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手握重權,為何不篡位自己做皇帝?只是因為孝莊嗎?

型男東海Terry


多爾袞手握大權,卻做了一個心不甘情不願的“周公”,死後當了幾個月短暫的追封皇帝,就被順治帝挖墳開館剖屍,這種省生前死後強烈的反差,使得後人不停地去猜測,多爾袞為什麼在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時,止步不前了呢?


很多喜好浪漫的人就開始猜測,多爾袞這麼做,可能是英雄痴情,難過美人關,以致於最後拱手讓江山。

這位美人,就是順治皇帝的親孃孝莊太后,年輕時號稱“滿蒙第一美人”的一代傳奇太后大玉兒。


大玉兒和孝莊太后無奈而又悽苦的愛情經歷,大部分都是經過宮廷戲劇和民間野史渲染出來的。根據滿蒙習俗,兩個人之間可能是有私情,但是絕對談不上感天動地的苦命鴛鴦。


多爾袞始終無法稱帝,還是應了那句話“時也命也!”


首先在於滿清內部,多爾袞的實力還不沒有到壓倒性的地步。


滿清軍力主要集中在八旗中。每一旗的旗主都有各自的擁戴對象。多爾袞的支持者主要來自於自己掌管的兩白旗。但其中兩黃、兩藍和兩紅這些實力都不支持多爾袞。他們要麼支持各自的擁戴對象,要麼是皇太極在世時的心腹,支持皇太極的直系子孫上位。以兩股勢力單挑其餘六旗勢力,多爾袞也知道,勝算不大。


而且,愛新覺羅氏聯姻頻繁的蒙古貴族,尤其是科爾沁為首的貴族,也會擁戴和他們有著血緣關係的愛新覺羅男性。各種勢力糾結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多爾袞是其中勢力最強者之一,也無法掌握全局。一不小心,陷入內亂,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的心血就會付之一炬了。畢竟,當時的大清還是一個新興的地方政權,根基未穩。


其次,在對外局勢上,面對昔日強大的敵人大明,滿清也是壓力重重。


當時崇禎皇帝要同時對付內部的農民起義,還要處理遼東境內大清入侵的壓力,可謂舉步維艱,艱難重重,但是善戰的女真人也不覺得多輕鬆。要不是後來吳三桂倒戈,直接引得清軍入關,大清的江山建立也不會如此順利。


即使拿下了北京城,大清的局勢也不樂觀。南方反抗清廷的大軍,逃到南方的朱明殘餘皇室,還有各地紛紛不息的叛亂,都使得清廷內部有人膽怯,希望回到老家,固守一畝三分地。

所以,多爾袞面對的局勢是內有虎,外有狼。要把虎牙對外,唯一的辦法就是達到一個平衡的局面。順治帝福臨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母親孝莊太后來自蒙古科爾沁,能夠安撫蒙古王公;他是皇太極的兒子,扶持福臨上位,皇太極的舊部以及那些早就歸順的漢族大臣也認可父死子繼的方式。而多爾袞得到輔政權力,實際上享受皇帝的大權,那麼這種局勢就是最好的平衡。


政治上講究得最多的不就是制衡之道嗎?


福臨做到皇位上,就是最好的制衡籌碼。這種局面,對多爾袞本人也是有利的。只要不觸及底線,他就是那個最安全的無冕之王。


多爾袞不稱帝,不是因為對某個女人有很多很多的愛,而是因為現實條件不允許。


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多爾袞並不長壽。常年的征戰、風餐露宿、毫無節制的美人相伴的生活,導致了多爾袞在38歲的時候就告別了人世。他的離世,使得順治帝迅速掌握政權。雖然礙於多爾袞的功勳,順治帝壓抑住內心的厭惡,追封多爾袞為皇帝。但是僅僅過了兩個多月,多爾袞就被人告發輔政期間居心不良,順治皇帝就拉起了自己報復的大劇。


這個過程中,孝莊太后不發一言。如果兩個人真的曾經有很深的感情,孝莊太后估計無法忍受兒子的清算。要知道,一百多年後的乾隆皇帝,承認了多爾袞的功勞。那麼同一時代的孝莊太后不可能不明白,多爾袞在問鼎江山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後人附會的愛情,不過是老百姓寬慰人生的單相思罷了。


熊沾沾


清軍入關後的皇帝是順治,但誰都知道,真正的皇帝是攝政王多爾袞。問題是,多爾袞為什麼不推翻順治,當真正的皇帝。

有人說因為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所以多爾袞照顧孝莊的面子,才沒有篡位稱帝。但這個事本來就真真假假,沒有可靠記載。退一步講,即使孝莊下嫁是真的,也不影響多爾袞當皇帝。反正多爾袞沒兒子,讓順治當皇太子,不正是兩全其美?

多爾袞選擇不稱帝,其實就和自己沒有兒子有關係。

多爾袞的生育能力不是那麼強,雖然妻妾成群,但努力了半輩子,只生了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沒有兒子,偌大家業傳給孫悟空嗎?即使之後多爾袞能生個活蹦亂跳、智商正常的兒子,但隨著順治年齡的增長,時間的優勢並不在多爾袞這邊。那麼,是否可以抄近道,抱養一個宗室近支男孩呢?也不行。抱養來的孩子也有和養父親近的,但畢竟這是皇位傳承,多爾袞忙來忙去,到頭來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樣的事,精明的多爾袞是不會幹的。

想來想去,多爾袞最穩妥的辦法,就是不稱帝。

何必呢?曹操、諸葛亮都沒有稱帝,他們都是各自國內的絕對老大,牢牢掌握最高權力,這就足夠了。當皇帝是有樂趣,但前提是掌握實權。多爾袞只不過沒有掛皇帝的名,但他的意志,就是大清的意志,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讓男人迷戀的嗎? 更何況,大臣們見著多爾袞同樣要下跪,無非多磕幾個頭、少磕幾個頭而已。

曹操說過:何必納虛名而受實禍。這個道理,多爾袞當然懂。

再說,宗室王爺、八旗親貴更能接受一個屁事不懂的小皇帝,這符合他們的利益。多爾袞沒有皇帝的名號,有些事辦起來也並非那麼順利。可如果多爾袞稱帝,自己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所以,這些人也一定是多爾袞稱帝后的反對力量。這些人都在,多爾袞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綜合考量之下,多爾袞沒有稱帝,是非常明智的。

當然,年齡越大,理智越弱,多爾袞慢慢經受不起皇帝的誘惑,開始自稱皇父,就差封自己為太上皇了。說明多爾袞如果再多活些年,根據現實情況,他會考慮是否當皇帝的。只不過死的早,這一切,都成了歷史猜想。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多爾袞和孝莊太后之間也許有感情,但絕對沒有影視作品裡那麼深厚,那都是後人的美好想像。在政治家們眼裡,和帝位比起來,愛情的分量太輕了。

所以多爾袞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他當不了。皇太極剛病逝、順治沒登基的時候,是多爾袞最好的機會;那個機會他都把握不了,順治登基之後篡位更不可能成功。

(多爾袞和孝莊)

咱們先來看一下皇太極逝世時是什麼情形

皇太極的白月光是宸妃海蘭珠,海蘭珠病逝後,皇太極太過悲傷,當時身體就不好了,兩年後去世,沒有留下遺詔誰為繼承人。

按照慣例,有繼承資格的侯選人自然得爭上一爭。

第一位是皇太極長子豪格,按理來說他是最有資格的,可當時的滿清漢化程度不是很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種繼承原則還不是很盛行。豪格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

第二位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據說努爾哈赤去世前最寵愛的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曾有意立多爾袞為繼承人,可惜被皇太極截了胡。那時多爾袞年幼勢弱無力抗衡,現在他長大了,也想截皇太極後代的胡。

(多爾袞)

兩人各有支持者。皇太極生前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持豪格,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和同母兄弟所領的鑲白旗當然是支持他,正藍旗和鑲藍旗偏向豪格,兩紅旗則有的支持豪格,有的支持多爾袞。

這樣看下來,豪格的勝算似乎要更大一些。但是,多爾袞自身的能力足以彌補數量上的差距,他南征北戰,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若論軍功,豪格拍馬也趕不上他。

雙方就此僵持住,一觸即發。

多爾袞雖然很想當皇帝,但他保持了最後的理智,知道這個時候要是內亂起來,就別想南下入關、佔領那花花世界了。經過一番思索,提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多爾袞和支持者們)

這一方案被諸王、貝勒、大臣們接受。豪格的支持者本是皇太極的親信,對於他們來說,只要上位的是皇太極的兒子就行,不是非得豪格。

多爾袞選擇福臨,可不只是因為他是孝莊的兒子,還因為他年紀小,好控制。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多爾袞比較有大局觀,如果他非得要皇位,滿清肯定內亂。可能在他想來,暫時退一步,等時機成熟時再奪位也不遲。

但是多爾袞不知道,他已經錯失最好的機會,順治越長越大,皇位越來越穩

清軍入關後,順治先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甚至還有傳聞孝莊嫁給了多爾袞。

(孝莊和順治)

多爾袞大權在握,狠狠的報復了曾和自己爭位的豪格,權傾天下。所用儀仗和皇帝的類似,見到皇帝不用跪拜,官員任免全由他做主,還“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意思是在家自組小朝廷,架空順治。

表面上看起來,多爾袞似乎具備了篡位的條件,不篡位是看在孝莊的情份上。其實才不是那麼回事兒呢,皇位未定時滿清貴族們都反對他登基,如今有現成的皇帝,怎麼可能贊同他?

別看多爾袞權勢熏天,那是他沒有篡位,他要敢篡位,立刻會有一票王公貴族跳出來與之對抗。何況,雖已入關,天下卻並沒平定。滿清要是亂起來,根本坐不穩江山。

(攝政王多爾袞)

種種原因之下,多爾袞儘管很想登上大位,卻也沒行動。再過幾年,他想行動也行動不了了,因為他死了,行獵時墜馬跌傷,不治身亡,時年39歲。

他的雄心壯志,只能下輩子再去實現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孝莊能活得安穩,不過是多爾袞手下留情罷了,根據紀連海老師所挖掘整理的文獻資料,多爾袞曾經怒斥孝莊,大意就是後宮干政自你開始一概斷絕。當時的索尼、鰲拜之流已經被多爾袞按到地板摩擦,全無還手之力,皇室、兩黃旗的勢力除去投奔多爾袞的將領以外,沒有不受打壓的,那麼,權傾朝野的多爾袞為何不篡權稱帝呢?

孝莊的現有高度涉嫌造神

“孝莊的功績有多大?“沒有她便沒有後來的大清盛世”、“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統一”等等。

必須承認,看了這些話,我······顫抖了,努爾哈赤夯實的根基,皇太極的雄才,多爾袞的睿智和滿清八旗非凡戰力浴血半個多世紀,說到底原來都是孝莊的功勞······把多爾袞和范文程踹到了一邊,京師原來是孝莊穩定的,唉~

某些人要打造一個堪比武則天的女皇級別的人物出來,而且!政治手腕高超的她竟然還不爭權奪利,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權柄,這生生的又比武則天高上一頭,你看,多偉大來著。這種人物形象是在誰的需求下打造出來的呢?

輿論的傳播的恐怖速度

太后下嫁,如果這是真的,別說多爾袞、順治簡單的刪除資料,就是大羅金仙來了,這事也蓋不住,因為很多人忽略了社會輿論恐怖的蔓延速度,比如叫魂案、剪辮案,再比如朱三太子,為什麼得以在全國蔓延,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這就是輿論傳播的力量,“群眾基礎良好”,所以才被很多另有用心的人借用、借勢。

為什麼多爾袞先是對前明皇室優待,繼而大開殺戒,“階段過渡”論闡述的並不完全,這也是輿論的作用,讓多爾袞擔憂政權穩定,所以才下手,按當時的文獻資料,這種肅清行動至少持續到康熙年間,外地不提,京師才安穩了些,不必再擔心前明皇室勢力對京師社會安定的影響。

在那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即便這樣,流言還能在短短几個月內傳遍全國,按都按不住,更何況太后下嫁這種事兒了,誰能找到一條,就一條相關太后下嫁的史料證據?沒有,一條都沒有。所謂的張煌言、李朝史料、內宮記錄甚至包括“二龍戲珠”都純屬扯淡。

張煌言是反清志士;

朝鮮的史料連金黑的話都敢往裡寫,需要相互印證著來看的,否則就是一家之言孤證不立;

中原文化和滿洲文化不是完全割裂的,三父八母也非常容易解釋,康熙帝對自己的幾個乳母啥樣,大家都知道,很孝順,照顧親孃也不過如此;

至於不合葬昭陵,也不是特例,再說了,孝端皇后已經先一步進去了,誰稀罕再去(ˉ▽ ̄~) 切~~,能獨門獨棟,誰還願意合租。

無論明朝還是清朝卑不動尊都不只是說說而已,孝莊在五宮是墊底的存在,只不過後來因為照顧兩位皇帝,所以地位才高起來,也才有人提議孝莊死後要入昭陵,其實想想朱棣,給他陪葬16個,不還放過倆麼,那兩個妃嬪也都是獨立的陵墓,這就是卑不動尊的結果。至於雙龍戲珠,負責入葬的雍正帝是怕謠言傳不開咋地,特地搞個雙龍戲珠影射孝莊?

至於孝莊真正的政治地位,大家發現沒有,別看那些捧臭腳的言論,您只需要著重著重再著重的看看幾位皇帝的評價,多讀幾遍,您就明白了,有時間的話(或者我遇到合適的題目),您可以看看孝莊母子的明爭暗鬥,他們說過什麼,做過什麼,順治帝的遺詔又是怎麼來的,您就會明白,所謂的女政治家呵呵一下就好。

孝莊在明末清初那段時期對滿清的貢獻很大,這沒錯。但是這些年由於某些電視劇的流行,孝莊被過度渲染,過度神化了。

真正的政治鬥爭她是不敢伸手的

五宮墊底的莊妃,在皇太極在世的時候並不怎麼受寵,婚姻也只不過是政治利益交換的結果,影響皇太極的政向?她不敢。

到了多爾袞的時代,時值明末清初,崇政殿之爭也不是孝莊策劃的,她沒有那個本事,也沒有那個膽子,做為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一員,她明白,自己是蒙古部族利益在清宮的代表,這不意味著她有資格干政,大妃阿巴亥就是前車之鑑,在政治利益前,她的命很容易被取走,兩黃旗支持的是誰呢?是滿清皇室,而非她莊妃,她敏感的身份是決不能參與到政治鬥爭中去的。

為什麼多爾袞要攝政大家都同意,但無一人提及莊妃垂簾呢?一是各退一步,利益互換,二是莊妃不配······在入關前八王主政還留有餘勢的時候,她一個蒙古妃子······啥都不是,滿清貴胄是絕不對讓蒙古女人參與到爭權中來的。

多爾袞如何,他都抗不住染指皇權的壓力,何況孝莊一外人,確實有人提議孝莊垂簾,但此人的位置和小民也差不多,為什麼朝中,尤其是宗室覺羅們不提議孝莊把持政權?誰都不傻,還是孝莊的身份問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孝莊也不傻,當然不會就坡下驢提及此事,因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把孝莊不爭權奪利的行為解釋的過於高尚,爭權會死,奪利方面已經基本踩了紅線,再為科爾沁爭利,那就該有人說話了。只要多爾袞想,孝莊的性命,他可以隨時收取。

所以太后下嫁是無稽之談,而所謂孝莊的勢力也是半點全無的,都是效忠皇室和兩黃旗,沒有任何效忠她孝莊的存在,她的貢獻與其說是政治貢獻,不如說是家庭責任,崇政殿之爭她在幹什麼?多爾袞擅權她在幹什麼?鰲拜擅權她在幹什麼?

至於索尼的孫女,四輔臣蘇克薩哈死掉,遏必隆對鰲拜言聽計從,索尼裝病也是真病無非就是想撈取政治利益,這主意也未必就是孝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娶個女人平衡一下權力天平這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政治頭腦。她的權力甚至性命對於多爾袞來說就是個笑話,所以多爾袞是否篡位和她沒有任何關係。

多爾袞放棄篡位有公私兩方面考慮

多爾袞是一個具有大局觀的人,以崇政殿為例,索尼和鰲拜帶著兩黃旗死忠包圍崇政殿,多爾袞就不能讓兩白出來抗衡?那時候的兩黃旗是皇太極整旗抬上去的,僅僅十幾年工夫,雖然變得很強,但與兩白旗幾十年的底子比,還是有所差距的,兩白旗以前就是兩黃旗,在努爾哈赤晚年均分給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哥仨,所以皇太極才能順利整旗抬旗,否則四旗互換,誰也抗不住這壓力。

兩黃旗有鰲拜索尼敢玩命,兩白旗同樣有狠人,為什麼不打,而阿濟格提早退殿後也沒有帶人來?

為了滿清勢力不至崩盤,當時正處在入主中原的最關鍵時刻,松錦大戰結束,大明已經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正是最佳良機,所以時不我待,在這種機會下,不能出現內鬥,就更何況自相殘殺了,否則滿清勢力會變成一盤散沙,本來滿洲人口就少,不能聚力的話,會淪為弱勢,而如果滿清內部一旦發生嚴重問題,那麼蒙古方面會看在通婚的面子上不在背後捅刀子?不可能。

所以綜合來說有三點:

①內部利益不容分裂

②外部危險不能忽略

③大明蛋糕時不我待

於私利來講,多爾袞也面臨幾個問題:

①篡權之後自己很容易被定點清除,擅權和篡位是兩碼事,皇太極或說皇室的死忠大有人在,多爾袞因功擅權也說得過去,但是一旦動了福臨的位子,那意義就不一樣了,不需要什麼幾旗幾旗的勢力分析,一杯毒藥一個人就能辦,或者多爾袞進宮被亂箭射死,幾個人也夠了,以急症為由,直接收屍發喪,大家都明白,但是誰又看得慣多爾袞呢,不鼓掌就算不錯了,沒人說什麼。

再說,死者已矣,皇帝掌權,多爾袞怎麼死的誰又會在乎。為什麼崇禎帝那麼著急幹掉魏忠賢,因為魏忠賢想在內宮下手弄死他太容易了。

以要言之,多爾袞一旦篡位就要面臨幾乎所有人的算計,兩白旗就要面臨其他六旗的軍事敵對,問題是,兩白旗所有旗臣真的都願意面臨這一切麼?多爾袞權傾朝野是吧,但是陰死他很容易。

②多爾袞篡位他傳給誰呢?他一生無子,就一格格,他冒天下之大不韙篡位後能活幾年,然後呢,遺臭萬年,皇位還是皇太極哪一系的,為啥?他哥阿濟格的感人智商,他是明白的,多鐸死的比自己還早,自己沒有兒子無法繼承,那還篡位幹什麼呢?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多鐸之子過繼的問題,那是多爾袞死後順治帝的照拂,為了襲承睿王一脈,多爾袞死前是沒有一切種形式的兒子的。

③沒有必要玩命,自己已經權傾朝野,自古如何描述宰相來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多爾袞呢,他是凌駕於所有人之上的,包括皇帝在內,把皇帝的虛名要來何用?能增加自己的勢力?還是能獲取更大的權利?都不能,這些對於多爾袞來說已經到極致了。

總結:

多爾袞的大局觀在於,如果自己篡位,無論入關前後,都會造成滿清勢力的分崩離析,造成自努爾哈赤以來的諸多努力和建樹付之東流,同時也會造成滿清實力水平急劇下跌,那樣一來會陷於內憂外患的境地,自滿清開國一直到宣統退位,漢人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歇,程度不同而已,多爾袞攝政期間,也只是初步企穩,內憂不可不防,外患方面則是蒙古諸部,如果自己的政權淪入風雨飄搖的境地,那麼蒙古勢力就會蠢蠢欲動,滿清政權無論是面對蒙古還是江南士紳都是同樣的態度,利用為主,但從未放下提防。

表面現象是多爾袞權傾朝野,但是多爾袞同樣無法面對除兩白旗以外所有勢力的一致對抗,篡位不比擅權,逾越紅線的行為不為其他各旗所接受,皇室的態度更不用提,而自家兩白旗真的是鐵板一塊眾志成城麼,他無法統一兩白旗的意見,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已經佔有既得利益後,不願意為了多爾袞的皇位而拼命,兩白旗的意見都不能統一,何況其他。

自身短板造成即便篡權也無以為繼,自己並沒有繼承人來繼續掌控皇權,自己身死後不單落下千古罵名,而且權柄還會再次落入皇太極一系的掌控,無論誰掌權,兩白旗都會受到徹底清算,不留任何餘地的清洗,不單自己,包括阿濟格和多鐸兩家都難逃一死。而保持現狀也沒什麼不好,站在權力巔峰也就夠了,利益在手虛名何益,反而有可能因為虛名而喪失本已擁有的至高權力,這筆賬不得不算,所以多爾袞擅權不篡權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今通史


多爾袞一生中有3次離皇位一步之遙的機會,但他最終卻都沒能更進一步。

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17歲就隨皇太極帶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皇太極封為和碩睿親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皇太極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皇帝;之後,他從兩個攝政王到大權獨攬,先後被順治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和皇父攝政王。



從上面的多爾袞的經歷,俺來分析一下他的3次機會:

機會1:多爾袞與皇太極之爭

據說有努爾哈赤想傳位給多爾袞的打算。可是努爾哈赤的突然去世,並未立遺囑讓誰做接班人。努爾哈赤死時只有他寵愛的大妃阿巴亥在場,也就是多爾袞的母親。當時有希望成為大汗的有四大貝勒(代善、皇太極、阿敏、莽古爾泰)和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由於代善的兩個兒子和代善的原因,把皇太極推上了汗位。多爾袞的母親阿巴汗被逼陪葬努爾哈赤,保全了尚未成年的多爾袞和多鐸。多爾袞那年才15歲。那時皇太極已經34歲了。



機會2:多爾袞與豪格之爭

豪格,皇太極的大兒子,多年來的征戰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比多爾袞還大3歲。

皇太極生前也沒有指定過接班人,因此各方勢力對皇位都有覬覦之心。在多爾袞與豪格兩派勢力的爭鬥會議上,多爾袞認為自立條件尚不成熟,於是達成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條件:擁立皇太極年近6歲的福臨繼位。

雖然多爾袞在這次沒能當上,不過他當上了攝政王,同時也讓豪格失去了稱帝的機會。


機會3:多爾袞獨攬大權之後

此時的多爾袞大權獨攬,實際權力已經凌駕於順治皇帝之上,但他依舊沒有當皇帝。

關於此時他為啥不稱帝,有以下兩種說法:

1:他愛江山更愛美人

為了心愛的孝莊太后,甘願扶持她的兒子福臨,自己只做個皇父攝政王。

此種說法一直存在爭論,無從考證

2:他只有一個女兒

多爾袞不多產,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即使他稱帝,他去世後肯定會被反攻倒算的。

正當多爾袞權傾天下之時,他卻在一次塞北狩獵中意外墜馬受傷,最後不治身亡,年僅39歲。除了無可奈何地抱怨命不好之外,好像也沒有什麼更好的理由來解釋他為啥不稱帝了。


不藥的花花世界


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稱帝?理由如下:

一、當時的情形不同。按照推舉制的原則,無論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當時的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但當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如今的大清朝早已不是當年的後金,從人性的層面來講,當年,當所有大小貝勒在代善的帶領下,擁戴皇太極即皇帝位,誓死效忠,並全體匍匐在他腳下三跪九叩首時,這一切改變就已經行進在不可逆轉的過程之中了。

二、大清朝已深深漢化。在組織結構、決策與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大清政權已經深深地漢化,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堅定主張皇位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為此,他們之中八位重臣,聚集到三官廟盟誓,一定要讓皇太極兒子繼位,為達此目的,他們不惜以生命相博。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這就使整個事情變得異常棘手。

三、顧忌豪格的勢力。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它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爾袞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為皇位繼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經成為多爾袞不得不顧忌的力量。

四、兩大勢力不合睦。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很不和睦。兩黃旗的八位重臣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精明強幹的多爾袞對這種雙方勢力對比非常清楚,於是在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多兒袞顧全大局,為防止內亂,擁立年僅六歲的順治繼承皇位,多兒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民間傳說多兒袞沒有稱帝與孝莊有關,只是傳說而已。


大汕十


多爾袞在皇太極駕崩之後並沒有篡位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多爾袞實力不夠。多爾袞手中兵力只有兩白旗和鑲藍旗,兩黃旗是皇太極的嫡系軍隊,打起來肯定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而其他三旗並沒有表明立場,多爾袞即使篡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退一萬步,就算打贏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大清也是元氣大傷,就無法入住中原,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了;如果輸了那下場就很悲慘了,不僅自己榮華富貴不再,連全家人的性命都不保。



2.多爾袞念及與皇太極的兄弟之情。皇太極生前對多爾袞還算厚待。在多爾袞年紀不大的時候帶著他打仗歷練,等多爾袞年紀稍大便讓他獨自率軍出征,獨當一面。多爾袞建功之後就封他為“和碩睿親王”,出於兄弟之情,多爾袞應該還是有點不落忍。


3.選福臨當皇帝也是一個妙招。多爾袞不自己當皇帝,選小侄子福臨當皇帝,他既可以擁有皇帝之實,又不用背上叛逆的罵名,豈不是兩全其美。

4.可能與布木布泰(大玉兒)有關。可能正如野史和電視劇《孝莊秘史》所說,因為多爾袞與布木布泰(大玉兒)情深意重因而扶持布木布泰的兒子當皇帝。


以上便是曉史兄的個人看法了,你們又覺得多爾袞為何不做皇帝呢?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曉史才能明事


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根本和孝莊沒關係,影視劇中戲說不要當真。

從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以來,八旗制度就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既管民又管軍,各旗旗主權利極大。皇太極駕崩之後,沒有指定接班人引來各方勢力爭奪。主要有倆方: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正白旗,鑲白旗,多爾袞同母三兄弟支持多爾袞,正紅旗和鑲紅旗旗主代善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是中間派,豪格和多爾袞不論誰稱帝,都會導致八旗分裂,甚至內戰別說入主中原,本來就人口不多的滿人,也會元氣大傷,消耗殆盡。



這是滿清貴族最不願意看到了,在兩紅旗旗主,當時輩分最高的禮親王代善的主持下,照顧兩黃旗的利益(天子親統),選太宗子孫當皇帝,得到兩黃旗的支持。照顧兩白旗利益,將軍權給了睿親王多爾袞,當攝政王,保持了八旗的團結,才有了後來的揮師入關,入主中原。即便在多爾袞權勢最大的時候當了皇父攝政王時,要強行稱帝,也會引來兩黃旗的強烈反對,中間派也不會支持他,他不會不掂量掂量的,多爾袞是有帝王之才無帝王之命,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現實不允許他稱帝,認命把


黛山鳴月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畫像)

皇太極死後,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為皇位爭執不下,以及各方勢力如兩紅、兩黃和兩藍六旗對多爾袞的不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阻止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睿親王多爾袞不得已只好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把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立為皇帝,是為順治帝。

順治元年,大清入關,順治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冬,多爾袞死於塞北,又追封為“清成宗”,順治八年,剝奪其封號,掘墓鞭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為其平反。


(多爾袞畫像)

從以上情況我們知道,多爾袞並非有多大的胸襟,不是不想稱帝,實是當時的力量不夠強大,不得已而為之。更不像電視劇那樣與孝莊有那麼一腿。


春花秋實5872


看過《孝莊秘史》的都知道,多爾袞一生都愛著大玉兒,甚至為了大玉兒放棄了帝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多爾袞是那種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人嗎?我的答案是,多爾袞一直有著稱帝的夢,之所以沒當皇帝,是因為其他原因,和孝莊一點關係都沒有。



努爾哈赤在位之時,多爾袞和皇太極都是領軍大將,都富有極強的政治軍事能力,而且多爾袞的母親還很受寵。但是多爾袞還是和皇太極有著巨大的差距。皇太極要比多爾袞大很多,他早已經在軍隊和朝廷中有著自己的班底,這些勢力是多爾袞比不了的。而且皇太極比多爾袞有著更好的政治天賦和政治背景,也比多爾袞更加理智,相比多爾袞,皇太極才是當皇帝的第一人選。


在努爾哈赤去世以後,多爾袞的母親被迫殉葬,而且他的勢力在皇太極眼中是一個威脅。多爾袞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向皇太極效忠,只有這樣他才能不死,才能為自己母親報仇。


皇太極猝死。這給了多爾袞爭奪皇位的心。但是皇太極有一個大兒子,這個大兒子雖說不是嫡長子,但是能力出眾,在軍隊裡的勢力和多爾袞勢力相當,這兩人還素來有恩怨,其中任何一個當皇帝,另一個都不好過。而且當時朝中大臣,都支持皇太極子孫繼承皇位,不承認多爾袞。所以多爾袞在這次爭奪皇位過程中妥協了,讓皇太極嫡子大玉兒的孩子福臨當皇帝。



雖然多爾袞沒有當上皇位,但是他認皇帝為義子,當了“皇父攝政王”,在朝廷中說一不二,比皇帝還像個皇帝。

在他的皇帝夢破滅的時候,他自比周公,讓後人知道他有能力當皇帝,但是不當,輔佐幼帝。是一個大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