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尚書》有學者在先秦典籍中發現了相當數量的《尚書》引文,其中《禮記·緇衣》中一條引文相當重要,我們不妨在此作一對照。又因《郭店楚簡》中也有《禮記·緇衣》一篇,有關引文一併列出。《禮記·緇衣》: 《尹吉》曰:“惟尹躬及湯,鹹有一德。”《商書·鹹有一德》: 惟尹躬暨湯,鹹有一德。《郭店楚簡·緇衣篇》: 《尹誥》員:“隹尹躳及湯,鹹又一惪 。”在《禮記·緇衣》篇中,鄭玄在“《尹吉》曰”下的注為:“吉,當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也。尹告,伊尹之誥也。”這一判斷為郭店楚簡所證實,楚簡簡文原字“從言從収,収亦聲。由上告下曰誥,用雙手捧言,以示尊崇之義。収也是聲符,収音失去韻尾-ng,就讀如告。”(廖名春《郭店楚簡引〈書〉論〈書〉考》)這樣,“惟尹躬及湯,鹹有一德。”在先秦本中是出自於《尹誥》中而不是《鹹有一德》一篇中,而《鹹有一德》篇名就取自該句引文,這就令人懷疑《尹誥》的篇名是否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丟失了。為了補上這一篇名,才根據文意從殘存的文句中拮取一句作為篇名。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換句話說,傳世《鹹有一德》篇名並非先秦本所有。因為,傳世《尚書》有偽作的嫌疑,這一篇名的出現仍有可能是梅本的作偽者所加。但《史記·殷本紀》中的一條記載,則顯示事實並非如此。《史記·殷本紀》中在敘述了成湯代夏以後,引了一段“湯誥”,然後就提到了“伊尹作《鹹有一德》,咎單作《明居》”。這一段文字也見於傳世《尚書》的書序中。《史記·殷本紀》的這段記載將《鹹有一德》篇名的出現大大提前至孔安國同一時代。顯然,司馬遷的這一記載的原始資料是“從安國問古文”那裡得來的(《漢書·儒林傳》),因此,我們可以判定在孔安國所獻的版本中《尹誥》一篇的篇名已經缺佚了。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從《史記·殷本紀》所載“伊尹作《鹹有一德》,咎單作《明居》”判斷,《明居》很可能也是《尚書》的一篇,但《明居》不見於今古文兩家,可見此篇也屬於亡佚之列。兩漢今古文學派關於《尚書》篇目一直爭得不可開交,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孔安國所獻的版本並未全部包括當時已知的篇目。

換句話說,孔安國所獻版本和先秦《尚書》對比已經有所缺損。傳世《尚書》中的《書序》提及的篇名計有八十篇,孔氏所獻的篇數加上今文顯然不足此數。當然傳世《書序》是否真的源自孔子,仍是一個待證的問題。至此,我們可以判斷,孔安國所獻版本並非完本,而是有缺損的。司馬遷在提及“孔氏有古文尚書”時也以“其家逸書”稱之,可作上述推斷的旁證。同樣也有缺損的孔氏藏本能令劉向父子認為孔氏本較今文本更為完善,說明孔安國曾對殘篇斷簡作過補綴,《鹹有一德》篇名的出現就是證據之一。順便指出一點,在《書序》中,《鹹有一德》一篇僅作“伊尹作《鹹有一德》”,而不象其他各條均有一簡短概述。傳世《書序》中,僅《鹹有一德》、《明居》、《無逸》、《立政》四篇如此。其中《明居》無正文,而《無逸》、《立政》為今文篇目。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班固《漢書•儒林傳》敘說了西漢時《尚書》傳承的詳細經過,其文道:“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毆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雲。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逸周書》是百篇之餘,是孔子刪《書》的百篇之餘 。“逸周書”之名,最早為許慎所用。“‘逸周書’就是失傳了的《周書》,‘逸’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師說,‘絕無師說’”。清華簡中發現的《祭公》、《皇門》見於今本《逸周書》。《祭公》、《皇門》、《程寤》“這三篇如果按著我們現代的分類,就是《逸周書》。”

2018年11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發佈,共發佈竹簡107支,收入8篇未能傳世的戰國佚籍。清華研究團隊表示,其中,《攝命》一篇為西周冊命文書,當是《尚書》中失傳已久的《囧命》,證明今本《尚書》中《囧命》系“偽古文”。其餘7篇為一系列富含治國理政思想的文獻。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說實話我讀不懂《尚書》,主要因為他大多是散文為主的史書。我的文學功底不好,有些文章和句子讀不懂。但是不同人,不同的見解,並不是所有人都看不懂。

在清朝張之洞《書目答問》:“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曾國藩:“讀書以訓詁為本”。《尚書》文字古奧,佶屈聱牙,需要從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入手,才能讀懂經文,進而闡發義理。

章太炎《菿漢微言》:“學術無大小,所貴在成條貫。制割大理,不過二途:一曰求是,再曰致用”。《尚書》號稱“王者之學”,先從小學入經,求是求真;再闡發義理,通經致用。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當我們讀《尚書》時,只有藉助前人的註釋和翻譯,才能易於理解其內容。由於二十八篇可信的材料,司馬遷將其絕大部分採錄到《史記》中去了,或錄全文,或取部分文字,或概括其大意,而且將有些難懂的詞句譯成了漢代通行的語言,比較易於理解。所以我們讀《尚書》,最好能與《史記》對著看,從中可以得到幫助和啟發。歷代研究、註釋《尚書》的著作很多,最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本的《尚書正義》,由於它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其中真偽參半,我們必須予以分辨。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另外清代學者孫星衍所作的《尚書今古文疏證》,是一個比較好的注本,它吸收了清代一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彙編成此書,頗便參考。還有中華書局1964年出版的曾運乾著的《尚書正讀》和齊魯書社1981年出版的牟庭著的《同文尚書》二書,在疏通證明《尚書》的疑難之處是下了很大工夫,並且作者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是可供我們大家學習參考的。

歷史長河是延綿不止的,是長流不息的,是無法悔改的——《尚書》


無論是考證,還是學習,都應該尊重一點,“集百家之長,棄百家之短”。不斷的學習、交流和總結,都將促進文學創新。

今日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