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安慶緒稱帝之前,史思明便開始私自收拾在河北地區的叛軍殘部,安慶緒坐上了皇位,對史思明產生了不滿,欲要殺之而後快。

史思明範陽稱雄

史思明也漸漸生出了不服安慶緒管制的現象。尤其是在太原圍攻李光弼遭遇慘敗之後,史思明便返回了范陽、為了暫時穩住史思明,安慶緒封之為范陽節度使。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范陽是什麼地方?那可是安祿山的老巢,是安氏家族起家的地方。從洛陽和長安奪到的金銀珠寶,都被安祿山運到了這裡儲藏。史思明順勢接收了那些富可敵國、堆積如山的財富,面對這樣的飛來橫財,加上安慶緒的無所作為和威望不足,讓史思明漸生叛離之心,一心想著能將范陽據為己有。

安慶緒計劃誅殺史思明

在大戰之後,唐軍佔領東都後,安慶緒便逃到了鄴郡,將郡改為安成府,並將年號改為天成。此時安慶緒可謂狼狽之極,身邊只有騎兵不到三百,步軍不到一千,各位大將阿史那承慶等人也都風流雲散,流落到常山、趙郡、范陽等地。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為了能夠東山再起,安慶緒開始在鄴郡招兵買馬號,召集舊部。田承嗣、蔡希德、武令珣等安祿山的老將都先後率領所部來投奔於他,又在河北諸郡招軍隊,很快安慶緒手下軍隊就達到了六萬人馬之眾,遭到嚴重打擊的士氣重新高昂起來。

然而,在所有的大將中,唯獨史思明沒有派兵前來,甚至連一個使者都沒有過來,這不得不讓安慶緒懷疑史思明心懷二志。越想越不放心,安慶緒遂派遣自己的心腹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帶五千精騎到范陽去徵兵。當然,名義上是徵兵,實際上是要探查范陽的情況,找準時機發動突然襲擊,除掉史思明。

老謀深算史思明

史思明一聽到這個消息,立馬便看出來這定然是安慶緒的陰謀詭計。於是便找來心腹商議對策。

判官耿仁智對史思明說:“大夫所以盡力於安氏者,迫於兇威耳,今唐室中興,天子仁聖大夫誠帥所部歸之,此轉禍為福之計也。”

裨將烏承致則說得更加直接露骨:“今唐室再造,因緒葉上露耳。大夫奈何與之俱亡!若歸款朝廷,以自湔洗,易於反掌耳。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史思明思量再三,覺得一方面安慶緒對自己已經起了殺心,自己已經不能繼續留在安氏政權下了;另一方面,唐王朝已經收復了兩京,明眼人都看得出整體局勢開始傾向於唐朝一邊,安氏的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之事了。

趁著如今局勢尚未完全明朗,如果帶領手下歸順朝廷,朝廷為收取人心,吸引叛軍將領投誠,一定會對自己十分禮遇,這也許是眼下最好的辦法。因此。史思明決定先下手為強,與其讓敵人前來,通到自已處於被動地位。不如先動手,給敵人來一個措手不及。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於是,

史思明在營帳之內佈滿甲士,設下埋伏,然後親自率領了數萬兵馬前去迎接阿史那乘慶和安守忠。雙方一見面,史思明立即下馬行禮,並熱情地寒暄,這讓幾位使者都有些不忍對付史思明瞭,他們覺得,對安慶緒的使者都如此恭敬,史思明又怎麼會有反叛之意呢?

然後史思明又客氣地請求:“相公及王遠至,將士不勝其喜,然邊兵怯懦,懼相公之眾,不敢進,願馳弓以安之。”

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對史思明戒心已除,便欣然同意,命令部下放下弓箭。

到了營帳以後,史思明親自引導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進入內廳飲宴,還有舞樂歌姬為之助興。弄得阿史那承慶如同身處仙宮,待得酒興正酣之時,史思明悄悄派人收繳了二人部下的兵器,然後發給糧食就地遣散,有願意留在史思明軍中的都給予厚賜,然後分到各個營房裡去任職。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第二天,史思明派人將宿醉未醒的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因禁了起來,然後派部將竇子昂帶著自己寫的表章和竇子昂統領的十三郡以及八萬兵馬前去京師請降,史思明手部下的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也帶著自己軍隊準備投降。

假意歸降唐朝

竇子昂一行人到達長安之後,唐肅宗很高興地接見了他們,並且當即下旨封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他的七個兒子也被授予了很高的官職。然後肅宗又派遣宦官李思敬與史思明的部下烏承恩一起到范陽去宣旨,命令史思明率軍去討伐安慶緒。

為了表示自己對朝廷的耿耿忠心,史思明在得到冊封之後,將安慶緒派來的使者安守忠當眾斬殺,卻留下了阿史那承慶,因為他早年和史思明有著深厚的交情,史思明不忍心殺他。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帶著朝廷招降叛將的聖旨,史思明又開始四處遊說,幾個州郡的人馬都相繼歸降了唐朝。而烏承願則在前往范陽的一路上不停地宣佈朝廷詔令,招降了滄州、瀛州、德州等許多州郡,這樣一來河北地區就只剩下了鄴郡還在安慶緒的手中。

唐肅宗一時失察

明眼人都知道,史思明所做的這一切,不過為了增強自己的威望,同時也取信於唐朝。在史思明的內心深處,對於天下懷有必得之野心。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用史書上的話說,便是“外示順命,內實通賊”顯然,史思明成功地取得了皇帝信任。

並不是所有人都被史思明恭順的假象所欺編,例如宰相張鎬就對肅宗說:“思明兇險,因亂竊位,力強則眾附,勢奪則人離,彼雖人面,心如野獸,難以德懷,願勿假以威權。”

但是由於肅宗太過相信史思明,加上派去范陽勘察情況的宦官也在肅宗面前極力為史思明說好話,所以肅宗反而將張鎬貶為荊州防禦使。

而唐肅宗的這一信任,讓史思明有了緩衝之期,為後面史思明稱帝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