前没有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生只想着为蜀国建功立业,自己在刘备的军中一直处于备受尊敬的地位,诸葛亮早已将蜀国当成自己的家来治理。

所以,诸葛亮的儿子们一生只想着为臣子,没有自立为王的念头。

所以,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由于志向不一样,成就也就不一样了。


蜗牛知道


首先说谁的才能也不是天生的,司马懿为什么有两个虎狼儿司马师司马昭,那是因为司马懿懂得乱世之中惯孩子就等于害了孩子,所以司马懿只要有机会领兵作战就带着两儿子,目的就是为了励练他们,司马师司马昭也确实不负众望,很快就成熟起来,成了司马懿的得力助手,也为日后篡夺曹魏江山打一伏笔。

而诸葛亮就不行了,《三国演义》中写了诸葛亮有妻黄氏生子诸葛瞻后又有孙诸葛尚,但是没写诸葛亮怎么教育儿子,现在看来诸葛亮不是个好父亲,因为诸葛亮没有励练诸葛瞻,诸葛亮一生先后七出祁山,按说是有机会让诸葛瞻上战场励练的,可奇怪的是诸葛亮一次也没带诸葛瞻上战场,这是很奇怪的事,按说是不该这样的,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在家是个脾气暴躁的父亲对教育孩子没有耐心同时也可能看不上自己儿子,可能认为诸葛瞻不是那块料,所以诸葛亮常年领兵在外,就疏忽了对儿子的教导,可这无疑害了自己的儿子。

诸葛亮死后,当邓艾率军打到成都城下时,刘禅派诸葛瞻父子领兵出战,结果全部战死,虽然说很英勇,可后人只能叹息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司马懿是对的,和平时惯孩子的后果是孩子长大后一无是处无法生存,而战争时期惯孩子那就是死。


天宇的文史情怀


我们先来理清楚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分别有几个儿子。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

他妻子是黄氏,说法不统一,有说是黄月英,还有说是黄硕。但是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诸葛瞻、一个叫诸葛乔。诸葛乔不是诸葛亮亲生的,而是他哥哥诸葛瑾的儿子,后来收为了养子。诸葛瞻则是亲生儿子。

司马懿,去世后,先后追谥为宣王、宣皇帝。

司马懿那就比诸葛亮厉害多了,子女成群,主要原因就是妻妾多,生的也就比较多。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妻子,也就是正妻,张春华,追封为宜穆皇后,先后生了三儿一女,按照长次关系排列,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六子司马干、大女儿南阳公主司马氏。

姬妾,有三人,伏、张、柏夫人,分别生三子司马亮、四子司马伷、五子司马京、七子司马骏、八子司马彤、九子司马伦。

司马懿还有一个女儿高陆公主司马氏,生母不明。

上面理清楚了两个人的儿子分别是谁,那下面我们就说说他们的状况吧。

先来说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因为诸葛亮当时没有儿子,所以就把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待他可是非常严格的,希望他能有出息,可惜的是,二十五岁就阵亡了。

亲生儿子诸葛瞻是在诸葛亮46岁时候才有的。诸葛瞻算是继承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思敏捷,对书法绘画都非常精通,而且还有非常强的记忆力。但是在领兵打仗上,却远远不如诸葛亮。最终因为犹豫不决导致战略上失策,退守绵竹,最终和他的儿子诸葛尚战死。

司马懿儿子比较多,但是却都有非常棒的才华,就比如长子司马师,在司马懿去世之后,仍能够独揽大权,令朝野肃然,并且在军事上的才能也不弱于朝政。

次子司马昭则是战功累累,和司马师不分上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亮,曾经晋武帝想把位置传给司马亮的,但是因为有人从中阻挠,最终没有传给他。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司马亮是很厉害的,并且西晋时八王之乱,司马亮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伷,在年轻时候就是非常有名的,后来统军时因为带兵有方,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司马懿还有诸葛亮两个人的儿子作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从中就可以直接看出他们培养儿子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照理说诸葛亮比司马懿更加有才华,可是在培养儿子这方面看来司马懿是更胜一筹。

我觉得应该是和两个人的家族不同有关。就算是现在这个年代,家族不同,培养习惯不同,教出来的人肯定也就不同。

司马懿这个家族名声比诸葛亮的家族响亮很多,他祖上也算是个四世三公,门下的子弟是遍布了整个北方。

诸葛亮呢,家族就有些卑微了,在诸葛亮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还是投奔了荆州。

其次便是两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就导致了在教育子女这方面有所差距。

司马懿那是悠闲的很,有大把的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儿子。而诸葛亮呢,需要辅佐刘禅,还要去处理大堆的军事,最终还是在军营中因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而死的。

接着便是两个人生孩子的时间,司马懿是208年有的长子司马师,那时候司马懿才29岁。而诸葛亮则是在46岁时生的诸葛瞻,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才8岁,更何况儿子出生后,诸葛亮一直致力于北伐,这根本就没时间去管儿子。

从以上几点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养儿育女要尽早,太晚的话就没时间去教育了。


理科男读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咱们先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有几个儿子。

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懿之子,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候食邑千户,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

司马伷,司马懿之子,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能,官至征虏将军,西晋后封为东莞郡王,入朝为尚书左仆射,抚军将军,又外放为镇东大将军,累迁至散常侍,进封东武乡候,又拜右将军。

司马亮,字子翼,司马懿之子,司马亮初封万岁亭候,后改封广阳乡候,祈阳伯,历任东中朗将,散骑常侍,镇西将军等,西晋后,加封扶风王,后改汝南王,镇南大将军,总领豫州军政,不久,入朝任太尉,太子太傅。

司马干,字子良,司马懿之子,司马干在曹魏时期就被封为安阳亭候,后加封平阳乡候,西晋后,封平原王,抚军中郎将,光禄大夫,卫将军等要职。

司马骏,字子臧,司马懿之子,司马骏先后担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屯骑校尉,平南将军,安东将军,安东大将军,西晋后封汝阴王,镇西大将军,守卫关中。

司马伦,字子彝,司马懿之子,曹魏时期封安乐亭候,后进封东安子,任谏议大夫,西晋后,封琅琊郡王,后改封赵王,历任平北将军,安北将军,征西将军等,镇守关中。

司马肜,字子微,司马懿之子,西晋后封梁王,征西大将军,尚书令,太宰,司徒等要职。

司马京,字子左,司马懿之子,初封清惠亭候,西晋建立前去世,年仅24岁。

司马昭,字子上,司马懿之子,这个就厉害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流传了几千年,司马昭早年跟随其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封新城乡候,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大将军,景元四年(263)年受封晋公,次年,进晋王,晋朝后追封文帝。

大家可以看到司马懿的每个儿子,除了英年早逝的,都可以称为人中龙凤,再加上曹魏后期对司马家族的打压,使得司马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心思缜密,城府深沉,反观诸葛亮的儿子,那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诸葛瞻17岁时迎娶公主,封骑都尉,武乡候,景耀四年,统领中央事物。

诸葛瞻生于227年,当时诸葛亮47岁,属于老来得子,当时虽然对这个儿子非常喜欢,但是正在部署北伐事物,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教导诸葛瞻,这很显然跟司马懿的儿子们生长环境是不一样的,据(史书)对诸葛瞻的评价: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个人之间的儿子们,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