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


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民國時代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體系。經過全盤調整後,全國許多高等學校被分拆,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繼新設鋼鐵、地質、航空、礦業、水利等專門學院和專業,工科、農林、師範、醫藥院校的數量從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後的183所,綜合性院校則明顯減少,高校喪失教學自主權,社會學、政治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臺。

院系調整-簡要概況

  1952年院系調整,中央人民政府開始仿照蘇聯模式,對全國舊有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全盤調整,將中國一舉納入蘇聯模式教育體系。伴隨著政權更迭而進行的這場教育體制改革,涉及全國四分之三的高校,形成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需要大量的工科技術人才,教育的重心放在與經濟建設直接相關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和科學技術教育上;教育計劃與國民經濟建設計劃緊密相連,按產業部門、行業來甚至按產品設立學院、系科和專業(例如拖拉機學院、坦克系等等),確定招生和學生分配;國家對高等教育實行壟斷,學生全部免費。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培養“專家”的教育體制。中央政府對這種圖景還是持一種非常謹慎的態度,高校教育制度要改,但要慢慢來。但正如農業合作化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突然疾進一樣,隨著抗美援朝和蘇聯來華專家的到位,隨著領導們對自己黨辦的中國人民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信心滿滿的增長,高校改革突然就由和風細雨變為狂風驟雨,一往無前的在1952年開展起來。經過小範圍的院系調整試驗後,中央教育部於1951 年11 月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訂了全國工學院院系調整方案,揭開了1952 年全國院系大調整的序幕。52 年秋季,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教師思想改造的基礎上,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北京“八大學院”等,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為原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工作,調整於1953年結束。經過調整後,不僅許多高等學校被分拆,全國高校數量由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53年後的183所,更重要的是,52年以前的那些著名高等院校,幾乎經歷了面目全非的結構改造。

  以南京大學為例:調整前的南京大學有文、理、工、農、醫、法、師範等7 個學院共35 個系,經過這場傷筋動骨的院系調整後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 個系,並且嚴格分成文科和理科,南京大學由一個綜合性大學變成了雖然名義上叫綜合性大學實際上卻是比較嚴格意義上的類似歐美的文理學院,其他的12 所綜合大學也大體如此。

院系調整-全盤蘇化

  “向蘇聯學習”,是這次院系調整的主方向。在蘇聯的教育理論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中國教育工作者,包括師範院校的學生,幾乎人手一冊,逐章逐節地進行學習。國家還確定俄文為“第一外語”,清華大學首創的專業俄文閱讀速成法被廣泛推廣,在全國高校掀起了學習俄文的熱潮。當時,對蘇聯教育模式的學習是單向的,只允許老老實實地學,不允許有絲毫的懷疑或批判。開始時,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對蘇聯的教育理論持懷疑和保留的態度,甚至在專家講課的時候公開提出質疑。為此,他們在各大高校相繼開展的“人人過關”、“個個洗澡”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都受到批判。清華大學教授潘光旦反對蘇聯式的灌輸教育,認為這樣會培養出一大批毫無判斷力的青年,在學校學會了道聽途說、鸚鵡學舌的本領,出了學校以後,就只能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據當時的清華學子回憶,“對潘光旦先生的全校大檢查,好像有三四次,每次檢查都達四個小時”,這位學生回憶了其中一次的場景:“在暗夜裡,學生們席地坐在成府的馬路上,人聲如潮,燈光晃動,顯得異常恐怖。”後來,潘光旦被調到中央民族大學,寫文章檢討《我為何仇美仇不起來》,繼續進行思想改造。

院系調整-社科遭撤

  這次大學院系調整的特點是:除保留少數文理科綜合性大學外,按行業歸口建立單科性高校;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繼新設鋼鐵、地質、航空、礦業、水利等專門學院和專業。另外,還根據計劃經濟和工業建設的需要設置新專業 ,“新的專業的面則常比西方大學生主修的專業要窄”。據一位老教師回憶,當時決定學校哪個系哪個專業與誰誰合併,實施進度很快,扛起行李就出發,而且限期上課。不少學生都是在西北某大學入的學,卻在東北某大學畢的業 。後來人們所知道的北京海淀區“八大學院”也興建於那時,即現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農業大學。院系調整的確加速了工業人才和師範類人才的培養,調整後工科學生數大增。相反,人文社會科學由於它的“資產階級性質”而遭到否定,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被停止和取消。此後,一大批社會學學者或者轉行民族學,或者遁入圖書館做資料員。南京大學的著名社會學家孫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經濟地理,曾任金陵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的柯象峰到外文系當了普通老師。正如祖慶年先生所說,1950年代院系調整後,“哲學系竟失去了存在的餘地”。

院系調整-自 主 權

高校喪失教學自主權,1952年,國家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原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改任高教部部長。1953年,政務院發佈本年的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方案指出“高等學校教師的思想改造學習今年暑假前即可告一段落,院系調整工作在今年暑假亦可大部完成,各類高等學校的任務和培養人才的目標均較以前明確,統一招生與統一分配畢業生的制度已經確立,這些條件將便於中央高等教育部及其他部門進一步加強直接和具體的管理。”高等學校喪失了教學自主權。以清華大學為例,這次涉及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專業設置上,與歐美大學的通才教育模式相對,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一般稱之為專才教育。院系調整前,清華大學各院系不設專業,重視外語、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的學習,學生在一、二、三年級重在學習基礎理論,四年級著重學習專門知識。院系調整後,根據國家建設需要,按照蘇聯工科大學教育模式按系設立專業,有計劃、分專業培養技術人才。學制也進行了調整。解放前,清華大學實行學分制,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學蘇”後,取消學分制,實行學年制。學生在修業期間必須按照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和通過每學年所規定的學習課程和教學環節,不能自由選課,一般也不能轉系或轉專業,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個人興趣和特長的發揮。教學計劃成為學校組織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習蘇聯,開始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用蘇聯教

院系調整-私教退出

  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臺,早在院系調整之前,中央政府就開始逐步取消教會大學,並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時,私立大學全部被裁撤。聖約翰、震旦、滬江,這三所由教會創辦的著名學府,也在院系調整中被裁撤,分別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被譽為“東方哈佛”的聖約翰大學,是中國資格最老的教會大學,滬江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會大學,震旦大學則由愛國神甫馬相伯先生創辦。作為首個將西方教學風格引入中國的大學,聖約翰大學除了極重視英語以外,宗教、體育和課外活動也是其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這裡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足球隊。聖約翰大學擁有許多著名的校友,包括顧維鈞、林語堂、宋子文等,都曾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過影響。院系調整後,聖約翰大學的教員分別去了不同的高校,位於人稱“梵王渡”的約大校園,也被劃歸到一所新成立的高校——華東政法學院。後來,一部分又作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的辦公機構。至此,在建校73年之後,聖約翰大學正式走入歷史。聖約翰大學最重要的象徵莫過於那棵大樟樹,連同它的精神,也在六十年代消失了。

院系調整-五大母校

  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並稱為院系調整中的“五大母校”,工科基本被剝離(除浙大),文法商管醫各科也大大受損,尤其是廈大,純粹的有出無進。其他的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如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雲南大學等也是一蹶不振,教會大學和私立大學成為歷史的代名詞。

(1)浙江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浙江大學擁有七個學院(文、理、工、農、法、醫、師範)。

  浙江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併入復旦大學。

  理學院藥學系併入上海第一醫學院。

  理學院地理系分別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和南京大學。

  2)、文學院人類學系併入復旦大學。

  文學院、師範學院部分併入華東師範大學,部分與之江大學組建浙江師範學院,其餘部分調入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等。

  3)、法學院停辦。

  4)、醫學院併入浙江醫學院。

  5)、農學院獨立為浙江農學院。

  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併入南京農學院。

  農學院森林系和東北農學院森林系合併為東北林學院。

  農學院農化系併入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

  6)、工學院航空系與中央大學、交通大學的航空系合併,組建為華東航空學院。

  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組併入華東水利學院。

  工學院電機系電信組併入南京工學院。

  調整後的浙江大學只保留工學院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四系,併入之江大學相關

  工科及廈門大學電機系。

(2)南京大學

  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基礎上建立起東南大學。

  1927年,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2月,更名為江蘇大學;同年5月,又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1950年,去掉國立二字,徑名南京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南京大學擁有七個學院(文、理、工、農、法、醫、師範)。

  南京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工學院獨立為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

  工學院水利系和兄弟院校組建華東水利學院。

  工學院的航空工程系與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的航空系合併,組建為華東航空學院。

  2)、師範學院獨立為南京師範學院。

  3)、農學院和金陵大學農學院組建為南京農學院。

  農學院農業工程系併入南京工學院。

  農學院的森林系與金陵大學農學院的森林系合併,組成南京林學院。

  4)、醫學院改稱解放軍第五軍醫大學,1954年遷至西安併入第四軍政大學。

  5)、法學院經濟系調至復旦大學。

  法學院的法律系和政 治系調至華東政法學院。

  6)、文學院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調整後的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主體,併入金陵大學文、理學院。並且併入復旦大學

  德文組、震旦大學法文組、同濟大學外文組、齊魯大學天文算學系、中山大學天文系、

  浙江大學地理組以及四川大學地理學系。

(3)廈門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廈門大學擁有7個學院。

  廈門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工學院航空系併入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工學院電機系併入浙江大學。

  工學院土木、機械系併入南京工學院,部分拆入河海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今華東理工大學)。

  2)、政法學院(包括政治、法律兩系)歸併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

  3)、航海學院與集美水院(今集美大學)合併。

  4)、商學院企業管理系併入上海財經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

  5)、理學院海洋系中的物理組併入山東大學。

  6)、農學院與福大農學院合併組建福建農學院(今福建農林大學)。

  7)、1954年,文學院教育系併入福建師範學院(今福建師範大學)。

  調整後的廈門大學保留文理學院,併入浙江大學、中南礦冶學院部分師生及福建協和大

  學財政學院。52年之後陸續又有院系調出。

(4)武漢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武漢大學擁有六個學院(文、法、理、工、農、醫)。

  武漢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文學院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

  文學院外文系英文組併入中山大學。

  2)工學院礦冶系與中山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

  3)水利系分出,與河南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武漢水利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現武漢大學工學部)

  4)農學院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

  園藝系以及農化系的相關專業參與組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現江南大學)

  5)機械系與電機系與廣西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電機系電信專業調至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

  6)土木系與湖南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組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湖南大學)

  土木系建築設計專業調至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

  7)經濟系與華中大學,中原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中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醫學院分出,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組建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調整後的武漢大學只保留文,理兩個學院,調入廣西大學,湖南大學,中山大學,南昌大學的相關係科。

(5)中山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中山大學擁有八個學院(文、法、理、工、農、醫、師、研)。

  中山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工學院參與組建華南工學院。

  2)、農學院參與組建華南農學院。

  3)、醫學院參與組建華南醫學院。

  4)、師範學院參與組建華南師範學院。

  調整後的中山大學保留文理法研學院,併入嶺南大學文、理學院,並將廣州以及中南地

  區部分高校的有關係科調入。

  (著名教授陳寅恪、陳序經、姜立夫、容庚、梁方仲等調入任教。)

院系調整-八大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中央有關部門選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設“學院區”,統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單一的專科性高等學院,合併包括教職員工、在讀學生、教學設備以及圖書資料等,並於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開學。這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把該地區稱為“八大學院”的歷史由來。這八所學院今天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由清華大學航空系、四川大學航空系、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合併組成。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併組成。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由清華大學礦冶系、北洋大學礦冶系、唐山鐵道學院礦冶系、中國礦業學院合併組成。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由北京農業大學、河北農學院、平原農學院森林系合併組成。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由北京工業學院、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工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業學院採礦、鋼鐵機械、天津大學採礦系金屬組合並組成。

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由清華大學石油系、化工系為基礎,匯聚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部分師資合併組成。

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建院並更名為北京醫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由北京農業大學機械系、北京機耕學校及農業專科學校合併組成。

院系調整-部分高校

清華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清華大學擁有五個學院(理、工、文、法、醫)。

  清華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文學院併入北京大學。

  2)、理學院併入北京大學。

  3)、法學院併入北京大學。

  調整後的清華大學只保留工學院,北京大學工學院、燕京大學工科各系併入清華大學。

同濟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同濟大學擁有五個學院(理、工、文、法、醫)。

  同濟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併,同時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重建強大的醫科。

  2)、文學院、法學院等調入復旦,後來又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建設。

  3)、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現併入武漢大學。 工學院著名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等併入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等學校,後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

  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現在的河海大學。

  4)、理學院生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並給復旦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並給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學校。

  調整後的同濟大學調入交大、復旦、聖約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組,遂成為國內最大的以建築土木工程為主的工科大學。

天津大學

  1951年8月1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組建天津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天津大學擁有兩個學院。

  天津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併入南開大學。

  理學院地質組參與組建北京地質學院。

  2)、工學院航空工程系併入清華大學。

  工學院採礦系採石油組併入清華大學。

  工學院冶金系、採礦系金屬礦組調入北京鋼鐵學院。

  工學院水利系農田水利及土壤改良專業調至武漢水利學院。

  工學院礦治工程系調至唐山成立河北礦治學院。

  工學院紡織工程系調出成立河北紡織工學院。

  工學院化學工程系造紙專業調往天津輕工業學院。

  調整後的天津保留工學院主體,併入南開大學工學院,津沽大學工學院,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化學工程系,北京鐵道學院的建築工程系等院系。

四川大學

  院系調整前,四川大學擁有六大學院(文、理、法、工、農、師範),共幾十大學科。在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四川大學情況如下:

  1)、四川大學航空系(川大航空系整合了雲大航空系),後與清華航空系(清華航空系整合了天大、廈大等航空系),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三校航空系最終共同組建成立北京航空學院,後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目前世界上僅存有兩架P-61夜間戰鬥機又稱“黑寡婦”,一架在美國的俄亥俄州空軍博物館,另一架在中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館。此飛機曾經為四川大學所有,也是當時國內高校唯一一架研習飛機,1952年隨四川大學航空工程系一併劃歸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

  2)、四川大學土建鐵道專業調往參與組建中南土建學院,後中南土建學院分化為長沙鐵道學院和湖南工學院,分別為現中南和湖大的淵源之一。

  3)、四川大學化工、農產等系與兄弟院校組建四川化工學院,1952年在四川成立的四川化工學院和在上海成立的華東化工學院是新中國最早的兩所化工專業高校,至今仍保持了強大的化工學科實力。

  4)、四川大學工學院剩餘部分獨立,以其為主體獨立建院成立成都工學院,成為當時全國八大主要工學院之一,是西南地區側重建設之工學院。

  成都工學院擁有1956年全國首批國家二級教授8人(在當時全國主要的重要工科大學和工學院中處於前列,也是西南地區第1名),其中2人於1959年升為國家一級教授。

  5)、成都工學院與四川化工學院合併,仍名成都工學院。成都工學院發展為後來的中科院、國家教委(即今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在與四川大學重新合併之前,成都科技大學的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科研經費等重要指標,均雄踞當時的西南地區所有高校第1位。

  6)、四川大學政法學院師生400餘人調往重慶參與組建西南政法學院,即後來的西南政法大學。調入組建西政的師生中,川大人數均為最多,實力最強,法學歷史最有悠久,是當時組建西政學術貢獻最大的高校。

  7)、四川大學農學院園藝、植物病蟲害、蠶桑、農化四個系的教師26人,學生165人於1952年調整到西南農學院。調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駒、張文湘、李隆術、劉佩英、劉明釗,趙烈、王道容等。並從西南農學院、雲大農學院等調入小部分師生。西南農學院後為西南農大,現併入西南大學。80年代初重慶高校共有3個首批博士點,其中之一是西農土壤學博士點,領軍人物就是當時從川大調過去的侯光炯院士。

  8)、四川大學農學院剩餘部分,獨立建院,全遷雅安,成立四川農學院,後為211院校------四川農大。彭家元、曾省、程復新、李蔭楨、張松蔭、佘耀彤、陳之長、劉運籌、王善佺、陳朝玉,楊允奎,楊鳳、楊志農、周開達、顏濟、夏定友、榮廷昭、郭萬柱等川農的頂樑柱級知名教授,基本都可追源至川大農學院時期。人才濟濟的川大農學院時期為後來的四川農大在國家科技獎勵等科研學術上取得優異成績提供了強大的人才資源。

  9)、四川大學師範學院本科部分調往西南師範學院,現併入西南大學,西南師範學院的主要優勢學科教育學科和心理學科的知名開創性的大師級人物,大多都來自當時的實力雄厚的四川大學師範學院,如普施澤、張敷榮 、葉麟、何其愷、張增傑等。

  10)、四川大學師範學院專科部分調往當時的四川師院,後該校又分化為四川師院(今川師大)和南充師專(後為南充師院/四川師院/西華師大)。先後擔任四川大學教育系主任及教務長的國內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的劉紹禹教授(創建當時西南地區唯一的心理實驗室),於50年代調任四川師院院長。

  11)、四川大學地質系調往重慶大學,而後重大地質系參與組建成都地質學院,即成都理工大學。

  12)、四川大學地理系,與浙大地理組,金陵女子大學地理系共同調入南京大學地理系。

  13)、四川大學經濟系的彭迪先教授受西南局之委派做為四川財經學院籌建小組主任,領導創辦了四川財經學院(之後又調回了川大),彭先生向西南局提出的唯一條件,就是要從四川大學經濟系帶些人過去,協助籌建四川財經學院.西南局同意了彭先生的要求,於是在1951年10月,劉詩白,柴詠,何高著,高成莊,羅經先,稅顯光和歸潤章等一批教授隨彭迪先教授從四川大學來到了光華園,協助創建四川財經學院(即今西南財經大學),1952~1953年,四川財經學院由當時西南地區17所學校的財經系科合併成立。

  此外,等等,還有一些個別系科從川大調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所等科研機構。

  至此,川大隻剩下了文、理兩大學科。一些本應加強和保留的文理科,也有不同程度的學科和師資外調。

  補充: (一)成都工學院(成都科大)部分

  從川大獨立出來建校不久的成都工學院,保留了大部分學科(如機電、化工、水利、材料等),但也再遷出了一些學科,遵高教部指示:

  1)、其植物纖維造紙工學調天津大學(之後再從天津大學調往天津科大)。

  2)、糖品物工學調華南工學院,是今天華南理工的優勢學科之一。

  3)、1960年土木工程系整體遷至重慶,參與組建重慶交通學院,是重慶交大土木學科的源頭。

  補充: (二)華西協和(華西醫大)部分:

  1951年,華西協和大學更名為華西大學。1950年到1953年,華西除保留醫科外,其餘院系情況如下:

  1)、華西大學文理學院調入川大。華西大學藏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則調整到川大。

  2)、華西大學農學系科與相輝農學院、省立教育學院農學系科合併成立西南農學院。

  3)、華西大學財經系調入參與組建四川財經學院(今西南財大)。

  4)、華西大學化工輕工等系併入四川化工學院,後併入成都工學院。

  5)、華西大學社會學系及民族學(人類學)組於半年後從四川大學劃併入西南民族學院。圖書館眾多教會英文文獻轉入當時西南民族學院圖書室。

  6)、華西大學家政系併入西南師範學院。

  7)、華西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化學系、教育系部分教師調往南充四川師院,今川師大和川師院。

  8)、1953年,華西大學僅剩餘醫學類學科,同時,山東醫學院藥學專業,浙江醫學院衛生專業及1946年華西教授支援創建的重慶大學醫學類專業(重大醫學院於1946年由陳教授帶領的一批華西協和大學教授支援創建,短短几年後又應院系調整回到了華西),調入華西大學,學校更名為四川醫學院,於80年代重新使用“華西”二字,更名“華西醫科大學”。

山東大學

  1951年, 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合校,仍名為山東大學(地址在青島)。

  1952年院系調整前,山東大學擁有五個學院(文、理、工、農、醫)。

  山東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文學院政 治系,遷至濟南組成山東政 治學校。

  文學院藝術系戲劇組,遷至上海參與組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

  文學院藝術系音樂、美術兩組,遷至無錫參與組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

  2)、理學院的地礦系遷至長春,與有關院校系科合併,組建成長春地質學院。

  3)、工學院和土木系,和原山東工學院的土木、紡織系合併,組建成青島工學院,後又

  併入武漢測繪學院。

  工學院的機械、電機兩系組建成新的山東工學院。

  4)、農學院農藝、園藝、植物病蟲害學三系,併入山東農學院。

  5)、醫學院1956年獨立,擴建為青島醫學院。

  調整後的山東大學保留文理醫學院。56年醫學院獨立。

河南大學

  1912年,以信陽商城人林伯襄先生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開封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1896年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及西安交通大學,1911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1912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之一。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名為國立河南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前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

  調整後:

  1)農學院組建河南農學院(1984年改名河南農業大學)

  2)醫學院組建河南醫學院(1984年改名為河南醫科大學,2000年合併組建新的鄭州大學)

  3)行政學院組建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2010年參與組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4)信陽分院成立信陽師範學院

  5)理科他遷新鄉,名河南師範學院二院 (1985年6月改名為河南師範大學)

  6)水利併入武漢大學

  7)財經併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化工併入鄭州工業大學(2000年合併組建新的鄭州大學)

  9)植物病蟲害併入華中農業大學

  10)畜牧獸醫併入江西農業大學

  11)生物併入河南師範學院二院

  調整後的河南大學,僅保留文、法兩學院,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 (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0年合併開封師專、開封醫專,組建成新的河南大學。)

聖約翰大學

  文、理學院主要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

  聖約翰醫學院與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併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後改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005年改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聖約翰大學原校址則交給新成立的華東政法大學。

重慶大學

  1952年重大醫學院調入當時的華西大學,即後來的華西醫科大學,後來又被併入四川大學;

  1952年重大文學院併入四川大學,部分老師調入當時的西南師範學院 

  1952年重大鐵道工程專業調入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

  1952年重大商學院調入當時的西南財經學院和四川財經學院,即西南財經大學;

  1952年重大法學院組成當時的西南政法學院,即的西南政法大學;

  1952年重大體育系科調入西南師範學院,即西南師範大學(2005年7月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西南大學);

  1952年重大農業系科調入西南農學院,即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7月與西南師範大學合併組建西南大學);

  1952年重大化學化工系調入四川化學工業學院即成都科技大學,後來又被併入四川大學;

  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築組成後來的重慶建築大學,重慶交通學院後又從建築大學中分離,2000年重慶建築大學重回重大;

  1953年重大理學院併入四川大學;

  1955年重大無線電系電報電話專業與天津大學兩個專業組成北京郵電學院,即北京郵電大學;

  1956年在重大地質系的基礎上成立四川地質學院,就是後來的成都理工大學;

  1952年調入重大有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和川南工業學院機械科和電機科,石油專科學校鑽探和機械科,西南工業部工業學校機械科

  1952年調整中,文,商,法,醫學院全部調入他校,工科專業有進有出,理學院暫時保留未動

  1952年9月20日,以何魯教授為主任委員的重慶大學院系調整委員會開始著手搬遷事宜。從9月28日起,到11月19日,一個半月的時候,調整搬遷工作基本結束。

  但是對重慶大學的調整遠沒有結束。

  1953年理學院全部調入四川大學,1955無線電系全部調出 ,1956地質系全部調出,

  1952大調整中,工學院是唯一保持了較強實力的學院,因為此時整個重大隻剩下一個學院--工學院。工學院自身也受到重創,無線電系和地質系全部遷出,土木建築系也全部遷出,1958年重大曾增設了國防科技專業的6個新系,1962年時這6個新系又被調整組合,重大僅保留了無線電專業。第一次調整後工學院所存在的6個專業為:機械製造系,動力系,電訊系,採礦系,冶金系,地質系。第二次調整後所設置專業為:機械製造系,動力系,電機系,採礦系,冶金系。至此,風雨飄搖中顛簸著艱險成長的重大隻有5個專業。

廣西大學

  1952年秋季,遵照中南第三次高教會議的決定,文教、法商兩院暫停招生,增設了鐵路勘測專修科、輸配電專修科和師範專修科,學制分為一年制和二年制。招生名額597人。 根據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會議擬定了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其中決定將廣西大學礦冶系、武漢大學礦冶工程系,湖南大學礦冶系、南昌大學採礦系、中山大學地質系、北京工業學院冶金專修科調整出來,在湖南長沙.成立中南礦冶學院;將廣西大學土木系及農田水利專修科與武漢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併成立武漢大學水利學院。

  1952年1月24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轉發中央教育部關於第一次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決定的工學院調整方案,要求有關院校貫徹執行。

  1952年9月4日,廣西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組及農田水利專修科教師5人,其中有教授葉守澤、王鴻儒、尹政,及學生59人赴武漢併入武漢大學水利學院。

  10月,廣西大學工學院礦冶系教師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何福煦、白玉衡、蔡承雲、徐康泰、李進窿、何紹勳,講師肖慶承及學生5人併入中南礦冶學院。

  10月17日,中南軍政委員會電告:中南教育部召開的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討論會中,全體化工系出席人員一致建議,速將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校化工系的全部師生和設備調併入華南工學院。

  11月3日,廣西大學工學院化工系教師10人,其中有教授譽文德、肖達文、楊家智、楊倬及二、三、四年級學生80餘人赴廣州併入華南工學院。

  此外,經中南教育部同意,9月15日,廣西大學理學院生物系教師8人,其中教授蘇宏漢、金律和,講師展國瑞、王世澤、郭蓮筠及學生87人赴武漢併入華中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

  6月19日,文教學院外文系俄語組學生22人轉入南昌大學,後併入武漢大學。

  1952年10月23日,農學院召開了民主建設代表大會,宣佈廣西農學院正式成立。院長孫仲逸。廣西大學農學院獨立建制為了廣西農學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開的全國農學院院長會議作的決定。這次會議,根據中央關於院系調整的指示,討論了農學院的調整方案,其中決定:廣西農學院保留農學、林學兩個系,獨立成立廣西農學院,其餘園藝,畜牧、獸醫、植保等四個系的師生及設備,分別併入華南、華中、江西、湖南、河南農學院。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認為,國家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已經開始,為使高等學校院系分佈進一步趨於合理,人力物力的使用更為集中,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更為明確,決定於1953年繼續院系調整工作。由於1952年華北、東北、華東三區已基本完成了院系調整,因此,1953年的院系調整工作以中南區為重點。經1952年5月29日政務院第180次會議通過的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的計劃,決定撤銷廣西大學,其所有的院系進行統一調整。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二次院系調整,學校從1953年2月17日至22日進行了一次從下而上,從個人到集體的教學總結,並頒佈1953年下學期的工作計劃。計劃認為,1953年下學期是學校進行院系調整的階段,因此,上學期的工作基本任務:一是本科各系要盡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使暑假後調整出去的師生儘可能符合新型大學的要求;二是設立高等師範部,加強對師範教育的領導,為暑假留下的師生組建高等師範教育打下基礎。

  7月25日,成立中南高等學校調整委員會桂林分會,以處理調整事宜。主任委員楊東蓴、副主任委員李迪生、馮邦瑞。 8月21日,廣西大學工學院機械系、電機系及基礎課教師4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餘克縉、陳日昭、慶善馴、徐真,李光憲,朱海、馬毓義;蔣綱、鄧文英、陳泰楷,梁鴻飛、杭維翰、葉朗、鍾蓀石、譚顧周、馬繼芳、周玉庭、葉康民、黃步瀛,蔣麒瑞,講師覃耀光、唐增英、潘國貴、何枚丞、梁革菲、唐松青,以及學生142人併入華中工學院。教授唐翰青、副教授張志浩及助教4人併入華南工學院。

  9月,電機、數學、物理、化學等系教師1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呂煥祥,魏保瑜、陳宗麟,李世豐、鍾永璇,講師李應珩、徐椿森並人中南礦冶學院。 經濟、外語、物理,化學及體育教授、副教授楊溪如、王以德、李鼎初、粟寄淪、王開詔、呂樹霖、黃識,講師王健、鍾金昌及助教2人併入武漢大學。 調併入華中師範學院,湖南師範學院、中南衛專等校的教授、副教授還有;楊繼本、方步瀛、鄧錫谷、郭聖銘。

  9月23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教育系教授鄒有華及學生48人赴廣州併入華南師範學院。

  9月30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和理學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教育、數學、物理、化學等系教師7人,其中教授陳一百、鍾期偉、陳兆疇、陳竺同、陳世訓、講師盧叔度及學生224人分別並人中山大學相應系。 10月5日,廣西大學工學院土木系鐵路、公路;工民建專業及鐵路勘測專修科教師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謝世激、王朝偉、覃寬、黃權、陳炎文、呂翰浚,耿毓秀、張顯華,李森林、講師吳家梁及學生65人赴長沙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

  10月,廣西大學法商學院經濟系及會計銀行系教師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張人價、吳澄華、張國維、嚴伯奎,劉炳新,周光琦、李四傑、李遂囊、楊時展、定正華、文廣益、曾還九、鍾百之,講師閉傑、廖光宦,及學生131人並人中南財經學院。 法商學院法律系教授、副教授曾志時、梁念曾及學生15人並人中南政法學院。

  6月22日,成立廣西師範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迪生、第一副主任委員梁唐晉、第二副主任委員黃羽、第三副主任委員石兆棠。

  10月17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理學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數學、物理、化學、教育等系教師共53人,師範專科學生258人併入廣西師範學院。其中有教授、副教授:黃現璠、林煥平、馮振、彭澤陶、易熙吾、李文釗、李耿,唐資生、梅斌林、安琪生、賀祥麟、劉鶴年、邱從乙、早恩燊、白世純、陳偉芳、何承聰、林繩慶、袁煜、麥雨農、董繼昌、唐肇華、鄭顯通、李耀藻、羅錦泰、陸永福、徐儒、楊柏楦、肖厚德、講師沙少海、林志儀、陸和、嚴沛、趙文濤、任達生、潘伯津、王貞茂、莫敦庸、蒙達坦。 10月,楊東蓴校長調任華中師範學院院長(今華中師範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