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的各自算盤,一個個長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韓趙魏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斯為魏侯,趙籍為趙侯,韓虔為韓侯。至此晉國徹底瓦解,魏斯、趙籍、韓虔,都成為東周王朝的侯爵,三人後來被稱為魏文侯、趙烈侯、韓景侯。

之前三家聯合消滅智氏,並且瓜分了智氏的土地,緊接著三家又密謀瓜分了晉公室最後的一點土地,至此三家分晉基本完成。

那麼韓、趙、魏在瓜分土地的過程中,他們各自打著什麼樣精明的算盤呢?後來為什麼又要換地盤?

晉國遺留的疆土介紹

先看看晉國給三家留下了什麼遺產,作為春秋時期第一超級大國,晉國土地廣闊,但是在春秋末期,各個眾卿大夫都忙著打內戰分地盤,無暇顧及對外擴張,就連中山國也獨立出去了,晉國疆域有所縮水。

三家分晉的各自算盤,一個個長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河東郡:晉國的發源地,開發成熟,最為富庶,城池也最多的片區,曲沃、安邑、絳、翼等新舊都城都雲集河東,可見這是晉國最好的一塊地。

河西郡:此時晉國只控制了一半河西,雖然河西比較富庶,但是由於領土比較狹小,所以算不上一塊肥肉,況且河西地緣政治不佳,隨時都面臨秦國的進攻。

太原郡:雖然不是晉國的核心區域,但是畢竟包含了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可農耕區域還是比較大,再加上趙氏經營上百年,此外易守難攻,戰略位置重要。後來的秦國的長信候嫪毐,唐高祖李淵,都想據太原起兵稱王平天下。

代郡:此時的代郡是趙氏從遊牧民族手上奪取的土地,在今天的大同盆地,開發較晚,土地貧瘠,且受遊牧民族騷擾也比較多。但卻是一塊很好的縱深空間,向北可以開拓更大的疆土。

邯鄲郡:位於河北南部廣闊的平原,土地肥沃,城池較多,開發也比較成熟,人口稠密,戰國時期的邯鄲也是東方僅次於臨淄的繁華都市。邯鄲以東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未來擴張前景巨大。

東郡:位於河南北部,曾經的衛國舊地,商朝的兩個都城殷和朝歌都坐落在這裡,後來的魏國也遷都大梁,把東郡作為戰略重點發展。可見此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潛力巨大。

上黨郡:位於太行山的山脊,土地整體比較貧瘠,但有一個長治盆地,農耕價值也不小。上黨戰略地位非常突出,往東可以進攻中原,往南可以直搗洛陽盆地,往北威脅太原,往西震懾河東,是一塊稱王稱霸的好地方。

三川郡:位於洛陽盆地,之前大部分屬於周王室的土地,黃河流經而過,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城池大而多,洛邑、宜陽、陽翟、新鄭等大都市扎堆,是一塊絕佳的農耕和建都的地方。

上洛之地:黃河流經的狹長平原,可耕地不大,但是地理位置險要,崤函通道就在這裡,西南部分別和秦楚交界,是個防禦的絕佳位置。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人口數量、戰略地位等指標來評價這些土地,可將這些土地分為A、B、C、D四類。

三家分晉的各自算盤,一個個長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三家的基本盤和土地訴求

再看看韓、趙、魏三家滅智後的基本盤,從而分析他們的土地訴求。

三家獨佔地區

趙國:獨佔太原郡,代郡,邯鄲郡

優勢:佔據了太原郡和代郡的趙國,土地比較完整,和另外兩國的糾纏較少;擁有了良好的戰略縱深,可以繼續向北擴張;同時還可以通過邯鄲郡向中山國、齊國、燕國方向擴張。

劣勢:北部代郡靠近戎狄,隨時抵禦遊牧民族的進攻;中山國將趙國東西攔腰截斷;韓國再上黨地區則威脅太原和邯鄲的通道。

魏國:獨佔東郡,河西部分,上洛之地

優勢:河西和上洛之地只有同時在魏國手中,才能發揮作用。今後獨霸整個河西,向北奪取上郡,再通過上洛的崤函通道死死地鎖住秦國,稱為河東的屏障。也可以通過東郡向齊國和楚國方向擴張。

劣勢:兩個四戰之地,河西地區要面臨秦國的進攻,東郡要面臨齊國、楚國的進攻;三晉內部,隨時面臨韓國的分割和韓趙兩國的南北夾擊。

韓國:獨佔三川郡

佔據了三川郡的韓國北連上黨,疆域完整連為一體,東南方向的鄭國可謂是甕中之鱉,遲早被韓國吞併。同時成功的把魏國和趙國都分割,大大降低了兩國對韓國的威脅。韓國西不鄰秦國,南不鄰楚國,地緣政治最佳,受外敵侵略的幾率也更小。

劣勢:秦國強大後,魏國逐步放棄河西上洛之地,韓國也開始面臨秦國的進攻;吞併鄭國後,與楚國接壤,要面臨楚國的衝突。

交叉地區1、上黨高地:韓國佔一半,趙魏兩國分一半。韓國佔據明顯優勢。

交叉地區2、河東地區:魏國佔據絕大部分,韓國控制平陽等小塊地區。河東是魏國老根據地,魏國佔據絕對優勢。

預料結果:為了能夠完整的發展,韓國撤出河東是必然,撤出河東後韓國只能重點經營上黨地區的長治盆地。如果韓國佔據整個上黨,韓國的土地就能連為一體,而魏國和趙國都被韓國一分為二。

三家分晉的各自算盤,一個個長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各自的土地訴求:

韓國:獨霸上黨,將上黨和三川連接

魏國:打通通道,將河東和東郡連接

趙國:打通通道,將太原和邯鄲連接

那麼要實現以上各自的訴求,只能採取一個辦法:換地。

魏韓換地

河東和東郡中間隔著韓國,而從魏國河東到東郡,最便捷的一條通道,就是經過軹關陘,穿過韓國的三川郡,可是軹關陘掌握在韓國人手上,同時還要經過韓國的三川平原地段。於是韓魏兩國的換地開始了,魏國用自身不佔優勢而韓國由想得到的上黨城池,換取韓國三川兩端的土地,但是保留了野王等據點。這樣一來魏國控制了軹關陘,同時離東郡也就更近,過個平原就到了。而韓國得以獨霸上黨,國土又不至於分割。

三家分晉的各自算盤,一個個長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本來上黨地區雖然韓國佔優勢,但是魏趙兩國也佔據了部分城池,兩家也可以牽制韓國。但是魏國拿上黨城池和韓國換地後,對上黨地區就有了絕對的控制權。那麼對趙國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一來威脅了趙國的新都中牟,二來威脅了太原到邯鄲的通道。迫於韓國上黨地區的壓力,趙國選擇將都城從中牟遷到邯鄲。

三家分晉的各自算盤,一個個長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魏趙換地

公元前364年,趙國以深處魏國包圍的中牟,換取了魏國的浮水、繁陽,東部的土地連成一片。

公元前361年,魏國遷都大梁,統治中心轉移到東部,為了更好的鞏固首都,魏國榆次和陽邑二地給了趙國,換得了泫氏。

經過一系列的土地爭奪和調整後,也使得三國優化了自身的國土布局,土地越來越緊密的連接在一起。暫時調整了三晉內部的矛盾,為接下來的三晉一體,結成軍事同盟,並共同對外擴張,打下了堅持的基礎。

《圖史春秋》20篇

《從遊牧到稱霸》20篇

《大爭之世》20篇

《秦始皇系列》20篇

80篇文章,400幅圖,敬請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