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地大物博,人傑地靈。在五千年的歷史中誕生了四大發明,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時我國的貨幣也是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的演變,從最開始的貝到銅幣再到交子到後期的金銀幣等。材質也是由銅、錫、鐵變成了以銅、金、銀為主。

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我國從明朝開始逐漸採用銀質元寶當作流通的貨幣。在這個時間階段,銀的冶煉水平也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一般盛產銀器的地方都是靠近銀礦產區,但是在我國有一個地方不僅沒有銀礦但是每年的銀產量佔到了全國總產量的1/4,是公認的“中國銀都”

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湖南永興是業界公認的中國銀都,在這裡有著全國唯一一家以銀為主題的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中國白銀第一坊。 整個景區為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式園林建築,這裡收集整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冶煉史,陳設了從戰國時期到明清時代的民間銀器,展示了永興三百多年的冶煉文化。作為有著三百年冶煉歷史文化凝聚著無數永興冶煉前輩們辛勤汗水和智慧結晶,這裡記錄著無數永興冶煉人為之前赴後繼,傾家蕩產的永興金銀產業。

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在景區裡面核心和吸引人的景點莫過於耗費5萬兩白銀價打造而成的,一座巧奪天工的中國最大銀樓。銀樓是“中國銀都”工業旅遊的標誌性建築,位於中國白銀第一坊內,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幢號稱“中國第一銀樓”的建築分外妖嬈。

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銀樓是借鑑了我國的古樓而建築的,樓層高二層,一樓是柱式空透建築,中間鑄一大型鎏金神龜。二樓雕樑畫棟,有門窗隔壁,樓二層空間配有鴛鴦椅一張,採用鎏金銀打造而成,盡顯精緻與奢華。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整棟銀樓雕樑畫棟,除屋面瓦片外,主要構件全部用銀片裝飾包裹,就連門窗上的鏤空雕花都用銀片裝飾。

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對於一個並不算富裕的縣城來說,花費1000萬打造一座號稱“中國第一銀樓”,是否過於奢侈?這在當時曾經是對銀樓褒貶的熱門話題。按當時地方官方的解釋是:用純銀打造“中國第一銀樓”,是為了讓各界人士領略“沒有銀礦的銀都奇蹟”,是該縣鑄造旅遊亮點的一個舉措,也是為了向外界展示永興“變廢為寶”,運用技術從廢渣、廢料、廢液中回收金銀的高超技藝。

這個地方沒有銀礦,卻有著中國銀都之稱,一棟樓耗費白銀五萬兩

所用的五萬兩白銀全部都是回收於來自全國各地的廢渣、廢料、廢液,運用技術從三廢中提煉再生白銀,是湖南永興的產業特色,始於明末清初,興旺於當下,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