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你認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野駱駝9005184025938


禍莫大於不知足,指的是人性的貪婪,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一個人太貪婪,不知足,必然會做違法亂紀或者是傷天害理的事,必然會造成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最後也會禍害與自己。


豫州絃歌


俗話說,知足常樂。

很多人把知足,當成一種安貧樂道。其實老子的本意,不是如此。

《道德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足。真正富足的人,常以知足心態行事!

大多數禍害的根源,源自人性的弱點:貪得無厭。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說: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古代的帝王,當了一國之君,並不滿足,還要四方征戰,擴大自己的疆土。戰爭帶來的禍害,首先衝擊底層人民。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子說,天下有道,太平時期,馬兒得以卸下戎具,為耕田、畜牧所用,人民安居樂業;而天下無道,征戰時期,即使是懷孕足月的母馬,也被拉上戰場,可憐的母馬在郊外生下小馬。動物尚未如此,更別說人了。

有道和無道之間,是人的慾望。人能自控慾望,就是有道;人被慾望所控,就是無道。

禍害最大的根源,源自人性的貪婪,不知足,貪得無厭。

知足,是一種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貴。

有的人說:“我一點都不物質,每天下午能吃上一塊抹茶點心,加一杯咖啡,就很知足了。為什麼別人還說我物質?”

我調侃說:“抹茶點心和咖啡,也是一種物質。”

這個案例,是告訴大家,知足,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自控力,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無論你怎麼做,都有人對你不滿意。

每個人,把自己月收入的30%,花在吃穿行住上,是一個正常的生活指標,也是應該的,否則,就會變成人見人嫌的摳門鬼,也無法促進經濟增長。

問題在關鍵,在每個人的收入不同。

有的人月薪3千,有的5千,有的1萬,有的3萬,有的更多……

那麼,每個人花費的30%,金額就不同。

收入是每個人的隱私,所以,你的言行和慾望,是否知足,是否自控,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是不知道的。

筆者吃飯的時候,親耳聽到旁邊一個美女打電話抱怨。

她每月收入5千,卻把3千花在美容院,2千用來買衣服、鞋子、包包;然後每個月都月光,還要家人補貼;而且她認為女人要美,天經地義,不認為自己花錢的方式有問題。

這樣的人,這樣的理念,就是失控,就是不知足。長期下去,一定會捲入財務的危機。

筆者認識一個朋友,她在網上貸款3萬做生意,結果是個坑,現在利滾利,已經滾到十幾萬。非常可怕!她到處低聲下氣求人,借錢還債,焦頭爛額,錢和債務的糾纏,把她變成鬼,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

有些涉世未深的學生,被慾望驅使,走上歧路。一開始只是想貸款幾千塊,買一個名牌手機,結果還不上,利滾利,貸款幾千元,最後變成幾十萬,還不起,就被人惡意催債,最後選擇自殺。這樣的新聞,網上經常爆出。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活生生的案例,都不足以讓人覺醒,可見人迷失有多深。我再強調一次,每個人,都必須重視:

知足,是一種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貴。

真正富足的人,常以知足心態行事,小心駛得萬年船。

老子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真正知足的人,會常足。

如何理解這個概念?

知足的反面,就是不知足,貪婪。因為貪婪而導致投資失敗的案例,舉不勝舉。本來很有錢的人,因為瘋狂的擴張,盤子做得太大,風險也大,一敗如泰山倒。

日常生活中,知足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收支平衡。長期入不敷出,那樣的生活,是很艱苦的。沒有錢,可以憋死英雄。

常以知足心態行事,小心駛得萬年船。

人的一生,無論做什麼事,根本上,都圍繞一個“錢”字。只有把賺錢和花錢的關係,捋清楚,理念對,方法對,你才能控制錢。否則,人都會被錢驅使,財務不自由,人就得不到自由。

老子《道德經》,是從根本上,修正一個人的思想和心態。這個過程,古人稱之為修道。

修道,並不是點支香,打坐,不聞不問。

修道,是用正確的理念,做正確的事,事關每一個人的日常。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修身養性,才能平安富貴。




天道仙子


《道德經》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後世,指導人們以德為本,清淨無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源與老子《道德經》中勸人“節制慾望"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個國家,小到個人生存,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的慾望。勸人知足常樂,凡是順應自然無為之道,盡心盡力去做為,但不要妄為,即"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認為:不要過於在乎個人名利,而應該為道是求,必須保持恬淡無欲,歸真返樸、少思寡慾的思想,不為個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為自己私慾而心神不寧,始終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準則,則整個社會風氣將大大好轉,思想素質提高了,能更好地發揮人的聰明才智,體現人的真正價值,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知足的人,會減少貪求,順心自然,無憂無慮,泰然自若,遠離羞恥與侮辱之事,知道適可而止,就能減少危險,可以長生久安。

孔子也說:“不知天命,不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滿足自己的慾望與訴求。否則,不切實際的慾望、不擇手段的侵掠,必定頭破血流、善心泯滅、道德淪喪,帶來人類的悲傷,文明的浩劫。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愛無為之德,節制私慾和貪婪,就能釋解冤仇,遠離災難。

所以,"禍莫大於不知足"是要求我們"知足常樂",是一種聰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決不是胸無大志的消極表現。

用陶淵明的詩做總結:"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秋水長天H


孔子也說:“不知天命,不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滿足自己的慾望與訴求。否則,不切實際的慾望、不擇手段的侵掠,必定頭破血流、善心泯滅、道德淪喪,帶來人類的悲傷,文明的浩劫。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愛無為之德,節制私慾和貪婪,就能釋解冤仇,遠離災難。

所以,"禍莫大於不知足"是要求我們"知足常樂",是一種聰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決不是胸無大志的消極表現。

《道德經》是老子之作,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由此可見,《道德經》在古代乃是文韜武略的治國之典。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後人們也繼承了孔孟之道和老子的思想道德之本。其實,就道德的含義來說,老子的《道德經》是確實詮釋了道德的精髓。


子藤


“禍莫大於不知足”揭示了“知足常樂”這一人生道理。

此句,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我們可以先理解下文義,再總結一下給後人帶來的啟示。

一、“禍莫大於不知足”的出處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春秋時期·老子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厚於甚欲,咎莫憯(cǎn)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章從字面意思上是說:治理天下合乎“道”,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小馬。

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知道何時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得。

二、“禍莫大於不知足”的啟示

1.從原文中看

張松如在《老子校讀》一書中寫道“至於‘寡慾’、‘知足’的提出。對當時封建貴族領主集團的無厭欲求,無異於是一個強烈的抗議。”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頻仍,這就給人民得生活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此,老子提出自己的主張,分析戰爭的起因是統治者貪慾太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統治者能知足常樂。

2.從個人角度看

胡寄窗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中說“寡慾的具體表現是‘知足’。老子學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為知足可以決定人們的榮辱、生存、禍福……”

“知足”的重要性從《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也可感受到,文中有句“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也就是告誡人們,過分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更多代價;過分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

孟子曾言“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正所謂“慾壑難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時刻提醒自己“寡慾心自清”“禍莫大於不知足”,把心放平放正,還有什麼事情能讓你為之煩惱呢?

知足常樂,但也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您的生活定會充滿陽光,幸福圍繞。


不定時讀書


知足,可以有這樣的理解,即是“知”足夠充實。顯然唯有在人的認知足夠到位,達到充實的程度,才具有把事情做好的條件。當人具備這樣的條件時,人的內心自然是自信的,所以做起事來會自然而然,沒有造作,一切水到渠成。

相反,如果不知足,就是“知”沒有積累到足夠充實的地步,如此就不具備把事情做好的條件,自然無法讓自己得到好的結果。及人不知足時,表現出的心理特徵為“貪”,故而及人有了貪心,即為表現出不足之相,匱乏之相。

同時,要人知足,也暗含了讓人立足本分,把能做好的該做好的切實做好的意思,如此讓自己從腳下做起,一點點的鍛鍊自己,實現由內而外的發展。而不是好高騖遠,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從而讓自己總是原地踏步。

再者,及人不知足,貪求過度,實為取禍之道。不具備做某事的條件,卻一定要去做,由此不僅讓自己付出的成本無法獲得回報,更是可能將自己置於極為被動的境地。故而才說,禍莫大於不知足。


本然同在


《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你認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禍莫大於不知足”的意思是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為嚴重的了。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裡就會快樂,痛淡而且對於身心健康有利。相反則焦躁不安。

一個人如果受貪慾的支配,那麼將會萬劫不復,老子非常推崇“知足。”

知足是一種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貴。知足的人才會常足.

老子的《道德經》是從根本上修正一個人的思想和心態。

人們不知道珍惜現有的,過分追逐名利必然會招來災禍和不幸。

如果你不知足,人的慾望永遠沒有停止,不會滿足,永遠停在煩惱痛苦中。

人生應該在恰當的好處是要曉得剎車止步。我們要從老子的大智慧中獲得人生的真諦。





蟹小魚


“禍莫大於不知足”,這句話很有道理。

人生的實質在於創造,這是自然規律。

這在《周易》的《乾》、《坤》兩卦中得到明證。

乾坤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不可分離。乾的實質是事物本事的自強功能,坤的實質是事物在得到自身得到加強的狀況下具備了造物功能,在於奉獻。事物的本質在於對物質基礎的基本滿足為最佳狀態,而事物本身的精神成份卻貪得無厭,為得到精神的滿足,往往人們會不顧自身的基本滿足的需要,會出現不滿足的慾望而壓垮自身難以支撐的基本需求,出現“禍莫大於不知足”的狀況。

“禍莫大於不知足”,揭示人生的真諦是:在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基礎上,精神上講究創造奇蹟奉獻社會而使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得到生態平衡,避免造成禍亂。


三易和尚


讀了《道德經》,十分佩服老子,也十分認同老子。

就“禍莫大於不知足”這句話,豈止是揭示了人生道理,那就是對人類發展史敲響的警鐘,“貪婪”,早晚會讓人類自取滅亡,最大的禍端,就是人類的不知滿足慾壑難填啊!

人類自身總以高等物種沾沾自喜,天下萬物,唯其獨尊,萬物皆為其用,無所不用其極,作威作福,心安理得,嗚呼!不知大禍臨頭!

人心不足蛇吞象,為了吃飽穿暖,人們發展了生產力,吃飽穿暖了,又想吃好穿好,為了更高的享受,於是相互爭奪資源,戰爭開始了!

人類高速發展史,就是你爭我奪相互鬥爭的發展史。

從石器時代到冷兵器時代,然後火器,現在終於核武器了!

據說,現有的核彈可以摧毀地球十幾次!

但,人們還不知懸崖勒馬,仍然在你追我趕的製造更尖端的武器,嗚呼!不知大禍臨頭!

愛因斯坦發明了原子彈,在日本小試牛刀,威力無比,懲罰法西斯,是其罪有應得。但死亡那麼多人,確實觸目驚心。據說愛因斯坦後悔了,後悔發明了這殺傷力巨大的東西。

在對法西斯統一戰線上看,無疑,愛因斯坦功莫大焉,但,從整個人類以後生死存亡的大局來看,他其實是個罪人!

不知足的人類,總嚮往著更高更強,發達的工業,讓環境烏煙瘴氣,尖端的武器,讓戰爭水深火熱,人們挖空心思,脫貧致富,從田園生活搬進鋼筋混凝土裡,穿上化學合成的外衣,吃著轉基因的食品,坐在冒煙的汽車裡,真不知福兮禍兮。

老子的觀點,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可惜,人們再也回不到這理想的國度了,好像人類也不想回去,那豈不是開了歷史的倒車!

嗚呼,不知足的人們,就乘著科學的快車一往無前吧!

阿彌陀佛!


七鬥


古代的帝王,當了一國之君,並不滿足,還要四方征戰,擴大自己的疆土。戰爭帶來的禍害,首先衝擊底層人民。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子說,天下有道,太平時期,馬兒得以卸下戎具,為耕田、畜牧所用,人民安居樂業;而天下無道,征戰時期,即使是懷孕足月的母馬,也被拉上戰場,可憐的母馬在郊外生下小馬。動物尚未如此,更別說人了。

有道和無道之間,是人的慾望。人能自控慾望,就是有道;人被慾望所控,就是無道。

禍害最大的根源,源自人性的貪婪,不知足,貪得無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