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與人交往當中謙詞與敬詞的使用更是我國文化傳承中獨具特色的一種形式,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學中國的禮儀,往往會被我國這些繁如星辰的稱謂搞得焦頭爛額,相信大家對於“足下”這個詞不會很陌生吧?它也可以被稱為是“閣下”,是表示對客人的一種敬稱,但是大家知道“足下”這個詞的來源嗎?

“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相傳足下這個詞就來源於山西,而與這個典故有關的正是山西名人,全國都在祭奠的介子推,介子推割肉救主的典故至今都廣為流傳且膾炙人口,而他寧願被燒死也不入仕途的那種曠達與對名利的淡薄更是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民,為了紀念他,民間還特定了一個節日,那就是寒食節,每年到了寒食節,人們祭掃、吃寒食就是為了紀念我國的這位聖賢。

“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而與介子推緊密相連的景點自然就是山西介休市的綿山了,綿山又被稱為“介山”,正是因為晉文公得知介子推被燒死悲痛交加而改的,綿山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背景的道教名山,到綿山旅遊,起點就是龍頭寺,進入龍頭寺遊覽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綿山勝境”大型石牌坊,它氣勢恢宏、華麗壯觀,是綿山的標誌性建築,龍頭寺以南天門為界,分為南北兩院,南天門位居最高,是觀賞落日晚霞的絕好去處。登臨其上,俯瞰山川,梯田櫛比,如詩如畫。每當暮色降臨,晚霞映照,落日半隱,伸出雙臂可拍攝到雙手捧日的奇妙照片。

“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來此朝山謝雨,突遇神龍顯靈,於是賜名龍頭寺,龍頭寺向南望去,山巒起伏,蒼翠欲滴,向東望去,介子推母子雕像在龍脊嶺若隱若現,彷彿在向你講述這千年的世事滄桑鉅變。除了龍頭寺,抱腹巖內的雲峰寺也十分的壯麗,寺內清幽寂靜,香火雲煙霧繞,彷彿是深山中蒸騰而出的仙氣,古樸典雅的建築,寺內精美絕倫的彩塑都為這座寺廟增添了神秘的氛圍。

“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綿山除了道家名山之外就是介子推文化了,因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出名的龍脊嶺景區有彭祖、呂洞賓、陳摶、漢鍾離等歷代古聖賢修行洞十餘處,是中國最古老的養生地,子推母子塑像就在龍脊嶺景區,整座塑像生動傳神,再現了當年介子推偕母歸隱綿山的情景。

“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講了這麼多,當地“足下”與綿山又有怎麼的關聯了,那就得請大家移步棲賢谷了,棲賢谷蜿蜒而上、怪石嶙峋,到這裡參觀遊覽,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據說當年介子推就是經這裡到達的歸隱地,峽谷貫穿飛流瀑布,天梯石棧與摩崖石刻點綴其間,沿著山谷直行而上,就來到了哀號坡,

傳說晉文公得知了介子推母子被燒死的慘訊,面對滿眼的枯木青煙,焦土沃野不禁觸景生情,遂命手下將一塊燒剩的木頭做成木屐,穿在腳下頓足哀號:“足下,足下!”,隨從們也一片哀號,從此這裡就成了哀號坡,而對朋友的尊稱”足下“也便由此得來了。

“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綿山十分的壯美,這裡有罕見的自然奇觀,全國都絕無僅有的懸泉蜂房泉,巨大的懸崖絕壁上數十對苔蘚茸結的石乳,乳汁如珍珠斷線,滴落池中叮咚作響,宛如琴絃彈奏出的山水清音。綿山還有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的大羅宮,甚至連綿山後山的水濤溝都美的仿若仙境,溝內水流豐富,溪谷深潭遍佈,綠色植被覆蓋,自然風光出眾。

“足下”稱謂來源於山西的這處景點,山內犧牲的此人全國祭奠

綿山既有人文景觀,又有宗教文化,同時它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寄託,山上更有清泉瀑布,綠樹成蔭,深潭溪流,實乃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名山,如果你也對這裡感興趣,那麼過完年背起行囊走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