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文 | 凝媽

看到一篇關於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文章,有網友留言說:兒子2歲半了,只會叫“爸爸、媽媽、哥哥”這些簡單的稱呼,別的什麼都不會說,真的愁死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還有幾個網友也跟帖表達了同樣的苦惱,孩子的年齡全部超過2歲:有的孩子剛滿2週歲、有的孩子2歲4個月、有的孩子2歲7個月。

有的家長帶孩子去看了醫生,醫生說要干預治療,但是家長表示還想再等等,說不定哪天孩子就開口說話了,不是都說“貴人語遲”嗎?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看到同齡的孩子都已經說很多話了,家長內心著急是肯定的,如果擔心孩子有問題,也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排除病理的原因,比如聽力問題、舌繫帶問題、孤獨問題等,如果孩子這方面沒有什麼問題,就不需要擔心,只要在家持續給孩子提供幫助就可以了。

要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不是坐以待斃,什麼工作都不做,等著孩子自己開口,而是要做很多輔助工作,才能真正做到“靜待花開”。

語言的發展規律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這本書中給出了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情況,總結來說大致符合下面這些規律:

  • 出生到6周: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會微笑;
  • 6周到6個月:可以通過動作和表情和我們互動、咿咿呀呀的聲音更連貫、會咯咯笑或大笑、會發出高高低低的聲音。
  • 6個月到12個月:聲音有些變化,可能會叫baba、mama,通過哭聲和語言尋求關注,通過手勢進行交流,比如要求抱抱、再見、謝謝等。
  • 12個月到18個月:會說一兩個字,比如爸爸、媽媽;會模仿大人的音調;使用簡單的動詞,如給、看等。
  • 18個月到2歲:會說一些常見的玩具、衣服、食物、動物、身體器官的詞語;除了名詞、動詞外,還會說更多詞性,如熱、不等;可以說簡單的兩個字組成的詞,只是順序不一定對,比如“抱媽媽”。
  • 2歲到3歲:使用2-3個字進行表達或提問,比如“這什麼?”孩子的話,陌生人都能聽懂一半;能數清楚2個物體。

當然,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這是普遍規律,也有的孩子很正常,但是發育得稍微晚一些,或者發育得超前一些,只要不是差距太大,就沒有問題。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可以理解為語言發育遲緩

不是說孩子說話晚一些就是語言發育遲緩,判斷孩子語言是否發育遲緩,可以參照以下標準: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認為,下列情況屬於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 4個月:沒有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不會模仿家長的聲音。
  • 6個月:不會發出笑聲或尖叫聲。
  • 12個月: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詞語,不會用手勢或者嬰兒語言和家長交流。
  • 15個月:不明白常見物品的作用,如叉子、勺子、牙刷等。
  • 18個月:會說的詞語少於15個;
  • 2歲:聽不懂簡單的指令,比如穿衣服,拿給媽媽,不會說2個詞語組成的句子。
  • 3歲:不會說3個詞語組成的句子,不會正確的使用我和你,從來不提問問題。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還要參考我國《0-6歲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篩查表》做出判斷:

  • 3個月:對很大聲音沒反應、逗引時不發音或不微笑。
  • 6個月:發音很少,不會笑出聲。
  • 8個月:聽到聲音無應答。
  • 12個月:叫名字沒反應,不會模仿“再見”“歡迎”等簡單的動作。
  • 18個月:不會有意識地叫爸爸或媽媽,不會按要求指人或指物,和人沒有目光交流。
  • 2歲:不會說3個物品的名稱,不會按吩咐做簡單的事情。
  • 2歲半:不會說2-3個字的短語,不會示意大小便。
  • 3歲:不會說自己的名字。

如果孩子在相應的年齡段,存在上面的一些問題,就說明是語言發育遲緩了,要去醫院做一個檢查,排除一些疾病問題。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找到原因,撬開孩子金口

如果孩子沒生病,但是孩子說話還是比較晚,這到底是怎麼引起的呢?還真是有原因的,找到這些原因,我們才能幫助孩子發展他的語言能力。

  • 左右腦發育問題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裡博士的“左右腦分工理論”認為:

正常人的大腦有兩個半球,由胼胝體連接溝通,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來自外界的信息,經胼胝體傳遞,左腦和右腦的信息進行交流。左腦掌管理解、記憶、語言等,可以稱為“語言腦”等;右腦掌管空間、直覺、情感、身體協調等,可以稱為藝術腦等。

從這個理論可以看出,左右腦分工不同,如果右腦發育早,使用頻率高,而左腦發育稍微落後,使用頻率低,語言能力發育就會遲緩一些。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左右腦還需要協同合作,有的孩子胼胝體比較薄,比如男孩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左右腦之間聯繫較少,信息交流少,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會發育遲緩。

大腦的結構也會存在差異,神經科學家珍妮·哈拉斯蒂博士發現,在女性大腦結構中,有兩個區專門負責語言,面積比男性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要大20-30%

大腦發育、結構不同決定了語言能力早晚不同,但是大腦的接受能力很強,給予適當的訓練,語言能力一定能跟上來。

❤鍛鍊左腦

格蘭·多曼反覆強調“大腦在使用中發育”,左腦控制右手和右腳,如果平時孩子喜歡用左手,就讓孩子多使用右手和右腳,從而促進左腦的發育。比如用右手拿筷子、勺子吃飯,用右手扔球、搭積木,用右腳踢球等。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建立左右腦更多連接,改善大腦結構劣勢

1⃣️、多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多說話,是很多朋友聽到的說法,確實非常有必要。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要和孩子多說話,不要以為自己是在自言自語。孩子的聽力能力非常強大,他不會表達但是可以傾聽,能記住我們傳遞給他的信息,這就是他以後表達的源泉。

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高於孩子當前的說話層次。比如孩子會說“車”,可以告訴孩子“小汽車”“火車”,教會他更多的詞語,孩子慢慢積累就能說的更多。

家裡的語言環境儘量單一,建議最多不要超過兩種語言。有的說普通話、有的說粵語、有的說英語、有的說德語,語言環境過於複雜,孩子的大腦就無法處理如此複雜的信息,導致不知道如何表達,三緘其口。

不僅要跟孩子說話,還要傾聽孩子的聲音。

孩子的語言其實一直在發展,當他說出一句新的語言,我們及時做出回應,孩子就會知道他說的話起作用了,從而會使用這個語言並持續發展下去。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我們因為忙碌或者其他原因忽視孩子,孩子為了得到大人的回應,會繼續使用他以前的慣用方法,比如哭,比如最低級的語言,這些早期父母關注他的語言。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2⃣️、多跟孩子解釋接觸的事物

在生活中,孩子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事物,聽到、看到、觸摸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來發展孩子的大腦。

在孩子還不會問“這是什麼”的時候,就要告訴他接觸到的事物叫什麼名字,有什麼作用。當孩子會問“為什麼”時,就要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事物的現象和原理,鼓勵孩子親自去操作,讓孩子把語言和具體的圖像、動作連接起來,從而把左腦和右腦進行連接。

3⃣️、多給孩子讀書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能閱讀了,及時給孩子準備他可以讀的卡片、繪本,讓孩子愛上閱讀。比如小寶寶喜歡讀黑白卡片、布書、紙板書。等到1歲左右就可以讀一些簡單的繪本,開始是幾個字的,再發展到一行字、兩行字、三行字,這樣循序漸進。

孩子比較喜歡有韻律節奏的書籍,比如兒歌、唐詩,找一些朗朗上口地讀給孩子聽,孩子會非常喜歡。小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撕書、咬書,不妨給孩子準備一套撕不爛圖書,不怕孩子撕壞、咬壞。我家孩子非常喜歡這套不怕撕的翻翻書,兒歌、唐詩都讀得爛熟於心了。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除了給孩子讀中文書外,當孩子到了2歲,就可以進行英語啟蒙了,給孩子讀一些英文繪本,是最好的方法,讓孩子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英語學得更地道。我家孩子在用《手指點讀英語情景對話》,用手指點一下就能發音,是美國專業播音員配音,語音清晰純正,孩子可以學會500多個單詞和577個句子,內容很豐富。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給孩子讀書的時候,首先要講解圖畫,然後再讀文字,讓孩子把圖畫和文字結合起來。同時還要設置一些小提問,讓孩子用動作或者簡單的語言回答問題。比如孩子會學動物的叫聲,會學著圖畫中的形象做出相同的動作。孩子看得多、聽的多、表達得多,語言能力就蹭蹭提高了。

  • 呼吸功能

格蘭·多曼說:嬰兒語言能力的發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呼吸功能的水平。嬰兒知道在什麼時候吸氣和什麼時候呼氣,才能發出準確的聲音。嬰兒吸入足夠的空氣才可以發出響亮而持續的聲音,如果呼吸系統發育不成熟,發音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孩子需要通過運動促使呼吸功能發育更好,比如四肢運動和腹部運動。出生幾周的嬰兒,可以多練習趴一趴,8個月左右的嬰兒練習爬行,12月左右練習走路。孩子會走路以後,更要多進行運動。

對於1-3歲的孩子來說,美國運動與體育協會建議,孩子每天要參與不少於30分鐘的結構化身體運動,也就是有組織、有計劃的運動。比如每天跟著音樂做韻律操,就是有計劃的結構運動。

另外,還要給孩子安排一些自由活動,比如到外面自由的散步、跑步、踢球、玩滑梯、玩蹺蹺板、和小朋友一起玩等,都屬於運動。每天的總運動時間要控制在3小時左右。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 咀嚼能力

《實用預防醫學》中有文獻報道,咀嚼和語言發育密切相關,如果發音器官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鍛鍊,不利於孩子語言的發育,從而導致孩子“口齒不清” 。

很多孩子在喝水的時候習慣使用奶瓶,甚至用到四五歲,孩子一直處於吸吮狀態,口腔功能得不到開發;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消化不好,會把食物做得很軟、很爛,水果都切成小塊,孩子很大了還不會吃一個整個蘋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喜歡含飯等等;這些情況都不利於咀嚼能力的發展。

寶寶在吃飯的時候,可以鍛鍊口腔肌肉,使舌頭運動靈活,促進咀嚼能力。4-6個月是訓練嬰兒咀嚼吞嚥的最佳時期,7-9個月時咀嚼動作有節奏並且協調起來,大約1歲時這種能力就成熟了。如果錯過這個關鍵時期,以後再訓練將會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要自查一下是不是忽視了孩子咀嚼能力的培養,如果是這樣,就要進行改善,讓孩子多吃一些胡蘿蔔、黃瓜、蘋果這些偏硬的食物,開始切成長條,慢慢吃整個水果或者蔬菜。慢慢提升孩子的咀嚼能力。

孩子說話晚,多半是生理功能問題,父母對照自查撬開孩子“金口”

結語

孩子說話晚,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常的,跟孩子的生理功能問題有關,是孩子的大腦發育、呼吸功能、咀嚼能力的問題,我們注意觀察自己的孩子,是哪方面出現問題,找到關鍵點,注意改善孩子處於劣勢的問題,堅持給孩子進行大量的輸入,孩子經過一段沉默期以後,會進入語言爆發期,成為一個小話嘮。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