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各自算盘,一个个长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韩赵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斯为魏侯,赵籍为赵侯,韩虔为韩侯。至此晋国彻底瓦解,魏斯、赵籍、韩虔,都成为东周王朝的侯爵,三人后来被称为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

之前三家联合消灭智氏,并且瓜分了智氏的土地,紧接着三家又密谋瓜分了晋公室最后的一点土地,至此三家分晋基本完成。

那么韩、赵、魏在瓜分土地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打着什么样精明的算盘呢?后来为什么又要换地盘?

晋国遗留的疆土介绍

先看看晋国给三家留下了什么遗产,作为春秋时期第一超级大国,晋国土地广阔,但是在春秋末期,各个众卿大夫都忙着打内战分地盘,无暇顾及对外扩张,就连中山国也独立出去了,晋国疆域有所缩水。

三家分晋的各自算盘,一个个长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河东郡:晋国的发源地,开发成熟,最为富庶,城池也最多的片区,曲沃、安邑、绛、翼等新旧都城都云集河东,可见这是晋国最好的一块地。

河西郡:此时晋国只控制了一半河西,虽然河西比较富庶,但是由于领土比较狭小,所以算不上一块肥肉,况且河西地缘政治不佳,随时都面临秦国的进攻。

太原郡:虽然不是晋国的核心区域,但是毕竟包含了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可农耕区域还是比较大,再加上赵氏经营上百年,此外易守难攻,战略位置重要。后来的秦国的长信候嫪毐,唐高祖李渊,都想据太原起兵称王平天下。

代郡:此时的代郡是赵氏从游牧民族手上夺取的土地,在今天的大同盆地,开发较晚,土地贫瘠,且受游牧民族骚扰也比较多。但却是一块很好的纵深空间,向北可以开拓更大的疆土。

邯郸郡:位于河北南部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城池较多,开发也比较成熟,人口稠密,战国时期的邯郸也是东方仅次于临淄的繁华都市。邯郸以东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未来扩张前景巨大。

东郡:位于河南北部,曾经的卫国旧地,商朝的两个都城殷和朝歌都坐落在这里,后来的魏国也迁都大梁,把东郡作为战略重点发展。可见此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潜力巨大。

上党郡:位于太行山的山脊,土地整体比较贫瘠,但有一个长治盆地,农耕价值也不小。上党战略地位非常突出,往东可以进攻中原,往南可以直捣洛阳盆地,往北威胁太原,往西震慑河东,是一块称王称霸的好地方。

三川郡:位于洛阳盆地,之前大部分属于周王室的土地,黄河流经而过,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城池大而多,洛邑、宜阳、阳翟、新郑等大都市扎堆,是一块绝佳的农耕和建都的地方。

上洛之地:黄河流经的狭长平原,可耕地不大,但是地理位置险要,崤函通道就在这里,西南部分别和秦楚交界,是个防御的绝佳位置。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人口数量、战略地位等指标来评价这些土地,可将这些土地分为A、B、C、D四类。

三家分晋的各自算盘,一个个长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三家的基本盘和土地诉求

再看看韩、赵、魏三家灭智后的基本盘,从而分析他们的土地诉求。

三家独占地区

赵国:独占太原郡,代郡,邯郸郡

优势:占据了太原郡和代郡的赵国,土地比较完整,和另外两国的纠缠较少;拥有了良好的战略纵深,可以继续向北扩张;同时还可以通过邯郸郡向中山国、齐国、燕国方向扩张。

劣势:北部代郡靠近戎狄,随时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中山国将赵国东西拦腰截断;韩国再上党地区则威胁太原和邯郸的通道。

魏国:独占东郡,河西部分,上洛之地

优势:河西和上洛之地只有同时在魏国手中,才能发挥作用。今后独霸整个河西,向北夺取上郡,再通过上洛的崤函通道死死地锁住秦国,称为河东的屏障。也可以通过东郡向齐国和楚国方向扩张。

劣势:两个四战之地,河西地区要面临秦国的进攻,东郡要面临齐国、楚国的进攻;三晋内部,随时面临韩国的分割和韩赵两国的南北夹击。

韩国:独占三川郡

占据了三川郡的韩国北连上党,疆域完整连为一体,东南方向的郑国可谓是瓮中之鳖,迟早被韩国吞并。同时成功的把魏国和赵国都分割,大大降低了两国对韩国的威胁。韩国西不邻秦国,南不邻楚国,地缘政治最佳,受外敌侵略的几率也更小。

劣势:秦国强大后,魏国逐步放弃河西上洛之地,韩国也开始面临秦国的进攻;吞并郑国后,与楚国接壤,要面临楚国的冲突。

交叉地区1、上党高地:韩国占一半,赵魏两国分一半。韩国占据明显优势。

交叉地区2、河东地区:魏国占据绝大部分,韩国控制平阳等小块地区。河东是魏国老根据地,魏国占据绝对优势。

预料结果:为了能够完整的发展,韩国撤出河东是必然,撤出河东后韩国只能重点经营上党地区的长治盆地。如果韩国占据整个上党,韩国的土地就能连为一体,而魏国和赵国都被韩国一分为二。

三家分晋的各自算盘,一个个长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各自的土地诉求:

韩国:独霸上党,将上党和三川连接

魏国:打通通道,将河东和东郡连接

赵国:打通通道,将太原和邯郸连接

那么要实现以上各自的诉求,只能采取一个办法:换地。

魏韩换地

河东和东郡中间隔着韩国,而从魏国河东到东郡,最便捷的一条通道,就是经过轵关陉,穿过韩国的三川郡,可是轵关陉掌握在韩国人手上,同时还要经过韩国的三川平原地段。于是韩魏两国的换地开始了,魏国用自身不占优势而韩国由想得到的上党城池,换取韩国三川两端的土地,但是保留了野王等据点。这样一来魏国控制了轵关陉,同时离东郡也就更近,过个平原就到了。而韩国得以独霸上党,国土又不至于分割。

三家分晋的各自算盘,一个个长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本来上党地区虽然韩国占优势,但是魏赵两国也占据了部分城池,两家也可以牵制韩国。但是魏国拿上党城池和韩国换地后,对上党地区就有了绝对的控制权。那么对赵国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一来威胁了赵国的新都中牟,二来威胁了太原到邯郸的通道。迫于韩国上党地区的压力,赵国选择将都城从中牟迁到邯郸。

三家分晋的各自算盘,一个个长了毛比猴精,退了毛比人精。

魏赵换地

公元前364年,赵国以深处魏国包围的中牟,换取了魏国的浮水、繁阳,东部的土地连成一片。

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统治中心转移到东部,为了更好的巩固首都,魏国榆次和阳邑二地给了赵国,换得了泫氏。

经过一系列的土地争夺和调整后,也使得三国优化了自身的国土布局,土地越来越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暂时调整了三晋内部的矛盾,为接下来的三晋一体,结成军事同盟,并共同对外扩张,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图史春秋》20篇

《从游牧到称霸》20篇

《大争之世》20篇

《秦始皇系列》20篇

80篇文章,400幅图,敬请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