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在中世紀的日本,百姓們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尤其是進入戰國時代以後,長期化的戰爭再加上持續不斷的天災人禍,百姓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

舉個例子,根據《勝山記》的記載,日本戰國時代的甲斐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自然災害、饑荒、瘟疫或者戰爭,奪去了許多人的性命……

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自然災害

明應七年(1498年)八月二十五日,日本列島發生了以關東東部的太平洋海底為震源的劇烈地震,甚至連京都、奈良都能感受到震感。不僅如此,地震還改變了地貌,遠江國浜名湖與太平洋之間因為地震出現了一個海灣。

根據《勝山記》的記載:“八月二十五日辰時發生地震,國內的寺院與民房全部倒塌,駿河國的居住在海邊的百姓被海嘯捲走,屍體一直漂到了伊豆半島的海灣。小河也被摧毀。同月二十八日下起大雨,狂風不止,申時,西海、長浜、大田和、大原等地發生泥石流,許多人都不幸遇難……”

明應七年發生的這場“明應大地震”給日本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甚至改變了日本的歷史進程。在“明應大地震”以前,伊勢盛時(北條早雲)在今川家的支持下率軍侵入了伊豆國,以韮山城為據點同伊豆半島南部的支持“堀越公方(伊豆國的統治者)”的國眾作戰。

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與此同時,甲斐國也發生了內亂,甲斐國的守護武田信繩與弟弟油川信惠為了爭奪家督之位展開內戰,油川信惠獲得了隱居的父親、前任守護武田信昌的支持。在伊勢盛時侵入伊豆國時,武田信繩站在了堀越公方足利茶茶丸的一方,因而武田信昌、油川信惠便與今川氏親、伊勢盛時結盟,甲斐國、駿河國、伊豆國都陷入了戰爭中。

“明應大地震”發生以後,甲斐國的國人們認為這是因為武田家父子兄弟相殘,導致上天降下天罰,再加上甲斐國受災嚴重,兵員、兵糧都難以得到補充,武田信繩便與父親武田信昌、弟弟油川信惠議和。作為和談條件之一,受到武田信繩庇護的堀越公方足利茶茶丸被引渡給了伊勢盛時,最終自盡,堀越公方滅亡。

伊勢盛時侵入伊豆國後,本久久難以平定伊豆半島南部,可是明應大地震帶來的海嘯卻讓南部的國眾損失慘重,所以堀越公方滅亡以後,這些國眾便都紛紛與伊勢家議和,臣服於伊勢盛時,伊勢家(後北條家)從此得以在關東立足。

與上層武士不同,地震對百姓們的影響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百姓們的房屋被毀,在狂風暴雨、泥石流的襲擊下,農作物的收成也成為了問題,明應大地震之後,甲斐國便發生了饑荒,緊隨饑荒的,自然就是死屍帶來的瘟疫。

除了明應年的地震外,天文九年(1540年)甲斐國被颱風襲擊也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天災。

根據《勝山記》的記載:“五月、六月下起了暴雨。八月十一日傍晚至亥時,颱風來襲,河口湖沿岸遭到大浪的襲擊,山裡的大樹倒下壓死了人,寺社也在風中倒塌。颱風過後,地下眾的房子幾乎無一倖免,許多鳥獸也都死去,甚至找不到沒有倒下的大樹。”

天文九年的這次颱風,讓甲斐國受災嚴重,百姓們的房屋倒塌,許多人因颱風死去,原本快要收成的農作物也被颱風摧毀。

在臺風的次年,《勝山記》記載了災後饑荒的慘狀:“這年春天陸續發生有人餓死的事件,很多人和馬都死了,人們說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千人裡恐怕只有一人能倖存。”

天文九年的這次颱風導致了天文十年的饑荒,讓甲斐國民不聊生。這次天災與明應大地震一樣,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在日本戰國時代,如果發生天災的話,一般百姓們都會認為是領主的“不德”導致上天降下天罰,例如明應大地震時,國人們就認為地震是武田家父子兄弟鬥內導致的。一般這種情況下,領主都需要改變之前的政策,一邊罪己,一邊安撫百姓,嚴重的甚至要退位隱居以謝天下。

可是,天文九年發生颱風以後,甲斐國的守護武田信虎非但沒有傾力救災,反而頂著次年的饑荒出兵信濃國。武田信虎的窮兵黷武引起了國人們的不滿,於是國人們便擁戴武田信虎之子武田晴信(武田信玄)為主,流放了武田信虎。

雖然後世為了給武田信玄洗白,說流放武田信虎是因為信虎想廢長立幼,但是實際上這種說法沒有依據。廢長立幼通常都會導致家中分裂,比如明應年間武田信昌想廢長立幼,甲斐國就隨著武田信繩和油川信惠兄弟倆分裂成兩個派系。可是武田信虎被流放以後,甲斐國沒有任何一人站在武田信虎的一方,說明流放武田信虎,是自下而上齊心協力發動的一次政變,主要原因,恐怕就是颱風、饑荒與兵禍。

飢餓的時代

富士山北麓的河口湖一帶,在戰國時代屬於甲斐國的地界。當地的百姓們通常會種植二期作物,在春天與秋天各收穫一次。這些收成的農作物便是百姓們賴以生存的口糧,可是,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影響了其中一期的作物收成的話,百姓們就將陷入饑荒之苦。

永正十二年(1515年),因為這年的冬天特別寒冷,河口湖種植的作物歉收,而在秋天收成時埋進土裡保存的芋頭因為嚴寒無法挖出,導致河口湖發生了饑荒。三年後的永正十五年(1518年)七月,因為夏季颱風的襲擊,秋季的收成銳減,物價飛漲,而外地原本準備運往河口湖售賣的糧食又在運輸途中被其他人買走,導致河口湖發生了饑荒。在次年春收到來以前,河口湖的百姓們不得不靠在山裡挖野菜為生。

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饑荒


除了天災以外,導致饑荒的原因還有“人禍”。例如歷史學者藤木久志提出,越後國的戰國大名上杉謙信之所以經常在秋收後發兵關東,次年春夏時率軍返回越後,就是因為秋季的糧食收成不佳,在次年收穫以前為了減少領內糧食消耗而進行的“糧食戰爭”。士兵們隨著軍隊出陣關東,一方面減少了國內的糧食需求,另一方面這些士兵的糧食需求也可以通過劫掠關東的百姓而得到解決,是一舉兩得的做法。

當然,上杉謙信的這種做法完全就是隻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典型了,因為關東的百姓們一旦被上杉軍搶劫走口糧以後,關東就會發生缺糧導致的饑荒。

橫行的瘟疫

自然災害通常會引起饑荒,饑荒就會餓死大量百姓,除此以外,戰爭也會產生大量的屍體,這些死屍一旦沒有被及時埋葬,就會引發瘟疫。

永正十年(1513年),甲斐國爆發了被稱為“唐皰”的瘟疫,“唐皰”就是俗稱的“癩病”,病人會被稱為“癩人”,因為細菌的感染,病人們的皮膚會發生腐爛。大永三年(1523年),許多人甚至因為瘟疫逃離了甲斐國。

在戰國時代,百姓們認為之所以會染上瘟疫,都是因為前世的罪孽,或者是瘟神、惡靈導致的。例如永正八年(1511年)甲斐國發生被稱為“喉瘦”的瘟疫時,百姓們的應對方法就是製作被稱為“喉瘦之鳥”的娃娃,將這些娃娃放進河水裡漂走,祈禱瘟疫能夠隨著娃娃一起離開。

在關東信仰鹿島神宮的百姓們,在瘟疫發生的時候,也會舉辦被稱為“鹿島漂流”的法事。百姓們用蒿草製作出假人(鹿島大人),寓指將罪過與惡靈包裹進鹿島大人的身體裡,然後將草人放在小船裡,點燃草人,讓其隨著河流或者海流漂走,以此來驅逐瘟疫。


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除此以外,如果發生瘟疫、天災的話,日本各地的百姓也會私自制定年號,通過更改年號來祈禱新年降臨、迎新辭舊祛除災厄。比較常見的私年號有彌勒、福德等等,暗指“彌勒佛降世”等吉祥的寓意。

與現代應對瘟疫的科學方式相比,中世紀日本百姓們的做法愚昧且可笑,但是如果設身處地地想想,在那個戰爭的時代,他們能夠做的也就只有這些了。

戰爭帶來的災難

日本戰國時代,百姓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天災、瘟疫與饑荒,還有就是所有人都逃不開的“戰國時代”。

儘管現代的藝術作品裡會將日本戰國時代刻畫成一個英雄的時代,但是實質上這些英雄的成功,都是靠百姓們的累累屍骨所堆積起來的。日本戰國時代真正的英雄只有一個,那就是結束戰爭的織田信長。

天文五年(1536年),武田信虎侵入相模國,掠走當地“足弱”百姓百餘人,所謂“足弱”,指的就是老弱婦孺。這些人被擄走之後,家境好的會被家人出錢贖回,家境不好的則會被賣為奴隸。

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天文十五年(1546年),武田信玄攻打信濃國的志賀城,當地的百姓們都被武田軍擄回了甲斐國,家人必須以二至十貫的價格向武田家贖買這些人。可以看出,一旦百姓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戰場,這些在戰場上出現的人們便成為了士兵們的戰利品之一,他們要麼被親人贖回,要麼就變成奴隸,被賣往別國。

當然,戰國大名們也是不會放過發財的機會的,在戰場上大名們會販賣一種被稱為“制札”的文書,這種制札上書寫的內容,就是禁止本家的軍隊對當地進行劫掠。百姓們如果想在戰場上保存自己,就需要向大名購買制札,當然,如果陷入兩家的交戰地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兩家大名都購買制札,只是都不便宜。

《長年寺文書》中收錄了一封武田家在侵略上野國的時候,上野國長年寺中的一個留守僧人的文書,內容如下:“七年間,在武田軍對箕輪城的數回侵攻中,只剩下我一人留守寺內,手持制札與士兵們理論。在此期間,有一回本地變成戰場,有三回我的衣服被士兵們扒下奪走,被掠走的人和馬更是不計其數。近兩年除了餓死的人以外,長年寺大門外居住的住民約有百餘人逃亡別處,客死他鄉。但是,哪怕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也不會退出長年寺一步的。”

從長年寺的文書中可以看出,長年寺雖然獲得了武田家的制札,但是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長年寺還是數次遭到士兵們的掠奪,最終只剩下了一名僧人。長年寺外居住的百姓更是因為戰爭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日本戰國災難史——天災、饑荒、瘟疫與戰亂


在日本戰國時代,日本各地的戰國大名都在進行著戰爭,而在這個將星輩出的年代,同樣也在發生著無數次軍隊搶劫人口與糧食的災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