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習時打罵孩子正確嗎?

陽光人生未來充滿希望


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有種想要糾正語病的衝動。問出這樣一個問題的家長應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孩子寫作業時做一個暴力監工。

當孩子字寫歪時,題寫錯時,想要去廁所時,講了多次他依舊一頭霧水時,隨手抄起手邊的書本扔到孩子身上,或者把孩子推倒在地,扒下褲子,啪啪啪,一陣亂打。

是不是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業時的場景?自己真的受益了嗎?成長成才了嗎?是不是心裡有點記恨大人?

我們村那個第一個考上清華,棍棒底下出第一的好學生,上大學後不往家裡打電話,打電話也不願跟老父親多說一句話。

這個結果是當下的你我想要的嗎?

在我工作時,孩子也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會問我畫的好不好,會向我求助不會寫,兩個人也會有爭吵打架的時候。這嚴重干擾我的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想一想,作為監工的你一直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會不會影響孩子?

慢慢地我們都養成一些習慣,他們試著自己解決問題,我試著放手讓他們做,再然後各自安好!

望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快樂成長!



大寶小寶的媽媽


我在輔導小外甥寫作業時發現,孩子在寫作業時家長不停打罵甚至是大聲吼叫,都會影響孩子的思考能力,這個時候你的打罵充斥了孩子的頭腦,他怎麼可能有心思思考呢?我小外甥後來跟我說:我當時腦子快炸了,我要記很多東西。說明你打罵時的語言不自覺的一股腦輸入了他的大腦。而我小外甥才一年級。


吃木芽的小蟲


不正確,我也是小時候過來的,越是打罵的小孩,越討厭學習,甚至會厭學的,只能去引導孩子學習,引導孩子懂得使用方法去學習,打罵的孩子會很自卑,要不然就是得一時總,久了就沒用這辦法,最終的結果還是得耐心教孩子,也不能太寵,該嚴厲還是得嚴厲,賞罰分明的去管理孩子!


惜雨媽媽


很開心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同時我也是擁有7年教齡的一線老師。我是 ,在此,我也表達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若是認同,歡迎點贊轉發,若是有不同看法的,歡迎留言評論。文章有點長,請仔細品一品!

首先,我覺得這種方式不正確。

長此以往,間接導致孩子害怕、牴觸甚至厭惡學習(另一方面的影響就是孩子也會以怒吼的方式解決問題)為什麼“暴吼”或有的家長輔導作業時氣急了“突然打一下”等行為會導致孩子寫作業時走神呢?因為,孩子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爸爸媽媽身上,屬於膽戰心驚的一種狀態——不知道爸爸媽媽什麼時候突然又一聲怒吼,或者什麼時候又會打我一下。孩子處於一種時刻緊張的情緒中,根本無法安心完成作業。我曾經看到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最終都能得到解決。但不會是用同一種方法,也不會是在同樣長的時間內”

但是解決孩子的問題,或者說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家長自身的改變。如果家長自己都沒有改變的決心和堅持的耐心,那就不要要求孩子。

單來談談輔導作業的問題吧。我們家長中存在不少高幹家庭,但是我們仍然會在家長會上及家長群中反覆強調:請家長不要輔導孩子的作業。因為不恰當的輔導,包括方法,包括思路…是會對孩子的學習起反效果的。而老師留作業的目的,並不是學生交上一份全對的作業,然後我們打幾個對勾,那作業就變成了學生和老師的雙向體力勞動。作業的目的,是檢測效果,鞏固能力,看清不足。哪道題不會,說明哪一塊的知識點還沒有完全掌握。所以說,家庭作業,應該能夠幫助老師掌握孩子真實的學習情況。所以我建議你們把輔導改成監督。讓孩子自主完成作業,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逐漸意識到寫作業和學習都是我自己的事情。

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創造學習氛圍。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媽媽不要聊天不要看電視,最好也看書,或者工作。這個時間段,是全家的“集體學習工作時間”。

第二:有嚴格的時間表。什麼時間做什麼時間的事。假如說七點吃飯,那七點的時候不論你的作業做到什麼程度,先停下,來吃飯。提前瞭解一下孩子今日的全部作業內容,預估時間,如果實在預估不出,可以問問老師。正常情況下,老師每天的作業量和所需時間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然後通過你對作業完成時間的預估,確定一個休息時間。比如九點半睡覺。那麼到了九點或者九點十五分,我們就要督促孩子收拾書包,無論你寫沒寫完(別緊張,往下看完)都要結束寫作業,必須保證九點半睡覺。

然後我們說到第三點:承擔後果有一句話叫:自由選擇,自我承擔。在家庭教育中,一百次的說教,不如一次的承擔後果。提前和老師溝通好:我們打算怎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只要是專業且負責的老師,都會非常願意配合。剛才說到九點半按時睡覺,作業沒寫完怎麼辦呢?明天自己去學校承擔沒完成作業的後果。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又好比說孩子耍賴不上學,賴床,磨蹭,哭鬧打滾兒…沒關係,你磨蹭吧,磨蹭到幾點我也要把你送到學校去,遲到或者曠課的後果,自己承擔。全過程不打不罵語氣溫和,但不妥協。提前和老師溝通好,這個後果實際上不會有家長想象中那麼嚴重。但是如果任由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自行發展,這個後果反倒可能很嚴重。說回寫作業。到了週末,全家一起總結,這一週每個人每天的學習工作任務都是否完成,完成可以有周末獎勵。比如一次出遊、一頓大餐、一場電影…如果孩子這周有沒完成作業的記錄,而爸爸媽媽每日的工作和任務都按時完成了,那麼孩子不能參加。爸爸媽媽自己去。回來後可以給孩子看看照片,分享過程,告訴他:“真遺憾你沒能一起去,不過只要下週咱們每個人每天都能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下週末咱們全家就可以一起去啦。”當然,如果爸爸媽媽中的一人有當日的工作或任務沒完成的情況,也不能參加。比如說:孩子完成了,媽媽完成了,爸爸有一天的工作沒有當天完成,那麼就媽媽和孩子去。爸爸要表示遺憾,並且要當著孩子說:下週我一定要按時完成工作,參加咱們家的週末活動。只有獨自承擔了後果,孩子才會慢慢意識到寫作業是我自己的事情,寫不完沒人會幫我,也沒人會讓我一直寫到幾點都可以,而且所有的後果都是我自己承擔。這時候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做好這件事。當然,不可能一天見效,甚至可能一週兩週都不見效,或者還要經歷孩子的哭鬧抗爭等。之前習慣沒建立好,那麼後期往回扳,這個過程一定是艱難的。但世間一切珍貴的事,收效都很慢。

所以爸爸媽媽要做的,首先是一定堅持住。其次是全家態度統一。比如爸爸在堅持,媽媽不能過來說算了算了…媽媽再心疼,哪怕心疼得掉眼淚,也回臥室關上門去自己哭,不要當著孩子反對爸爸。再有就是謹記“溫柔的堅定”。我的態度是堅決的,規則不可破,原則和底線不會妥協,但是我的語氣一定是溫柔的。這也是讓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堅持中依然能感受到他們的愛,並且學會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好好說話。這三個原則不僅適用於輔導作業,也適用於我們日常家庭教育的一點一滴。

在這個看似“殘忍”的過程中,我們培養了孩子的時間觀念,建立了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也讓孩子懂得了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那麼假如孩子有不會的題,可不可以問,可以,但是集中在作業全部完成後。

首先這道題家長得有十足的把握才能講。不能自己把握也不大,按照自己的猜測或者網上查出的正確答案蒙著講,這絕對不行。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只認認真真溫溫和和地講三遍。三遍還不明白,留著,明天去問老師。講完了,明白了,最好也給老師在這道題下留一個備註:這道題孩子寫作業時不會,我用什麼方法(過程)給孩子講解,最後得出答案。如有不妥,還請老師及時為孩子指正,謝謝老師。然後關注這道題的知識點,如果作業都寫完後還有餘力,可以準備一兩道相關知識點的習題,鞏固一下。或者告知老師,請老師關注孩子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掌握。最後就是當孩子告訴你作業寫完了,要檢查一下完成情況。看看今天的作業記錄,確認孩子都完成了。但是對與錯的問題不管,留給老師。只要確認他都完成了就好。

總結一下,家長的監督主要分幾步:營造學習氛圍確定學習時間檢查完成情況但願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都能不再為輔導作業而“咆哮”。其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咆哮甚至打罵,除了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之外,沒有任何真正的意義。孩子可能一時服從,但這種服從是因為害怕,這個問題實際上並沒有得到解決。

出現問題,找到根源,解決問題,才是一個正確而有效的過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莫不如是。所以,家長們選擇正確的方法比打罵管用!謝謝。





徐老師數學課堂


作為老師,我的回答非常明確:非常不正確。


首先,學習是一個什麼過程?任何人的學習都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就需要集中精力,需要專注。試想,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如果受到被外界暴力式的干擾,孩子能夠進行專注的思考麼?相反,孩子在被責罵的狀態下會將主要的精力投射到在應對外界響應,如逃避打罵、保護自己方面。換言之,這種狀態下,孩子只是被強迫、威逼去執行一些被動的思考,和演戲無異。

其次,家長對於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呢。家長一般不會無緣無故的在學習的時候打罵孩子。更多的情況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表現出一些不良的狀況,諸如精力不集中、磨洋工、拖沓等。因此,家長試圖通過簡單、有效和快速的方法幫助孩子糾正,即為打罵。家長首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這種方法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給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果孩子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很容易在性格上表現出敏感和自卑。這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好的影響。

對於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家長要保持耐心。家長要明確,我們介入孩子的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介入孩子的學習,不是為了要求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孩子遇到了學習困難,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具體問題問題解決。例如,有的孩子學習習慣不好,造成拖沓等不良表現,家長應該溫和、嚴肅地告知孩子正確的行為模式和規則。我們可以給孩子規定明確的學習時間。如果孩子因為拖沓在規定時間沒有完成作業,那麼就接受後果——把沒有完成的作業交給老師,決不允許補救。如此幾次之後,孩子們通過直面後果,必然會糾正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科學就需要尊重規律、講求方法。打罵等宣洩情緒、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除了暫時的威懾,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理科博士再學習


1、這樣教育孩子是錯誤的方法很多家長都喜歡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發展。你用打罵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今後很可能會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別的孩子。

2、孩子容易發脾氣。家長長期打罵孩子會可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暴躁,他們會學習你的暴脾氣,從此他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會很暴躁。除了不打孩子以外,也記得不要輕易對孩子發火孩子叛逆。家長越是打孩子,孩子就越可能滋生出叛逆的心理,他們就更喜歡和你們對著幹。他們不想再服從你的管理,有時候甚至會用你的那套方法來對付你。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

3、孩子變得自卑。孩子會因為家長的長期打罵變得越來越自卑。在他們的意識裡可能會認為自己哪裡都做得不好,所以才會受到懲罰。從而這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心,在同齡孩子中也常表現得低人一等。

4、孩子變得孤僻。孩子可能會因為家長長期的打罵變得孤僻。他們的世界裡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就是:只要做錯一點事就會捱打。所以他們慢慢的養成了不和人交往的習慣,認為這樣就不會被打了。






我愛追影視


家長學習時打罵孩子正確嗎?

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說過:不要讓孩子在還不能熱愛學習的時候就開始厭惡學習。

一個行為,如果得不到鼓勵,沒有完成時的喜悅,甚至還伴隨著被指責的壞情緒,那麼這個行為是無法堅持下去的。那麼,怎麼樣才能陪伴孩子的學習有用呢?



首先,要幫孩子理清楚都有哪些作業,做一個作業清單。確定當前要做哪一個,一個做完清單上就要畫個勾,讓孩子有成就感。然後呢,開始做下一個。這個清單打勾,是非常神奇的。

其次,你要在旁邊提升學習榜樣和創造學習的氛圍,你要在旁邊一起看書。你可以和他說,你寫的這兩行字,我想把這頁書看完,你不要寫的太快哦。我們讓孩子體會到,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是有趣味性的。



第三,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要認同他的情緒。孩子注意力不能夠集中,無論你跟他說什麼,孩子內心都會覺得我做不到。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同頻共振,同頻之後才能共振。也就是孩子的內在感覺被認同,你們才能夠在一個共同的狀態上,你後面的話他才能夠聽得進去。

舉個例子,孩子集中注意力確實挺難的。媽媽說我看到你剛才有時候會走神,孩子說嗯是的。這就對應上了,你跟他之間達到同頻了,然後你再接著跟他說,媽媽也看到你好像一直在找辦法,你也很希望能夠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是嗎?把他內在渴望指出來的,想說出來的那些問題說出來,那這個過程當中你們就達成了你們認知。媽媽就可以在這時候說,那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怎麼樣能夠讓我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呢。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們就同意了,那麼孩子內在的感覺被認同以後,這個時候你所有說的話,他才能夠願意繼續的走下去。

第四,是當學習不順利的時候要幫助孩子找辦法。家長看到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媽媽要及時的給予回應“這個很難,別的同學也是不會的,沒事你已經很棒了啊!看起來我們也需要適當的調整一下自己,我們重新再看一下這個題是怎麼講的。”我相信這種引導的方式,媽媽會慢慢地把孩子從困難從疑慮從不願意的過程當中走出來。

一個語言你可以鼓勵孩子,一個語言你也可以毀掉孩子!我們說鼓勵和讚美能夠讓白痴變成天才,而批評與責罵能夠讓天才變成白痴,所以語言的溝通是非常具有魔力的。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到孩子,讓孩子從此開始慢慢接觸和愛上問題,愛上學習。

所以,輔導孩子的學習時打罵孩子是不正確的。

親愛的朋友,你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鈺凰姐頻道


學習時家長打罵孩子,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網絡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家長在學習時被孩子氣到無法言表的段子。家長學習時打罵孩子,這個肯定是不對的,道理我相信每個人都懂。但是做到卻很難。

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學習時打罵孩子,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肉體的傷害是其次,最重要的傷害是精神傷害。因為你越嚴厲越吼,孩子會越不知所措,越無所適從。這個我自己有親身的體驗。

我想說的是輔導作業之前家長要調整好心態,如果你心態沒調整好,盲目的去給孩子輔導,往往在輔導的過程中,矛盾就會自然而然的顯示出來。

可能有的家長這樣說,在輔導作業之前我已經努力的做到了心平氣和,告誡自己一定不能發火,一定不能發火,但是最後實在是控制不住自己。這種心情我相信每個家長都能理解,在網絡上也看到過輔導作業,家長氣得心肌梗塞的,甚至有生命危險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想這個是沒有辦法讓孩子來適應你,只有你去適應孩子,你來做改變。努力控制你的情緒,做到一個平常心,也許這這句話說起來比較輕巧,做起來確實是比較難。但是你要知道必須去做,這是你的責任和義務。

我想說的是在輔導作業的過程中,吼孩子罵孩子,打孩子,這對孩子的心理真的是一種莫大的傷害。我自己知道,我家的小孩算是比較聽話聰明的,但是一開始輔導作業時,我經常會發脾氣,最後孩子產生了一種應急反應,我在輔導他時,一開始喜歡用手拍他的腦袋,後來我改正之後,我不再去打他,但是呢在輔導他的時候,我稍微有點動作,他會立馬用手遮住頭,看到他的樣子,我覺得我自己之前做的很錯。

我在努力的改變自己,耐心的,以一顆平靜的心去輔導他,他不懂的,我想辦法從現實生活出發,生活中的例子,則通過網上的網絡搜尋一些資料來幫助他。我想說的是,輔導時越打罵,效果反而越差。與你輔導的目的背道相馳。


糊老師


有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打不罵,難以成才,但是從來沒有想到你“打罵”完之後,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壓力。

事實證明,常被打罵的孩子性格上會出現以下幾種變化。

1、家長經常“打罵”,孩子的性格由樂觀變得孤僻

很多被父母從小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會變得非常孤僻,他們對世界充滿警惕心理,認為世界上沒有值得依賴的人,遇到值得同情的事情也會冷漠對待。

2、“打罵”式管教,使孩子性格變得自卑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不愛說話,爸媽們要對這種孩子多加照顧,用心的去引導。如果這些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不問青紅皂白就打罵他們,他們就會更加敏感和自卑了。

3、暴躁的父母打罵孩子,使得孩子性格也變得暴躁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很多讓自己情緒失控的情況,有些父母不壓制自己的情感,對孩子大發雷霆,又打又罵。

這樣往往會讓孩子變得不理性。你打他,他就學會了打別人,你打出了一個“小霸王”。長期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心理出現疾病,尤其非常容易出現性格暴躁的情況,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4、父母用“打罵”來管教孩子,“孝子”也會變得性格叛逆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這讓他們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形成叛逆性格。於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你要東,他偏要西,存心讓家長生氣。

有的孩子,父母越打罵越不認錯,常常用說狠話、離家出走、逃學等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叛逆。

5、家長粗暴行為,使孩子活潑的性格變得膽小懦弱

有些父母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使孩子焦慮不安,終日提心吊膽,結果卻往往離父母的要求更遠。如果孩子經常挨父母的打罵,時間一久,孩子從心裡對父母就會產生恐懼和疏遠,不論心裡願不願意,都不敢違抗父母的命令,只有乖乖服從。

在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惟命是從,精神壓抑,性格變得懦弱膽小,將來在學習、工作上也會很被動。

6、為逃避“打罵”,孩子會形成“說謊”等不良性格

在家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為了避免捱打,還會慢慢形成說謊的性格習慣。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就“打罵”,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 恐怕會說出一些欺騙父母的話。

有的孩子懾於父母的壓力,表面服輸,內心不服,來個“好漢不吃眼前虧”,學會了見風使舵,看人臉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7、性格內向的孩子被“打罵”,會使性格變得抑鬱或自閉

有些孩子在性格上比較內向,也比較敏感,多數不願意向周圍同學和家人坦露自己的心聲。如果家長經常打罵性格內向的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壓抑。

孩子經常處在被打罵責難的環境中,是對孩子幼小心靈和肉體的一種摧殘,會使孩子意志脆弱、膽小怕事、精神恍惚、情緒低落、缺乏自信,易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抑鬱或自閉。

8、以“打罵”代替教育,使得孩子倔強的性格更加固執

生活中,有些經常捱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捱打都可能“不屈服”。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認錯,性格越加倔強、固執,甚至用離家出走來與父母對抗。

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使性格更加固執,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因此,“打罵”這種管教方式不可取,我們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的疏導法,有效溝通,科學施教。







黑哈哈


是不是不夠好的孩子才不愛寫作業或者不好好寫作業呢?

是不是隻有學習不好的家長才有這方面的苦惱呢?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特別去中國最好的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公眾號上搜索了一番,先上幾個截圖吧。(說明:小清心是清華大學心理中心的公號)

看到了嗎?學霸們也有類似的情況,心理平衡了嗎?

當孩子學習時,有各種各樣的讓家長惱火的事情發生,家長想幹點什麼的時候:

必須對親愛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朋友說:停!

這個場景讓我們先想像一下:

  • 孩子要麼寫作業拖拖拉拉,要麼字跡不工整,作業寫得亂七八糟,要麼錯誤百出……
  • 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表現在嘴上,吧啦吧啦說呀說……
  • 孩子呢?依然我行我素,要麼不理不睬,要麼敷衍了事,要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家長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孩子怎麼就不理解呢?

讓我們再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週五下午四五點,我們終於把本週原計劃的事項都完成了,正在暢想馬上到來的週末:睡個好覺,吃頓大餐,追劇……

突然領導出現在面前,“小王,這個事你週末加個班,務必完成……”

這個小王會是什麼反應?

孩子學習時的各種反應都是正常的。

當家長心中有了這個信念,心情會不會平靜很多?

當情緒平和時,我們的理智才會起作用,我們才有可能成為有智慧的人,才會有辦法指導孩子更好地完成他們的作業。

和大人一樣,孩子在心情愉悅的時候,作業的完成質量會更好,效率也才會更高。

回想一下,我們的孩子一歲左右開始學走路時,當他跌跌撞撞,甚至弄傷了自己,家長朋友們,您是心疼地哄?加油鼓勵?還是又打又罵?

可不可以多拿出一些耐心,對待我們的孩子?

建議每一位疼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抽時間去學習如何當一個智慧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