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肯定蜀方(刘备)却又最先灭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白船


客观事实罢了!作者写的是历史小说,又不是奇幻小说。作者虽然尊刘谤曹,但对于刘备的刻画,也并非尽善尽美,仁爱之中总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比如说掷阿斗于地以笼络人心。正所谓“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不管怎样,小说中虽是仁爱之人,却并非单纯之人,其人极善伪装,虚以逶迤!政治就像一个大染缸,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没有人能绝对坦诚,水至清则无鱼。这就是现实!



夏阳之城123


《三国演义》的这样安排处处体现了作者的高明。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

全书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为大背景。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比分。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书中重点描述了魏蜀吴三国建国争霸的故事情节。其中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作者政治思想倾向于刘备的蜀汉,主要是因为其受传统正统思想,名正言顺的观念影响。但是作者又不得不依据历史事实,蜀汉先亡。

蜀汉先亡存在其必然。

1、蜀汉经济人口三国中最弱。战争首要因素是经济基础,国力强大就要有经济支撑。所以经济人口最弱也就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正是落后就要挨打。

2、地理位置最不利于其成为强国。蜀汉主要位于四川盆地,最强盛时北到汉中,东达湖北以西,南到云贵。但是这些地方在当时生产力落后,人口稀少,与东面的吴国没法抗衡,更不用说坐拥中原先进地域的魏国了。

3、领导者决策部署错误。《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被吴国夺了荆州,杀了关羽,于是举兵攻打吴国。但是战前准备,作战部署都没有好的方案,因此失败是必然。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强大的魏国,更是进一步削弱了薄弱的经济和人口基础,最先灭亡已成必然。

所以最后蜀汉先亡,甚至是很多读者觉得亡的特别窝囊。

总之,《三国演义》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承正统地安排文章。又更加巧妙地从历史的基本角度改编。既抓住了读者的心,又不违背历史。正是罗贯中构思巧妙,描写精当的高明之处。





小猕猴桃子


我是易生君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大胆揣测作者的思路,可能是因为刘备做的事违背了天道。

《三国》开篇就讲到,桓帝禁锢善类,宠信宦官,有十常侍在朝中横行霸道,弄的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又天降灾难,建宁二月四日,大雷大雨加冰雹,落到半夜才停止,毁坏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并且海水泛溢,沿海居民,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母鸡变成公鸡。六月,有黑气十余丈,飞入温雄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数崩裂。有种种不祥的征兆,非止一件事。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这些预兆和当时朝政的腐败,就表明这个国家就是气数竭尽了。也就是说东汉的灭亡是老天的意思,该改朝换代了。现在很多人都爱讲时势,这就是时势,通过人力无法改变的。

可是刘备却要逆天而行,要光复东汉社稷。道家曰“人法地,地法天”。人跟天还差着两个层次呢,人只有跟随着天道的指示来行事,才会顺利,才会成功。可是刘备就偏偏想跟老天爷对着干,强行通过人力改变时势,这会成功吗?

所以个人觉得作者的思想是想表达,人类在自然中是渺小的,要尊重天道,不要妄想通过一己之力改变老天定下的规则。如果强行逆天行事,最后也只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易生君子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肯定的理由

1、作者的观点刘备为汉室正统后裔,作者肯定蜀汉即是与主流观点一致。

2、作者既然肯定蜀汉(刘备),必然认同其有可肯定、可尊敬之处。

3、蜀汉高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飞忠义不二;关羽为后世称扬赞叹、后人视为忠义敬仰榜样、被尊为武财神、成为佛教寺院伽蓝菩萨等等;赵子龙忠心护主;五虎上将名扬后世。现当代多少文学、影视作品中都纷纷以蜀汉人物作为正面主角进行创作、宣扬。

第二,尊重历史。历史史实确实是蜀汉先灭亡。作者是尊重史实。纵观人世历史上下五千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不是朝代兴替、此消彼长,各有运数。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作者即尊重历史事实、肯定事实,又客观评判历史人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也是文学创作者应该秉持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一家之言,共同交流


书香居


要看一部作品的主要观点,可以先从罗贯中的经历入手。


罗贯中本来是在施耐庵下帮忙抄写文书的,得到启发之下,才自行开始创作《三国演义》,而施耐庵却因为撰写了《水浒传》被朱元璋给关押,罗贯中拜托了刘伯温才予以放出来。


罗贯中也是身处于一个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动乱年代,恩师的遭遇加上了自己生活的年代,使得他对三国时代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忠义之士,与乱世枭雄,或者都不能得天下,而能得天下之人,必定是极其能忍的人。如果不是天生心胸广大之人,那便是一个城府极深,虚伪的小人。


罗贯中的思想,若能称王,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若能成人臣,岂能久居人下。大丈夫生于人世间,当以三尺长剑,立不世之功。这三点就是罗贯中整部书想表达的观点。

此书是一个定志的,积极向上的一本书,凡事深思力竭,只要有一丝希望便不能放弃。

当然,罗贯中也并没刻意地捏造事实,只是针对三国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使得书可读性变强而已。很多考究都表明,他还是尊重历史的。


作者由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思想,那就是——


当一件事不到最后,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你成功以后,那就是千秋霸业。尽然失败,充满了遗憾。但是,大丈夫输得起,放得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就必合。既然没有永恒的事。那么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那就已经足够了。纵然是失败者,然失败者的精神,也载入了史册。


人生不过3万天,613200个小时,要怎么活,全靠大家的思维啊!


明仔列夫


《三国演义》的作者“尊刘抑曹”的思想并不是因为各方势力的大小而决定的,而是作者对刘备势力的由衷钦佩所产生的。而且《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要以史实为依据,各国灭亡时间和主要人物死亡时间都已经固定在了历史当中,作者不能随意篡改。

汉朝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汉族更因此得名。而且汉朝巅峰国力强盛,威仪天下,四海咸服,也是中华民族的顶峰之一。这与紧随西晋统一三国后的五胡乱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心思汉”。三国中刘备自命是汉室宗亲——刘皇叔,又是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建立的政权,而刘备本人比较仁义,再加上刘、关、张三人传颂千古的兄弟情义,让后人不仅对刘备政权的失败比较惋惜。相比较而下曹操虽也是雄才伟略的一方枭雄,但始终比不上刘备正统,而且曹操为人狡诈,所以比较不遭后人喜欢。

《三国演义》中虽然刘备一方的主要人物最先死亡,刘备建立的蜀汉也最先灭国,但通过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使得刘备政权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明,蜀国政权的起伏跌宕也格外显得悲壮。罗贯中所要表述的就是对汉朝国祚没能延续的感慨万千,以及对刘备集团的深表同情。


足下三尺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作者要考虑这本著作的整体完整性,其实作者从刚开始就已经给刘备开了金手指,三方中刘备开局最差,曹操背靠曹家夏侯家,孙权也是江东之虎,父兄打下江东基业,给了孙权发挥的空间,而刘备呢?主业编草鞋!

但是开局不行咱可以开挂啊,“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四人得一得天下,一下给了蜀汉三个!五虎大将,武力值爆表!

但是,罗贯中开篇就说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汉覆灭的历史车轮不可阻挡!刘备开局就注定了结局,但是就算失败,也是树立一个悲壮的形象,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也全了蜀汉大汉正统的大义!

小说可以戏说,但是不能乱说,总不能非得让蜀汉一统天下啊!






雪流星落


《三国演义》作者肯定蜀方(刘备)却又最先灭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从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分别来回答。

作者肯定蜀方;又让蜀国最先灭亡;并且重要人物们都最先死去。看似是三个个问题,但其实这三个问题都属于同一个原因——历史问题。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和《西游记》、《水浒传》都不像《红楼梦》一样是作者的原创作品,所以书里免不了受前人的影响。而且不仅受到前人的影响,影响还很深。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之人,而元明时期,最有名的就是杂剧和散曲。但除了杂剧和散曲外,形成于宋代的话本在元明时期也已经很成熟了。那话本是什么呢?说通俗点,话本其实就是说书人的底本。据我推测,罗贯中是听着话本长大的,因为他除了写《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之外,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这些小说外,还写了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而他也是章回体小说的鼻祖,这很有说书人的风格。

  • 第一点,罗贯中为何肯定蜀方?

民间百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把正统思想观念看的很重。所以,在老百姓看来,汉朝的刘家王朝就是正统,曹魏政权就是大逆不道。这点不论是在说书人这里还是在民间,都深入民心,这也就不难解释《三国演义》为何有严重的扬刘抑曹倾向了。

  • 第二点,罗贯中为什么要让蜀国先亡呢?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蜀国确实是第一个灭亡的,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不管是罗贯中也好,说书人也罢,不能为了照顾读者或者听众的情绪,而肆意篡改历史。涉及历史的文艺类作品可以改编小的情节,但是不能改变大的历史方向,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而罗贯中作为能写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三国演义》更是不会去篡改历史的。所以他的《三国演义》也只能按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写。

  • 第三点,《三国演义》中蜀国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了吗?

这个不是这样的。在《三国演义》里蜀国最重要的人物是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姜维等人(抛开历史不谈,只谈小说本身)。蜀国最早死的是庞统和关羽、张飞。而在这之前曹魏的典韦、郭嘉;吴国的周瑜等人比庞统和关羽死的更早。所以,不存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先让蜀国重要人物先死的问题,这方面罗贯中还是相对来说是忠于历史的,当然个别人物有改动很正常,毕竟《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是历史。

  • 最后,我们来看看,罗贯中用这样的写法想表达什么观点?

我的观点是,罗贯中只是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虽然也很同情蜀国的悲惨结局和曹魏的谋权篡汉,但他只是在内容里明显地有扬刘抑曹倾向,并没有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尝试着篡改历史的大方向。

这一点恰恰就是《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否则写出个刘备一统天下的结局,或者来个包公铡曹操之类的桥段,即便写的再好《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不可能成为经典之作了。


往事如雲煙


个人观点: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任何文学创作的前提都是要追求历史和事实的合理性!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深入的了解一下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 蜀 吴…

曹魏(220年5月 —266年2月)

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

东吴(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

这是魏蜀吴三国从称帝到灭亡的时间!《三国志》有详细记载…蜀汉263年灭国最早,东吴280年灭国最晚。

这是历史不会改变!

现在来说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偏向刘备而抹黑曹操的原因:

前文提到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太祖朱元璋刚刚稳定局面,中国百废待兴,汉人夺回政权!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者只能“向刘而黑曹”。

刘备何许人也: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汉正统!皇宫贵族!他一贯作战口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作者只能向刘…

但奈何蜀汉短命!

回过头来看看曹操: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宦官就是太监。在古代是有很严的尊卑阶级之分!像袁绍那样的“四世三公”如果大汉不亡他世世代代都是皇宫贵族,哪有曹操容身之所…

这点也许是作者罗贯中“黑曹”的原因吧!

总之一句话:刘备是大汉正统…







渣哥影视剪辑


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我个人且以为作者呢是一种大的历史观,就是在开篇那几句话里边,应该就表明白的非常的清楚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呢,我想加一个小小的括号,里边的内容是没有重要人物,也没有小人物,也没有大人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一只小小的蝴蝶在蜀国扇了一下翅膀,可能就引起了吴国的一场动乱。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刘备关于诸葛亮这些是重要人物,是因为我们看电视看的比较多,他们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包括曹操,包括孙权,我们对他们比较熟悉,其实呢这是我们的一个认知偏差,当然这个看法只代表我个人关于历史呢,没有是非,无论对错,我们只是闲聊,希望大家不要生气。

历史上没有重要人物,现在也没有重要人物,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要不然刘备也不会因为二弟的意外丧命而举国报复,导致自己中途夭折。没有人不能死,谁都可以死,如果你看美剧权力的游戏,你会发现在第1季即将结束的时候,重要的人物居然全都死了,然后第2季重要人物重新粉墨登场,没关系,历史就是这样,只要后人还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喜欢哪个浪没人在意,尤其是浪本身更不在意。

回到话题本身把它收回来,我觉得作者罗贯中想表达的应该就是三个国家,反复来来回回相互折吞并,结果自己最后反而被并吞,然后这样一段故事,仅此而已,在他的眼里应该是没有太高的倾向性。当然很多历史学家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包括我们的很多观众朋友们也会认为作者更多的是喜欢以汉王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我个人呢也比较喜欢他们,因为我看电视看小说,也是作者对他们着墨比较多,这个我能理解。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可能不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总是不愿意自己的宠物早早的死去,总希望他们能够陪伴我们一直到老,这是我们的普遍的善良的想法,可以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