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前言】驚喜總是來自於意料之外,當我站在茭東橋堍,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成功和收穫總是垂青於有所準備的人!而我,對於搜尋和探幽溧陽古橋的心思衝動,可以說是隨時準備的。


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茭東橋

穀雨前一天,隨朋友踏瓦踩泥來到地處清安下份村後的茭東橋堍,應該說這也是我笑天至今探訪的第九座橋。從清嘉慶版的《溧陽縣誌》上搜尋沒有這座橋的記載,所以,在我探訪溧陽古橋的計劃中根本沒有,關於此橋的今生前世也就無從考證,不管怎麼說,意外發現這座古橋,對於鍾情於橋的笑天來說,是給予一種厚愛,走,說走就走,隨我的腳步去探一究竟吧。


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曉入荒蹊陟斷岡,多年廟食白龍王。

要添溪上半篙水,不遠山中一瓣香。

灌木雲昏旌斾出,高田土渴桔槹忙。

莫疑棲隱無深洞,且得隨車雨送涼。

元代文學家仇遠(1247-1326)在大德年間(公元1305)在溧陽為儒學教授時,在茭山曾作《交山龍祠禱雨》,收於其編撰的《金淵集》。茭山,在古時描述稱:位於縣治(溧城)西十里處,山旁是七里崗,從仙人山往東北三里,叫茭山,俗名小山,又名巧石浜。


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溧陽古代名人馬一龍為茭山寫了《茭山題壁》、《遊茭山》,彭貞源也寫了《茭山別墅》,任蘭枝的進士兒子任端書也寫了《巧石浜》等。可以說,茭山在元明清時期是相當有名的。可惜案頭資料有限難以查閱以上這些名人詩詞。

那麼朋友要問了,那茭山與古橋有何聯繫呢?笑天也實不相瞞,茭東橋,就在茭山腳下,當然現在的茭山,更多的溧陽人稱“焦山”,真正的位置就是原溧陽水泥廠旁邊的小山頭山系。所以,要去探幽茭東古橋,不能不提茭山。

每當笑天尋訪在故土阡陌,讀著古老的橋墩,總有一絲淡淡的閒愁。那閒愁落飄然水面,如煙。飄浮在雨絲中,似霧。承襲著濛濛的似有若無。

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茭東橋,位於茭山東,建於清初,是一座東西向的花崗岩石質單孔平板石樑橋,全長19.2米,寬4.6米,矢高4.0米,兩側各有七級青石臺階,橋面則有五塊長約6.5米,厚0.5米的花崗岩條石鋪設,橋的中心有龍門石,在橋額的兩面各有陽刻繁體“茭東橋”橋名。從橋旁立的銘碑可知,此橋為溧陽市在2012年12月5日公佈的屬於市級文物。從橋的結構及磨損程度,應該在清末所建,沒有橋聯,沒有橋欄,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石板橋。

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茭東橋,從橋的結構及磨損程度,應該在清末所建,但根據茭山的歷史及此地水系的繁密,此河無橋也不客觀,經查,元28年任溧陽的主簿張坦與茭山卻有一遇,張坦,在舊縣誌上沒有記載,僅是提到至元二十八改路存縣的張某,但在張譜中且有記載:“喜茭山幽邃可闢地乃卜其西明義鄉拓宅數椽養親以終老宅東鄰水坦疊石為橋,鄉人利之號張家橋子孫世居於蔣店張家橋。”在這段沒有標點的文字中,說明張主簿喜歡茭山的幽靜,於是“拓宅數椽養親”作為養老送終之地,在茭山的東面則“疊石為橋”……。

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從譜載中可以推斷茭東橋的前身應是張坦所疊石的“張家橋”,後張坦子孫移居蔣店,估計後來此橋隨著張坦的離世也就荒廢,後人因為交通的需要,又進行了重建,或許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樣子。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我轉閒於鄉村田間僻靜處,感覺自己真的喜歡安靜,喜歡幽然,喜歡遠離塵俗,遠離喧囂,好讓釋放我們靈魂渾濁的心情。回想笑天所探訪的溧陽古橋中,大凡堪見這些孤僻,清高的古橋卻不為人懂。它在時光裡打坐,在清苦歲月中參禪,就這樣自性清靜地散落於世間,就是探訪者無禮的驚覺,也不會沾染到一絲塵埃。

時居幽邃,恆若不識——探訪溧陽茭東橋

每當笑天尋訪,讀著古老的橋墩,總有一絲淡淡的閒愁。那閒愁落飄然水面,如煙。飄浮在雨絲中,似霧。承襲著濛濛的似有若無。探幽從古橋經過,就深深地把它揣在心底,緊貼著的它的魂靈,感受它默默的心跳。

�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