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沙石峪村座落於遵化市東南20公里處,是一個群山環繞,環境宜人的小山村。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解放前,沙石峪村曾是一個“土如珍珠水如油,滿山遍野大石頭”的窮山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老書記張貴順的帶領下,“學愚公、搬窮山,劈山添澗造良田”,創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的人間奇蹟,硬是把一個荒山禿嶺的小山村變成“山上松柏戴帽,山中果樹穿腰,山下千畝千斤水澆田”的富裕小山村。 1962年春天,時任新華社記者東生到遵化縣搞調研寫了一篇關於沙石峪的文章《看愚公怎樣移山》,於1962年6月27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刊發。沙石峪因此名揚全國,成為當時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敬愛的周總理曾於1966、1967年兩次來到沙石峪村視察工作,有147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到此參觀學習。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改革開放以來,英勇的沙石峪人民秉承老“愚公”艱苦創業的革命傳統,搞起了葡萄栽植,並獲得成功,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形成一川葡萄漲春潮的優美畫卷。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沙石峪又先後建立食品廠、化工廠、橡膠廠、氧化鋅廠,使沙石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批有品位、有技能的優秀農村典型在全國湧現出來,不甘落後、艱苦創業精神血脈的新一代“愚公”人又揚起新的風帆。拆除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汙染企業,積極打造軟硬件旅遊環境,進行土地流轉。吸引農業產業示範大戶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一幅沙石峪未來發展、騰飛的畫卷正在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一、 艱苦創業篇

張貴順,一個樸實的農民子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沙石峪這塊不毛之地成為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舊時的沙石峪“土如珍珠水如油,滿山遍野大石頭”,在三里五鄉窮的聞名。

立下愚公志 ,深山展宏圖。最初這裡的名字叫做大狼峪北溝,因這裡無水少土,盡是石頭,才顧名思義起名沙石峪。1942年,沙石峪建立了以張貴順為書記的黨支部,1947年獲得解放,人民當家做了主人,但是,受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缺水少土的狀況沒有改變,人民生活依然比較貧困。從1949年開始,沙石峪颳起了下山風,全村大多數男勞力幾乎都外出做工,地都撂荒了。村黨支部書記張貴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51年,他帶領農戶,創辦了全村第一個互助組,此後又創辦了16個互助組。1952年,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提高了糧食產量,人民生活有所改善。1957年,張貴順到北京參觀全國農業展覽,通過學習毛主席對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的批示,決心做當代愚公,移山造田,改造家園。回到遵化,他找縣委書記曹壽山彙報了自己的想法,曹書記很支持移山造田的想法,並給他一冊毛主席著作單行本《愚公移山》。張貴順回到家裡,組織人們學習了《愚公移山》,學到動情處,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去移山。

萬里千擔一畝田 ,青石板上創高產。制定移山計劃的第二天,張貴順就領著大隊長閻寶玉和民兵連長李鳳元到南山溝的兩座山下搞測量:從溝底到山頂均是4丈多高,劈掉兩個山頭正好填平山溝造一片好地,於是,青年劈石,壯年搬運,老年砌壩,婦女和孩子們在石頭縫裡搜土墊地,經過幾十個晝夜的會戰,沙石峪第一塊人造平原誕生了。

興修水利:解放前,沙石峪的窮苦人每天天還沒亮,家家戶戶就揹著水葫蘆、擔著水桶,到五里外的大老峪取水,生活十分艱難。1965年,為了徹底改變沙石峪滴水貴如油的缺水局面,充分保障農業生產,沙石峪村黨支部決心在青石板上大興水利。全村幹部群眾發揚吃大苦、耐大勞、流大汗的硬骨頭精神,經過一年多的奮力拚搏,終於在北山建成了直徑11米的大口井,鋪設了1300米的引水管道,還先後在南山和東山打成了三眼機井,徹底解決了困擾沙石峪人多年的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開鑿大口井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修建盤山水渠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興修水力

開山造田:1965年冬,張貴順從山西大寨取經回來,經黨支部和村委聯席會討論,決定要在沙石峪修建大寨田。為了打消人們的畏難情緒,先由黨支部書記張貴順、大隊長閻寶玉和民兵連長李鳳元,帶領基幹民兵在北山青石板上修一畝大寨田作為示範。由於北山坡度大,只有鑿成石槽,壘成壩,再從五華里外擔土回填,才能建成大寨田。儘管困難重重,但沙石峪人並不屈服。1966年正月初三,沙石峪的基幹民兵排著隊,迎著漫天的飛雪開上了北山。張貴順帶領大家手持鋼釺鐵錘,奮力鑿開青石板。石槽在半尺、一尺地向地下延伸。工程進展很快,一畝大的石槽就要鑿出來了。黨支部根據群眾提出的建議,決定白天鑿石開地,晚上出去擔土。傍晚,張貴順、閻寶玉、李鳳元、周鳳林幾個支部委員,帶領100多名民兵,擔筐扛鍬,冒著風沙,奔向大老峪去擔土。擔土回來,大頂風,又是上坡路,人們擔著土,摸著黑,艱難地爬上山坡。他們就這樣,幹了一個又一個夜晚,青石板上的土層一寸、兩寸、半尺,天天在增厚。黨支部和民兵的愚公精神感動了“上帝”,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戰。十幾天時間,擔土2300多擔,行程一萬多里,在一畝大的石槽裡鋪上了一尺厚的土層。隨後,北山上23畝大寨田的工程全面展開,青年民兵打衝鋒,男女老少齊上陣。經過一春奮戰,23畝保肥、蓄水的大寨田平展展地鋪在了北山上,秋後獲得了大豐收。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取土擔土造田

開鑿愚公洞:沙石峪四面環山,只有一個南山口可以出入,交通十分不便。1971年春,黨支部根據群眾的願望和要求,為了方便取土,加快發展農業,提出要鑿通北山,實現南北通達,打開新天地。在上級黨委和解放軍的支持下,鑿山洞的工程很快就開始了,任務交給了當時的民兵連長李鳳元和27個民兵。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終於打通了長246米,寬4米,高4米的山洞,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開鑿愚公洞

二、 總理關懷篇

1962年,黨中央選派了很多幹部到農村調研,中央辦公廳秘書、新華社記者東生來沙石峪邊勞動,邊調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動,欣然動筆寫下《看愚公怎樣移山》的長篇通訊,於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人民日報》還在頭版頭條配發了社論。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周總理看後非常高興,於1966年初春,派中央農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揚來此考察,王振揚等人在沙石峪詳細考察後,對張貴順組織群眾頑強抗旱的動人事蹟感觸極深,迅速寫成簡報向周總理報告。1966年4月初,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謝胡將率黨政代表團來中國訪問,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多山、少雨、乾旱的國家,要求參觀一個地形、環境、氣候條件與他們相仿的農業生產先進典型。在研究接待方案的會議上,王振揚將沙石峪的情況向周總理作了彙報,經反覆研究,周總理決定帶外賓參觀沙石峪。1966年4月29日,周總理、陳毅副總理陪同以謝胡為首的黨政代表團來沙石峪參觀訪問。周總理剛下飛機就對張貴順說:“我在飛機上看到了你們的條件和變化,你們才是真正的當代活‘愚公’”。 在聽取了張貴順的彙報後,周總理高興地說:“越是貧苦的地方,人們的幹勁越大。你們這種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很值得各地學習效仿。”通過參觀,總理對沙石峪的變化讚譽不已說:“你們能夠把貧窮的家鄉改變得這樣好,在中國還是少見的,正好作為我們的大學校嘛!千萬記住,要讓愚公精神代代相傳啊!”,並與謝胡種下了中阿友誼樹。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回村的路上,周總理說:“走,到貴順家看看去。”一句話嚇傻了趙鳳蘭。她知道,這幾天張貴順兩口子忙公事,自家的院子根本沒有收拾。她急忙往貴順家趕,抓緊搞衛生。傢什沒整完,周總理就領著客人進了院。周總理撩門簾走進屋,坐上炕,兩手一撐,身子就斜歪在炕角上。李述金擠進來。張貴順介紹說:“這是我媳婦。”總理問:“媳婦、愛人、屋裡的,哪個稱呼更合適?”張貴順忙更正說“她是我愛人”。總理問:“你們兩個誰當家?”貴順答:“我們兩個都當家。”說了一會兒話,總理領著客人走出貴順家。1967年2月5日,周總理陪同阿爾巴尼亞黨政代表團第二次訪問了沙石峪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據記載,李先念副總理、陳毅副總理各來過三次。 1995年12月10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溫家寶也來過一次。

正是這種愚公精神,沙石峪在困難重重的路上從初級社到高級社,從高級社到人民公社,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層階梯,生產發展的速度加快了,收入也迅速增加了,糧食總產量、乾鮮果總產量及村內總收入到1978年均突破了有史以來的記錄,即將突破百萬。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三、 享譽世界篇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沙石峪先後接待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觀外賓人數達1萬多人,使世界人民瞭解了當代愚公精神,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沙石峪的動人事蹟隨著各地前來參觀的人們傳遍四方。來自各地參觀的人們,不約而同地給沙石峪帶來珍貴禮物——土。下鄉知青到沙石峪參加生產勞動,衛生部的領導和專家來到沙石峪送醫送藥,葡萄種植專家也來到沙石峪指導生產,為以後沙石峪成為葡萄專業村打下了良好基礎。

四、 改革開放篇

改革開放以後,1983年秋開始分田到戶,實行大包乾。沙石峪先後建立食品廠、化工廠、橡膠廠、氧化鋅廠,實現農村工業化。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導下,沙石峪在昔日不毛之地的山溝裡,搞了23畝葡萄試驗田,由於科學管理,精心培育,一年後這23畝地結出了6.75萬公斤葡萄,收入達6.8萬元,一舉獲得成功。那時沙石峪的面貌發生了空前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如今,沙石峪已建成長約2公里的葡萄溝,一改往日禿嶺石山的舊貌,勾勒出一幅青松蓋帽,果樹纏腰,一川葡萄漲春潮的優美畫卷。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惠民政策出臺及遵化市委、市政府和新店子鎮黨委、政府對老典型的重點引導和幫扶,沙石峪村逐漸煥發新的生機。

基礎設施:為了改善村內居住環境,2005年在各級部門及村集體的共同努力下投資100多萬元硬化了沙石峪穿村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投資150萬元對村莊進行綠化、亮化,大大改變了村莊的生態環境;結合市水務局投資40多萬元對村內的小流域治理工程進行治理,修築小塘壩

15處,截淺流工程1500米,鋪設管道1500米;投資20萬元把原有三八水庫進行補修做防滲;在市財政局的幫助下2008年投資12萬元安裝了20展太陽能路燈,大大改善了村民夜晚的出行。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沙石峪紀念館:沙石峪紀念館是在原沙石峪村史館的基礎上改造擴建的,由遵化市紀委、監察局牽頭組織實施,清華美院雕塑系藝術研究所所長王洪亮主持設計,唐山中實建築有限公司負責承建。紀念館的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堅持勤儉節約的精神和尊重歷史、資政育人的原則,在廣泛蒐集資料、精心謀劃和研究論證的基礎上,於2009年3月15日開工建設,9月初竣工,投資百萬元,建築面積894平方米,展覽面積1962平方米。紀念館外部造型從正面看構成一個“山”字,象徵沙石峪人民開山填澗,從背面俯看構成一個“土”字,象徵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紀念館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生動形象地展現沙石峪人民艱苦創業的歷程和發展成果。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紀念館廣場:投資60多萬元的紀念館廣場長40米,寬80米,全部由大理石鋪成。廣場中間為周恩來總理漢白玉雕像,雕像建成於2008年8月1日,以緬懷敬愛的周總理誕辰110週年。雕像高4.29米,前後臺階跨度分別為1.966米和1.967米,分別為紀念週總理1966年2月5日和1967年4月29日兩次來沙石峪視察。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淘汰落後企業:九十年代初,為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分別投資350萬元和150萬元興建了化工廠和橡膠廠兩家企業,安排本村職工百餘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年上繳稅金八九十萬元,年為集體創收10萬元,為沙石峪村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近幾年來,企業生產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日益顯露。2008年,為保護該村生態環境,徹底拆除汙染源,頂著負債150萬元的壓力,痛下決心拆除了兩家汙染企業,還沙石峪村一片淨土。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產業結構調整:在積極退耕還林的同時,按照“一畝果園半畝田”的多樣化種植規劃,重點發展以葡萄為主,櫻桃、李子為輔的高效益果品種植,形成了“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纏腰,山下良田抱腳”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僅林果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就達4000元以上。現該村葡萄種植面積達500畝。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村民中心:沙石峪村民中心是在學校舊址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把兩層高的石頭樓房內外進行裝修,樓頂做了防水,並對原操場進行了整體綠化,安裝了四盞太陽能路燈。設置了黨支部、村委會、民兵連、團支部、工會等8個辦公室和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高標準專用室。以“村民中心,服務村民”為宗旨積極為村民服務。該村民中心共投資約30萬元。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五、再創輝煌篇

隨著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旅遊框架的基本形成,沙石峪村具備了大發展、快發展的條件,下一步我們以紅色、生態旅遊為根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集約土地規模化經營,提出“品牌優勢促進企業發展、企業發展引領旅遊升級、生態旅遊構建和諧發展”的發展理念,經過幾年努力,充分利用現有人文、土地資源優勢,把沙石峪打造成人們生活富裕、安逸的優美鄉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沙石峪村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紅色旅遊: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沙石峪村就因當代活愚公的稱號享譽國內外,怎樣把這一光榮的歷史精神傳承下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我們將藉助原來的知名度,利用村使館的建成、村旅遊接待中心這個窗口、以及教育基地的發揮將這種人文精神傳播到國內外,開發沙石峪旅遊紀念品,讓更多的遊客知道記住沙石峪。

——規劃設計建設十大“紅色記憶” 。景區入口及通村公路沿線;當代愚公文化廣場;鄉村國賓館;張貴順故居及記憶街道;當代愚公紀念隧道;張貴順墓及國際友誼林;大口井和水渠;萬國田;中阿友誼園;紅色主題“愚公”樂。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生態旅遊:

——農家院。 突出簡單、樸素、潔淨的發展格調,對農家院落進行改造和包裝,設置農家桌椅、農用器具,收集民間故事,吸引遊客休閒娛樂,體驗農家風情。以該村現有采摘園為重點,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樹林、果園、菜地等農家資源,增設耕地種菜、現場採摘、自選自做等服務項目,讓遊客吃農家飯、幹農家活、當農家人、享農家樂。

——接待中心。 沙石峪的旅遊提倡了幾年,農家院也搞了幾年,但來到沙石峪的遊客依然無落腳之地。原因是接待能力跟不上,除有10家不太規範的農家院外,沒有比較規範、形成規模的接待場所。據統計,每年的4月中旬到10月中旬,來沙石峪參觀的遊客有幾千人,但留下來用餐的人員寥寥無幾。計劃利用民間資本,投資3000萬元建一座集休閒、娛樂、餐飲、會議為一體的30000平米的高標準的旅遊接待中心一座,該項目正在設計之中。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葡萄酒堡 。計劃在西側的山上興建葡萄酒堡莊園一座,採取自採自釀、租窖存貯的形式,吸引遊客及成功人士來到沙石峪參觀旅遊,使村民獲得最大的經濟、勞務效益,酒莊正在設計之中計劃投資2000萬元。現已投資500萬元將村西山的近400畝土地進行了集中流轉,與有意向的大戶協商成立股份制,進行集中經營,將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集中起來形成規模化發展,集中栽植酒葡萄,統一進行管理,截止目前已在整理好的土地上栽種酒葡萄24萬株。在栽種酒葡萄的同時利用挖掘機耗費半個月的時間開通了一條寬5米長2000米的環山道和大寨田連接,方便了車輛的通行。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高爾夫運動場。 利用山地的地形條件和不佔用耕地的優勢,發展以山地環境為主要環境的高爾夫運動。計劃投資1.5億元,有關專家已對地形進行了勘測,現正在進行規劃設計之中。

——滑雪場 。為更大的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改變生態及生存環境,正在謀劃在東山再建一座人造滑雪場。

全國紅色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新民居:結合新民居建設,計劃投資4億元。第一步依山就勢建設一批有特色的山莊別墅;第二步將本著山村的實際,計劃將本村房子依次進行搬遷,決定向北邊遷移,建設新民居。然後利用遷至後的土地進行置換,達成佔補平衡;第三步改造一批現有的房子,同時建設一批高標準的農家院,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