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法施行130年出現秦帝國,為何有人說商鞅要為秦亡負責?

一梭煙雨江湖行


商鞅根據那個時代秦國強盛的需要制定變法的內容,這沒有什麼問題。後人一味師古,不考慮現實情況是後人的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用法嚴苛,不適時做出改變,與民休息;秦二世任用閹豎,迫害忠良。沒有商鞅變法,連秦帝國都不會出現,自己把國家整丟了,現在要怪罪先祖立法不全?持此論者基本就是牽強附會,故作新論。就像有些人把中國近百年的落後歸罪於千年前的祖宗一樣,先祖靠自己努力領先於世界,現在自己混的不行還有臉怪先祖沒給自己安排好?

商鞅變法的措施確實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重農抑商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負面影響;對思想的控制過於嚴苛;輕視教化,嚴刑峻法等。但這些本身就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所做出的現實選擇,後人沒做好卻要他負責,豈不是太過苛責古人了?一代有一代的情況,一代有一代的治國辦法。因為商鞅所行的變法內容有利於維護王朝穩定,此後的歷代也多有因循,如果都要商鞅負責,亡國之君這麼多豈不是都可以找商鞅討個說法了?


孔夫劍


我們都知道,使秦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秦朝在經歷春秋戰國大亂世之後,全國上下,國力大減,百姓都渴望安定,可秦朝卻制度不改,依舊輕氾重刑,依舊像戰爭時重徭役,賦稅,這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而這秦朝的苛政,起源於何時呢?他便起源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中有意向便是增加連坐法,如何增加呢,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這產生了什麼後果呢,人人自危,戶戶自保,百姓之間可以說是互相防備的狀態,為了自保甚至於會無中生有。就這樣刑法繼續發展,這樣到關係狀態也繼續發展。到了秦朝後期,法律已經是苛責至極,正如陳勝吳廣他們,僅僅是因為天氣原因,遲到就要被殺頭,不僅僅是他們這一隻,還有無數百姓也都是這樣,誰不珍惜生命,誰都不願這麼輕易死去,最終釀成了農民起義,所以說商鞅變法,也是秦滅亡的一大原因。那麼問題也來了,商鞅變法的弊端如此之大,為什麼當初,還要採用商鞅變法。因為他快呀,商鞅變法可以很快的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秦朝當時國內動盪不安,如果不很快的解決國內的問題,那麼明天,齊國,楚國的大軍可能就兵臨城下了。而如果你是百姓,在商鞅偷東西都可能會被殺頭的法律下,你還會去搶劫嗎。所以說商鞅變法可以很快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但這不是長久的辦法,說到這同時也要談到法家和儒家,在解決周文疲弊問題上的不同了。其實商鞅變法的本質,便是法家的思想,他們是想用嚴格的法律控制住百姓的行為,可哪怕社會安定了,這終究只是控制的結果,如周厲王之行,無法使人心安定。而儒家不同,儒家就是從人心安定,如果人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麼不需要控制,社會自然就安定下來了。這便是法家和儒家對待問題本質上的不同。



御前帶刀侍衛


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創了華夏曆史上的一次大統。可是秦二世而亡。說讓商鞅負責,他是負不起責了,原因有二。一,秦孝公去世,商鞅也被秦惠文王車裂而亡,滅三族;一個前代死人能負什麼責呢?二、秦朝是嬴氏的家天下,人家商鞅一個姓姬的,只是一個打工的,作為宰相,他盡的是一個臣子的本分,至於如何決策,還不是秦王說了算麼。所以說,讓商鞅負責,是不對的,但是作為最早的秦法立法人,他的法給秦的滅亡留下了禍患是客觀存在的。

為什麼說商鞅的法給秦滅亡留下了禍患的伏筆呢?因為商鞅的法律內容,使得國家和民眾成為了對立面,只有對立沒有統一,過於片面,使得民眾生活太艱苦了。最終對立,對立就是矛盾,矛盾的演化必然造成衝突,衝突的不斷升級就是農民起義,就是各種地方勢力造反,推翻壓迫統治。最終,秦王朝被推翻。不信,我們透過現象看看商鞅之法的本質,可以看出:

1、商鞅之法的本質就是威逼加利誘。商鞅之法,輕犯重刑,有一點違法,就有可能受到殘酷的責罰。這就是威逼,王法王法,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是法,一旦觸犯,犯法成本無比高昂,逼得人們沒有敢不按秦法行事。利誘體現在,殺敵立功以人頭計,在未統一之前,有連年征戰,基層的百姓可以通過殺敵立功,改變社會階層,從而為擺脫命運和改善被剝削的程度進行努力。有了軍功,就可以步入統治階級。秦統一六國以後,沒有戰爭,試問,最基層面的,最苦的百姓除了被永遠奴役,敲詐勒索,他們還有什麼出路?國內矛盾得不到釋放,矛盾就會積累和演變。

2、商鞅的輔佐之道是法家之道。法家講究亂世用重典,有利於變革,推動發展。是在大亂大治之時,需要的鐵腕和強權。而秦統一天下之後,外在矛盾消失,內部矛盾顯現。再加上和平時期,統治階級催生的腐敗。使得內部統治的法,腐敗的統治官僚,相互結合,使得苛政更暴。暴秦暴秦,就是暴力統治,一個暴字,將當時的社會環境,形容得淋漓盡致。所以,秦統一以後,沒有調整法度,還用戰時法管理和平年代,刺激了階級矛盾。

所以說,商鞅在那個年代,為秦孝公設置的法,富國強兵。他是有功的!但是,秦統一以後,需要的是修養生息,富國富民,發展生產和經濟,鞏固邊疆和國防。此時,商鞅已故,秦王已換。針對當時的國家如何長治久安,應該有新的方略。商鞅的法,是戰時法,不適合統一天下的秦朝。所以,依舊行他的法的內容,是帶來了後患。究其根本原因,作為君王,應該時移世易,進行變法,才能長治久安。

後世百代皆行秦政法,證明商鞅的立法精神和策略是對的。從此處看,商鞅無過。有過的是,後來的統治階級,統治者,沒有根據時代的現實情況,調整法律內容和刑罰、獎勵。

以上謹代表個人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導!





愛自學的羊先生


導語: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嬴政取三皇五帝之名自稱為“皇帝”,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秦始皇只用了短短15年的時間,幾乎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先後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秦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紛爭。其實,統一六國並非只是秦始皇一代人的功勞,而是連續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強大的秦國。秦國的強大,離不開戰國時代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才能做到六世君王,六代霸業。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承皇位。但是與秦國六代明君不同,秦二世胡亥卻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秦二世胡亥寵信宦官趙高,對於苛刻的秦法,非但不加以整改,而且變本加厲。秦二世在位期間,秦朝大興土木建造宮室,肆意榨取在秦始皇時代就已經透支的民力。整個秦朝,在嚴苛的秦法和濫用民力的影響之下面臨崩潰。終於,不堪暴政的秦朝農民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起義彷彿星火燎原一般席捲整個帝國。秦朝最終滅亡,隨著悠悠歲月掩埋進歷史的塵埃。

從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到秦始皇一統天下

1.夾縫之中求一隅之地

一百多年前的秦國,非但沒有秦始皇時代強大,而且是一個西陲弱國。西有義渠連年騷擾,東有大魏虎視眈眈,南有楚國枕戈待旦。秦國終日在西北邊陲與戎狄爭奪土地,此時的秦國真可謂在夾縫之中求得一隅偏安。


秦獻公時代,秦國與魏國為爭奪河西之地而戰火連連。在河西之戰中,魏武卒大敗秦軍,魏國奪得河西全部土地,秦孝公受重傷而退。秦獻公因心聲憤恨,加之重傷不愈,不久便溘然長逝。

2.變法中興,一雪國恥

秦獻公之子,21歲的嬴渠梁即位,是為秦孝公。秦孝公是一位極具雄心抱負,而又智勇雙全的君王。他為了能夠一血國恥,奪回河西,恢復穆公霸業,決定向天下發出《求賢令》。希望能夠廣納人才,輔佐他興復贏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秦孝公的《求賢令》,追憶穆公時代的霸業,歷數如今秦國的危難,希望能夠募得良才恢復穆公偉業,併發出了“與之分土”的罕見承諾。秦孝公的《求賢令》可謂千古第一令,深深地觸動了東方士子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求賢令》一發出,東方六國遊學仕子紛紛趕赴秦國求職。日後輔佐秦孝公完成變法,奪回河西的衛鞅就在其中。


衛鞅是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下弟子,早年曾經求學於鬼谷子,研習法家、兵家等等學問。他特別喜歡與人辯論天下大事,在魏國民間小有名氣。公叔痤知道衛鞅的才華,但是由於嫉賢妒能一直不肯向魏王舉薦商鞅。公叔痤在彌留之際,終於向魏王舉薦了商鞅,但是魏王卻不重用商鞅。於是,商鞅在接到秦國《求賢令》之後,便決心赴秦另謀高就。


商鞅入秦之後,遍訪秦國山山水水,結合自身所學,制定了一套時下對秦國行之有效的法律。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國進行轟轟烈烈的變法。商鞅變法主要在“耕”和“戰”兩大主線上進行,“以嚴苛殘酷的嚴刑峻法貫穿其中。“耕”服務於“戰”,戰爭才是商鞅變法的主題,因此,商鞅變法是一個臨時戰時法律。

為了服務於戰爭,商鞅廢除分封制,改為更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並下設縣、鄉、裡等。將五戶人家編為一伍,十戶人家為什。一旦有一家犯罪,假如伍和什都不舉報的話,也要收到相同的處罰。就這樣因為連坐法,秦人人人自危,一人犯罪爭相舉報。

在“耕”這條主線上,廢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井田制”,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獎勵農民開墾荒地,史稱“開阡陌”。土地產量高,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產量低要收到懲罰。商鞅變法廢除了沿襲已久的奴隸制,使得已經淪為奴隸的人重新成為自由的國民,極大的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在“戰”這條主題上,商鞅建立軍功授爵制,以斬獲敵人士官的頭顱數來獲得爵位,這也就是“首級”的來歷。斬獲一個首級,作為奴隸的家人可以成為平民,斬獲兩個首級,犯罪的家人可以被釋放。一個首級就能夠晉升一個爵位,改變家境,首級越多地位越高,甚至一個奴隸也可以通過戰爭升級為將軍。因此,在戰場上秦軍在利息的驅使下才可以毫無人性的廝殺,這也就是“虎狼之師”得來歷。

商鞅通過新法,把整個秦國捆成一團,更利於統治。並且,一旦有戰事開始,秦國可以全民皆兵精準地投入戰場。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更像是一部戰車,他將全國的各個階層都有效的組織起來,為戰爭服務。


秦孝公和商鞅二人,可算是千古君臣的典範。秦孝公將整個國家的治理託付給衛鞅,他們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秦國。以至於在十年之後,秦國便可以迅速發展起來,在河西一雪前恥。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

3.縱橫捭闔,逐漸崛起


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嬴駟即位,這位年輕人剛一即位就面臨著重重危機,在內:公伯贏虔和太傅甘龍一直想要推倒新法,維護貴族利益。在外:魏國經過河西一戰仍然想重新奪回河西的全部土地。於是,秦惠文王為了穩定國內,在贏虔和太傅的威逼之下,以謀反為名車裂商鞅。穩定了局面之後,秦惠文王嬴駟便開始對以甘龍為首的老貴族進行了清洗。秦惠文王不但沒有推倒新法,而且更加擁護商君之法。秦惠文王在商君之法的框架下,任用張儀、贏疾、司馬錯等人,收復了秦國故土,在諸侯之間逐漸崛起。

4.掃清六合,一統八荒

秦惠文王之後,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成為和趙國、楚國並列的三大強國。白起攻打楚國,水淹郢都,致使楚國國力一落千丈。後來的長平之戰,秦昭襄王以白起為大將軍殲滅趙國主力,坑殺了趙國舉國男丁。自此,山東六國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抗衡阻撓秦國東出大策。


秦始皇秦政之後,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他幾乎以一年滅一國的速度,先後拿下韓、趙、魏、楚、燕、齊。除了楚國有些費勁之外,秦始皇幾乎不費力氣就拿下了其他五國。以至於,六國之君俯首系項,臣服於秦。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有人說,百年之前的商鞅要為秦朝的滅亡負責,這是為何?


我認為,商鞅變法對於秦朝的滅亡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商鞅變法是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臨時戰時法律,他雖然能夠極大調動戰爭動員力量,但是當封建王朝建立起來以後就不再適合秦朝實情了,它存在著一定的歷史缺陷。我認為商君之法與秦朝的不適應在以下幾點;

1.土地制度的不適應性

商鞅變法規定,土地需要按軍功來授予,那麼統一六國之後沒有仗可打。而秦朝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繼承權,那農民便沒有機會再獲得土地。而在民間,由於土地私有,一些地方的鄉紳便開始了土地兼併,這更加重了土地危機。


對於土地制度,秦始皇也並不是沒有改革,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糾正戰時土地制度,秦國就滅亡了。秦始皇對於原來六國封地實行“令黔首自實田”的政策,就是維持原六國百姓所有的土地不變。秦始皇想通過這一政策收攏六國百姓人心,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政策,能夠很好的維護百姓的利益。但是有一些原來六國的貴族,想要製造混亂,便進行一系列暗中操作,使得六國糧食價格飛漲,百姓苦不堪言,反秦情緒高漲。

2.秦法過於苛刻

商君之法的很大弊端,就是過於苛刻,缺乏彈性。假如秦法不那麼苛刻有一些彈性,也許陳勝吳廣就不會起義。《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天下午導致路面泥濘,而誤了工期,但是僅僅因為誤了工期就會導致所有的民工面臨斬首的處罰。這對於原六國遺民來說肯定難以承受,那麼造成反秦的情緒肯定在所難免。


秦法中還規定著許多嚴苛的法律,比如連坐、腰斬等等。而秦始皇又是忠實的法家信奉者,他希望六國遺民都能夠遵從秦法,於是也沒有對苛刻的秦法進行適當寬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反秦情緒,促進了秦朝的滅亡。

3.商君勞民、苦民之法

很多人都會說秦始皇橫徵暴虐,大興土木,不管百姓死活。但是這追根溯源還是商鞅的勞民、苦民之法。而秦始皇是法家的信奉者,是商鞅的追隨者。對於商鞅這樣的錯誤觀念,秦始皇卻是認同的態度。於是,秦帝國建立以後,秦朝本應開始休養生息,但是卻開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工程。對於阿房宮、秦始皇陵、兵馬俑等等巨大的工程,本不能在短時間完成,秦始皇卻不惜透支全國人力要在短時間內建成。這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出自商君之術。

總結:綜合以上,我認為,商鞅對於秦朝的滅亡是有一定關係的。但是中肯的來說,如果要商鞅一人為秦朝的滅亡負責,未免過於偏頗。假如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能夠從各個方面改變以往商君之法的苛刻之處,使它更適合於統一後的秦朝,那秦也不會以極短的時間迅速崩塌。

我是一觀瀾,一個用心寫作的90後,我希望用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位讀者,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支持我!

一觀瀾


商鞅不需要為秦國的滅亡負責,為什麼這麼說?

一、變法初成,朝局紛爭。

面對戰國七雄的大爭之世,秦孝公與商鞅確實是千古難遇的君臣,在秦孝公答應商鞅變法之時,商鞅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法不容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必須奉行遵守。第二個問題:法無二心,君王必須對變法大臣深信不疑,不受挑唆、不中離間。第三個問題,自古變法之人,通常不得善終,願君上永不相負。秦孝公做的很好,這點我們不否認,然而後繼秦國之君做的如何?贏駟繼位之初,各方面勢利面對新君繼位,為贏得切身利益,都在暗地裡做足了文章,準備處死商鞅,嘗試推翻新法。贏虔沉默獨處20年,觀察朝局各方面的情況,看到嬴渠梁病危不壽,自己可能會性命難保,不惜假死騙過所有人。秦孝公歸天以後,立即出面干涉朝政,名為贏駟出謀劃策,實為公報私仇。他深知甘龍為首的老氏族必反,又擔心秦國新法深入民心商鞅功高震主,多次建議先籠絡老氏族除掉商鞅,再集中力量除掉老氏族。贏駟幾經贏虔的威逼脅迫,面對甘龍的左右勸諫,為了平衡各方面勢利,不得已下定決心除掉商鞅。

二、兔死狗烹,五馬分屍。

商鞅為了秦國付出了一生心血,國外各國君臣看到秦國日漸強大羨慕嫉妒,國內各方勢力利益受到損失恨之入骨,商鞅沒有退路。行為上力行新法,沒有謀反的任何跡象。職務上位高權重,從不貪利徇私舞弊。如果商鞅只為剪除政敵,把持朝政,他不會留下甘龍和老氏族。如果商鞅考慮富貴長久,安於享樂,他不會處置贏虔和贏駟。既然商鞅為秦國強大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贏駟何必還要懷疑可昭日月的忠心將其五馬分屍?固然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可只從秦國皇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不顧當初承諾,已經有失信義在先,何必再將秦國覆滅的罪責歸於忠臣義士?商鞅本是衛國人,又是秦國駙馬,他一生的目的就是施展胸中理想,不辜一身才華,確定自身價值,贏得後世傳頌。贏駟可以完全遵守當初承諾,將商鞅遣返封地圈禁,讓其安享晚年即可。若是出現法治漏洞,也可以隨時請教,便於後世逐一矯正。要知道師傅教徒弟還留一手,更何況商鞅對秦國還不防一招?

三、是非對錯,後世評說。

有人也說商君之法是苦民之法,只符合統治者的利益,這點說的也不完全正確。秦國變法之初,秦國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軍隊賞罰不明戰力低下,國家窮困潦倒民不聊生,女兒嫁人能找一個沒有殘疾的都行。商鞅變法以後,百姓有田靠耕戰得爵做官,軍隊不分貴賤按功領賞,國家四處通商蒸蒸日上。如果完全是苦民之法,秦國能夠統一六國嗎?商鞅針對秦國民風彪悍、野蠻粗獷、刑法盤整過細確實苛刻,但是亂世當用重典,不然不足以強秦。秦國新法本身就是弱民強國之策,任何法制在定製之初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隨著時局反覆不定變化無常,法治也要推陳出新不斷完善,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蓬勃發展。

如果總結秦國滅亡的原因?應該有二點,一是秦國後繼之君,沒有領會法治精髓,不能因勢利導因時而變。二是商鞅曾經預言,力行法制縱然遇到兩代昏君,政府機制正常運轉,秦國不亡。除非昏君奸臣同時出現,法制國策受到破壞,秦國可能會滅。如果有一代明君,秦國可統一天下。


Oo否極泰來oO


歷史環境是在發生變化的,一個國家的治理方法也需要適時而變,在商鞅變法的那個時代,商鞅的變法對當時的秦國來說,是一劑猛藥、良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商鞅的變法不再適宜一統天下的秦國也是事實。


可惜,秦國的統治者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從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秦國因商鞅變法變的富強,也最終因為商鞅變法而王國。

我們一直在說商鞅變法,那商鞅變法到底變的是什麼呢?

查閱歷史資料,我們知道: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不得不說,商鞅重農桑講軍工的做法確實使得秦國變得富強,特別是秦國的軍功制,極大的提升了秦國的戰鬥力,使得秦軍的戰鬥力一躍成為七國之首。

但是商鞅施行的連坐之法確實太過嚴苛,以連坐之法規定來看,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親戚犯了法,儘管你可能快幾十年沒跟你親戚有過聯繫了,但是如你的親戚犯了法,你也會被牽連坐牢,重者可能會被殺頭。

大家想想,這可真是人在家中做,禍從天上來。

在戰國時期,此為亂世,用重典是對的,有效杜絕了秦人軍政隊伍,但是,秦朝統一六國後,本應該適當放寬法律,但秦國的統治者不僅沒有以寬仁治國,反而法律愈發嚴苛。

特別是是連坐制度,最應該廢除,但秦朝統治者並沒有認識到。連坐制度和嚴苛的法律最起碼在秦國危亡時刻給了秦國以當頭一擊。

1、我們都知道秦末第一次農民起義是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為什麼要造反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失期,失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晚到了、遲到了。以秦法來講,遲到了就要殺頭。我們想一下,如果遲到了不是殺頭而是罰款或者打板子,陳勝吳廣還會冒著掉腦袋的危險造反嗎。

2、嚴苛的法律背後,比如是人情淡泊。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朝代滅亡後,都有一群人想著復國,你們聽說過有人想為秦國復國嗎?

當然,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秦朝皇族被秦二世殺了一部分,待項羽進咸陽,盡滅始皇一族。這個臥室不太信的,皇族人員廣闊,就算秦始皇一直近親被殺完了,表親堂親呢,能夠真正被殺盡嗎,恐怕不會。另外,在某些朝代,即使皇族人員都死完了,也會有心腹將領或者臣子想要復國。

而秦朝滅亡後,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其復國,為什麼呢,這就是秦法嚴苛的後遺症,法律嚴苛,導致人情淡泊,大家之所以為秦國二戰,是因為法律而不是因為對秦國的認同。

3、秦國法律規定,沒有國君下令,外將禁止帶兵入京。這也是為什麼秦朝滅亡時,邊境地區還有近百萬軍隊,他們並沒有趕回國都馳援的原因。因為依據秦法,私自帶兵回京是死罪,而當時咸陽已經被圍,國君手令出不了咸陽。邊疆將領就算有意救援,但礙於法律也不敢動身,只能眼睜睜看著秦朝王國。


史海鉤沉


秦朝滅亡的原因,很多儒士總結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也就是說秦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秦政暴虐”。那麼“秦政暴虐”的始作俑者是誰呢?當然是商鞅,因為商鞅變法,將秦國從王道治國變更成了霸道治國。商鞅開秦國酷政之先河,因此有人認為商鞅要為秦亡負責。那麼筆者不禁要問,以儒治國的兩漢、兩晉、隋唐、兩宋、大元、大明、大清,他們的滅亡,是否要孔子負責呢?

劍有兩刃,一刃殺敵,一刃傷已,死於利劍之下的人,是否都要問責造劍師?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將軍戰死沙場,是否都要問責兵家孫武?很明顯這個邏輯是行不通的,事物本身有利有害,這看使用者如用使用。商鞅的法家為治國大道,法家本身也是一門學問,用法家是興是亡,皆在時勢與人。秦朝滅亡的原因十分複雜,但遠遠不是粗淺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原因。

明生於暗,美生於醜,善生於惡,陰陽二者共存一體:失去了陽,則陰不存;沒有了陰,那自然也沒有了陽。商鞅變法,依法治國,重刑重賞:秦人不覺無鼻之醜,不覺無腳之便,這說明秦法殘酷,傷人身體,取人性命是它的常規手段;秦人富足安康,家有餘糧,秦人知法守禮,文明昌盛,這說明秦法大慈,它讓秦國民富兵強。可見秦法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秦法的最終目的是以惡致善。

法家的精髓是“與時俱進”,國家變革要緊跟時代的發展,不循古,不塞今,世異則事變,事變則備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商鞅的戰時法令就不適合秦朝了,需要及時變法而治。可惜法家鉅子韓非死了,李斯又沒有法家鉅子的大無畏大無私精神,這最終導致秦王國的法令無法有效治理秦帝國。反秦戰爭,楚漢戰爭之後,數百萬人死於戰亂,劉邦重新恢復秦政,蕭何對秦法有所增損,讓秦法變為漢律,而漢律在秦法的基礎上更適合治理天下,故大漢崛起。

要求商鞅為秦亡負責,就好比富二代破產後,要追責他的父母一樣,實屬無理取鬧。


大秦鐵鷹劍士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但商鞅不必為秦亡負責。

在普遍的認知中,很多人認為秦亡於暴政,正因秦國一體奉行法家治天下,嚴苛而殘暴,致使百姓不得已揭竿而起,推翻暴政。那麼追根溯源,此法從何處起?自商鞅變法開始,故而將這個罪名扣在了商鞅的頭上,潛臺詞就是如果沒有商鞅制定出嚴苛的律法,秦怎麼會亡?

我常說這樣一句話,研究一段歷史,一定要站在那段歷史的大背景之下,去分析人或事,而不是站在現在的角度去批判前人。

眾所周知,商鞅所處的時代,是為戰國時代。那是貴易賤、上易下的大變革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為了生存,都拼盡全力、絞盡腦汁,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整個中原大地上,僅留下十餘個諸侯國,其餘的諸侯不是被吞併,就是被悉數滅盡,而在這十餘個諸侯國之中,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稱之為“戰國七雄”。

可是,戰國七雄中唯有秦國,地處西戎,與少數民族混居,為其餘六國所蔑視。六國曾聯兵欲將秦瓜而分之,於此之時,秦孝公力行變法,商鞅感求賢令之誠,隻身入秦。

在史書中,曾記載商鞅數次覲見秦孝公,述之以不同的治國方略,最後秦孝公選擇了稱霸之道,即以法家治理秦國。

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唯有法家可救秦國,也唯有法家可以跟上時代之潮流。

通過商鞅頒行的耕戰法、連坐法、私鬥治罪法等一系列法令,才使整個秦國煥然一新,讓原本尸位素餐的老貴族不再吸食國家,讓低賤的奴隸、國人也可以憑藉本領吃飯,從而將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

此外,商鞅頒行的廢井田之政策,一改土地國有制的弊端,讓土地成為了民眾手中的私產,這些舉措都是符合歷史演變進程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正是這些鉅變,讓秦國這一潭死水,化作奔湧的長河,衝出函谷關,爭雄天下。商鞅如同秦國的總設計師,為秦國一統之偉業,締造了藍圖與切實可行的方案。

因此,商鞅不僅是秦國的功臣,而且是華夏一統的奠基人之一。

誠然,商鞅變法是符合當時時代潮流的,然而商鞅不是神人,他無法預估到一統之後的局面,更不可能將一統之後所應推行的方案提前寫出來。

那麼,一統之後該奉行何種治國之策,這一歷史課題,並非是商鞅需要回答的,商鞅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所以商鞅不必為秦亡負責。

我是萬里,一個喜愛歷史、歷史劇的段子手,歡迎關注~


萬里公子


商鞅變法為什麼會讓秦朝強大,他將秦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讓戰爭的財富可以流到秦國每個人手中,但是也要看當時環境,商君這套可使秦國強大,可不能使秦朝強大

秦國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不斷髮動戰爭掠奪六國財富的基礎上。而在商鞅變法之後,實行軍功封爵制度,使得掠奪而來的戰果在大部分歸於秦國貴族階層的前提下,秦國百姓也能分享些湯湯水水。這種利益分配又為秦國的掠奪性戰爭提供了比較充足的國內民意基礎,進一步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和戰爭的勝率。在秦滅六國時期,軍功封爵和掠奪性對外戰爭是相輔相成的,本質上來說和納粹前期執政時期靠發動對外掠奪戰爭換取國內民意支持是一個道理。

另外,戰國時期物資匱乏,秦國將掠奪而來的勝利果實分享給老百姓一部分,為平民提供一個可以通過軍功改變階層的上升通道,可以削弱老百姓對於商君法嚴刑峻法高壓統治的不滿情緒,畢竟在當時,能吃飽穿暖還是第一位的,人身自由肯定要向後靠靠。

但是秦滅六國以後,對外發動掠奪性戰爭的對象沒有了,這時候秦國貴族依然可以依靠壓榨治下百姓來獲取財富,但是沒有了戰爭,對原來秦國老百姓的利益分配渠道和通過軍功平民上升通道也被堵死了。而秦國統治者卻沒有意識到這點,也沒有意識到原來秦國疆域下的老百姓是自己統治的基本盤。而是把秦國老百姓和六國老百姓不加區別的進行壓榨,對自己的統治基礎幾乎是毀滅性的。

從商君變法以來,秦國老百姓就如同身處在一個假扮成國家的大監獄中,監獄看管人員要求你承擔很繁重的體力勞動,甚至需要你獻出性命,不過可以給你提供一定的食物和衣物,如果你幹得好還有機會從犯人轉變成看管人員。老百姓雖然有怨氣還可以忍受,但是有一天,監獄看管人員宣佈:以後勞動強度加倍,食物衣物減半,而且你再沒有任何身份轉變的機會。老百姓還能忍受多久?

現在有不少電視劇如《大秦帝國》之流誤導觀眾,使得很多人以為秦國上下當時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想基礎,民族主義是在近代才逐漸深入人心的,在古代根本不可能作為一種從上到下的主流思維。

在滅秦戰爭的時候,秦國老百姓(包括老百姓組成的秦軍)對於本國實際上比六國還要憎恨,因為他們比六國老百姓還壓迫的更慘,時間還更長:

章邯鉅鹿之戰後率全軍投降項羽,秦軍的士卒因為不堪楚軍折辱而議論:“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秦兵成了楚國的俘虜,受到楚軍的欺辱,按正常劇本不應該是思念秦國把仇恨埋在心底準備伺機復仇嗎?而秦兵事實上普遍的心理活動是,如果秦國要能就此滅了,那是最好不過了。秦兵擔心的是如果秦國要不能就此滅亡他們的家眷要因為這個被秦法誅殺。一個國家的軍隊都說自己國家亡了最好不過,多麼可怕?

劉邦進入咸陽以後,僅靠約法三章就換取了秦國老百姓的充分支持,要知道劉邦可是秦國的老對手楚國人,秦國老百姓對於接受一個楚國人當他們的王毫無心理障礙,只要這個王對他們比以前好些就可以了,可見秦國老百姓盼望秦國覆滅到了什麼程度。

哪怕秦國統治者稍微聰明些,在滅亡六國以後把秦國老百姓和六國老百姓區分對待,讓他們感受和享受到一些作為征服者的勝利成果,那麼秦朝應該還是很快會維持不住統一形勢,但是憑藉崤山之險函谷關之固守住老秦國的基本盤還是沒太大問題。但是當時,最希望秦國滅亡的其實不是劉項、不是六國貴族,而正是秦國老百姓本身。


盛祺好奇


說商鞅是秦亡的罪魁禍首,也並非全然不對,從某種角度來看,商鞅確實要為秦朝的滅亡負一定的責任。

秦亡於何故?秦朝的滅亡,從後世評判的角度來看,秦朝亡於暴政,類似於陳勝吳廣那樣的普通人,因為天降大雨,不能及時趕到規定的地方,不能及時負擔徭役,因此,就要上上下下全部砍頭?不見得,秦朝的法律是比較嚴苛,但也不是絕對,秦朝的法律並沒有規定延期的就要砍頭,這只不過是司馬遷為陳勝吳廣等人找的藉口而已。

秦朝的法律,放在今天絕對算不上嚴苛,不能用嚴苛來評論,秦朝的法律主要是規定了大大小小的,社會各個方面的事務,或許有不詳盡的地方,但卻也對各個方面有了比較明確的白紙黑字的規定。

秦朝的滅亡,法令確實佔了一部分原因,但這部分原因主要是因為百姓對於新事物的不認同,就像是歷代改革的時候,都知道改革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依舊有不少人反對改革,究其原因,不是因為改革不好,而是因為改革實在是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與此同時,也改變了百姓的生活方式。

秦有暴政嗎?當然有,為了修建秦始皇陵,為了建造秦兵馬俑,為了建設萬里長城,秦皇嬴政確實發動了無數人,拉動了無數勞動力,成為了百姓嚴重的負擔,如此一來,倒也算得上秦勞民傷財的證據,而為了讓秦始皇陵成為秘密,秦二世下令斬首十萬工匠,將十萬工匠困死陵墓,確實是有點過分,這也是秦暴政最極端的體現。

但秦朝滅亡的原因絕不僅僅在此,事實上,無論是秦始皇嬴政,還是楚霸王項羽,都被後世冠上了暴戾的特點,有錯嗎?從某方面來說,確實沒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不都是漢王劉邦的敵人嗎?秦始皇嬴政,楚霸王項羽,是否真的暴戾至極,難道不需要思量一下嗎?

暴戾是後世添油加醋誇張出來的,但六國後裔卻是真的。

其實,無論是秦國的滅亡,還是楚霸王不過江東,他們最主要的敵人都是六國勳貴。沒錯,就是六國原來的貴族,這些人並沒有死絕,相反,秦始皇不僅沒有將這些人趕下臺,反而給了他們權力,讓他們成了各地官員,雖成了公家人,但也因秦始皇的心慈手軟,留下了無數禍患。


秦國的滅亡,根本原因不在於秦朝嚴苛的法令,正因此,商鞅並不應該背這個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