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上譯配音演員

難忘上譯配音演員

上譯廠配音演員1980年代合影


後排左起:嚴崇德、楊成純、蓋文源、尚華、程玉珠、楊曉

中排左起:於鼎、陸英華、周瀚、戴學廬、喬榛、畢克、楊文元、童自榮、伍經緯、胡慶漢、孫渝烽、富潤生

前排左起:程曉樺、孫麗華、劉廣寧、蘇秀、趙慎之、李梓、曹雷、王建新、丁建華


  我們成長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中國,正是外國譯製片的黃金時期。那十多年,是四九年後中國少有的精神啟蒙開放的一段時間,來自世界各國的新老電影也大量地上映。那些電影通過當時的譯製片工作者們精心的藝術再創作,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和耳邊,讓我們能更好地欣賞和享受豐富多彩的世界電影藝術。當時的外國電影譯製工作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長春兩地,也許是因為上譯接手了更多的電影,我對他們的配音演員更加熟悉,所以也更加喜歡一些。


  雖然很小的時候我就看過上譯的電影,但我真正開始對他們著迷,應該是初中時候看的英國片《尼羅河上的慘案》。這部電影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原片群星薈萃,光奧斯卡獎得主就有五人之多。當然,上譯對它的再創作具有昇華性的作用。我這麼說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在《尼》片之前,英國還拍攝過另一本克里斯蒂的偵探電影《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中國後來也引進過《東》片,但不是由上譯擔任的翻譯工作。相比之下,我對《尼》的喜愛要遠遠超過《東》,雖然國際影壇普遍認為後者比前者要拍得更好。由此也可見譯製工作的重要性。其實,懂一點翻譯的人都知道翻譯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尤其是文學翻譯。譯製片還要加上語言表演,則是藝術加藝術。


  上譯在當時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擁有十分整齊、敬業投入的配音陣容,而且每一位配音演員都具有自己極其獨特的聲音,讓你一聽就知道是誰。當某一部電影裡的角色有需要,上譯總能找到一位合適的演員。《尼羅河上的慘案》裡有大大小小十多個角色,每一個都有一定的戲份,具有不同的性格,這正合了上譯的長處,難怪他們配得那麼出色。當然,好的譯製片也離不開好的翻譯,這既需要意思準確,又需要照顧對口型,實在是一門藝術。上譯的老廠長

陳敘一就是一位電影翻譯大師,他在《尼》片的臺詞翻譯中多有神來之筆。比如,他把大偵探波洛最後說的“Take it easy”譯成“悠著點兒”,何其自然、何其妥帖,以致於我一直以為“悠著點兒”是漢語中早就有的一個現成詞彙,不知道那是他天才性的創造。


  《尼羅河上的慘案》中配波洛和他助手雷斯上校的分別是畢克和邱嶽峰,一般認為他們兩位和陳敘一是上譯真正能稱得上藝術大師的三人。畢克的聲音很沉穩大氣,從容不迫,象“上帝的聲音”。他除了以配波洛出名,還是為日本演員高倉健配音的唯一選擇,比如《追捕》中的杜丘、《遠山的呼喚》中的耕作。邱嶽峰的聲音則非常有特色,很具有磁性,略帶一些沙啞與鼻音,常常被別人學著模仿。他在《簡愛》中配的羅徹斯特先生大概是他最出名的角色。他還常常配一些壞人,像《追捕》中的醫生唐塔,那一句“多麼藍的天哪,走過去,你就會融化在那藍天裡”,相信看過《追捕》的人都不會忘記。邱嶽峰還為無數的動畫片配過音,像《大鬧天宮》、《天才雜技演員》等等。可惜這麼一位才藝超群的人,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七八十年代的上譯有三位正旦型配音女演員,她們是李梓、劉廣寧和丁建華,在《尼》片中分別配死者百萬富翁女繼承人、女兇手和死者的女僕。李梓的聲音非常洋氣,可以用“花”字來形容,特別適合配一些奔放甚至放浪的角色,像《葉塞尼亞》、《巴黎聖母院》中的吉普賽女郎、《冷酷的心》中的姐姐。但是,她也可以配簡愛這樣穩重的角色。李梓配這些角色的時候其實年紀已經不小了,但她的聲音卻依然非常年輕,還配過《英俊少年》中十多歲的小孩。劉廣寧的聲音則可以用“甜”字來形容,她剛出道的時候主配了《葉塞尼亞》和《冷酷的心》,都是純潔善良型的角色。在《尼》片中她一反常態,配了一個計劃謀殺的兇手,一會兒裝可憐,一會兒神經質,一會兒極冷酷,起伏很大,但她配得很成功,是她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丁建華的聲音我用“純”字來形容,她可以配《追捕》中真由美這樣的少女,也可以配《遠山的呼喚》中民子這樣的中年寡婦,角色跨度很大。她最成功的角色應該是《希茜公主》三部曲中的奧地利皇后了,從少女一直到老年。


  如果說上述三位是正旦的話,蘇秀和趙慎之就該算是老旦了,她們在《尼》片中分別配小說家和貴婦人。蘇秀和趙慎之是上譯老演員,文革前配年輕的角色,文革後以老年的角色為主。比如趙慎之就配過《望鄉》中的阿崎婆,她的聲音總是帶著一種顫巍巍的效果。蘇秀在文革後以做配音導演為主,配的角色不多,《尼》中的小說家是她很有光彩的一個角色,完全把小說家瘋瘋癲癲的氣質表達了出來。有趣的是,我看過原版片以後發現,蘇秀的聲音居然和電影中演員(Angela Lansbury)的聲音很接近。


  上譯的當家小生非童自榮和喬榛莫屬,他們在《尼》片中分別配左派青年弗格森先生和兇手賽蒙多爾。如果畢克的聲音定位是上帝,那童自榮一定是王子。他的聲音光潤優雅,特別適合為英俊瀟灑的青年人配音,像《佐羅》中的俠客、《水晶鞋與玫瑰花》的王子等等。可這定位也給他帶來過煩惱,因為他似乎配什麼角色都跳不出這個框子,所以他後來竭力要配一些不同的角色來擺脫他的困境。喬榛則好象更適合為更成熟一點的男性角色配音,像《葉塞尼亞》中的上校、《愛德華大夫》中的醫生。他在八十年代還曾演過一些電影,如《珊瑚島上的死光》,不過好像沒有他的配音那樣有成績。


  除了上述這些為主角配音的演員以外,上譯還有一大批以為配角配音為主的演員,他們的聲音也各自有自己非常鮮明的特色,像《尼》片中為作家女兒配音的程曉樺,為貴婦人女僕鮑爾斯小姐配音的潘我源,為德國大夫配音的於鼎,為美國律師配音的胡慶漢和為輪船管事配音的翁振新。他們像是京劇中的花旦、丑旦、花臉、醜生一樣,為整部戲增添了多重的色彩。


  當然,上譯還有好幾位優秀的配音演員沒有參加《尼》片的配音,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有曹雷、尚華、楊成純和富潤生。他們中除了曹雷,並不經常在電影中為主角配音,但他們極具光芒的聲音,卻讓我難以忘懷。曹雷原是上影的演員,大家都記得她演的《金沙江畔》中的珠瑪。八十年代她轉入上譯成為專職配音演員,配過許多角色,像《第三個人》中的女演員。尚華最著名的角色是《冷酷的心》中的魔鬼胡安,楊成純的是《追捕》中的矢村警長(他的聲音有一種特別的玩世不恭的效果)。富潤生的聲音則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金屬氣質,他配的《蛇》中的中央情報局局長和《追捕》中真由美的父親,都是很有光韻的小角色。


  我不知道為外語片配音是不是中國特有的,因為至少在美國,外語片是用字幕和觀眾溝通的。但我相信把配音變成精湛的電影聲音藝術,不說是中國的發明創造,但絕對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即使在中國,隨著老一輩配音藝術家慢慢離開他們的話筒,這門藝術也在漸漸地消亡。雖然還有人在為外語片配音,但那只是他們的一份工作而已,要說藝術我以為卻是談不上的。那個時代,那股熱情,已經成為絕響,也許這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悲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